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6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具有能够以简易动作将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固定的带状接片的一次性穿用物品。一次性尿布(1)包括基底(10)、配置于基底(10)的肌肤相向面的吸液构造体(40)和安装于基底(10)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带状接片(70)。带状接片(70)安装于后腰片(22)并且由相互重叠地分别朝纵方向(Y)延伸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以及第三区域构成。在第一区域,在与第二区域相向的面设置钩元件(74),钩元件(74)相对于第二区域实质上不钩挂。在设有钩元件的紧固部的纵方向(Y)外侧,分别设有对第一以及第二区域的一部分进行临时固定的第一临时固定部(76)和对第一~第三区域的一部分进行临时固定的第二临时固定部(77)。
【专利说明】—次性穿用物品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次性穿用物品,更详细来讲涉及具有用于对于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以一方的端部为内侧并朝另一方的端部卷揉成团而将其固定的带状接片的一次性尿布、一次性如厕训练短裤、一次性失禁短裤、一次性生理用短裤、一次性吸收垫等一次性穿用物品。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具有用于将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揉成团并固定的带状接片的一次性穿用物品是公知的。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具备在带基材上设置了机械钩元件的带状接片的一次性穿用物品。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370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根据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穿用物品,带基材由无纺布形成,具有设有机械钩元件的机械钩元件部和不设置机械钩元件地使无纺布露出的露出部。这样的带状接片在其使用前,以机械钩元件成为内侧的方式,机械钩元件部与露出部相向地被折叠,机械钩元件缠绕露出部的无纺布的纤维,使得它们相互连结,维持折叠状态。在废弃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的情况下,以穿用物品的一端为内侧而另一端为外侧的方式卷揉成团,能够以带状接片的机械钩元件对其进行固定。即,带状接片通过解除机械钩元件部与露出部的连结,从折叠的状态将其伸展,使机械钩元件连结于穿用物品本体,由此能够使揉成团的穿用物品不展开地进行固定。因此,穿用物品内的排泄物不会向外侧露出,并且,能够使穿用物品变紧凑地进行废弃。
[0008]但是,上述那样的机械钩元件由于其整个面与露出部连结,所以,必须将机械钩元件部向上方拉拽地解除该连结,使机械钩元件部和露出部伸展,将机械钩元件连结到穿用物品本体的期望的位置。在该专利文献I中,由于必须上拉机械钩元件部地进行伸展,所以,相应地使得用于固定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的一系列动作变繁琐,让人感到麻烦。
[0009]本发明涉及现有的穿用物品的改良,其课题在于提供具有能够通过简易动作来固定穿用后的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带状接片的一次性穿用物品。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发明涉及一次性穿用物品的改良,该一次性穿用物品具有纵方向以及与之正交的横方向,包括具有肌肤相向面以及位于其相反侧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基底、和安装于上述非肌肤相向面的带状接片。
[0012]本发明在上述一次性穿用物品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接片由纤维无纺布形成,包括设有机械紧固件的钩元件的第一区域、位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基底之间的第二区域、和位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弯折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沿着上述弯折部被折叠且以上述钩元件为内侧被重叠,上述第一区域具有至少在其一部分设有上述钩元件的紧固部、位于上述紧固部与上述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和位于上述紧固部的与上述中间部相反的一侧的拿捏部,在上述拿捏部以及上述中间部,分别设有将上述第一区域以及上述第二区域相互临时固定的第一临时固定部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上述钩元件处于与上述第二区域非钩挂固定的状态。
