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00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一次性尿布(1),在裆部区域中比吸收体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外装体的边缘部(7)形成了腿围开口部(9)的一部分,吸收体的后侧端部(30R)以不与腰围弹性件(3A)重叠的方式位于裆部区域(S3)内,在配置有吸收体(40)的吸收体配置区域中,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位于比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端部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配置有腿围弹性件的一部分。
【专利说明】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0002] 为提高穿戴者的穿戴感,对吸收性物品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 具有用于与穿戴者的腰围贴合的腰围褶皱部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次性短裤,即是在比腰 围裙皱部靠裆部侧(前后方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吸收部件的前后方向端部的一次性短 裤。
[0003] 例如,如果腰围褶皱部的一部分与吸收部件重叠,则存在腰围褶皱部的伸缩力局 部不同,一次性短裤不能通过腰围褶皱部均等地收缩的可能。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一次 性短裤以吸收部件和腰围褶皱部不重叠的方式配置,所以,一次性短裤能够通过腰围褶皱 部均等地收缩,提高穿戴者的腰围的合身性。(专利文献1,段落0009,图1及图2等)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90870号公报
[0007] 但是,在上述一次性短裤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8] 由穿戴者排出的体液被与穿戴者的裆部接触地配置的吸收部件吸收。但是,如果 吸收部件未与穿戴者紧密接触,则存在体液沿着吸收部件的表面扩散,体液可能会泄漏的 情况。
[0009] 尤其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一次性短裤没有以腰围褶皱部和吸收部件重叠的方式 配置,因此吸收部件不能被腰围褶皱部向穿戴者侧提拉。因此,在穿戴者和吸收部件之间产 生间隙,存在体液沿着吸收部件的表面扩散,发生体液的泄漏的可能性。
[0010] 另外,专利文献1的吸收部件与比裆部区域在前后方向上靠外侧地延伸地配置的 吸收部件相比,前后方向的长度短,所以吸收性能较低。因此,即使在吸收部件与穿戴者紧 密接触的情况下,当大量的体液排出时,也可能会发生体液的泄漏。


【发明内容】

[0011]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能够在提高穿戴者的 腰围的合身性的同时,提高吸收性能及裆部区域的合身性,并防止体液的泄漏。
[0012]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向穿戴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 延伸的前后方向(前后方向L);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W);朝向穿戴 者的内侧方向(内侧方向IN);朝向所述内侧方向的相反侧的外侧方向(外侧方向0UT), 该一次性尿布还具有:与所述穿戴者的裆部接触的裆部区域(裆部区域S3);配置在所述裆 部区域的前方,并与所述穿戴者的腰围接触的前腰围区域(前腰围区域SI);配置在所述裆 部区域的后方,并与所述穿戴者的腰围接触的后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S2),该一次性尿布 具有:至少配置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吸收体(吸收体40);配置在比所述吸收 体靠所述外侧方向的位置,并配置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抵接侧的面上的外装体(外 装体1B),在所述裆部区域中,形成有沿所述穿戴者的腿围配置的腿围开口部(腿围开口部 9),所述外装体具有在所述裆部区域中的比所述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所述腿 围开口部的一部分的边缘部(边缘部7),所述吸收体的后侧端部位于所述裆部区域内,在 所述外装体上配置有:在所述后腰围区域中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腰围弹性件(腰围弹性 