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吻合器属于现代医疗过程中常用的医疗设备,其通过刀头对发病组织进行切除和缝合操作,其中,切除由割刀完成,在割刀完成切除之后再由缝合装置即钉仓和抵钉座相配合对伤口进行缝合即可完成手术。在现有技术中,钉仓的下端设有长条形的排钉口,在排定口的两端一般都是三角锥形,而抵订座上的钉槽也对应的设为长条形,在工作时,钛钉从排定口排出,然后与抵钉座相抵变形将伤口缝合,目前现有的这种缝合结构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钛钉的直径一般都是小于钉仓上的排钉口以及抵钉座上钉槽的宽度,钛钉在沿排钉口中移弯以及在钉槽内弯曲的过程中,排钉口和钉槽均很难对钛钉起到定位作用,钛钉容易在排钉口以及钉槽内发生晃动,最终导致缝合后钛钉成型会发生偏差,导致对伤口的缝合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伤口缝合效果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它包括抵钉座、钉仓,所述的抵钉座上设有钉槽,钉仓上设有排钉口,所述的每个钉槽的两端设有与钛钉的外壁配合的圆弧槽;钉槽两侧的侧壁.从上往下向内倾斜,且钉槽底部的宽度从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两侧扩张。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时,排钉口两端的圆弧槽可以引导钛钉与抵钉座上的钉槽稳定的对接,钛钉在排钉口内不会发生偏,而将原先常见的长条形钉槽作适当的改进,使其两侧的侧壁向内倾斜收缩,在钛钉从排钉口内进入钉槽内之后由钉槽的侧壁进行引导,在钛钉弯曲过程中,排钉口上的圆弧槽以及抵钉座的侧壁均可以起到稳定钛钉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更可以使钛钉稳定变形,又能保证钛钉弯曲后其两端准确的对接,从而可以实现比较理想的缝合效果O较佳的,所述的圆弧槽位于排钉口的中心线上。这种设计使得结构比较合理。较佳的,抵钉座上的钉槽布置在内外两圈,且内外圈上的钉槽交叉分布。此结构有利于提高伤口的缝合效果。较佳的,抵钉座内圈上的钉槽与抵钉座的内径之间的间距为a=0. mm mm。这样可以保证抵钉座的上环面在设置钉槽之后,尤其是内侧能够具有足够的抗力强度,这样,可以保证在于钉仓配合时抵钉座的可靠性,提高对伤口的缝合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中抵钉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中抵钉座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中钉仓的主视图;[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中排钉口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它包括抵钉座I、钉仓2,所述的抵钉座I上设有钉槽4,钉仓2上设有排钉口 5。所述的每个钉槽4的两端设有与钛钉的外壁配合的圆弧槽6 ;钉槽4两侧的侧壁
4.I从上往下向内倾斜,且钉槽4底部的宽度从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两侧扩张。排钉口 5上的圆弧槽6以及钉槽4中向内倾斜的侧壁4. I具有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在钛钉弯曲过程中均可以的起到限位作用,均有利于钛钉的稳定移动以及钛钉两端的准确对接。比较理想的设计时,所述的圆弧槽6位于排钉口 5的中心线上。为达到更好的缝合效果,抵钉座I上的钉槽4布置在内外两圈,且内外圈上的钉槽4交叉分布。·[0024]为保证上环面I. I的强度,抵钉座I内圈上的钉槽4与抵钉座I的内径之间间距设置为a=0. 3mm 1mm,本例中优选为O. 5mm。
权利要求1.一种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它包括抵钉座(I)、钉仓(2),所述的抵钉座(I)上设有钉槽(4),钉仓(2)上设有排钉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钉槽(4)的两端设有与钛钉的外壁配合的圆弧槽(6);钉槽(4)两侧的侧壁(4. I)从上往下向内倾斜,且钉槽(4)底部的宽度从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两侧扩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弧槽(6)位于排钉口(5)的中心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抵钉座(I)上的钉槽(4)布置在内外两圈,且内外圈上的钉槽(4)交叉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抵钉座(I)内圈上的钉槽(4)与抵钉座(I)的内径之间的间距为a=0. 3mm 1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肛肠吻合器的缝合装置,它包括抵钉座、钉仓,所述的抵钉座上设有钉槽,钉仓上设有排钉口,所述的每个钉槽的两端设有与钛钉的外壁配合的圆弧槽;钉槽两侧的侧壁.从上往下向内倾斜,且钉槽底部的宽度从中间沿长度方向向两侧扩张。
文档编号A61B17/115GK202740063SQ20122046395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叶卫国 申请人:宁波海泰科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