[0013]发明的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的尤其是其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拿捏部及中间部处通过临时固定部被临时固定。仅通过拉拽临时固定部来解除临时固定,就能够使第一区域从第二区域伸展,因而,能够以简易动作将第一区域的钩元件钩挂固定于其他部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从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次性穿用物品的一例的一次性尿布的前腰部区域侧观看的立体图。
[0016]图2是从一次性尿布的后腰部区域侧观看的立体图。
[0017]图3是一次性尿布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0018]图4是一次性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5是图3的V — V线放大剖面图。
[0020]图6的(a)是表示将一次性尿布揉成团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以带状接片固定揉成团后的一次性尿布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1]图7的(a)?(d)是用于说明带状接片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照图1以及图2,一次性尿布I具有穿用者的肌肤相向面以及作为其相反侧的非肌肤相向面,包括:基底10、配置在基底10的肌肤相向面的吸液构造体40、安装在基底10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带状接片70。基底10具有:前腰部区域11、后腰部区域12、位于前后腰部区域11、12间的裆下区域13、向横方向X延伸的前后端部14、15以及向纵方向Y延伸的两侧缘部16。带状接片70在后腰部区域12的非肌肤相向面朝纵方向Y延伸。在两侧缘部16,形成向纵方向Y断续地延伸的能够由手撕裂的接缝部17,由接缝部17连结前后腰部区域11、12,从而由前后端部14、15形成腰部开口,由裆下区域13中的两侧缘部16形成腿部开口。在从穿用者取下尿布I时,穿用者或者监护者通过双手向相互相反朝向强制地拉拽接缝部17附近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可将这些腰部区域分离。
[0023]参照图3以及图4,尿布I具有将横方向X的尺寸二等分的假想纵中心线2 — 2、将纵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假想横中心线3 - 3,关于假想纵中心线2 - 2对称。在该图3以及图4中,以抵抗其收缩力地伸长的状态示出各弹性体。
[0024]基底10包括:位于非肌肤相向面并且确定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非伸缩性的前后腰片21、22 ;连结这些前后腰片21、22并且确定裆下区域13的非伸缩性的裆下片23 ;配置于前腰部区域11的伸缩性的第一弹性片31 ;配置于后腰部区域12的伸缩性的第二弹性片32。在前后腰片21、22以及裆下片23的内侧配置吸液构造体40。
[0025]作为前后腰片21、22以及裆下片23,例如可以使用质量为约10?40g/m2、优选为约13?20g/m2、纤维密度为约0.03?0.10g/cm3、优选为约0.04?0.09g/cm3的热熔融性的纺粘纤维无纺布。
[0026]第一以及第二弹性片31、32具有矩形形状,在第一以及第二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16间朝横方向X延伸。第一以及第二弹性片31、32可以使用例如质量为约20?50g/m2、优选为约30?40g/m2、纤维密度为约0.01?0.04g/cm3、优选为约0.025?0.035g/cm3的范围的由热熔融性的弹性体纤维构成的伸缩性纤维无纺布。具体来讲,可以由混合纤维形成,该混合纤维包括通过混合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和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聚合物以外的热塑性聚合物(例如苯乙烯系弹性体、聚烯烃系弹性体、氯乙烯系弹性体、酰胺系弹性体、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苯乙烯等聚烯烃类的聚合物)而组成的纤维。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弹性片31、32至少在横方向X是可弹性伸缩的。
[0027]第一弹性片31在吸液构造体40的底面与前端部40a重叠,在向横方向X伸长的状态下能够收缩地被安装。前腰片21沿着朝横方向X延伸的折线24朝向假想横中心线3 -3被折叠,覆盖吸液构造体40的前端部40a,进而与第一弹性片31重叠。折线24形成尿布I的前端部14。
[0028]在前腰片21,沿着折线24,绳状或者线状的多根弹性体61在朝横方向X伸长的状态下能够收缩地被安装。借助第一弹性片31以及弹性体61,前腰部区域11朝横方向X弹性化,能够紧贴于穿用者。尤其是,第一弹性片31有助于提供相对穿用者腹部的紧贴性,弹性体61有助于向穿用者腰部固定尿布I以及防止对排泄物从腰部开口泄漏。
