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文档序号:1259172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及一种包括新癀片的药物组合物,该机理研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建立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评价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的药物治疗作用以及协同指数,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评估阻断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基于作用机理的研究,为了提高对镇痛的治疗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组成的镇痛组合物。该研究方法用于测定新癀片中药成分的镇痛作用机理,简单明朗,且可通过该药理研究的方法在已知的复方药中遴选可供应用的有效药物。
【专利说明】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组成的镇痛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经常伴有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活动。疼痛除了反应在感觉上的痛苦与情绪上的不安外,还可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能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约30-50%的癌症患者会有中到重度疼痛,尤其是晚期癌症的患者,约75-95%会发生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其中45%的癌症患者的疼痛剧烈无法缓解,而骨癌痛是其中最常见的难治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WHO已经把癌痛治疗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0003]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一般分为两大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性镇痛药和作用于外周系统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中枢性镇痛药有很强的镇痛作用,但因其副作用大,尤其是易成瘾性而限制了其应用。非留体消炎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是治疗疼痛的基本药物,镇痛作用弱于前者,但副作用相对小,在治疗轻度及中等程度疼痛中被认为是一线首选药物。故现有的临床实践中多主张将非留体抗炎药与阿片类联合使用用于镇痛。目前非·留体抗炎药与阿片类联合镇痛的研究热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乙酰基氨基酚与曲马多的复方制剂-氨酚曲马多片,此药于2001年被FDA批准在美国首先上市。但是急性或蓄积性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则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肝衰竭。在美国和英国,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应用已备受关注。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人们逐渐意识到非甾体抗炎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有成瘾性。
[0004]中成药在治疗疼痛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其毒副作用小以及综合治疗的治疗优势更是为广大患者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道。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西药成分吲哚美辛及中药成分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其西药组分吲哚美辛为常用非留体抗炎镇痛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适宜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新癀片的中药成分的镇痛作用机理不明朗。
[0005]现有技术显示新癀片具有一定的镇痛和缓解发热的作用,但对重度疼痛镇痛作用不够强,因此更期待新癀片新适应症的扩展以及效果更好的新癀片处方。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癀片中药成分的机理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按照以下步骤进行:[0007]S1.分别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 ;
[0008]S2.通过活体醋酸扭体反应动物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平均扭体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及新癀片的镇痛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1,根据协同指数Pl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的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的镇痛治疗效果;
[0009]S3.建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不同时间段足跖反应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对中枢及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2,根据协同指数P2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对中枢镇痛的治疗效果;
[0010]S4.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纳诺酮阻断后镇痛的作用效果;
[0011]S5.与X药物组成新的镇痛组合物,需满足新癀片中药成分与X药物的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l > Pl,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2 > Pl。
[0012]其中,所述的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I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0013]所述的活体足跖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I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足趾皮下注射甲醛溶液,5分钟内及10?60分钟内统计两组活体样本舔足、抖足、抬足次数;
[0014]所述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五组,为第一组与第二组活体样本腹腔注射5mg/kg的纳诺酮,注射后为第一组、第三组灌喂等剂量新癀片,第四组灌喂步骤I比例的吲哚美辛,第五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后40?60分钟后为五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0015]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所研究的机理包括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以及二者组合后的增效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中枢镇痛作用及外周镇痛作用效果,推论其区别原因;纳诺酮阻断对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的中枢镇痛作用影响;新的镇痛组合物的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