件3A);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腿围开口部伸缩的腿围弹性件(前腿围弹性件5F,后腿围弹性件 5R),所述腿围弹性件具有:在比所述吸收体靠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随着趋向宽度方 向中央而向所述前后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一伸缩部(第一伸缩部51);在所述一对第一 伸缩部之间,位于配置有所述吸收体的吸收体配置区域内的第二伸缩部(第二伸缩部52), 所述外装体的边缘部随着趋向所述前后方向内侧而从所述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内 侧跨过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地延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概要立体图。
[0014] 图2是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俯视图。
[0015] 图3是沿图2所示的Xl-X' 1线的一次性尿布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0016] 图4是沿图2所示的X' 2-X2线的一次性尿布的前后方向剖视图。
[0017] 图5是图2所示的展开俯视图中的腿围开口部的局部扩大图。
[0018] 图6是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俯视图。
[0019] 图7是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8是示意地表示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穿戴状态的沿Xl-X' 1线的剖视图。
[0021] 图9是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俯视图。
[0022] 图10是沿图9所示的X' 3-X3线的一次性尿布的前后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次性尿布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 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 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 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间也包括相互的尺寸关系和比例不同的部分。
[0024]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特征在于,在裆部区域中比吸收体向宽度方向外侧伸 出的外装体的边缘部形成有腿围开口部的一部分,吸收体的后侧端部以不与腰围弹性件重 叠的方式位于裆部区域内,在配置有吸收体的吸收体配置区域中,外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 位于比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端部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配置有腿围弹性件的一部分。
[0025] (1) 一次性尿布的整体概要结构
[0026] 图1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吸收性物品的一次性尿布1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本 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展开俯视图。图3是沿图2所示的Xl-X' 1线的一次性尿布1 的宽度方向剖视图。图4是沿图2所示的X' 2-X2线的一次性尿布1的前后方向剖视图。 一次性尿布1是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
[0027] -次性尿布1具有:沿穿戴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前后方向L ;与前后方 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W ;具有朝向穿戴者的内侧方向IN及朝向内侧方向的相反侧的外侧方 向OUT的厚度方向T。
[0028] 如图2所示,一次性尿布1具有:前腰围区域S1,在一次性尿布1的前后方向L上 与穿戴者的前腰围接触;后腰围区域S2,与穿戴者的后腰围接触;裆部区域S3,与穿戴者的 裆部接触,并位于前腰围区域Sl和后腰围区域S2之间。裆部区域S3具有:中央裆部区域 S32,在闭合腿部时,在穿戴者的裆部中宽度最窄;前裆部区域S31,位于中央裆部区域S32 和前腰围区域Sl之间;后裆部区域S33,位于中央裆部区域S32和后腰围区域S2之间。
