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推车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特别适用于产妇在家“坐月子”期间护理婴幼儿使用。
背景技术:
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多,加上出汗、腹痛,非常耗损体力,气血和筋骨都很虚弱,这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因此,产后必须要有一个月的调补,才能恢复健康,俗称“坐月子”,但产妇在“坐月子”的过程当中,也要担负着和家人一同护理婴幼儿的责任,护理包括换洗尿布、换洗衣服和洗澡,在母乳不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添加奶粉,在添加奶粉时要进行水温的调试,而护理用的奶瓶、奶瓶刷、尿布、卫生纸、湿巾和洗浴用品大多分散放置,例如:尿布和衣服大多放在床上,奶瓶放在床头橱上,洗浴用品放在卫生间,奶瓶刷则放在厨房,护理时很麻烦,不方便查找使用,不能集中管理婴幼儿的护理用品,也容易被污染,在冬天,特别是在晚上,气温较低,产妇要下床冲奶粉,稍不注意,很容易着凉,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通过检索,在医院病房中设有为病人送药使用的护理车,但未见产妇在家中护理婴幼儿用品的推车的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集中管理婴幼儿的护理用品,干净卫生,同时可减轻产妇的劳动强度,便于产妇身体恢复的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由前敞口箱体、万向轮和把手构成,万向轮设置在前敞口箱体底部的四个角部,在前敞口箱体的左侧箱壁上固定设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敞口箱体的上部设有操作台,在前敞口箱体的内部通过横 隔板将前敞口箱体的内腔分为3个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操作台呈凹槽状。所述的前敞口箱体的左、右箱壁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承接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将婴幼儿的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故便于统一管理、干净卫生,同时产妇在夜间冲调奶粉时,不用下床,只需坐在床边,将推车拉到床边即可进行,这样减轻了产妇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产妇着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右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沿图1A-A剖视示意图;图中:1、前敞口箱体;2、万向轮;3、把手;4、操作台;5、横隔板;6、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7、承接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图2制作本实用新型。该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由前敞口箱体1、万向轮2和把手3构成,万向轮2设置在前敞口箱体I底部的四个角部,在前敞口箱体I的左侧箱壁上固定设有把手3,便于产妇推着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敞口箱体I的上部设有操作台4,可在操作台4上进行冲调奶粉;在前敞口箱体I的内部通过横隔板5将前敞口箱体I的内腔分为3个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6,上部的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6用于放置奶瓶、水瓶、奶粉和奶瓶刷,中间的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6用于放置尿布、卫生纸和湿巾,下部的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6放置爽身粉、浴巾和沐浴露。所述的操作台4呈凹槽状,以防止冲调奶粉时,水洒到地上。所述的前敞口箱体I的左、右箱壁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承接桶7,可分别放置婴幼儿尿湿需要清洗的尿布和沾染大便的尿布。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产妇不用下床,只需坐在床边,将推车拉到床边即可冲奶粉和换尿布,特别是在夜间冲奶粉和换尿布时,不用下床,避免了产妇着凉,同时也减轻了产妇的劳动强度,利于产妇的身 体恢复。
权利要求1.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由前敞口箱体(I)、万向轮(2 )和把手(3 )构成,万向轮(2 )设置在前敞口箱体(1)底部的四个角部,在前敞口箱体(I)的左侧箱壁上固定设有把手(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敞口箱体(1)的上部设有操作台(4),在前敞口箱体(I)的内部通过横隔板(5)将前敞口箱体(I)的内腔分为3个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台(4)呈凹槽状; 所述的前敞口箱体(1)的左、右箱壁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承接桶(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由前敞口箱体、万向轮和把手构成,万向轮设置在前敞口箱体底部的四个角部,在前敞口箱体的左侧箱壁上固定设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敞口箱体的上部设有操作台,在前敞口箱体的内部通过横隔板将前敞口箱体的内腔分为3个婴幼儿护理用品放置腔;所述的前敞口箱体的左、右箱壁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承接桶。该婴幼儿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推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将婴幼儿的护理用品集中放置,故便于统一管理、干净卫生,同时产妇在夜间冲调奶粉时,不用下床,只需坐在床边,将推车拉到床边即可进行,这样减轻了产妇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产妇着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
文档编号A61G12/00GK203075115SQ20132011372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王玉芝, 吕向荣, 王莉, 吕燕 申请人:王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