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脑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病人手术后引流各种液体的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引流术在临床工作中是ー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常用于外科手术及重症病人及时排出体液、血和术后分泌物等,目前常用的引流装置在结构上存在以下缺陷1)容易出现引流液反流而造成逆行感染。2)储液瓶内潴留的气体易反流进入引流管中,从而使引流管丧失虹吸引流作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液瓶、袋体,在所述储液瓶的顶端设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与储液瓶的内腔连通,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设有第一调节器;在所述储液瓶的底部和袋体的顶端之间设置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瓶的内腔和袋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上设有第二调节器;在所述袋体的底部设有排液ロ,所述排液口上设有螺旋阀;在所述储液瓶内腔的顶端设有防逆流器,所述防逆流器包括两片可开启、闭合的膜片,所述两片膜片的上部与储液瓶的内腔顶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插入储液瓶内腔的开ロ设置在两片膜片的上部之间;在所述储液瓶的顶端设置与储液瓶内腔连通的气压平衡孔,在所述气压平衡孔内设有透气膜。本实用新型添加了防逆流器,当引流液正向流动时,防逆流膜片张开,引流液可通过;当引流液逆向时,防逆流膜片贴靠在一起,封闭进液ロ,从而保证了使用安全。本实用新型具有平衡气压孔,使引流更加顺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适用于体液、组织渗出液等的收集。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二调节器和储液瓶底部之间的第二引流管上设有三通阀,在使用中通过连接侧管,可随时抽取液体进行各种检验。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储液瓶和袋体上分别设置挂环,方便储液瓶和袋体悬挂。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储液瓶和袋体上分別设置引流量刻度,方便观测和计量。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设有储液瓶I、袋体2,在储液瓶I和袋体2上分別设置挂环14、16,在储液瓶I和袋体2上分別设置引流量刻度15、17。在储液瓶I的顶端设有第一引流管3,第一引流管3与储液瓶I的内腔连通,在第一引流管3上设有第一调节器4 ;在储液瓶I的底部和袋体2的顶端之间设置第二引流管5,第二引流管5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瓶I的内腔和袋体2的内腔相连通;第二引流管5上设有第二调节器6 ;在第二调节器6和储液瓶I底部之间的第二引流管5上设有三通阀13 ;在袋体2的底部设有排液ロ 7,排液ロ 7上设有螺旋阀8。 在储液瓶I内腔的顶端设有防逆流器,防逆流器包括两片可开启、闭合的膜片9,两片膜片9的上部与储液瓶I的内腔顶部密封连接;第一引流管3插入储液瓶I内腔的开ロ设置在两片膜片9的上部之间;在储液瓶I的顶端设置与储液瓶I内腔连通的气压平衡孔11,在气压平衡孔11内设有透气膜12。
权利要求1.脑式引流装置,包括储液瓶、袋体,在所述储液瓶的顶端设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与储液瓶的内腔连通,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设有第一调节器;在所述储液瓶的底部和袋体的顶端之间设置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与储液瓶的内腔和袋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上设有第二调节器;在所述袋体的底部设有排液ロ,所述排液口上设有螺旋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液瓶内腔的顶端设有防逆流器,所述防逆流器包括两片可开启、闭合的膜片,所述两片膜片的上部与储液瓶的内腔顶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管插入储液瓶内腔的开ロ设置在两片膜片的上部之间;在所述储液瓶的顶端设置与储液瓶内腔连通的气压平衡孔,在所述气压平衡孔内设有透气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脑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调节器和储液瓶底部之间的第二引流管上设有三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脑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液瓶和袋体上分别设置挂环。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脑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液瓶和袋体上分别设置引流量刻度。
专利摘要脑式引流装置,涉及医用器材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液瓶、袋体,在储液瓶的顶端设有第一引流管,在第一引流管上设有第一调节器;在储液瓶的底部和袋体的顶端之间设置第二引流管;第二引流管上设有第二调节器;在袋体的底部设有排液口,排液口上设有螺旋阀;在储液瓶内腔的顶端设有防逆流器,防逆流器包括两片可开启、闭合的膜片,两片膜片的上部与储液瓶的内腔顶部密封连接;第一引流管插入储液瓶内腔的开口设置在两片膜片的上部之间;在储液瓶的顶端设置与储液瓶内腔连通的气压平衡孔,在气压平衡孔内设有透气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适用于体液、组织渗出液等的收集。
文档编号A61M27/00GK202620317SQ20122022253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7日
发明者冯子荣 申请人:冯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