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37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医疗用扩张器(100),具备:具有尖锐的针尖(11)的针体(10)、前端(31)相比针尖(11)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的引导部(30)、以及直径比该引导部(30)的直径粗的胴体部(50)。通过连结针体(10)与引导部(30)而构成管针(20),通过连结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而构成扩张件(40)。扩张件(40)具备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的扩径部(42)。扩径部(42)设于引导部(30)或者胴体部(50)的一方或者双方。
【专利说明】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
【背景技术】
[0002]公知有对使穿刺针穿刺人体的体壁而形成的小的针孔(穿刺孔)进行扩张的扩张件。扩张件具有外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将扩张件的前端插入形成于体壁的小的穿刺孔,接着逐渐将扩径部推入穿刺孔,从而使穿刺孔缓缓地扩张。在将穿刺孔充分扩张后将扩张件从体壁拔去,并插入导管等医疗器具。由此,能够相对于血管、腹腔或者胃肠等体腔经皮插置医疗器具。 [0003]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使穿刺针穿过形成有扩径的圆锥管部的套管并将两者连结而成的管针(带扩张件的穿刺针)。用户在将从套管突出的穿刺针穿刺体壁后,留置套管并拔去穿刺针。在将导丝插入该套管的基础上,将相比套管为大径并且长的扩张件沿该导丝推入体壁而扩张穿刺孔(参照专利文献I的图7)。
[0004]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使穿刺针穿过管状的扩张件的进入装置。扩张件比穿刺针长并且为大径。穿刺针在基端部形成有头部。在从扩张件的基端侧将穿刺针的针尖插入的基础上,将穿刺针的头部与扩张件的基端部连结。在扩张件的周围安装有具备翼部的鞘。在与扩张件一起将鞘推入穿刺孔后,将鞘留置而拔去穿刺针和扩张件。然后,相对于该鞘插入导管等医疗器具。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246178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24586号公报
[0007]在患者的体壁网孔状地存在有血管,因此需要慎重地决定医疗器具的留置位置。因此,对于穿刺针的穿刺位置要求较高的精度。另一方面,在以操作的安全性为前提的基础上,为了降低医生的作业负担,而要求扩张穿刺孔的操作(以下扩张操作)的简单化。
[0008]专利文献I的管针由于具有小于扩张件的尺寸且操作性好,所以能够在所希望的体表位置高精度地形成穿刺孔。然而,使用了专利文献I的管针的扩张操作工序数多而繁琐,即需要在拔去穿刺针后将导丝插入套管,沿该导丝推入扩张件等。另外,拔去管针后的体壁以掩埋穿刺孔的方式自我恢复而紧贴于导丝,因此有需要熟练操作的情况,即在经由导丝插入扩张件时,需要一边确认导丝的方向性一边沿该方向逐渐插入导丝等。
[0009]专利文献2的进入装置将穿刺针与扩张件形成为一体,在将穿刺针穿刺体壁后,能够接着将扩张件推入穿刺孔。因此,无需在将扩张件推入体壁前将导丝预先留置于穿刺孔,所以扩张操作简易。然而,专利文献2的进入装置由于将穿刺针与扩张件形成为一体,所以难以使穿刺针高精度地穿刺所希望的体表位置。在用户把持穿刺针的附近的情况下,惯性力矩大的基端部阻碍穿刺操作。另外,在用户把持基端部的情况下,从手头到穿刺针的前端的距离较长,因此还是难以将穿刺针高精度地穿刺所希望的体表位置。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而产生的,提供能够高位置精度地形成穿刺孔,并且连续简易地进行穿刺孔的扩张操作的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
[0011]本发明的医疗用扩张器的特征在于,具备: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细长形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的前端相比上述针尖形成为钝头;胴体部,该胴体部的直径比上述引导部的直径粗;以及扩径部,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上述针体以及上述引导部从彼此连结且上述针体沿上述引导部接近配置并且上述针尖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突出的穿刺状态,向上述针尖相比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后退的保护状态过渡,并且,上述胴体部与上述保护状态下的上述引导部的基端部连结。
[0012]另外,本发明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的特征在于,包括: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引导部,其呈前端相比上述针尖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并在基端具有安装部;胴体部,该胴体部的直径比上述引导部的直径粗;以及扩径部,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上述针体、上述引导部以及上述胴体部单独地构成,并且在上述安装部安装有上述针体或者上述胴体部,通过在上述安装部安装上述针体从而上述引导部沿上述针体接近配置且上述针尖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突出,并且,相对于脱去上述针体后的上述安装部安装上述胴体部。
[0013]在上述发明中,穿刺状态是指针尖从引导部的前端突出,能够使针尖穿刺体壁的状态。保护状态是指针尖 从引导部的前端后退的状态,包括将针体从引导部拔去的状态、以及针体与引导部保持连结不变而相对移动进而使针尖向相比引导部的前端靠基端侧移动的状态。
[0014]根据上述发明,在将处于穿刺状态的针体的针尖穿刺体壁后,使针体过渡为保护状态的基础上能够使胴体部与引导部的基端部连结。因此,在将细长形状的引导部的前端侧与针尖一起插入体壁的状态下,相对于从体壁露出的基端部连结胴体部,由此能够构成具有足够的直径的扩张件。于是,无论粗径的胴体部所具有的惯性力矩的大小如何,都能够相对于所希望的体表位置使针尖高精度地穿刺。并且,在针体过渡为保护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以引导部作为引导件安全地将扩张件(扩径部)推入(扩张操作)穿刺孔。此时,从引导部留置于穿刺孔而抑止体壁的自我恢复的状态开始扩张操作,因此能够将扩径部容易且微创地推入穿刺孔。
[0015]此外,本发明的各种构成要素不必为分别独立的存在,允许多个构成要素作为一个部件而形成的情况、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的情况、某构成要素为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以及某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的情况等。
[0016]根据本发明的医疗用扩张器以及医疗用扩张器套件,能够高位置精度地形成穿刺孔,并且连续简易地进行穿刺孔的扩张操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上述的目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叙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及其附带的以下的附图而进一步变得明确。
[0018]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分解主视图。
[0019]图2的(a)是管针的纵剖视图,(b)是扩张件的纵剖视图。
[0020]图3是鞘扩张件的主视图。[0021]图4的(a)~(d)是表示鞘扩张件中的胴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第一~第四变形例的示意图。
[0022]图5的(a)是鞘的主视图,(b)是其右视图。
[0023]图6的(a)是表示将闭孔器与胃瘘导管组合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的(b)是表示使胃瘘导管伸展的状态的主视图。
[0024]图7的(a)~(C)是表示在体壁形成胃瘘的第I~第3步骤的主视图。
[0025]图8的(a)是表示胃瘘形成的第4步骤的主视图,(b)是表示构成鞘扩张件的状态的主视图,(c)~(d)是表示胃瘘形成的第5~第6步骤的主视图。