[0029] 前腰围区域Sl的一次性尿布1的位于一侧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前腰围边缘部4与 位于后腰围区域S2的位于一侧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后腰围边缘部6接合,并且位于另一侧的 宽度方向外侧的前腰围边缘部4'与位于另一侧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后腰围边缘部6'接合, 由此,一次性尿布1形成为短裤型。在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的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形 成有相互的边缘部被接合而成的接合部11,裆部区域S3是比接合部11靠前后方向内侧的 区域。
[0030] 如图1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上,在形成为短裤型的状态下,形成有包围穿戴者的 腰围地配置的腰围开口部8、和包围穿戴者的腿围地配置的一对腿围开口部9。关于腿围开 口部9的结构,在后面详细说明。
[0031] 一次性尿布1由以下部件构成:包含表面片10、吸收体40及吸收体背面片30等的 吸收性主体IA ;包含前侧外装顶片70F、后侧外装顶片70R及外装背片80等的外装体1B。 它们相互通过粘接剂或热熔连接等被接合。
[0032] 外装体IB包括前侧外装顶片70F、后侧外装顶片70R和外装背片80,构成了一次 性尿布1的外装部分。外装体IB被配置在比包含吸收体40的吸收性主体IA靠外侧方向 OUT的位置,即一次性尿布的非皮肤抵接侧的面上。前侧外装顶片70F以跨过前腰围区域 Sl和前裆部区域S31的方式配置。后侧外装顶片70R以跨过后腰围区域S2和后裆部区域 S33的方式配置。前侧外装顶片70F和后侧外装顶片70R沿前后方向分离地配置,在厚度方 向上,被配置在外装背片80和吸收性主体IA之间。
[0033] 前侧外装顶片70F及后侧外装顶片70R能够由透气性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 纺布、防水膜等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前侧外装顶片70F及后侧外装顶片70R通过由聚丙烯 构成的单位面积重量15g/m 2的SMS无纺布形成。
[0034] 外装背片80在穿戴时位于外侧,也就是说,被配置在远离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 外装背片80被配置在从前腰围区域Sl遍及到后腰围区域S2的范围内。外装背片80的前 后方向端部向皮肤抵接面侧折回,以包裹前侧外装顶片70F(或后侧外装顶片70R)的前后 方向的外侧端部的方式配置。
[0035] 外装背片80能够由透气性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防水膜等形成。本实 施方式的外装背片80通过由聚丙烯构成的单位面积重量17g/m 2的纺粘无纺布形成。
[0036] 吸收性主体IA包括表面片10、第二片15、吸收体背面片及防漏部,被配置在比外 装体IB靠穿戴者侧的位置。
[0037] 表面片10是形成能够与穿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的皮肤抵接面的片。表面片10被 配置在比吸收体40靠皮肤抵接面侧的位置。表面片10由亲水性无纺布、纺织物、开口塑料 膜、开口疏水性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表面片10通过由聚丙烯构成的单 位面积重量23g/m2的亲水性点粘无纺布形成。
[0038] 在表面片10的非皮肤抵接面侧,接合有第二片15。第二片15被配置在表面片10 和吸收体40之间。通过设置第二片15,能够加快体液的吸收速度,并且能够抑制吸收后的 体液的倒流。
[0039]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片10和第二片15通过粘接剂被接合。第二片15使用例如透 气性无纺布或开口膜等。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15由透气性无纺布30g/m 2(亲水性)形成。
[0040] 吸收体40在接合表面片10和第二片15而成的复合片、与吸收体背面片30之间, 通过热熔胶被接合在复合片和吸收体背面片上。热熔胶分别被涂布在复合片及背面片上, 例如,通过螺旋涂布方法,分别以单位面积重量5g/m 2、8g/m2被涂布。