[0029]第二弹性片32在吸液构造体40的吸收面以覆盖后端部40b的方式重叠,在朝横方向X伸长的状态下能够收缩地被安装。后腰片22沿着朝横方向X延伸的折线26被朝纵方向Y内侧折叠,与第二弹性片32重叠。折线26形成尿布I的后端部15。
[0030]在后腰片22,沿着折线26,绳状或者线状的多根弹性体62在朝横方向X伸长的状态下能够收缩地被安装。借助第二弹性片32以及弹性体62,后腰部区域12朝横方向X弹性化,能够紧贴于穿用者。尤其是,第二弹性片32有助于提供相对穿用者腹部的紧贴性,弹性体62有助于向穿用者腰部固定尿布I以及防止排泄物从腰部开口泄露。
[0031]在前后腰片21、22的形成腿部开口的区域,以伸长状态能够收缩地分别安装一对片状的弹性体63、64。弹性体63、64理想的是使用质量为约20?50g/m2、优选为约30?40g/m2、纤维密度为约0.01?0.04g/cm3、优选为约0.025?0.035g/cm3的范围的由热熔融性的弹性体纤维组成的伸缩性纤维无纺布。具体来讲,可以由混合纤维形成,该混合纤维包括通过混合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和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聚合物以外的热塑性聚合物(例如苯乙烯系弹性体、聚烯烃系弹性体、氯乙烯系弹性体、酰胺系弹性体或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聚烯烃系的聚合物)而组成的纤维。进而,通过对这样的伸缩性纤维无纺布进行延伸处理,能够提高伸缩性。作为延伸处理,可以通过公知的延伸处理法,例如使伸缩性纤维无纺布经过一对齿轮间,进而形成延伸的部分和未延伸的部分,由此得以实施。
[0032]在前后腰片21、22的内侦彳,分别层积防漏片51、52。作为防漏片51、52,例如可以使用透气性且不透液性的塑料膜。在防漏片51、52的内侧,进一步层积在纵方向Y连结前后腰片21、22的防漏片53。作为防漏片53,可以使用透气性并且不透液性的塑料膜或者该膜与纤维无纺布的层积体。防漏片51、52、53配置成与吸液构造体40重叠。
[0033]吸液构造体40是由朝横方向X延伸的前后端部40a、40b和朝纵方向Y延伸的两侧部40c确定的纵长方形状。吸液构造体40从裆下区域13延伸到前后腰部区域11、12,前端部40a位于前腰部区域11,后端部40b位于后腰部区域12。
[0034]吸液构造体40包括:通过以液扩散性片(未图示)覆盖由绒毛浆和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等的混合物组成的吸液性芯而形成的吸收体41 ;覆盖吸收体41的吸收面的身体侧衬里42 ;从吸收体41的底面覆盖两侧部并向吸收面被弯折的覆盖片43。
[0035]参照图5,带状接片70被安装于后腰片22。带状接片70由相互层积且分别朝纵方向Y延伸的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构成。第二区域72位于第一区域71的内侧,在第一区域71与第二区域72之间形成将它们连结的弯折部84,沿着该弯折部84将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相互折叠并层积。第三区域73位于第二区域72的内侧,这些区域被相互接合。其结果,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区域71、72、73的层积状态的剖面形成为Z形。
[0036]第一区域71和第二区域72由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一带部件80形成。第一带部件80具有:在纵方向Y位于弯折部84的相反侧的第一区域71侧的第一端部80A ;朝同方向定位而与第一端部80A邻接的第二区域72侧的第二端部80B。因此,第一以及第二端部80A.80B朝向基底10的后端部15侧,位于弯折部84与后端部15之间。
[0037]第一区域71包括:作为第一端部80A的拿捏部81 ;与拿捏部81邻接并且设有机械紧固件的钩元件74的紧固部82 ;位于紧固部82与弯折部84之间的中间部83。钩元件74设置在与第二区域72相向的面上。第二区域72在第二端部80B附近从第三区域73朝纵方向Y延伸,在后腰片22由接合区域85固定。
[0038]第三区域73由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二带部件90形成,具有:与后腰片22接合的固定区域91 ;与第一以及第二端部80A、80B邻接、朝第一区域71侧折回而与第二区域72连结的第一端部90A ;位于弯折部84侧的第二端部90B ;将固定区域91与第一端部90A相互连结的弯折部92。第一端部90A以及固定区域91沿着弯折部92被弯折,相互重叠。当如此弯折时,第一以及第二端部90A、90B至少位于比弯折部92更靠裆下区域13侧的位置。固定区域91延伸到第一带部件80的弯折部84附近,并且经由接合区域85与后腰片22永久性固定在一起。
[0039]<第一以及第二带部件的拉伸强度的测定方法>
[0040]第二带部件90的拉伸强度比第一带部件80的拉伸强度更高。拉伸强度利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造的AUTOGRAPH拉伸试验机进行测定。作为试样,分别剪切带状接片70的第一以及第二带部件80、90,测定其剪切宽度(_)。将试样的一方的侧缘夹持在一个夹具,将另一方的侧缘夹持在另一个夹具,以拉伸速度100mm/min、剥离角度180°使这些夹具分离,测定试样断裂时的强度。根据测定的试样的宽度(mm),计算每宽度1mm的拉伸强度(N/10mm宽度),对第一带部件80和第二带部件90的拉伸强度进行比较。