[0026]图9的(a)~(C)是表示胃瘘形成的第7~第9步骤的主视图。
[0027]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的说明图。
[0028]图11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管针的分解主视图,(b)是管针的主视图。
[0029]图12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纵剖视图,(b)是表示管针的纵首1J视图。
[0030]图13的(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管针的纵剖视图,(b)是针尖附近的放大剖视图,(C)是表示安装有针尖保护部件的针体的纵剖视图。 [0031]图1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分解说明图。
[0032]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分解说明图。
[0034]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全部附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0036]<第一实施方式>
[0037]使用图1~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以及使用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在体壁形成胃瘘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医疗用扩张器100的概略进行说明。以下,将针体10的延伸方向称为医疗用扩张器100的长度方向或者轴向,将沿该长度方向的剖面称为医疗用扩张器100的纵剖面。
[0038]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具备:具有尖锐的针尖11的针体10、前端31相比针尖11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的引导部30、以及相比引导部30为粗径的胴体部50。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通过连结针体10与引导部30而构成管针20,通过连结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而构成扩张件40。扩张件40具备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扩径的扩径部42。扩径部42设于引导部30或者胴体部50的一方或者双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引导部30)。
[0039]图2 (a)所示的管针20处于针体10以及引导部30彼此连结且沿引导部30将针体10配置为接近并且针尖11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突出的穿刺状态。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管针20处于将针体10从引导部30向基端侧拔去,针尖11相比引导部30的前端31后退的保护状态。管针20能够从穿刺状态向保护状态过渡。管针20可以从穿刺状态朝向保护状态不可逆地过渡、或者也可以在穿刺状态与保护状态之间可逆地过渡。本实施方式的管针20通过将针体10相对于引导部30插拔而在穿刺状态与保护状态之间可逆地过渡。[0040]引导部30构成管针20并在针体10穿刺时与针部12 —起微创地进入体壁,且另一方面构成扩张件40并作为将扩径部42以及胴体部50推入体壁时的引导件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由细管部32与扩径部42构成。而且,通过组合引导部30与针体10而构成管针20。另一方面,通过组合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而构成扩张件40。
[0041]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是在与针体10连结而构成管针20的情况下沿针部12配置为接近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管状的细管部32包围针体10而成的管针2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沿针体10的针部12配置的棒状部件代替细管部32。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是能够形成瘘孔而不使用导丝90 (参照图8)的器具,因此不需要将医疗用扩张器100形成为中空构造。因此,也可以配置为将相比针尖11为钝头并且无孔的棒状部件添加于针部12代替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
[0042]如图2(b)所示,相对于从管针20将针体10拔去而处于保护状态的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连结胴体部50而构成扩张件40。相对于引导部30连结胴体部50包括两者直接结合的状态、以及经由针体10或者其他的部件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间接结合的状态。
[0043]接下来,对医疗用扩张器1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医疗用扩张器100是用于在体壁贯穿设置穿刺孔,并且将该穿刺孔扩张,将导管(套管)、针或者各种治疗工具等医疗器具经皮插置于体腔内的医疗器械。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优选应用于在腹壁以及胃壁贯通形成瘘孔留置胃瘘导管70(参照图10)的胃造瘘术。
[0044]针体10由针部12与头部15构成。在针体10的基端部14形成有头部15。针体10的基端部14是指与针尖11相反的一侧的规定的长度区域。针部12的外径优选在0.5mm以上4mm以下。头部15的外径比针尖11的外径粗。针部12呈中空构造,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内腔。在头部15的外周形成有沿径向朝外突出的缘部16。头部15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内腔。头部15与针部12的内腔 连通,能够供导丝90任意穿过。针部12的基端固定于头部15的内部。
[0045]如图1、图2所示,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或者针体10的头部15嵌合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或者针体10的头部15择一嵌合于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具体而言,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或者针体10的头部15嵌合于处于基端部34的基端侧的开口部的安装部35。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由细管部32与扩径部42构成。引导部30(细管部32以及扩径部42)呈具备相比针体10(针部12)为粗径的内腔36的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内腔36是遍及细管部32以及扩径部42的内部的中空部分。细管部32的内径相比针部12的外径略微为粗径,针部12能够在细管部32的内部滑动。引导部30为细长形状是指,相对于针尖11所形成的穿刺孔能够与针部12 —起进入的细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细管部32)形成于引导部30的前端侧。另外,胴体部50相比引导部30为粗径是指,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相比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为大径。此外,如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那样,也可以在针体10的头部15嵌合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的状态下,进一步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安装于基端部34。