[0016]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中协同指数采用金正均q值法进行判定,q值由以下的公式求得:q=PA+B / (PA+PB-PAXPB)。式中PA、Pb和PA+B分别为A药组、B药组和两药联用组治疗率。q < I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q > 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协同作用,Q=I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相加作用。
[0017]上述所述机理研究方法中,冰醋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67% ;甲醛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 ;活体样本为ICR种小鼠或SD种大鼠。
[0018]基于上述机理研究方法可以探明下述机理,新癀片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发挥了中枢镇痛作用。其中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效果不明显。具体如下:1)新癀片具有外周镇痛和中枢镇痛作用,其中发挥外周镇痛作用的主要为吲哚美辛,发挥中枢镇痛作用的主要为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2)不管是外周镇痛还是中枢镇痛作用,新癀片的镇痛效果均强于吲哚美辛,新癀片中药成分是新癀片镇痛作用强于同等剂量吲哚美辛的原因之一。3)新癀片的中枢镇痛效果要强于其外周镇痛效果。4)就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在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协同指数来看,两者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作用更为明显,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作用较差或体现弱拮抗作用。5)新癀片一部分镇痛作用被纳诺酮阻断,新癀片镇痛作用仍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与新癀片中药成份具有中枢镇痛作用相关。
[0019]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镇痛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的药物活性成分由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NSAID)组成。
[002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的重量比优选
0.1?100:1,进一步优选为10?20:1,更优选为16:1。所述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选自酮洛酸氨丁三醇 、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中的一种,优选为酮洛酸氨丁三醇。
[0021 ] 所述新癀片可以通过商业渠道获得,例如,购自厦门中药厂。
[0022]本发明的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指各组分组合后的生物学效应,与基于单独使用单个组分时期望产生给定的生物学效应所要求的含量相比,上述组合物能够通过使用更少量的组分而取得该生物学效应,也就是说组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单个组分的叠加效应,即药物之间产生了协同作用
[002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上述药物组合物的药物制剂,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合适的药物制剂用于疼痛治疗,如口服制齐U、注射制剂等。
[0024]所述药物制剂优选为口服制剂,所述口服制剂选自片剂、胶囊、缓释片剂、丸剂、颗粒剂、分散片、散剂。所述口服制剂所选用的辅料选自淀粉、预胶化淀粉、淀粉浆、环糊精、卡波姆、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钙、聚乙二醇(PEG)、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甘露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乳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阿斯巴甜、甜橙香精、碳酸氢钠、碳酸钠、肠溶包衣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5]上述制剂的所用辅料及制备方法均可采用其常规的辅料和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所涉及的新癀片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原料为粉末形式,其制备方法可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是将市售新癀片剂粉碎后与其他活性成分及辅料混合。上述药物制剂中,每一制剂单位中含有新癀片的含量为50mg?500mg,酮洛酸氨丁三醇的含量为5mg?50mg。作为本发明所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每一制剂单位中含有新癀片的含量为160mg,酮洛酸氨丁三醇的含量为10mg。
[0026]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药物组合物的用途,即该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疼痛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疼痛优选为癌症导致的疼痛。
[0027]上述所述的医药用途中,根据动物病情以及用药部位可以将上述药物组合物制备成合适的药物制剂以方便用药,对于本发明镇痛的药物组合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诊断结果而定,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范围之内。例如,将对小鼠镇痛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人身上,所有药物对人的有效剂量可以通过该药物对小鼠的有效剂量进行换算,这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002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在治疗疼痛方面具有如下突出的优势:
[0030]( I)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模型及热板致痛小鼠模型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且表现出了很好的协同作用,镇痛效果强。
[0031](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含有非留体消炎镇痛药和新癀片,二者联合用药在具有协同作用的同时,明显降低二者用量,从而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0032](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以固定组合的形式治疗疼痛,与同时服用单药相比,起效时间更为迅速,作用时间更为持久,从而使得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为优异,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和依从性。
[0033](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含有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二者镇痛效果好、用药安全性高,联合用药也展现出良好的用药安全性,适合长期应用,提示该药物可开发成为可供长期服用的镇痛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来举例说明本发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仅仅是对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举例说明,并非对这些技术方案的任何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内容为准。
[0035]实施例1新癀片和酮洛酸氨丁三醇的组合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0036]1.动物分组及给药