[0041]参照图6,在上述那样的带状接片70中,在钩元件74的纵方向Y外侧,设有点状的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在带状接片70的宽度方向、即横方向X排列设置多个。再参照图5,第一临时固定部76将第一区域71的拿捏部81以及第二区域72的第一端部80B相互临时固定,而且,这些第一临时固定部76与各区域的厚度方向一致。第二临时固定部77将第一区域71的中间部83、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的固定区域91相互临时固定,而且,这些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与各区域的厚度方向一致。这些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通过销压花(或者销及突台)加工而形成,更详细来讲,通过加热的突台(销)从第一区域71朝向第二区域72进行加压,由此使各区域的热熔融性纤维热熔融。
[0042]第一带部件80可以使用例如质量为约40?100g/m2、优选为约60?80g/m2的纺粘纤维无纺布,第二带部件90可以使用例如质量为约20?60g/m2、优选为约30?50g/m2的纺粘纤维无纺布。这些纤维无纺为了能够进行依靠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的热熔融而至少在其一部分包含热熔融性纤维。作为热熔融性纤维,例如可以使用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聚烯烃系的聚合物的合成纤维。
[0043]位于第一区域71的钩元件74与第二区域72相向,形成第二区域72的第一带部件80的纤维交织以及/或者熔融密度例如比作为柔软的纤维无纺布的前后腰片21、22更高,难以形成由钩元件74钩挂的圈,因而,钩元件74的钩难以钩挂第一带部件80的纤维。即,钩元件74相对于第二区域72实质上不具有钩挂固定功能。在此,所说的钩元件74实质上不钩挂固定于第二区域72,是指它们之间的剥离强度的平均值为约O?0.4N,优选为约0.05?0.2N。在此,剥离强度的平均值也可以包括0,即,钩元件74与第二区域72之间完全不发生钩挂固定。平均剥离强度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0044]<钩元件的平均剥离强度的测定方法>
[0045]平均剥离强度利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造的AUTOGRAPH拉伸试验机进行测定。使用从尿布I切下的带状接片70作为试样,以一对夹具的一方夹持第一区域71的第一端部80A,以另一方夹持第二区域72的第二端部80B,按拉伸速度100mm/min、剥离角度180°使这些夹具分离,测定剥离强度。更详细来讲,解除第一区域71与第二区域72之间的第一临时固定部76的临时固定,使夹具移动直到钩元件74刚要从第二区域72离开之前的部位,开始测定,从该状态起,在钩元件74完全离开第二区域72的部位结束测定。该测定的剥离强度的平均值为该实施方式的平均剥离强度。
[0046]在将带状接片70安装于基底10的工序(未图示)或对其进行安装及搬送的工序中,若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相互不接合固定,则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可能会从第三区域73打卷,钩挂到制造装置等。为了对此加以防止,由第一临时固定部76可靠地维持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的一部分的接合固定,由第二临时固定部77可靠地维持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的一部分的接合固定。
[0047]在上述那样的尿布I中,只要不是故意解除带状接片70的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使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剥离,则带状接片70就保持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相互临时固定的重叠状态。因此,在尿布I的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胡乱脱开、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展开而致使钩元件74钩挂衣类等的状况。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第二以及第三区域72、73间的剥离强度比第一临时固定部76中的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间的剥离强度更低。为了降低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第二以及第三区域72、73间的剥离强度,例如将构成第三区域73的第二带部件90的质量形成得比构成第二区域72的第一带部件80的质量更小,由此可得以实现。
[0048]<临时固定部的剥离强度的测定方法>