[0046]如图2 (a)所示,细管部32的前端31锥状地缩径。前端31的内径与针部12的外径相等,针体10的周面与细管部32的前端31的周面光滑地连续。另外,细管部32的基端33锥状地扩径,卡止于扩径部42的前端41而防脱。扩径部42从前端41朝向基端部34连续地扩径。基端部34为与扩径部42的粗径侧的终端44相等的直筒状。[0047]在内腔36设有盖体36a。盖体36a是允许针体10插入,并且在保护状态下限制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朝向基端部34的气流的部件。由此,盖体36a在胃瘘形成时防止体腔(胃)内的填充气体通过引导部30向体外漏出。此处,限制气流是指,在实际上完全遮挡气流的状态的基础上,以体腔内的填充气体的泄漏在实用性上不成为问题的程度形成为小的流量的状态。
[0048]盖体36a可以与引导部30 (细管部32、基端部34或者扩径部42)由相同材料形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为安装于引导部30而使用的其他部件。盖体36a相对于内腔36的设置位置不特别进行限定,可以设置于细管部32的内部,也可以设置于扩径部42或基端部34的内部。本实施方式的盖体36a是以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侧为流入侧,以前端31侧为流出侧的鸭嘴阀。
[0049]除此之外,对于盖体36a,也可以使用以沿引导部30的径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而开闭内腔36的转动盖,或者同样以沿引导部30的径向延伸的轴为中心往复摆动而开闭内腔36的翻板阀。另外,也可以将由橡胶等软质的弹性材料构成并贯通形成有相比针部12以及导丝为大径的穿过孔的栓塞作为盖体36a。盖体36a只要能够在穿刺状态下供针部12穿过,除了限制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朝向基端部34的气流之外,也可以是反之限制从基端部34朝向前端31的气流的部件。
[0050]在图2 (a)所示的穿刺状态下,针体10的针部12从基端部34侧朝向前端31侧穿过盖体36a。在针部12穿过的状态下盖体36a成为开状态。在图2(b)所示的保护状态下,将针部12从盖体36a拔去,盖体36a自动成为闭状态。从而能够通过上述的将盖体36a设于引导部30而防止将针部12拔去后的来自体腔内的气体泄漏。
[0051]如图2(b)所示,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相比直筒部53为小径。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嵌合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由此直筒部53的外周面与基端部34的外周面连续。在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之间的连结边界B在基端部34与直筒部53之间实际上无阶差。由此,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遍及细管部32、扩径部42、基端部34以及直筒部53,外径单调并且连续增加。因此,能够微创地扩张穿刺孔。
[0052]胴体部50比引导部30长。在胴体部50形成有导丝90的穿过孔55。穿过孔55将胴体部50沿前端基端方向贯通。在扩张件40中穿过孔55与扩径部42的内腔36连通。在胴体部50的基端设有导丝90的插入口 57。胴体部50比管针20长,在胴体部50的外周面显示有用于测定瘘孔长的刻度部58(参照图1)。另外,在扩径部42的粗径侧的终端44的附近显示有基准刻度37。刻度部58所表示的数值表示距基准刻度37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在将扩张件40推入体壁使直筒部53进入穿刺孔时,在体表位置目测的刻度部58的读取值意味着扩张的穿刺孔(瘘孔)的深度。
[0053]医疗用扩张器100还具有安装于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的周围而使用,能够沿胴体部50的轴线方向撕开或者分离的鞘60 。如图3所示,将在胴体部50的周围安装有鞘60的状态下的胃瘘导管70称呼为鞘扩张件。
[0054]在鞘60的前端形成有与胴体部50同径或者相比胴体部50略微为细径的尖细部62。此处,尖细部62相比胴体部50为细径是指,尖细部62的外径小于胴体部50的外径。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鞘60覆盖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与胴体部50之间的边界(连结边界B)。鞘60的尖细部62位于基准刻度37或扩径部42的粗径侧的终端44、或者它们附近。其中,鞘60的尖细部62也可以到达扩径部42的中间部。鞘60的尖细部62的外周面与扩径部42的外周面连续。因此,在向穿刺孔(瘘孔)将扩张件40推入时,鞘60顺畅地进入瘘孔。
[0055] 在后述的胃瘘形成方法中,优选为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之间的连结边界B中的径向的阶差以及轴向的间隙较小。由此,在将扩张件40推入体壁的扩张操作时、或者将鞘60留置于穿刺孔H(参照图7)并将扩张件40拔去时,能够微创地进行上述操作。同样,优选为鞘60的尖细部62、与胴体部50或者扩径部42之间的径向的阶差较小。
[0056]图4(a)~图4(d)是表示扩张件40中的胴体部50的前端附近的第一~第四变形例的示意图。在上述图中,用实线图示透过透明的鞘60目测的胴体部50。根据上述变形例,在扩张操作时抑制尖细部62与穿刺孔H(参照图7)的周壁干扰。
[0057]在图4(a)的第一变形例的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之间存在缩径方向的阶差即朝向前端侧而缩径的阶差。基端部34相比直筒部53为小径。鞘60的尖细部62位于基端部34。鞘60的尖细部62的厚度存在于基端部34与直筒部53之间的阶差的内部,因此抑制鞘60的尖细部62与穿刺孔H的周壁干扰。
[0058]在图4(b)的第二变形例的直筒部53与基端部34之间存在扩径方向的阶差即朝向前端侧而扩径的阶差。基端部34的直径比直筒部53的直径大。鞘60的尖细部62与直筒部53的下端即基端部34的基端侧接触。在将扩张件40推入体壁时,鞘60的尖细部62的至少一部分厚度收容于基端部34与直筒部53之间的阶差。因此,抑制鞘60的尖细部62与穿刺孔H的周壁干扰。
[0059]图4(c)的第三变形例的基端部34在轴向(该图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小径的狭窄部34a。外径从直筒部53的下端到狭窄部34a光滑地减少。鞘60的尖细部62位于狭窄部34a。因此,抑制由扩径部42扩张的穿刺孔H的周壁与尖细部62干扰。另外,与狭窄部34a的前端侧连续地形成有倾斜面34b。倾斜面34b为朝向前端侧而扩张的倒锥状。通过上述的将倾斜面34b形成于基端部34,从而在将鞘60留置于穿刺孔(瘘孔)H并将扩张件40从鞘60拔去时(参照图8(d)),引导部30不与尖细部62干扰。
[0060]图4 (d)的第四变形例的基端部34是在第二变形例(参照图4 (b))中的直筒部53与基端部34之间的扩径方向的阶差设置倾斜面34b而成的。倾斜面34b为朝向前端侧而扩张的倒锥状。鞘60的尖细部62位于该倾斜面34b。鞘60的尖细部62隐藏于倾斜面34b的背后,因此抑制鞘60的尖细部62与穿刺孔H的周壁干扰。鞘60的尖细部62位于倾斜面34b,由此与第三变形例同样,在将鞘60留置于穿刺孔(瘘孔)H而将扩张件40从鞘60拔去时,引导部30不与尖细部62干扰。
[0061]如第二~第四变形例的扩张件40那样,也可以将小于扩径部42的最大外径的细径区域形成于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之间的连结边界B或者其前端侧,并以尖细部62位于该细径区域的方式将鞘60安装于胴体部50。
[0062]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鞘60由把持部66、阀部65以及筒状部63构成。筒状部63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在筒状部63形成有半切槽64。半切槽64遍及筒状部63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而形成。阀部65与筒状部63的基端侧的内周面接触。阀部65的基端侧固定于把持部66,前端侧能够相对于把持部66摆动。由此,能够开闭并且气密地关闭筒状部63的基端侧开口。[0063]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与胃瘘导管70以及闭孔器(obturator) 80 (参照图6(a)、(b)) 一起使用。胃瘘导管70还称为胃瘘用按钮。胃瘘导管70是从体表遍及胃壁内部而留置的导管,是能够进行基于经皮内视镜下胃造瘘术(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Gastrostomy)的经肠营养摄取的器具。在胃瘘导管70的前端形成有挠性的体内留置部72。本实施方式的闭孔器80穿过胃瘘导管70的内部,通过使体内留置部72伸展而使该体内留置部72的最前端部缩径为相比鞘60为细径的器具。图6(a)表示闭孔器80安装于胃瘘导管70的内部的状态。图6(b)表示对闭孔器80相对于胃瘘导管70向前端侧(该图的下方)进行推压,由此闭孔器80的前端使体内留置部72向下方伸展的状态。体内留置部72作为一个例子为非气囊型式(Malecot式)。胃瘘导管70具有穿过瘘孔内的直筒部73、形成于其上部的抵接板75、以及关闭直筒部73的基端侧开口的栓塞74。
