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3883发布日期:2018-11-07 20:12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痛风性关节炎系因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凝结于局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所引发的关节炎症病变,多由饮食失节、酗酒无制,或感受六淫外邪而反复发作。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关节疼痛,或伴有血尿酸指标增高。

西医学针对本病多采用秋水仙碱类和非甾体类药物消炎止痛,别嘌呤醇等降低血尿酸,少数患者还需短期内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才能控制关节炎症状。由于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或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较大,易造成多器官功能的损害,患者多难以耐受而停止用药,但停药后又极易复发。因此本病缺乏理想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本病诊治,体现出较大优势,从认识上,着眼于整体,明辨相关因素,辨证求本,未病先防;治疗上,把握寒热虚实,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常常收到良好效果。在现有技术中,在申请号为200910182039.9,公开号为CN101953984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说明书第6页第0100段公开了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组方是黄芪、刘寄奴、秦皮、浙贝母、野菊花、海风藤、五加皮、桂枝,重量配比为16∶6∶6∶4.5∶6∶6∶6∶3,也就是5.3∶2∶2∶1.5∶2∶2∶2∶1。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意外发现,降低现有中药组合物的个别药物的剂量,将黄芪的重量配比由5.3降低到3,将浙贝母的重量配比由1.5降低到1,得到的中药组合物与原有中药组合物相比较,其药效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药效增强,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制成的药物剂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是采用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黄芪3,五加皮2,刘寄奴2,浙贝母1,秦皮2,野菊花2,海风藤2,桂枝1。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为:取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按中药制剂通则制成硬胶囊、滴丸、颗粒、片剂、软胶囊、浓缩丸、口服液、散剂。

通过如下实验研究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技术效果:

实验例1:动物实验研究

一、实验药物:

M1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及剂型:黄芪3kg,五加皮2kg,刘寄奴2kg,浙贝母1kg,秦皮2kg,野菊花2kg,海风藤2kg,桂枝1kg,取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即得。

M2药物: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即黄芪3,五加皮2,刘寄奴2,浙贝母1,秦皮2,野菊花2,海风藤2,桂枝1,取目前临床使用的各味药材免煎配方颗粒,混匀,配制成实验用药物。

M3药物:现有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及剂型:黄芪5.3kg,五加皮2kg,桂枝1kg,浙贝母1.5kg,刘寄奴2kg,海风藤2kg,秦皮2kg,野菊花2kg,取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即得。

二、实验过程及结果

1、对高尿酸血症模型的作用研究

1.1对高蛋白、高钙饮食致鸡痛风模型的影响

造模:在100日龄产蛋前喂以高核蛋白、高钙造模饲料,每只鸡每日控制进水量100ml。约7d蛋鸡出现痛风症表现,可见精神不振、羽毛松乱脱落、喜卧、食欲减退或绝食、逐渐消瘦衰弱,粪便稀白,含大量白色尿酸盐,关节肿大为正常的1~1.5倍,轻捏关节柔软,躲闪哀鸣,跛行疼痛,站立不稳等。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按试剂盒规定检测方法测定血尿酸,显示血尿酸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表示鸡痛风症动物模型造模成功。

取蛋鸡80只,按体重随机抓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即空白组),给予常规饲料。其余按上述方法造模。造模7d测定血尿酸,将血尿酸大于80mg/L的蛋鸡(50只)为痛风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每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阳性对照组(别嘌呤醇组18mg/kg),M1组、M2组、M3组,均以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期间单笼饲养,继续喂饲造模饲料,末次给药后取血,测定血清尿酸值。比较前后鸡尿酸水平,结果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对高蛋白、高钙饮食致鸡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表示与空白组相比P<0.01,△△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鸡造模后7d血清尿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鸡高尿酸模型造模成功。连续治疗两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鸡血清尿酸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1)。说明药物M1组、M2组、M3组都具有能够抑制持续给予高蛋白、高钙饲料导致鸡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作用,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M3组。