[0049]剥离强度使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造的AUTOGRAPH拉伸试验机进行测定。使用从尿布I切下的带状接片70作为试样,以一对夹具的一方夹持第一区域71的第一端部80A,以另一方夹持第二区域72的第二端部80B,按拉伸速度100mm/min、剥离角度180°使这些夹具分离,测定剥离强度。在测定第一临时固定部76的剥离强度的情况下,解除钩元件74与第二区域72的接合固定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第一?第三区域71?73的接合固定,测定剥离强度。同样,在测定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第二以及第三区域72、73间的剥离强度的情况下,解除第一临时固定部76中的第一区域71与第二区域72的接合固定、钩元件74与第二区域72的接合固定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第一区域71与第二区域72的接合固定,分别测定剥离强度。
[0050]当废弃穿用后的尿布I时,如图6(a)所示那样,可以将裆下区域13朝向前后腰部区域11、12揉成团。此时,带状接片70只要不故意剥离,就处于折叠状态。并且,如图6(b)所示那样,能够借助带状接片70将该揉成团的状态加以固定。详细来讲,将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的临时固定解除,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从第三区域73剥离,它们被展开,钩元件74钩挂固定于被揉成团的尿布I的后腰片22或者裆下片23。钩元件74与尿布I的非肌肤相向面相向,钩挂于后腰片22,由于能够钩挂固定于这些部分,所以能够固定尿布I被揉成团的状态。
[0051]参照图7(a),带状接片70能够通过抓持拿捏部81并轻轻提起而得以展开。在拿捏部81,在从第一端部80A朝内侧离开的位置设置第一临时固定部76,因而,第一端部80A从第二区域72离开,容易对其进行拿捏。若这样将拿捏部81拿捏,则如图7(b)所示那样,第一临时固定部76的临时固定被解除,第一区域71的拿捏部81和紧固部82从第二区域72剥离。在紧固部82设有钩元件74,但钩元件74实质上并不与相向的第二区域72钩挂固定,因而,若第一临时固定部76被解除,则紧固部82也从第二区域72剥离。
[0052]在图7(b)中,以超过揉成团的尿布I的后端部15侧地朝裆下区域13侧拉拽的方式,即朝箭头Z方向拉拽拿捏部81,如图7(c)所示那样,第二临时固定部77的一部分被解除,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从第三区域73剥离。钩元件74实质上不钩挂固定于第二区域72,并且第二区域72在临时固定部以外的部分也不接合固定于第三区域73,因而,容易将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从第三区域73剥离。另外,第二临时固定部77的第二以及第三区域72、73间的剥离强度比第一临时固定部76的剥离强度更低,因而,可更容易地将第二区域72从第三区域73剥离。
[0053]根据图7 (C),若进一步拉拽拿捏部81,则如图7 (d)所示那样,在中间部83,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的第二临时固定部77被解除,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被剥离。通过解除该第二临时固定部77,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呈大致一条直线地展开。在这样展开时,钩元件74朝向揉成团的尿布I的非肌肤相向面,能够容易地将其钩挂固定于后腰片22。
[0054]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状接片70,仅通过将拿捏部81向后端部15侧拉拽,就能从折叠状态展开,能够将钩元件74钩挂固定于尿布I的非肌肤相向面的期望位置。SP,即使不进行用于使第一区域71从第二区域72剥离的特别动作,也能够通过一个操作将带状接片70展开而钩挂固定于尿布I的非肌肤相向面。因此,其一连串动作不繁琐,能够容易地将尿布I固定在揉成团的状态。
[0055]钩元件74由于实质上不钩挂相向的第二区域72的纤维,所以,若将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的临时固定解除,则能够容易地剥离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因此,为了将它们剥离,无需将第一区域71大幅地朝上方拉起。另外,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配置在钩元件74的纵方向Y外侧,不与钩元件74重叠,因而,借助临时固定部的形成能够预防钩元件74钩挂到第二区域72。
[0056]另外,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并不一定以不与钩元件74重叠这样的构成作为必要条件,它们也可以是相互重叠的构成。其中,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借助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的形成,使得钩元件74不钩挂固定在第二区域72。
