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508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便、效果明显的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黄连5-8克,乌梅8-10克,黄柏(炒)6-8克,使君子12-14克,槟榔8-10克,川椒(炒)8-10粒,金铃炭6-9克,细辛2-4克,茯苓10-13克,赤芍8-10克。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
【背景技术】
[0002]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此外,犬弓首线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便、效果明显的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黄连5-8克,乌梅8-10克,黄柏(炒)6-8克,使君子12-14克,槟榔8-10克,川椒(炒)8-10粒,金铃炭6-9克,细辛2-4克,茯苓10-13克,赤芍8-10克。
[0005]进一步,所述原料药的重量份如下:黄连7克,乌梅9克,黄柏(炒)7克,使君子13克,槟榔9克,川椒(炒)9粒,金铃炭8克,细辛2-43克,茯苓12克,赤芍9克。
[0006]发明中各原料本药的药性如下: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0007]乌梅: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0008]黄柏: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0009]使君子:杀虫,消积,健脾。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
[0010]槟榔: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
[0011]川椒:温中,止痛,杀虫。
[0012]金铃炭:清凉消火:清热美白,眉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褚药。
[0013]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0014]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湾,遗精,淋池,惊t季,健忘等症。
[0015]赤芍: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0016]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月经量少的中药,有效率高。【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以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黄连5克,乌梅8克,黄柏(炒)6克,使君子12克,槟榔8克,川椒(炒)8粒,金铃炭6克,细辛2克,茯苓103克,赤芍8克。实施例2
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黄连6克,乌梅10克,黄柏(炒)8克,使君子14克,槟榔8-10克,川椒(炒)10粒,金铃炭9克,细辛4克,茯苓13克,赤芍10克。实施例3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黄连7克,乌梅10克,黄柏(炒)8克,使君子12克,槟榔10克,川椒(炒)10粒,金铃炭6克,细辛2克,茯苓10克,赤芍8克。
[0018]实施例1-3的中药在制备时将各原料混合,粉碎成末,直接服用,每日四次,一次8克左右,用温开水送服。
[0019]对本病的治疗应以驱虫为主,虫去之后再予调理脾胃。对发生蛔厥者,应先安蛔定痛,继之驱蛔。对发生虫瘕者,应以安蛔通下驱虫治之。蛔虫病的治疗是以驱虫为大法,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蛔虫证,应先驱虫而后调理脾胃。对蛔厥证,则应先安蛔而后驱虫。对蛔瘕证,需安蛔与驱虫并用。
[0020]诊断依据蛔虫病临床表现有轻有重,病势有缓有急,静则安,动则痛。轻者可无症状,或偶有腹痛。重者可见腹痛剧烈,甚或吐蛔。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者,更需及时诊断,分清缓急。
[0021]1.蛔虫证
主证:食欲不振,日渐消瘦,脐腹疼痛,时作时止,或见吐蛔,面色萎黄,面上白斑,嗜食异物,睡眠不安,睡中骱齿,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或花剥,脉有力或弦细。
[0022]分析:本证是由于虫居肠胃,扰乱气机,损伤脾胃所致。虫扰腹中,气机郁滞,故发腹痛。蛔虫久居,劫取精微,故见面黄消瘦。虫扰胃腑,胃失和降,故见吐蛔。
[0023]2.蛔厥证
主证:腹部绞痛,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甚或吐蛔,腹痛时作时止,甚则出现黄疸,或见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0024]分析:本证是由于蛔虫躁动,窜入胆道所致。蛔虫扰动,气机逆乱,故腹部绞痛。胃失和降,故见呕吐或吐蛔。虫体阻塞,胆汁郁而化热。则见发热及黄疸。
[0025]3.虫瘕证
主证:脐腹剧痛,腹部包块,按之柔软可动,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不通,腹部胀满,舌质淡红,脉弦数。
[0026]分析:本证是由于虫壅肠中,聚集成团,阻塞肠道所致。虫阻肠内,气机不通,故发为腹痛。蛔虫盘结,则腹部有包块。腑气不通,则大便不通。胃气不降,则见呕吐。
[0027]2.疗效标准:
组别 I例数I痊愈η (%) I有效η (%) I无效η (%) |总有效率(%)
对照_~30 ~(70) 6~ (20)3 (10)27 (90)
治疗组 |64 |50 (78.1) |l4 (21.9) |θ (O)|θ4 (100)
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蛔虫病的中药组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黄连5-8克,乌梅8-10克,黄柏(炒)6-8克,使君子12-14克,槟榔8-10克,川椒(炒)8-10粒,金铃炭6-9克,细辛2-4克,茯苓10-13克,赤芍8-10克。
【文档编号】A61K36/889GK103893456SQ201210588286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9日
【发明者】张涛 申请人:张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