1.2对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影响

引入ICR小鼠,分笼适应性饲养3日,自由饮水,饲以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室温20~25℃,湿度40~70%。取ICR小鼠7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为7组,雌雄各半,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M1组、M2组、M3组和阳性对照I、II组。其中M1组、M2组、M3组灌胃给予5.85g生药/kg的药物蒸馏水混悬液,阳性对照I组给予39mg/kg的别嘌呤醇,阳性对照II组给予6.5mg/kg的苯溴马隆,空白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每日一次,共给药10日。末次给药后1h,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次黄嘌呤1g/kg,皮下注射氧嗪酸钾0.1g/kg。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皮下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后1h,各组小鼠眼眶取血,常规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尿酸水平,结果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对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表示与空白组相比P<0.01,△△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造模后1h血清尿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急性高尿酸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血清尿酸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1)。说明药物M1组、M2组、M3组都具有能够抑制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高尿酸模型小鼠尿酸增高的作用,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组、M3组。

1.3对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影响

引入Wistar大鼠,分笼饲养,自由饮水,饲以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保持室温20~25℃,湿度40~70%。取Wistar大鼠7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7组,雌雄各半,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M1组、M2组、M3组和阳性对照I、II组。其中M1组、M2组、M3组灌胃给予4.05g生药/kg的药物蒸馏水混悬液,阳性对照I组给予27mg/kg的别嘌呤醇,阳性对照II组给予3.3mg/kg的苯溴马隆,空白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每日一次,共给药10日。末次给药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次黄嘌呤(溶于大豆油中)0.5g/kg,皮下注射氧嗪酸钾(溶于大豆油中)0.1g/kg,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大豆油(10ml/kg,i.p;2ml/kg,s.c)。造模1h后每组每只大鼠眼眶取血,常规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尿酸(UA)和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数据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对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血清UA含量及XOD水平的影响

**表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表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

△△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1,△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5

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UA和XOD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血清UA含量(P<0.01)。M1组、M2组、M3组血清XOD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下降(P<0.05,P<0.01)。说明药物M1组、M2组、M3组都具有抑制次黄嘌呤、氧嗪酸钾联合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血清尿酸增高的作用,药物发挥作用的部分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XOD的活性来实现的,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组、M3组。

2、镇痛作用研究

2.1对热板致小鼠足底疼痛的影响

体重18~22g的雌性ICR小鼠,分笼适应性饲养3日,自由饮水,饲以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室温20~25℃,湿度40~70%。实验前筛选痛阈在5~30秒内的小鼠用于实验。将筛选合格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即空白组、M1组、M2组、M3组和阳性对照组。其中M1组、M2组、M3组灌胃给予5.85g生药/kg的药物蒸馏水混悬液,阳性对照组给予三七伤药片,空白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各组小鼠灌胃给予受试药物20ml/kg体重,每日一次,给药3日。

末次给药后1h,将小鼠放在预热52℃的金属板上,恒温,以小鼠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作为痛阈指标。结果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见表4。

表4对热板致小鼠足底疼痛的影响

**表示与空白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药物M1组、M2组、M3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小鼠在52℃的金属板上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和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药物M1、M2组、M3组都具有较强的抑制热板致小鼠足底疼痛的作用,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组、M3组。

2.2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的影响

体重18~22g的ICR小鼠,分笼适应性饲养3日,自由饮水,饲以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室温20~23℃,湿度50~70%。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即空白组、M1组、M2组、M3组和阳性对照组。其中M1组、M2组、M3组灌胃给予5.85g生药/kg的药物蒸馏水混悬液,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2g/kg,空白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各组小鼠灌胃给予受试药物20ml/kg体重,每日一次,给药3日。

末次给药后1h,后腹腔注射0.6%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2ml/只,观察记录每只小鼠15min内扭体次数。结果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见表5。

表5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的影响

**表示与空白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药物M1组、M2组、M3组均可以显著减少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次数,扭体次数和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药物M1组、M2组、M3组都具有较强的抗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的作用,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组、M3组。

3、抗炎症作用研究

3.1对小鼠腹腔通透性的影响

取ICR小鼠50只,雄性,体重18~22g。小鼠均分笼饲养,自由饮水,饲以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保持室温20~25℃,湿度40~70%。小鼠适应性喂养三日后开始试验。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M1组、M2组、M3组和阳性对照组。其中M1组、M2组、M3组灌胃给予5.85g生药/kg的药物蒸馏水混悬液,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2g/kg,空白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各组小鼠灌胃给予受试药物20ml/kg体重,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天。

于末次给药后30min,各组小鼠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0.1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醋酸0.2ml/只,20min后处死,立即剪开腹部皮肤肌肉,用5ml生理盐水洗涤腹腔,吸出洗涤液,3000转离心15min,取上清液稀释一倍,于590nm比色测定每个样品管吸光度。结果采用SPSS13.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见表6。

