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480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利于医务人员精确读取引流量和调节引流速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的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背景 技术颅内血肿包括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脑内血肿又分为内囊血肿、大脑半球血肿、小脑半球血肿等。临床上对颅内血肿的治疗主要采用介入引流的方法,以降低颅内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如果出血量大,兼且出血速度快,则需脑外科直视手术进行止血。目前,对颅内血肿的介入引流大多采用穿刺针加引流管的方法,穿刺针、引流管、储液瓶相互独立,在使用过程中,每次都要剪切软胶引流管,再把引流管连接到穿刺针针柄上,然后将引流管末端置入储液瓶中,所以,使用起来,比较繁琐,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患者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另外,穿刺针不宜长时间留置,容易损伤颅内组织,引流管上没有流量调速装置,不能维持一定的血肿压力,容易引起患者继续出血,甚至脑拉I,危及患者的生命。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条件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利于医务人员精确读取引流量和调节引流速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的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该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由介入管、连接头、引流管和储液袋构成,介入管前端的端面为光滑的弧形盲端,侧面设有若干侧孔,既保护了颅内组织,又保证了充分引流,介入管的尾端设有粘连带,用于固定介入管,避免移位或穿出血肿,介入管的末端设有连接头,连接头与引流管相连接,引流管上设有流量调速器,在引流过程中,保持血肿内一定的压力,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脑疝的发生,引流管的末端与储液袋相连接,储液袋的侧面设有容量刻度,以毫升为单位,可以精确读取引流量,储液袋的顶部设有空气过滤器和悬吊环,用于过滤空气,避免继发颅内感染,并将储液袋固定在床头,储液袋的底部设有排液口,用于随时排放引流液。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有利于医务人员精确读取引流量和调节引流速度,避免颅内脑组织继发性损伤和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参照附图1,I、介入管,2、连接头,3、引流管,4、储液袋,5、侧孔,6、粘连带,7、流量
调速器,8、容量刻度,9、空气过滤器,10、悬吊环,11、排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介入管I、连接头2、引流管3和储液袋4构成,介入管I前端的端面为光滑的弧形盲端,侧面设有若干侧孔5,介入管I的尾端设有粘连带6,介入管I的末端设有连接头2,连接头2与引流管3相连接,引流管3上设有流量调速器7,引流管3的末端与储液袋4相连接,储液袋4的侧面设有容量刻度8,以毫升为单位,储液袋4的顶部设有空气过滤器9和悬吊环10,储液袋4的底部设有排液口 U。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按常规操作将介入管I置入颅内血肿,然后用粘连带6将介入管I固定住,用悬吊环10将储液袋4固定到病床的床框上,如需调节引流速度,将流量调节器7的小轮向下推动即可 。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其特征在于该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由介入管(I)、连接头(2)、引流管(3)和储液袋(4)构成,介入管(I)前端的端面为光滑的弧形盲端,侧面设有若干侧孔(5),介入管⑴的尾端设有粘连带(6),介入管⑴的末端设有连接头(2),连接头(2)与引流管(3)相连接,引流管(3)上设有流量调速器(7),引流管(3)的末端与储液袋(4)相连接,储液袋(4)的侧面设有容量刻度(8),以毫升为单位,储液袋(4)的顶部设有空气过滤器(9)和悬吊环(10),储液袋(4)的底部设有排液口(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颅内血肿介入引流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由介入管1、连接头2、引流管3和储液袋4构成。其特征是介入管1前端的端面为光滑的弧形盲端,侧面设有若干侧孔5,介入管1的尾端设有粘连带6,介入管1的末端设有连接头2,连接头2与引流管3相连接,引流管3上设有流量调速器7,引流管3的末端与储液袋4相连接,储液袋4的侧面设有容量刻度8,以毫升为单位,储液袋4的顶部设有空气过滤器9和悬吊环10,储液袋4的底部设有排液口1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有利于医务人员精确读取引流量和调节引流速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426928SQ20122003783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李右军, 王春玲 申请人:李右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