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4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该引流管包括: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引流管头端;设置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多个入孔;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上的刻度线;以及,位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尾部的第一引流管尾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流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疗效极佳,可以反复向颅内注射药物而不增加颅内压,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专利说明】—种引流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使用的医疗仪器,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颅内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形式,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 (在亚洲占30%),因其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极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出血量少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出血量多时只有手术治疗方可救命,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解除脑疝,可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但对于出血破入脑室者及内侧型脑内血肿,手术效果不佳,此外,年龄过大,有系统性疚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亦难以耐受全身麻醉行开颅手术。由此而诞生的局麻下血肿穿刺引流术弥补了这一空缺,可在床旁局麻下进行颅内出血穿刺引流,但因血块难以引出,国内有人曾向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促进血块溶解后引流,但向血肿腔内注射药物会增加颅内压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如果有一种仪器在不增加颅内压的情况下可向颅内注射药物,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另夕卜,治疗颅内出血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亚低温疗法,但该方法要全身低温,且不易掌握,并发症较多,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颅内局部降温将是颅内亚低温疗法的新技术。
[0003]颅内感染是颅外伤或颅脑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常常让外科医生感到棘手,虽然高档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治愈部分颅内感染,但随着耐药率的增加及血脑屏障的阻隔,即使现在国内外最高档的抗生素有时也难以奏效。治疗颅内感染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置换脑脊液和向脑室内注射抗生素。脑脊液置换需反复腰穿释放脑脊液,操作繁琐;脑室内注射药物也需反复穿刺且不能持续给药,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延长了治疗时间,如果能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将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种新方法。
[0004]如图1所示为传统型引流管头端的侧孔纵切面示意图,传统型入孔9的这种设计在穿侧入脑时脑组织容易堵塞侧孔,增加了医疗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流管,该引流管可以植入颅内,通过引流管向颅内注入药物而不增加颅内压。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体,还包括:
[0007]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引流管头端;
[0008]设置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多个入孔;
[0009]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上的刻度线;以及
[0010]位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尾部的第一引流管尾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
[0011]其中,所述入孔的轴线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轴线呈一预设角度。
[0012]其中,所述预设角为锐角。
[0013]其中,所述多个入孔为36个,36个入孔分四行依次排设,每行包含9个入孔,且平均每行间隔90°。
[0014]其中,所述引流管管体内由引流管中心分隔为第一引流管腔体和第二引流管腔体,所述第一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二引流管尾端相连通。
[0015]其中,所述引流管管体的侧壁植入一根穿刺针。
[0016]其中,所述刻度线体部间隔为1cm。
[0017]其中,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分别设有控制阀和引流口。
[0018]其中,所述的引流管还包括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引流口连接,另一端与引流袋连接。
[0019]其中,所述弓丨流管是由钡溃硅合成橡胶管制成。
[00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1]上述方案中,引流管可以植入颅内,通过引流管向颅内注入药物不仅不会增加颅内压,而且还可达到引流及治疗目的,减少反复穿刺的风险及并发症,另外,还可以通过该引流管向颅内持续滴注低温液体或药物,达到脑部局部降温或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不仅提高了治愈率,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表示传统型引流管头端的侧孔纵切面示意图;