[0064]使用图7、图8以及图9各图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在体壁形成瘘孔留置胃瘘导管70的方法(胃瘘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0065]首先,作为胃瘘形成的预备工序,如图7 (a)所示,以包围穿刺孔的预定形成位置的周围的方式用缝合线 320预先固定腹壁300与胃壁310。另外,连结引导部30与针体10,预先构成管针20。针体10的针尖11处于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突出的穿刺状态。接下来,在胃瘘形成的第I步骤中,使针体10相对于腹壁300垂直地抵接并使针尖11穿刺腹壁300。本实施方式的管针20不包括胴体部50,全长与比胴体部50短的针体10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在穿刺孔的所希望的预定形成位置高精度地使针尖11穿刺。
[0066]在图7(b)所示的第2步骤中,进一步推入管针20,与针尖11连续地将引导部30的前端31插入穿刺孔H。由此,将穿刺孔H扩张至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的外径。引导部30的前端31优选为从胃壁310的下表面(内表面)突出。换言之,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优选为比腹壁300与胃壁310的总厚度长。
[0067]在图7(c)所示的第3步骤中,保持将引导部30留置于穿刺孔H不变并从引导部30将针体10 (在该图中未图示)拔去,使管针20 (同样在该图中未图示)过渡为保护状态。由此,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开口。安装部35形成于引导部30中的相比穿刺孔H向上方露出的基端部34。
[0068]在引导部30的内腔36设置有盖体36a。本实施方式的盖体36a是单向地限制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朝向基端部34的气流的鸭嘴阀。在图7(a)以及图7(b)的穿刺状态下,针体10的针部12穿过盖体36a。在图7(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保护状态下,将针部12从盖体36a拔去。由此,盖体36a关闭内腔36。在体腔(胃)的内部填充有相比大气压为高压的气体。该填充气体使胃膨胀为袋状,从而将内视镜的视场维持为广阔且稳定的状态。盖体36a在第3步骤及其以下的工序中,防止填充气体通过引导部30而漏出。在后述的扩张操作工序中盖体36a关闭内腔36,由此抑制填充气体在扩张操作工序中从体腔漏出。
[0069]在图8(a)所示的第4步骤中,将安装有鞘60的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安装于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鞘60能够相对于胴体部50滑动。在使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从鞘60向前端侧露出的状态下,将其安装于安装部35。然后,使鞘60向前端侧滑动,优选使其尖细部62与基准刻度37或扩径部42的粗径侧的终端44或者它们附近对齐。此时,也可以任意地使用导丝90。具体而言,在将导丝90插入留置于穿刺孔H的引导部30的基端的开口(安装部35)的基础上,沿该导丝90将胴体部50安装于安装部35。导丝90穿过盖体36a,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突出。导丝90充分细,胃内的填充气体不会有意地从盖体36a与导丝90之间的间隙漏出。
[0070]但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胃瘘形成,也可以不使用导丝90而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安装于安装部35。图8(b)表示组合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构成扩张件40的状态。在胴体部50的周围紧贴地安装有鞘60。此时如该图所示,扩张件40(引导部30)的前端31从胃壁310的下表面(内表面)突出,细管部32的外径的穿刺孔H遍及腹壁300与胃壁310贯通形成。到达体腔(胃)的内部的穿刺孔H作为下孔形成,由此能够在后述的第5~第6步骤中将扩张件40顺畅地插入体壁(腹壁300以及胃壁310)。
[0071]图8(c)以及(d)表示扩张操作工序。在扩张操作的开始时刻,引导部30的细管部32留置于穿刺孔H。因此,以抑制腹壁300以及胃壁310自我恢复的状态开始扩张操作。
[0072]在图8(c)所示的第5步骤中,把持胴体部50将扩张件40推入穿刺孔H。扩径部42进入腹壁300以及胃壁310而扩张穿刺孔H。
[0073]在图8(d)所示的第6步骤中,将胴体部50与扩径部42连续地推入穿刺孔H。扩径部42到达相比胃壁310靠下方的体腔(胃)内部。鞘60的尖细部62与扩径部42—起到达相比胃壁310靠下方。穿刺孔H的直径变得与扩径部42的最大外径即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的外径相等。在体腔内(胃内)预先留置内视镜(未图示),优选光学观察穿刺孔H附近。在第6步骤中利用内视镜确认基准刻度37通过胃壁310的下表面(胃前壁)到达胃内的情况,从而确认将穿刺孔H的全长扩张至与胴体部50的外径同径的情况。另外,连续使扩张件40略微后退等来使基准刻度37与胃前壁对齐。在该状态下根据在体表(腹壁300的上表面)目测的刻度部58的读取值,测定腹壁300以及胃壁310的总厚度。基于该读取值,决定胃瘘导管70 (参照图9)的有效长尺寸。根据读取值选择5~IOmm左右长的有效长尺寸即可。然后,将鞘60留置于穿刺孔H并将扩张件40以及导丝90拔去。通过以上操作形成穿刺孔(瘘孔)H。此外,也可以相比扩张件40先在第5步骤或者第6步骤将导丝90拔去。
[0074]接下来,在图9(a)所示的第7步骤中,相对于留置于扩张的穿刺孔H的鞘60插入胃瘘导管70。在拔去了扩张件40的鞘60中,其筒状部63的基端侧开口由阀部65关闭。闭孔器80插入胃瘘导管70,体内留置部72向前端侧伸展而缩径。若将上述体内留置部72插入鞘60,则筒状部63的半切槽64从基端侧断裂而将鞘60撕开。胃瘘导管70 —边撕开鞘60 —边插入穿刺孔H。将胃瘘导管70插入穿刺孔(瘘孔)H,直到在胃内(内视镜下)确认到体内留置部72。抵接板75大于扩张后的穿刺孔H。
[0075]在图9(b)所示的第8步骤中,将胃瘘导管70以及闭孔器80插入穿刺孔(瘘孔)H,将撕开的鞘60(在该图中未图示)从穿刺孔(瘘孔)H拔去。
[0076]在图9(c)所示的第9步骤中,进行闭孔器80(在该图中未图示)的伸展解除,然后,将闭孔器80从胃瘘导管70拔去。由此,体内留置部72扩径至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体内留置部72相比扩张后的穿刺孔H为大径。体壁(腹壁300以及胃壁310)被抵接板75与体内留置部72夹持,从而胃瘘导管70留置而不从穿刺孔H脱离。由此完成胃瘘导管留置。除向胃瘘导管70插入管等器具的情况之外,用栓塞74关闭直筒部73的基端侧开口77。
[0077]图10是表示以上的胃瘘形成方法所使用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的示意图。该图的左方对应各器具的前端侧。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包括:具有尖锐的针尖11的针体10、前端呈相比针尖11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且在基端具有安装部35的引导部30、相比该引导部30为粗径的胴体部50、以及设于引导部30或者胴体部50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引导部30)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扩径的扩径部42。针体10、引导部30以及胴体部50独立地构成。在安装部35择一安装有针体10或者胴体部50,通过在安装部35安装针体10而将引导部30沿针体10配置为接近并使针尖11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突出,并且相对于脱离针体10的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安装胴体部50 (参照图2)。