[0057]第二带部件90具有第一端部90A和固定区域91,第一端部90A的上表面与构成第二区域72的第一带部件80接合,固定区域91的下表面与后腰片22接合。通过这样分别接合,并且将第二区域72的第二端部80B永久性接合到后腰片22上,分散了第二区域72被拉拽时的剥离力。即,参照图7(c),当拉拽拿捏部81通过一个操作展开带状接片70时,在与后腰片22接合的第二端部80B,作用有比较大的剥离力,与第二区域72、第二端部80B以及后腰片22连续地粘接着第二带部件90,因而,能够防止第二端部80B从后腰片22剥离于未然。在像上述那样拉拽拿捏部81时,在第一带部件80作用大的剥离力,因而其容易断裂,但是,通过在第一带部件80采用拉伸强度比第二带部件90高的纤维无纺布,能够对该情形加以预防。另外,拉伸强度高的纤维无纺布存在刚性比拉伸强度低的纤维无纺布更高的倾向,但通过仅在第一带部件80使用拉伸强度高的纤维无纺布,能够在第二带部件90使用刚性低的纤维无纺布,可防止带状接片70整体的刚性变高。
[0058]再参照图7(c)以及(d),在由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临时固定的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先是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分离,然后是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分离,但也可以反过来。即,也可以先是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分离,然后是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分离。另外,这些区域也可以同时分离。
[0059]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位于基底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后腰片22形成为可钩挂固定钩元件74的纤维无纺布,因而,在后腰片22的任意位置都可钩挂固定钩元件74。因此,即使在尿布I因大量吸收尿等而使得吸收体41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将尿布I固定为揉成团的状态。
[0060]覆盖片43形成裆下区域13的非肌肤相向面。在要将尿布I揉成团并由带状接片70进行固定的情况下,也考虑钩元件74与裆下区域13相向。因此,覆盖片43优选采用塑料膜与纤维无纺布的层积体,在非肌肤相向面定位纤维无纺布。另外,该纤维无纺布以钩元件74容易钩挂纤维的方式,例如使用质量为约10?40g/m2、优选为约13?20g/m2、纤维密度为约0.03?0.10g/cm3、优选为约0.04?0.09g/cm3的热熔融性的纺粘纤维无纺布。钩元件74能够钩挂固定在后腰片22以及防漏片53中的任意一方,能钩挂固定钩元件74的区域变大,能够可靠地固定尿布I的揉成团的状态。
[0061]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区域72的第二端部80B与后腰片22接合的接合区域和将第三区域73的固定区域91与后腰片22接合的接合区域相连续,但其也可以不连续,即朝纵方向Y分离。
[0062]在该实施方式中,就包括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的带状接片70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只具有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可将第二区域72的大致整个面经由接合区域直接接合到后腰片22上。其中,通过形成具有第一?第三区域的Z形折叠,可增大将其展开时的尺寸,能够容易地将钩元件74钩挂固定在基底的非肌肤相向面,容易固定将尿布I揉成团的状态。另外,由一片的第一带部件80形成第一区域71以及第二区域72,由另外的第二带部件90形成第三区域73,但是这些第一区域71、第二区域72以及第三区域73也可以由同一纤维无纺布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一片纤维无纺布折成三折来形成各区域。
[0063]在该实施方式中,钩元件74配置在紧固部82的大体整个区域,但也可以配置在紧固部82的一部分,还可以延伸配置到拿捏部81以及中间部83。即,紧固部82只要位于设有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的拿捏部81以及中间部83之间即可,至少在其一部分配置钩元件74。
[0064]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朝横方向X分离地设有多个,但也可以是分别各一个。另外,也可以朝纵方向Y分离地设有多个。无论如何,优选的是,只要将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局部临时固定即可,在要解除该临时固定的时候可容易解除而将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剥离。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通过借助热密封或者超声波密封等对纤维无纺布进行加热、加压而形成,但也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其他接合手段来形成。其中,根据热密封或者超声波密封,可通过一次加压处理来形成与第一?第三区域的厚度方向一致的临时固定部,这方面与利用粘接剂等的处理相比是优选的。另外,第一临时固定部76从第一端部80A离开约5?30mm,优选为约10?30mm。这是由于当拿捏第一端部80A时可容易进行拿捏。