表6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

*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相比P<0.01

结果表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OD值均降低显著(P<0.05,P<0.01)。说明M1组、M2组、M3组均有较好的抗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M1组的作用效果强于M2组、M3组。

实验例2:临床试验研究

1.临床资料

临床治疗47例痛风性关节炎均系来诊寻求中医药疗法患者,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分为三组。

第一组1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30~65岁,平均50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2.8年;趾关节10例,踝关节2例,膝关节3例,腕关节1例;单关节11例,多关节5例。14例检查血尿酸超标。

第二组1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1~64岁,平均50岁,病程7个月~13年,平均2.7年;趾关节9例,踝关节3例,膝关节2例,腕关节2例;单关节12例,多关节4例。15例检查血尿酸超标。

第三组1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31~65岁,平均4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2.9年;趾关节8例,踝关节4例,膝关节2例,腕关节1例;单关节12例,多关节3例。15例检查血尿酸超标。

2.治疗方法

2.1药物:

第一组用药(M1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及剂型:黄芪7.5kg,五加皮5kg,刘寄奴5kg,浙贝母2.5kg,秦皮5kg,野菊花5kg,海风藤5kg,桂枝2.5kg,取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以糊精,制粒,整粒,制成10kg颗粒剂,即得。

第二组用药(M2药物):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即黄芪3,五加皮2,刘寄奴2,浙贝母1,秦皮2,野菊花2,海风藤2,桂枝1,取目前临床使用的各味药材免煎配方颗粒,以生药计共计37.5kg,混匀,配制成实验用药物。

第三组用药(M3药物):现有中药组合物处方组成及剂型:黄芪5.3kg,五加皮2kg,桂枝1kg,浙贝母1.5kg,刘寄奴2kg,海风藤2kg,秦皮2kg,野菊花2kg,取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以糊精,制粒,整粒,制成10kg颗粒剂,即得。

2.2服用方法:所有来诊患者,温开水冲服上述中药组合物颗粒或配方颗粒,1次服用量相当于15g生药材,1天3次,连续服用14天。

2.3疗效观察:

(1)自服药之日起,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观察药物对疼痛的治疗作用。数字分级法: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每日圈1次,共14次。

(2)关节肿胀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分为4级,0级无肿胀;1级轻度肿胀,关节周围凹陷轮廓微隆起;2级中度肿胀,关节周围凹陷消失,与骨突平;3级重度肿胀,肿胀高出骨突。

(3)观察服药前、服药结束二次血清尿酸测定。

2.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新药(西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汇编》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疗效标准制定。

临床痊愈:2周内关节肿痛指数减少≥75%,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2周内关节肿痛指数减少50%~74%,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

好转:2周内关节肿痛指数减少30%~49%,疼痛有所缓解;

无效:2周内关节肿痛指数减少<30%,关节仍疼痛。

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关节肿痛总分数-治疗后关节肿痛总分数)/治疗前关节肿痛总分数×100%;

关节肿痛总分数=休息时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分数(各关节肿胀积分之和)。

2.5统计方法:治疗前后采用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t检验分析。

3.结果

3.1临床效果:

第一组(M1药物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颗粒治疗16例痛风性关节炎,其中痊愈6例(37.5%),显效8例(50%),有效1例(6.25%),好转1例(6.2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见表7。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0。

表7M1药物治疗16例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率统计

第二组(M2药物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配方颗粒治疗16例痛风性关节炎,其中痊愈4例(25%),显效5例(31.25%),有效1例(6.25%),好转4例(25%);无效2例(12.5%),总有效率87.5%,见表8。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1。

表8M2药物治疗16例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率统计

第三组(M3药物组):现有中药组合物颗粒治疗15例痛风性关节炎,其中痊愈5例(33.33%),显效4例(26.67%),有效1例(6.67%),好转3例(20%);无效2例(13.33%),总有效率86.67%,见表9。关节肿痛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表9M3药物治疗15例痛风性关节炎有效率统计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M1药物)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优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配方颗粒(M2药物)与现有的中药组合物(M3药物)。

3.2对血尿酸的影响:

第一组(M1药物组):16例患者中14例血尿酸高于正常值,其中最高达627μmol/L,平均586±82.26μmol/L。服药2周后,复查血尿酸值272±68.21μmol/L。显示出明显减低血尿酸作用(P<0.01),见表10。