[0023]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是侧面视图;
[0024]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带的转接管的侧面视图;
[0025]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侧孔纵切面示意图;
[0026]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引流管纵切面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引流管头端;2_刻度线;3_穿刺针;4_第一引流管尾端;5_第二引流管尾端;6-引流口 ;7_控制阀;8_转接管;9_传统型引流管入孔;10-入孔;11-入孔的轴线;12_引流管头端的轴线;13_引流管中心;14_穿刺针隧道;15_第一引流管腔体;16_第二引流管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30]本实用新型针对现代治疗颅内出血及颅内感染治疗时间长、疗效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引流管。
[0031]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包括:
[0032]引流管管体;
[0033]设置于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引流管头端I ;
[0034]设置于引流管头端I的多个入孔10 ;
[0035]设置于引流管管体上的刻度线2 ;以及[0036]位于引流管管体的尾部的第一引流管尾端4和第二引流管尾端5。
[0037]其中,所述入孔的轴线11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轴线12呈一预设角度,该预设角为锐角。
[0038]其中,多个入孔10为36个,36个入孔10分四行依次排设,每行包含9个入孔10,
且平均每行间隔90°。
[0039]引流管管体内由引流管中心13分隔为第一引流管腔体15和第二引流管腔体16,所述第一引流管腔体15与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4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腔体16与所述第二引流管尾端5相连通。
[0040]其中,在引流管管体的侧壁穿刺针隧道14植入一根穿刺针3。
[0041]其中,刻度线2体部间隔为1cm。
[0042]其中,第一引流管尾端4的末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5的末端分别设有控制阀7和引流口 6。
[0043]其中,引流管还包括转接管8,转接管8的一端与引流口 6连接,另一端与引流袋连接。
[0044]其中,引流管是由钡溃硅合成橡胶管制成。
[0045]本实施例中,引流管头端I形状如子弹头型,头端设有36个入孔10,每行9个孔10,平均行间隔90°,环绕在引流管管路周围,体部间隔Icm标记一个刻度线,管体侧壁可植入一根细穿刺钢针辅助穿刺,尾端分成两根,每根均设计有控制阀。入孔的轴线11与引流管头端的轴线12呈不垂直关系,两条轴线的夹角可以设计为60°,这样的设计在穿刺入脑时脑组织不容易堵塞侧孔。引流管由相对较硬的钡浸溃硅合成橡胶管制成的,通过CT检查可见引流管在颅内的位置。另外备一根转接管,一端可以安装在引流管上,一端可以连接弓I流袋。
[0046]引流管在医疗应用时,将引流管头端I通过穿刺针3的辅助穿刺入脑内,引流管管体的刻度线2可提示穿刺深度,第一引流管尾端4通过转接管8连接引流袋,控制阀7控制引流开关,通过第二引流管尾端5向颅内注射药物,如果颅内压过高,过多的药物会通过第一引流管尾端4流出进入引流袋。
[0047]本实施例以治疗颅内出血为例,该引流管植入颅内血肿腔时,引流管体部的刻度线可提示进入颅内的深度,进入血肿腔后,引流管一根尾端控制阀打开,从另一尾端向颅内注射药物,如果压力过高,过多的药物可从另一根尾端流出来,从而不会明显增加颅内压。另外,想使脑组织局部降温,可打开一根尾端控制阀并连接引流袋,从另一尾端向颅内慢速静滴低温生理盐水,从而可以达到降低颅内温度的目的。治疗颅内感染时引流管头端需植入脑室内,其他方法同前。
[0048]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流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该引流管可以植入颅内,通过引流管向颅内注入药物不仅不会增加颅内压,而且还可达到引流及治疗目的,减少反复穿刺的风险及并发症,另外,还可以通过该引流管向颅内持续滴注低温液体或药物,达到脑部局部降温或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不仅提高了治愈率,也缩短了住院时间,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004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引流管,包括引流管管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引流管头端;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多个入孔; 设置于所述引流管管体上的刻度线;以及 位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尾部的第一引流管尾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孔的轴线与所述引流管头端的轴线呈一预设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入孔为36个,36个入孔分四行依次排设,每行包含9个入孔,且平均每行间隔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管体内由引流管中心分隔为第一引流管腔体和第二引流管腔体,所述第一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引流管腔体与所述第二引流管尾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管体的侧壁植入一根穿刺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线体部间隔为1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和第二引流管尾端的末端分别设有控制阀和引流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引流口连接,另一端与弓I流袋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是由钡溃硅合成橡胶管制成。
【文档编号】A61F7/12GK203663212SQ201320853622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赵东升 申请人:百仕联创新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