[0037]雄性ICR小鼠70只,(20±2) g,按体重随机分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通过灌胃给予治疗药物。将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片、氨酚曲马多片分别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混悬液,然后按照剂量设定,各给药组灌胃给药;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0038]2.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0039]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腹腔深部大面积而较持久的疼痛刺激,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各剂量组给药Ih后,腹腔注射0.7%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lml/10g,记录自注射醋酸致痛后每只小鼠在20min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计算各给药组的扭体抑制率。
[0040]扭体抑制率=[(对照组扭体次数-药物组扭体次数)/对照组扭体次数]X 100%
[0041]实验数据以:1 ±s表示,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0042]协同作用计算方法:采用金正均q值法进行判定,q值由以下的公式求得:q=PA+B /(Pa+Pb-PaXPb)。式中PA、PB和PA+B分别为A药组、B药组和两药联用组治疗率。q < I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q> 1,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协同作用,q=l说明两药合用后产生相加作用。
[0043]3.实验结果
[0044]实验结果见表I
[0045]表I新癀片酮洛酸氨丁三醇组合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
[0046]
【权利要求】
1.一种新癀片中药成分镇痛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分别配置新癀片样本和吲哚美辛样本,其重量比为95:2 ; 52.建立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平均扭体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及新癀片的镇痛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1,根据协同指数Pl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的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的镇痛治疗效果; 53.建立活体足跖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中枢镇痛和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设置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新癀片治疗组,以不同时间段足跖反应次数为指标计算吲哚美辛对中枢及外周镇痛的作用效果:并就该镇痛的作用效果根据金正均法计算新癀片中药成分与吲哚美辛的协同指数P2,根据协同指数P2和新癀片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的镇痛作用效果确定新癀片中药成分对中枢镇痛的治疗效果; 54.建立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评估新癀片中药成分和吲哚美辛分别对纳诺酮阻断后镇痛的作用效果; 55.与X药物组成新的镇痛组合物,需满足新癀片中药成分与X药物的在中枢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l > Pl,在外周镇痛方面协同指数PX2 > Pl。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体醋酸扭体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I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所述的活体足跖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三组,其中两组按步骤SI的重量比分别灌喂新癀片及吲哚美辛,另一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40?60分钟后,为三组活体样本足趾皮下注射甲醛溶液,5分钟内及10?60分钟内统计两组活体样本舔足、抖足、抬足次数; 所述纳诺酮阻断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取活体样本五组,为第一组与第二组活体样本腹腔注射5mg/kg的纳诺酮,注射后为第一组、第三组灌喂等剂量新癀片,第四组灌喂步骤I比例的吲哚美辛,第五组灌喂去离子水,给药后40?60分钟后为五组活体样本注射冰醋酸溶液,第二个10分钟内用计数器记录三组活体样本的扭体次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冰醋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67%,所述的甲醛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体样本为ICR种小鼠或SD种大鼠。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理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理研究方法所研究的机理包括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以及二者组合后的增效作用;新癀片中药成分及吲哚美辛的中枢镇痛作用及外周镇痛作用效果,推论其区别原因;纳诺酮阻断对新癀片中的中药成分的中枢镇痛作用影响;新的镇痛组合物的中枢镇痛作用和外周镇痛作用。
6.一种用于镇痛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组合物由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的重量比为0.1?100: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的重量比优选为10?20: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癀片和非留体消炎镇痛药的重量比优选为16:1。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留体消炎镇痛药选自酮洛酸氨丁三醇、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中的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留体消炎镇痛药优选为酮洛酸氨丁三醇。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可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备成药物制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制剂优选为口服制剂。
14.如权利要求12-13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选自淀粉、预胶化淀粉、淀粉浆、3 -环糊精、卡波姆、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钙、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甘露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乳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阿斯巴甜、甜橙香精、碳酸氢钠、碳酸钠、肠溶包衣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15.如权利要求6-13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疼痛药物中的应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疼痛优选为癌症导致的疼痛。
【文档编号】A61K49/00GK103432596SQ201310375315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6日
【发明者】包侠萍, 胡金芳, 关斌, 申秀萍, 王春凤, 赖志成, 阳丽华, 肖顺彪, 南淑华, 墙世发, 刘静, 郑珊珊, 杨惠婉, 王杰 申请人: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