[0078]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包括:安装于胴体部50的周围而使用并能够沿该胴体部50的轴线方向撕开的鞘60、胃瘘导管70以及闭孔器80。即,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是用于在体壁留置胃瘘导管的胃造瘘套件。 [0079]在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中,针体10优选收纳于保护套19。另外,在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也可以任意地包括导丝90。在包括导丝90的情况下,优选预先将其收纳于分配套(未图示)。另外,构成医疗用扩张器套件200的上述的各器具同捆或者单独提供。
[0080]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各种的变形、改进等的形态。
[0081]<第二实施方式>
[0082]图11(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管针20的分解主视图。具体而言,图11(a)是表示相对于引导部30沿箭头所示的方向将针体10插入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1(b)是连结引导部30与针体10而成的管针20的主视图。图11 (b)对应管针20的穿刺状态,图11(a)对应管针20的保护状态。
[0083]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在具有曲管部38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曲管部38是具有挠性的管状体。曲管部38由氟、氨基甲酸乙酯、硅胶等软质的树脂材料构成。曲管部38的弯曲刚度相比针部12的弯曲刚度足够小。曲管部38、与引导部30中的其他的部分可以由相同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由使曲管部38相比上述其他的部分为低刚度的不同材料作成。曲管部38的中心线相对于引导部30的中心线(图11(a)的上下方向)弯曲或者屈曲。本实施方式的细管部32的基端侧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直线状,前端侧的一部分长度弯曲。细管部32的前端31在图11(a)所示的自然状态(保护状态)下,相对于引导部30的中心线朝向侧方具体而言大致正交方向。引导部30中的曲管部38的位置并不特别进行限定。可以在包括前端31的前端部形成曲管部38。或者,也可以将包括前端31的前端部形成为直管状,在引导部30的中间部形成曲管部38。
[0084]曲管部38以及细管部32与扩径部42的内腔36连通。如图11 (a)所示,向引导部30的基端侧的开口亦即安装部35将针部12的针尖11插入。针尖11从内腔36到达细管部32。并且,若针尖11到达曲管部38,则针尖11使弯曲的曲管部38变形为笔直(参照图11(b))。包括曲管部38的细管部32的长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细管部32同等,在头部15安装于安装部35的穿刺状态下针尖11从细管部32的前端31突出。
[0085]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自然状态下的细管部32的前端31相对于引导部30的中心线朝向侧方,从而在将针体10从引导部30拔去的保护状态下在前端31抵接于体腔壁(胃的后壁)的情况下曲管部38柔软地弯曲。因此,即使在扩张件40的插入深度较大的情况下,前端31也不会强硬地与体腔壁突出接触。曲管部38的弯曲角度即曲管部38的近位部的中心线与远位部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在15度以上180度以下,优选在45度以上120度以下。通过形成为上述角度,能够在构成管针20时不在曲管部38以及针体10产生过大的负载,并且能够在构成扩张件40时充分保护体腔壁。
[0086]〈第三实施方式〉
[0087]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的纵剖视图。该图示出了管针20的保护状态。对于包围胴体部50的鞘60(参照图3)省略图示。图1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针20的穿刺状态的纵剖视图。
[0088]在本实施方式的胴体部50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收容部56。在保护状态下针体10在收容于收容部56的方面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中,在针体10的头部15嵌合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的状态下,进一步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安装于基端部34。
[0089]在针体10的基端部14向侧方(图12各图的右方)突出形成有滑动部17。滑动部17呈沿前端基端方向(各图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在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沿轴向形成有狭缝53a。滑动部17在狭缝53a的内部沿轴向滑动。在直筒部53的基端部形成有收容部56的内径扩径的扩径头部53b。狭缝53a从扩径头部53b的中间部延伸至前端51。针体10除缘部16之外相比胴体部50的直筒部53的内径为细径。缘部16的外径小于扩径头部53b的内径,大于直筒部53的内径。缘部16由树脂等挠性材料构成,在直筒部53的内部被按压于直筒部53的内壁面而挠曲,在扩径头部53b的内部弹性复原至自然状态。医生等用户能够操作滑动部17使针体10在引导部30以及胴体部50的内部滑动。
[0090]本实施方式的管针20能够在保护状态与穿刺状态之间过渡。在图12(a)所示的保护状态下,针体10的缘部16挂止于扩径头部53b的下端的阶差面53c。在该保护状态下,针体10的针尖11位于相比胴体部50的前端51靠基端侧。即,针体10的针部12的全长收容于胴体部50。
[0091]在图12(b)所示的穿刺状态下,通过针体10的缘部16抵接于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而连结针体10与引导部30。针体10的针尖11从引导部30的前端31突出。由此构成管针20。
[0092]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在针体10安装于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的状态下,能够进一步将胴体部50安装于安装部35的方面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呈台阶状,胴体部50的前端51凹凸嵌合于安装于安装部35的缘部16的周围(参照图12 (a))。由此,在图8 (a)所示的胃瘘形成的第4步骤中,在针体10与引导部30连结的状态下,能够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与引导部30的安装部35连结。如此,在不必将针体10从引导部30拔去便将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连结而构成扩张件40后,如图12(a)所示地将针体10导入胴体部50的基端侧,从而能够使医疗用扩张器100(管针20)过渡为保护状态。由此,在胃瘘形成方法的操作结束后能够安全地废弃扩张件40而使用户不与针体10的针尖11接触。
[0093]<第四实施方式>
[0094]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管针20的纵剖视图。图13(b)是针尖11的附近的放大剖视图。图13(C)是表示安装有针尖保护部件39的针体10的纵剖视图。
[0095]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0的内部或者周围装备有针尖保护部件39 (参照图13(a))。而且,以通过将穿刺状态下的针体10从引导部30拔去而将针尖保护部件39安装于针体10并覆盖该针尖11为特征(参照图13(c))。
[0096]针尖保护部件39在胃瘘形成的第2步骤(参照图7(b))后从管针20将针体10拔去时,覆盖针体10的针尖11。由此能够安全地废弃针体10。针尖保护部件39的具体的形状并不特别进行限定,但本实施方式的针尖保护部件39呈筒状。针尖保护部件39的前端侧开口,在基端侧设有上底39a。