[0065]第一临时固定部76、77仅由带状接片70形成,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形成在带状接片70以及基底10上的临时固定部。具体来讲,在尿布I的制造过程中,将由第一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6、77临时固定的带状接片70层积在腰片22上,进而形成临时固定部。
[0066]第一带部件80的第一端部80A和第二端部80B大体一致地重叠,但也可以是任意一方延伸到纵方向Y外侧地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容易确认第一端部80A的位置,容易拿捏。另外,通过在拿捏部81附设与其它区域不同的色彩或是附设图案,能够形成容易目视确认拿捏部81的目视确认部。通过容易目视确认拿捏部81,能够可靠地抓持拿捏部81,可仅通过将起拉拽而容易地展开带状接片70。作为附设于拿捏部81的图案,例如可以使用表示展开方向的箭头等。
[0067]第二带部件90的第一端部90A和第二端部90B在纵方向Y错开地重叠,但它们也可以大体一致地重叠。
[0068]在该实施方式中,带状接片70沿着后腰部区域12的假想纵中心线2 — 2进行设置,但是也可以设置在前腰部区域11或者后腰部区域12的两侧缘部16附近。另外,带状接片70也可以朝横方向X延伸。在两侧缘部16附近设置朝横方向X延伸的带状接片7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废弃穿用物品时展开使用这些带状接片70,能够在穿用过程中用于进行腰部的尺寸调整。
[0069]关于以上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公开内容至少可整理成下述事项。
[0070]—次性穿用物品I具有纵方向Y以及与其正交的横方向X,包括具有肌肤相向面以及位于其相反侧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基底10和安装于上述非肌肤相向面上的带状接片70。
[0071]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一次性穿用物品I中还包括以下构成。
[0072]上述带状接片70由纤维无纺布形成,包括:设有机械紧固件的钩元件74的第一区域71、位于上述第一区域71与上述基底10之间的第二区域72、位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之间的弯折部84。上述第一区域71和上述第二区域72沿着上述弯折部84被折叠,以上述钩元件74作为内侧地被重叠。
[0073]上述第一区域71具有:至少在其一部分设有上述钩元件74的紧固部82、位于上述紧固部82与上述弯折部84之间的中间部83、位于上述紧固部82的与上述中间部83相反的一侧的拿捏部81。在上述中间部83以及上述拿捏部81,分别设有将上述第一区域71以及上述第二区域72相互临时固定的第一临时固定部76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77。
[0074]上述钩元件处于与上述第二区域非钩挂固定的状态。
[0075]上述的发明可包括至少下述实施方式。
[0076](I)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76以及上述第二临时固定部77设在不与上述钩元件74
重叠的位置。
[0077](2)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76以及上述第二临时固定部77通过加热、加压进行设置。
[0078](3)上述带状接片70还包括层积在上述第二区域72与上述基底10之间的第三区域73,上述第三区域73的一方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区域72邻接,上述第三区域73的另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基底10接合。
[0079](4)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76以及上述第二临时固定部77中的至少任一方与上述第一区域71、上述第二区域72以及上述第三区域73的厚度方向一致,将这些区域相互临时固定。
[0080](5)上述带状接片70具有形成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区域71、72的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一带部件80和形成上述第三区域73的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二带部件90,上述第一带部件80的拉伸强度比上述第二带部件90的拉伸强度更高。
[0081](6)上述第二带部件90具有:与上述第一带部件80接合的第一端部90A、与上述基底10接合的固定区域91、位于上述第一端部90A以及上述固定区域91之间的弯折部92,经由上述弯折部92被折叠。
[0082](7)上述带状接片70形成为上述钩元件74与上述第二区域72的平均剥离强度为
O ?0.4N。
[0083](8)上述基底10的非肌肤相向面由纤维无纺布形成,上述纤维无纺布能够供上述钩元件74钩挂固定。