[0041] 吸收体40至少被配置在裆部区域S3的宽度方向中央。吸收体40的后侧端部40R 被配置在裆部区域S3内,吸收体40的前侧端部40F被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l内。与吸收体 的前侧端部及后侧端部双方被配置在前腰围区域及后腰围区域内的方式相比,由于吸收体 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所以能够确保吸收体的纸浆的单位面积重量,同时,能够减少纸浆的 重量。通过在确保纸浆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同时减少纸浆重量,能够不损害体液的吸收速度 地减少材料费。
[0042] 此外,吸收体40的后侧端部40R至少配置在裆部区域内即可,吸收体40的前侧端 部40F也可以配置在前腰围区域内,也可以配置在裆部区域内。
[0043] 吸收体40由粉碎纸浆或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的混合粉体形成。吸收体40由以下部 分构成:位于穿戴者的非皮肤抵接面侧的第一吸收层41 ;与第一吸收层41重叠且位于穿戴 者的皮肤抵接面侧的第二吸收层42 (参照图6)。
[0044] 在第一吸收层41上,形成有构成中央弯曲部的中央狭缝和构成侧弯曲部的侧狭 缝。中央狭缝形成在第一吸收层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狭缝相比于中央狭缝形成在宽度方向 的两外侧。通过形成在吸收体40上的中央狭缝或侧狭缝等,以在一次性尿布1被穿戴时, 吸收体40弯曲的方式构成。此外,关于吸收体的构造,在后面详细说明。
[0045] 吸收体背面片30被设置在吸收体40的非皮肤抵接面侧。吸收体背面片30由不透 液性膜等(例如,聚乙烯)的片形成。吸收体背面片30被配置在比吸收体靠外侧方向OUT 的位置,并且是不透液性的,作为不透液性片发挥功能。吸收体背面片30比吸收体40向前 后方向外侧伸出地配置。
[0046] 吸收体背面片30的后侧端部30R被配置在比吸收体40的后侧端部40R靠后方的 位置,并配置在裆部区域S3内。另外,吸收体背面片30的前侧端部30F被配置在比吸收体 40的前侧端部40F靠前方的位置,并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l内。
[0047] 此外,吸收体背面片30至少被配置在吸收体40的非皮肤抵接面侧即可,前后方向 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可以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前侧端部30F配置在前 腰围区域内、且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后侧端部30R配置在后腰围区域内,也可以将吸收体 背面片30的前侧端部30F配置在裆部区域内、且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后侧端部30R配置 在后腰围区域内,还可以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前侧端部30F配置在裆部区域内、且将吸收 体背面片30的后侧端部30R配置在裆部区域内,也可以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前侧端部30F 配置在前腰围区域内、且将吸收体背面片30的后侧端部30R配置在裆部区域内。
[0048] 防漏部具有防漏侧片32和防漏弹性件33,沿前后方向配置在吸收体40的宽度方 向端部。防漏侧片32以一体地包裹表面片10、吸收体背面片30的方式设置在吸收体40的 宽度方向W的两侧端。防漏侧片32由不透液性的无纺布等的片形成。防漏侧片32的宽度 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接合于吸收体背面片30的非皮肤面侧的面,防漏侧片32的宽度方向的 另一端部从吸收体40的宽度方向侧部向表面片侧折回,并被接合在表面片10的皮肤抵接 面侧的面。
[0049] 防漏侧片32通过热熔胶被接合于表面片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粒珠涂布以单 位面积重量〇. lg/m2涂布多条热熔胶。另外,防漏侧片32能够使用疏水性的无纺布片,在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聚丙烯的单位面积重量15g/m 2的SMS无纺布。
[0050] 防漏弹性件33以伸长状态贴合在吸收体背面片30和防漏侧片32之间。防漏弹 性件33将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沿前后方向收缩,并作为侧部弹性件发挥功能。 作为防漏弹性件的固定方法能够例示热熔胶。本实施方式作为防漏弹性件33使用氨纶,通 过V型槽方式直接涂布。更具体来说,防漏弹性件33以780dte X的粗细、2. 3倍的伸长倍率 伸长地固定了三条。
[0051] 防漏弹性件33与后述的腿围褶皱部从俯视来看大致相连地配置。通过像这样配 置防漏弹性件和腿围褶皱部,能够紧贴地围绕穿戴者的腿围,腿围的合身性提高,能够得到 防止一次性尿布的错位或泄露的效果。