[0097]针体10具备在从引导部30被拔去时与针尖保护部件39挂合的突起部18。在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针部12的中间部固定有圆柱状的突起部18。突起部18在穿刺状态下收容于细管部32的内部。
[0098]若从图13(a)所示的穿刺状态沿该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将针体10拔去,则针部12的突起部18从细管部32到达扩径部42。若进一步将针体10拔去,则突起部18进入收容于扩径部42的内腔36的针尖保护部件39的内部,到达针尖保护部件39的上底39a。在上底39a形成有相比针部12的外径为大径并且相比突起部18的外径为小径的滑动孔。于是,若将针体10从引导部30充分拔去,则针体10的突起部18与上底39a抵接,进一步推起针尖保护部件39并且使之从引导部30脱离。图13(c)示出了上述的保护状态。
[0099]<第五实施方式>
[0100]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分解说明图。对于胴体部50仅图示前端侧的一部分,而对于基端侧省略图示。在图14中,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连结,并且用箭头示出了向胴体部50的内部插入挂合辅助部件82的方向。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剖面示意图。将针体10(未图示)拔去将处于保护状态的管 针(即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连结而构成扩张件40。
[0101]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择一嵌合有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或者针体10 (参照图1)的头部15。
[0102]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具备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结的锁定机构88。锁定机构88是禁止彼此连结的状态下的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分离的单元。
[0103]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88具备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卡止片46设于引导部30或者胴体部50的一方。挂合部59设于引导部30或者胴体部50的另一方,与该卡止片46挂合。在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彼此连结的状态下使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挂合,由此限制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脱离。锁定机构88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结是指,通过锁定机构88的动作在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直接或者间接连结的第一状态、与两者可分离的第二状态之间过渡。在图1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包括扩径部42的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分离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扩径部42设于胴体部50的情况下,通过锁定机构88的动作使扩径部42与细管部32(引导部30)分离。
[0104]如图15所示,在扩径部42的基端部34的开口插入固定有筒状的连结部43。也可以将扩径部42与连结部43粘合。在连结部43的基端(图15的上端)形成有环状部45。在连结部43中的与环状部45邻接的前端侧形成有卡止片46。
[0105]卡止片46呈向连结部43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三角爪状。如图15所示,卡止片46由前端(下端)侧的下侧锥部47与基端(上端)侧的上侧锥部48构成。此外,在卡止片46形成上侧锥部48的情况是任意的。
[0106]多个卡止片46配置为在连结部43的周围对置、或者放射状地分散。各个卡止片46能够沿连结部43的径向的朝内以及朝外突没。从筒状的连结部43的内侧朝外推压卡止片46,从而卡止片46的突出高度增大。
[0107]在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戴冠有凸缘筒部54。凸缘筒部54的筒状的上端(挂合部59)呈朝内向下倾斜的锥状。此外,凸缘筒部54也可以与胴体部50由相同材料形成为一体。
[0108]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 (扩张件40)具备插入胴体部50而使用的挂合辅助部件82 (省略一部分图示)。卡止片46被挂合辅助部件82沿径向的朝外施力,从而卡止片46的突出高度增大。由此,与未使用挂合辅助部件82的情况相比较,通过将挂合辅助部件82插入胴体部50而将卡止片46相对于挂合部59更深地挂合。由此,卡止片46的下侧锥部47与挂合部59挂合,从而限制连结部43侵入凸缘筒部54的内部。即,通过将挂合辅助部件82插入胴体部50而锁定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通过拔去挂合辅助部件82而解锁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下侧锥部47与挂合部59均呈沿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径向的朝内向下倾斜的锥状。换言之,下侧锥部47与挂合部59向相同方向倾斜,若将卡止片46相对于挂合部59向前端侧 施力,则卡止片46沿该倾斜方向沿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径向的朝内没入。由此,卡止片46的外径变形为凸缘筒部54的内径以下,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解除而能够彼此脱离。即,通过将挂合辅助部件82从胴体部50拔去,能够将包括卡止片46的连结部43的整体从凸缘筒部54拔去。
[0109]挂合辅助部件82呈棒状。挂合辅助部件82的外径小于胴体部50的穿过孔55 (参照图2)以及环状部45的内径,挂合辅助部件82能够插入穿过孔55以及环状部45。本实施方式的扩张件40在未将挂合辅助部件82插入的状态下未施加锁定,所以能够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合并解除。
[0110]<第六实施方式>
[0111]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分解说明图。对于胴体部50仅图示前端侧的一部分,对于基端侧省略图示。在图16中,将胴体部50的前端部52与引导部30的基端部34连结,进一步用箭头示出了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的内部的方向。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的剖面示意图。将针体10(未图示)拔去将处于保护状态的管针(即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连结而构成扩张件40。
[0112]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在具备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连结为可解除的锁定机构88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共通。而且,在解除用部件84的未插入状态下锁定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通过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而解锁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
[0113]即,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具备插入胴体部50而使用的解除用部件84。而且,通过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而将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解除,从而能够使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彼此脱离。