表10M1药物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指数的变化

第二组(M2药物组):16例患者中13例血尿酸高于正常值,其中最高达623μmol/L,平均578±81.35μmol/L。服药2周后,复查血尿酸值334±88.69μmol/L。显示出明显减低血尿酸作用(P<0.05),见表11。

表11M2药物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指数的变化

第三组(M3药物组):15例患者中13例血尿酸高于正常值,其中最高达620μmol/L,平均573±80.32μmol/L。服药2周后,复查血尿酸值332±79.24μmol/L。显示出明显减低血尿酸作用(P<0.05),见表12。

表12M3药物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指数的变化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M1药物)具有明显减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的作用,且优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配方颗粒(M2药物)与现有的中药组合物(M3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硬胶囊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制粒,整粒,装胶囊,制2000粒,即得成品。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6~8粒。

实施例2:滴丸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与聚乙二醇-4000熔融混合,甲基硅油作冷却剂,滴制成滴丸3000丸,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0~12丸。

实施例3:颗粒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适量辅料(如二氧化硅、糊精、淀粉、磷酸盐、碳酸盐、甘露醇、山梨醇、山梨酸或钾盐、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等稀释辅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干燥,粉碎,加入合适的粘合剂(固体粘合剂如PEG200、PEG300、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PEG1500、微晶纤维素等或液体粘合剂如乙醇、明胶浆、淀粉浆、糖浆等一种或多种),制粒,整粒,制成颗粒剂1000g,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2次,每次3g~4g。

实施例4:片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适量辅料(如二氧化硅、糊精、淀粉、磷酸盐、碳酸盐、甘露醇、山梨醇、山梨酸或钾盐、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及其他药剂学常用的稀释辅料等一种或多种),混合,干燥,粉碎,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固体粘合剂如PEG200、PEG300、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PEG1500、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或液体粘合剂如乙醇、明胶浆、淀粉浆等一种或多种),制颗粒,加入润滑剂(如硬脂酸镁、滑石粉、硬脂富马酸钠等一种或多种),整粒,总混,压制成1000片,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2~4片。

实施例5:软胶囊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合适的辅料(如PEG200、PEG300、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PEG1500及植物油系列等,防腐剂如山梨酸或钾盐、苯甲酸和丙酸等;增溶剂如吐温系列等一种或多种,抗氧化剂如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等一种或多种),以任何方式混匀后,装入胶囊中,制成2000粒软胶囊,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6~8粒。

实施例6:浓缩丸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泛制成丸,低温干燥,制成浓缩丸3000丸,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0丸~12丸。

实施例7:口服液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到水里,冷藏,滤过,加入辅料娇味剂(如蔗糖、蜂蜜、木糖醇、甜菊糖、麦芽糖醇等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山梨酸或钾盐、苯甲酸和丙酸等一种或多种;增溶剂如吐温系列等,抗氧化剂如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等等一种或多种),滤过,灌封,制成3000mL,灭菌,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0mL~20mL。

实施例8:散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适量辅料(如二氧化硅、糊精、淀粉、磷酸盐、碳酸盐、甘露醇、山梨醇、山梨酸或钾盐、木糖醇、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右旋糖苷、甘氨酸、淀粉、蔗糖、乳糖、甘露糖醇等稀释辅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干燥,粉碎,制成散剂1000g,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6g~8g。

实施例9:合剂

处方:黄芪750g,五加皮500g,桂枝250g,浙贝母250g,刘寄奴500g,海风藤500g,秦皮500g,野菊花500g

制备方法:取处方量野菊花、海风藤、桂枝药材,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水提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稠膏,加入适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得醇沉上清液,备用;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过滤,干燥,得挥发油包合物;黄芪、五加皮、浙贝母、刘寄奴、秦皮药材加乙醇回流提取,滤过,得乙醇提取液,备用;将醇沉上清液、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干燥,粉碎,加入挥发油包合物,加入到水里,冷藏,滤过,加入辅料娇味剂(如蔗糖、蜂蜜、木糖醇、甜菊糖、麦芽糖醇等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山梨酸或钾盐、苯甲酸和丙酸等一种或多种;增溶剂如吐温系列等,抗氧化剂如亚硫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等等一种或多种),滤过,灌封,制成3000mL,灭菌,即得。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0mL~20mL。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