[0052] 在前腰围区域Sl及后腰围区域S2中设置有腰围褶皱部3。腰围褶皱部3具有沿 吸收体40的宽度方向W伸缩地配置的合成橡胶等的细长的腰围弹性件3A。腰围褶皱部3 从位于前腰围区域Sl中的一次性尿布1的宽度方向W外侧的一个前腰围边缘部4连续到 另一个前腰围边缘部4',并从位于后腰围区域S2中的一次性尿布1的宽度方向W外侧的一 个后腰围边缘部6连续到另一个后腰围边缘部6'。
[0053] 腰围褶皱部3被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l及后腰围区域S2内,吸收体40的后侧端部 40R被配置在裆部区域S3内,因此在前后方向上,腰围褶皱部3和吸收体40分离。例如,当 腰围褶皱部3和吸收体40重叠时,有时腰围褶皱部3的伸缩力变得不均匀,局部过度地伸 缩,或者局部不能得到充分的伸缩力。但是,由于腰围褶皱部3和吸收体40分离,所以能够 抑制腰围褶皱部3的伸缩力的不均匀。
[0054] 在腿围开口部9的周围设置有腿围褶皱部5。腿围褶皱部5的至少一部分沿腿围 开口部9配置。腿围褶皱部5由配置在前腰围区域Sl的前腿围弹性件5F、以及以跨过后腰 围区域S2和裆部区域S3的方式配置的后腿围弹性件5R形成。
[0055] 后腿围弹性件5R配置在从后腰围区域S2到裆部区域S3的范围内,随着从后腰围 区域S2趋向裆部区域S3而趋向宽度方向内侧地配置。前腿围弹性件5F在前腰围区域Sl 中沿宽度方向配置。
[0056] 如图5所示,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分别具有:一对第一伸缩部51, 该第一伸缩部51在比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随着趋向宽度方向中央而朝向前后 方向内侧延伸;第二伸缩部,该第二伸缩部在一对第一伸缩部之间,位于配置有吸收体的吸 收体配置区域内。第一伸缩部51及第二伸缩部52连动,以将吸收体向穿戴者侧提拉的方 式发挥功能。在图5中,用一点点划线包围的方式表示配置有第一伸缩部51的区域和配置 有第二伸缩部52的区域。
[0057] 此外,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分别在比吸收体4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 位置和吸收体配置区域内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第一伸缩部51和第二伸缩部52即可,不一定 必须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连续地配置。例如,第二伸缩部52也可以在吸收体配置区域的宽 度方向中央处断开,第一伸缩部51也可以在一处以上的位置断开。
[0058] 但是,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优选以跨过吸收体 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方式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前腿围弹性件5F和/或后腿围弹性件 5R,能够将吸收体向穿戴者侧提拉。
[0059] 在后裆部区域S33中配置有裆部弹性件12。裆部弹性件12在后腿围弹性件5R的 前侧端部和腰围弹性件的前侧端部之间,沿宽度方向W伸缩地配置。通过设置裆部弹性件 12,能够防止腰围褶皱部3和腿围褶皱部5之间的外装体IB的松弛或歪扭,能够提高合身 性。尤其是,在腰围褶皱部3和腿围褶皱部5的前后方向之间配置有吸收体的后侧端部,通 过腰围褶皱部能够提高该吸收体的后侧端部的紧密附着性,防止体液的泄漏。
[0060] 前腿围弹性件5F配置在前侧外装顶片70F和外装背片80之间,后腿围弹性件5R 配置在后侧外装顶片70R和外装背片80之间。另外,腰围弹性件3A接合在前侧外装顶片 70F或后侧外装顶片70R、和外装背片80之间。裆部弹性件12配置在后侧外装顶片70R和 外装背片80之间。
[0061] 腰围弹性件3A、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与前侧外装顶片70F或后侧 外装顶片70R以伸长状态通过粘接剂(例如热熔胶)固定于外装背片。在本实施方式中, 腰围弹性件3A以V型槽方式被涂布热熔胶,并被粘接固定在外装顶片和外装背片之间。前 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以螺旋方式在外装顶片侧涂布热熔胶,并以控制接缝的 方式在外装背片侧涂布热熔胶,从而被粘接固定在外装顶片和外装背片之间。裆部弹性件 12以V型槽方式将热熔胶直接涂布于裆部弹性件12,并且以控制接缝的方式在外装背片侧 涂布热熔胶,从而被粘接固定在后侧外装顶片和后侧外装背片之间。
[0062] 腰围弹性件3A、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由氨纶构成。腰围弹性件3A 在腰围开口部8附近,以940dtex的粗细、3. 5倍的伸长倍率分别伸长地固定6条,并且在比 该弹性件靠前后方向内侧的位置,以780dtex的粗细、3. 0倍的伸长倍率前后分别伸长地固 定8条。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以780dtex的粗细、1. 5?3. 5倍的伸长倍率 伸长地固定3条。此外,腰围弹性件3A、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的粗细、伸长 倍率及条数不限于上述情况,能够设定成多种情况。裆部弹性件12以780dtex的粗细、2. 0 倍的伸长倍率伸长地固定5条。