[0114]本实施方式的卡止片46由前端(下端)侧的台阶部49、与基端(上端)侧的上侧锥部48构成。台阶部49为卡止片46的下端侧的端面,沿连结部43的径向立起。[0115]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缘筒部54的上端(挂合部59)在不为朝内向下倾斜的锥状,相对于凸缘筒部54的轴向大致直角地立起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卡止片46的外径大于挂合部59的内径。卡止片46能够沿筒状的连结部43的径向的朝内以及朝外突没。沿径向的朝内推压连结部43,由此卡止片46的突出高度减少。
[0116]解除用部件84具备棒状的轴部85、和形成于该轴部85的前端(下端)的环状的推压部86。推压部86相比轴部85为大径。推压部86的外径小于胴体部50的穿过孔55 (参照图2)的内径,解除用部件84能够插入胴体部50。推压部86的内径小于卡止片46的外径。如图17所示,若在将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连结而构成扩张件40的状态下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则推压部86使卡止片46沿径向的朝内没入,由此使连结部43 (卡止片46)形成为能够插入凸缘筒部54的内部的径。由此将锁定机构88解锁而能够使引导部30与胴体部50彼此脱离。
[0117]根据第五以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扩张器100,利用锁定机构88将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连结为无法分离,因此在扩张操作的期间扩径部42不会变得不稳定。手术人员从扩张件40的胴体部50将挂合辅助部件82拔去、或者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而解锁锁定机构88,由此能够使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简易地分离。由此,即使在例如图8(b)那样暂时构成扩张件40后,也能够使胴体部50容易分离,从而能够对于引导部30、导丝90细微地进行作业操作。
[0118]在第五以及第六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引导部30、胴体部50使用独立的挂合辅助部件82、解除用部件84对锁定机构88进行解除操作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手指的操作而将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之间的挂合解 除。具体而言,也可以将供挂合于挂合部59的状态下的卡止片46穿过的狭缝形成于胴体部50的周面。利用手指将从该狭缝面对的卡止片46推入胴体部50的内侧,由此将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之间的挂合解除,从而能够使连结部43从凸缘筒部54分离。
[0119]在进行了锁定机构88的解除操作的情况下为了使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可靠地分离,也可以设置对胴体部50与引导部30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未图示)。具体而言,作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的变形例,在环状的推压部86的内部安装弹性部件(盘簧:未图示)即可。在将解除用部件84插入胴体部50使推压部86的下端向径向的内侧推压卡止片46时,该盘簧成为相比自然长压缩的状态。由此,在将卡止片46与挂合部59之间的挂合解除后,该盘簧对环状部45或者上侧锥部48的上端弹性地向下方施力,从而辅助将连结部43从凸缘筒部54拔去的操作。
[0120]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管针20,能够安全地废弃供胃瘘形成方法的操作的针体10。
[0121]上述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0122](I) 一种医疗用扩张器,其具备: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细长形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的前端相比上述针尖形成为钝头;胴体部,该胴体部的直径比上述引导部的直径粗;以及扩径部,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上述针体以及上述引导部从彼此连结且上述针体沿上述引导部接近配置并且上述针尖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突出的穿刺状态,向上述针尖相比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后退的保护状态过渡,并且,上述胴体部与上述保护状态下的上述引导部的基端部连结。
[0123](2)根据上述(1)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在上述针体的基端部形成有头部,上述胴体部的前端部或者上述针体的上述头部择一嵌合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基端部。
[0124](3)根据上述(1)者(2)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上述引导部呈具备相比上述针体为粗径的内腔的筒状。
[0125](4)根据上述(3)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在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内腔设有阀体,该阀体允许上述针体穿过并且在上述保护状态下限制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朝向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基端部的气流。
[0126](5)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还具有安装于上述胴体部的周围而使用并能够沿上述胴体部的轴线方向撕开或者分离的鞘。
[0127](6)根据上述(5)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上述扩径部设于上述引导部,并且上述鞘覆盖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胴体部之间的边界。
[0128](7)根据上述(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上述引导部的前端为具有挠性的曲管部。
[0129](8)根据上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在上述胴体部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收容部,在上述保护状态下上述针体收容于上述收容部。
[0130](9)根据上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在上述引导部装备针尖保护部件,通过将上述穿刺状态下的上述针体从上述引导部拔去从而上述针尖保护部件安装于上述针体并覆盖上述针尖。
[0131](10) 一种医疗用扩张器套件,其包括: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引导部,其呈前端相比上述针尖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并在基端具有安装部;胴体部,该胴体部的直径比上述引导部的直径粗;以及扩径部,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上述针体、上述引导部以及上述胴体部单独地构成,并且在上述安装部安装有上述针体或者上述胴体部,通过在上述安装部安装上述针体从而上述引导部沿上述针体接近配置且上述针尖从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前端突出,并且,相对于脱去上述针体后的上述安装部安装上述胴体部。
[0132](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胴体部的周围而使用并能够沿上述胴体部的轴线方向撕开的鞘。