[0084](9)上述带状接片70在上述拿捏部81设有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目视确认部。
[0085]对于构成尿布I的各构成部件,除了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材料以外,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所通常使用的各种公知材料,没有限制。另外,尿布I还可以是前腰部区域11、后腰部区域12和裆下区域13形成为一连串的样式。
[0086]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用语“第一”以及“第二”用于单纯地区别同称的要素、位置等。
[0087]附图标记说明
[0088]I尿布(一次性穿用物品)
[0089]10 基底
[0090]11前腰部区域(第一或者第二腰部区域)
[0091]12后腰部区域(第一或者第二腰部区域)
[0092]13裆下区域
[0093]70带状接片
[0094]71第一区域
[0095]72第二区域
[0096]73第三区域
[0097]74钩元件
[0098]76第一临时固定部
[0099]77第二临时固定部
[0100]80第一带部件
[0101]8OB第二端部(端部)
[0102]81拿捏部
[0103]82紧固部
[0104]83 中间部
[0105]84弯折部
[0106]90第二带部件
[0107]90A 第一端部
[0108]91固定区域
[0109]92弯折部
[0110]X横方向
[0111]Y纵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穿用物品,该一次性穿用物品具有纵方向以及与之正交的横方向,包括具有肌肤相向面以及位于其相反侧的非肌肤相向面的基底、和安装于上述非肌肤相向面的带状接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带状接片由纤维无纺布形成,包括设有机械紧固件的钩元件的第一区域、位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基底之间的第二区域、和位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弯折部,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沿着上述弯折部被折叠且以上述钩元件为内侧被重叠, 上述第一区域具有至少在其一部分设有上述钩元件的紧固部、位于上述紧固部与上述弯折部之间的中间部、和位于上述紧固部的与上述中间部相反的一侧的拿捏部,在上述拿捏部以及上述中间部,分别设有将上述第一区域以及上述第二区域相互临时固定的第一临时固定部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 上述钩元件处于与上述第二区域非钩挂固定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临时固定部设置在不与上述钩元件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通过加热、加压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接片还包括重叠在上述第二区域与上述基底之间的第三区域,上述第三区域的一方的端部与上述第二区域邻接,上述第三区域的另一方的端部与上述基底接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临时固定部以及第二临时固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与上述第一区域、上述第二区域以及上述第三区域的厚度方向一致,将这些区域相互临时固定。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接片具有形成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区域的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一带部件和形成上述第三区域的作为纤维无纺布的第二带部件,上述第一带部件的拉伸强度比上述第二带部件的拉伸强度高。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带部件具有与上述第一带部件接合的第一端部、与上述基底接合的固定区域和位于上述第一端部以及上述固定区域之间的弯折部,经由上述弯折部被折叠。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接片被设置成上述钩元件与上述第二区域的平均剥离强度为O?0.4N。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的非肌肤相向面由纤维无纺布形成,上述纤维无纺布能够供上述钩元件钩挂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用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接片在上述拿捏部形成有能够进行目视确认的目视确认部。
【文档编号】A61F13/49GK104244882SQ201380017842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泷野俊介, 青木克文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