[0063] 此外,裆部弹性件12的伸长应力优选比腿围弹性件的伸长应力低,并且比腰围弹 性件的伸长应力低。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穿戴时,容易使配置有裆部弹性件12的区域沿着 身体的线条伸展,能够防止腰围褶皱部3和腿围褶皱部5之间的外装体IB的松弛或错位, 能够提高合身性。
[0064] 另外,关于前腿围弹性件5F及后腿围弹性件5R的伸长应力,第二伸缩部的伸长应 力优选地比第一伸缩部的伸长应力低。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吸收体40被向穿戴者侧提拉 时,第二伸缩部容易比第一伸缩部先伸展。因此,沿着腿围开口部的线条拉伸的力容易作 用,吸收体容易被提拉,一次性尿布对于穿戴者的身体来说合身,能够得到防止一次性尿布 的错位或泄漏的效果。而且,第二伸缩部的伸长应力比第一伸缩部的伸长应力低,由此,能 够抑制被第二伸缩部过度地向宽度方向内侧拉伸的情况,第一伸缩部变得容易适当地沿着 腿围开口部贴合。
[0065] 此外,弹性件的伸长应力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测定。
[0066] (1)以在宽度方向上全都包含形成凸状部分的弹性件的方式,将夹入弹性件的原 料逐个切出。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的穿戴物品中,在使夹入以5mm间隔每3条地配置的 裆部弹性件、腿围弹性件及腰围弹性件的原料不松弛地伸长的状态下,以宽度13mmX长度 IOOmm切割。在同样地伸长的状态下,从距离长度方向两端部开始分别在向内侧IOmm的距 离上做标记。对于伸长应力的测定,使用了英斯特朗日本有限公司制的拉伸试验机(例如, 型号:5564)或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造的自动绘图仪(例如,型号:AGS-lkNG)。
[0067] (2)以标记部成为卡盘内侧端部的方式用上部卡盘夹持(1)的样品,同时,以另一 个标记部成为卡盘内端部的方式用下部卡盘夹持(1)的样品。卡盘间的样品的长度尺寸成 为80mm。此外,在作为弹性件的褶皱部发挥作用的长度比IOOmm短的情况下,将比作为褶 皱部发挥作用的弹性件的长度中的最短长度短20_的长度设定成卡盘间的样品的长度。 初期的卡盘间距离由于设置成在初期不对样品施加张力,所以设定得比样品收缩时的长度 (自然长度)短。这些卡盘相互分离地以lOOmm/min的条件向上下方向拉伸样品,使样品伸 长。
[0068] (3)将夹入弹性件的原料不松弛地伸长时的样品的卡盘间的长度尺寸作为 100%,拉伸样品直到样品的卡盘间的长度尺寸成为90%,测定此时的样品的伸长时应力, 作为弹性件的伸长应力。即,在上述本实施例中,测定拉伸样品直到相对于样品的100%长 度尺寸80mm来说的90%的72mm时的伸长时应力。
[0069] 作为像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例如能够通过具有如下工序的方法来 制造吸收性物品:形成吸收体的第一吸收层的工序;形成吸收体的第二吸收层的工序;使 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合体的工序;利用传送带等输送吸收体等,并在输送的过程中使 其与表面片等片材接合的工序。此外,其他工序可以依照公知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
[0070] 另外,在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双方上设置有中央狭缝或侧狭缝的情况下,有 时发生使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重叠时的错位。例如,沿宽度方向发生错位时,配置在左 右的一对侧狭缝的宽度变窄,不能进行规则的变形,或者成为左右不平衡的吸收体,可能对 吸收性和穿戴感带来不良影响。但是,通过在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中的任意一方设置 中央狭缝或侧狭缝,能够防止侧狭缝等的错位。
[0071] 此外,构成上述一次性尿布1的各部件也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6-346439号 公报记载的材料。
[0072] (2)腿围开口部的形状
[0073] 图5是图2所示的展开俯视图中的腿围开口部的局部放大图。腿围开口部9在比 吸收体40靠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中具有随着趋向后方而趋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部9C。 倾斜部9C俯视呈曲线形状。外装体IB的边缘部在裆部区域中比吸收体向宽度方向外侧伸 出。