[0133](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还包括在前端形成有挠性的体内留置部的胃瘘导管、和通过使上述体内留置部伸展而使上述体内留置部相比上述鞘缩径为细径的闭孔器。
[0134]上述实施方式还包含以下的技术思想。
[0135](i)根据上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还具备将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胴体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结的锁定机构。
[0136](ii)根据上述(i)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上述锁定机构具备:卡止片,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的一方;和挂合部,其设于上述引导部或者上述胴体部的另一方并与上述卡止片挂合,通过在将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胴体部彼此连结的状态下使上述卡止片与上述挂合部挂合而限制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胴体部的脱离。
[0137](iii)根据上述(ii)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还具备插入于上述胴体部而使用的挂合辅助部件,通过将上述挂合辅助部件插入于上述胴体部而使上述卡止片相对于上述挂合部更深地挂合,并且通过将上述挂合辅助部件从上述胴体部拔去而将上述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解除,从而能够使上述卡止片与上述挂合部彼此脱离。
[0138] (iv)根据上述(ii)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还具备插入于上述胴体部而使用的解除用部件,通过将上述解除用部件插入于上述胴体部而将上述卡止片与上述挂合部的上述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解除,从而能够使上述卡止片与上述挂合部彼此脱离。
[0139]本申请主张以2011年10月31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1-239229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在此引入其公开的全部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 细长形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的前端相比所述针尖形成为钝头; 胴体部,该胴体部的直径比所述引导部的直径粗;以及 扩径部,其设于所述引导部或者所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 所述针体以及所述引导部从彼此连结且所述针体沿所述引导部接近配置并且所述针尖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前端突出的穿刺状态,向所述针尖相比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前端后退的保护状态过渡,并且, 所述胴体部与所述保护状态下的所述引导部的基端部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体的基端部形成有头部, 所述胴体部的前端部或者所述针体的所述头部择一嵌合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基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呈具备相比所述针体为粗径的内腔的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内腔设有阀体,该阀体允许所述针体的插入,并且在所述保护状态下限值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前端朝向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基端部的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安装于所述胴体部的周围而使用并能够沿所述胴体部的轴线方向撕开或者分离的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径部设于所述引导部,并且所述鞘覆盖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胴体部之间的边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曲管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胴体部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结的锁定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备:卡止片,该卡止片设于所述引导部或者所述胴体部的一方;和挂合部,该挂合部设于所述引导部或者所述胴体部的另一方并与所述卡止片挂合, 通过在将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胴体部彼此连结的状态下使所述卡止片与所述挂合部挂合而限制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胴体部的脱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插入于所述胴体部而使用的挂合辅助部件, 通过将所述挂合辅助部件插入于所述胴体部而使所述卡止片相对于所述挂合部更深地挂合,并且通过将所述挂合辅助部件从所述胴体部拔去而将所述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解除,从而能够使所述卡止片与所述挂合部彼此脱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插入于所述胴体部而使用的解除用部件, 通过将所述解除用部件 插入于所述胴体部而将所述卡止片与所述挂合部的所述挂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解除,从而能够使所述卡止片与所述挂合部彼此脱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胴体部的内部形成有中空的收容部,在所述保护状态下所述针体收容于所述收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装备有针尖保护部件,通过将所述穿刺状态的所述针体从所述引导部拔去从而使所述针尖保护部件安装于所述针体并覆盖所述针尖。
14.一种医疗用扩张器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体,其具有尖锐的针尖; 引导部,其呈前端相 比所述针尖形成为钝头的细长形状并在基端具有安装部; 胴体部,其直径比所述引导部粗;以及 扩径部,其设于所述引导部或者所述胴体部并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扩径, 所述针体、所述引导部以及所述胴体部单独地构成,并且在所述安装部安装有所述针体或者所述胴体部,通过在所述安装部安装所述针体从而所述引导部沿所述针体接近配置且所述针尖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前端突出,并且,相对于脱去所述针体后的所述安装部安装所述胴体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所述胴体部的周围而使用并能够沿所述胴体部的轴线方向撕开的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医疗用扩张器套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前端形成有挠性的体内留置部的胃瘘导管、和通过使所述体内留置部伸展而使所述体内留置部相比所述鞘缩径为细径的闭孔器。
【文档编号】A61J15/00GK103945818SQ20128005384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铃木裕, 松波秀明, 池田昌夫, 福田浩之, 原田新悦 申请人: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铃木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