[0074] 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在配置有吸收体的吸收体配置区域(俯视时与吸 收体重叠的区域)中,比吸收性主体IA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地配置。在该区域中,吸收体 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形成了直线状的腿围开口部9。即,腿围开口部9由以下部分构成:由 裆部区域中的从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构成的倾斜部 9C ;由吸收性主体IA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构成的沿前后方向的平行部9S。
[0075] 腿围开口部9与穿戴者的腿围紧密接触。在宽度方向上,在腿围开口部9之间,配 置有吸收体40。在穿戴者穿戴着一次性尿布1的状态下,一对腿围开口部9分别沿着穿戴 者的腿围配置,其间的吸收体40通过腿围开口部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拉伸,并维持与穿戴者 的裆部相对的状态。
[0076] 比吸收性主体IA靠宽度方向外侧的腿围开口部由外装体IB的边缘部构成,沿着 外装体IB的边缘部提拉吸收体。外装体的边缘部7跨过吸收体的宽度端部,因此能够利用 外装体的边缘部将吸收体向穿戴者侧提拉。
[0077] 而且,由于吸收体和腿围弹性件重叠,所以能够通过腿围弹性件将吸收体向穿戴 者侧提拉。因此,通过腿围弹性件和外装体的端部,能够使吸收体紧密接触,提高合身性,减 少泄漏。
[0078] (3)吸收体的构造
[0079] 图6是吸收体40的俯视图,图7是吸收体4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及图7所示, 吸收体40具有第一吸收层41和配置在比第一吸收层41靠皮肤抵接面侧的位置的第二吸 收层42。第一吸收层41位于穿戴者的非皮肤抵接面侧,第二吸收层42位于穿戴者的皮肤 抵接面侧。
[0080] 吸收体40跨过裆部区域S3和前腰围区域Sl地配置。第一吸收层41的前后方向 的长度比第二吸收层4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第一吸收层41跨过裆部区域S3和前腰围 区域Sl地配置,第二吸收层42配置在裆部区域S3内。第二吸收层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比第一吸收层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第一吸收层41相比于第二吸收层42向宽度方向 外侧伸出。
[0081] 第一吸收层41及第二吸收层42由棉状纸浆和高分子吸收性聚合物(SAP)构成。 吸收体40例如能够使纸楽100?500g/m 2和SAPO?500g/m2混合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 第一吸收层41及第二吸收层42是使纸浆260g/m 2和SAP160g/m2混合而形成的。
[0082] 在第一吸收层41上形成有中央狭缝45和一对侧狭缝46。中央狭缝45具有沿前 后方向L延伸的纵长的形状,并跨过中央裆部区域S32、前裆部区域S31及后裆部区域S33 地形成。通过像这样形成中央狭缝45,能够容易地使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向穿戴者 侧即内侧方向IN以凸状弯曲。另外,能够提高体液等向吸收体的前后方向的扩散性,能够 使体液等在大的范围内扩散,能够提高吸收性能。
[0083] 一对侧狭缝46分别形成在比中央狭缝45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侧狭缝46具 有沿前后方向L延伸的纵长的形状,并形成在中央裆部区域S32。侧狭缝46以向外侧方向 OUT凸出的方式、即以吸收体40弯曲成与中央狭缝45相反的凸状的方式,沿前后方向L形 成在吸收体40上。
[0084] 以下,对吸收体的变形形态进行说明。图8是示意地表示一次性尿布1的穿戴状 态的剖视图(图2的Xl-X' 1线基准)。如图8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被穿戴时,吸收体的 裆部区域S3与穿戴者的裆部接触。通过穿戴者的腿部等,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内 侧将力施加于吸收体。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地将力施加于吸收体40时,以中 央狭缝45和侧狭缝46为基点,吸收体40向内侧方向和外侧方向变形。一次性尿布1的沿 着宽度方向W的截面形状变形成波状,吸收体40的裆部区域S3的中央裆部区域S32成为 规则地折叠的状态。
[0085] 通过像这样折叠吸收体,即使在为了确保吸收性能而增大吸收体的面积的情况 下,也能够适当地折叠裆部区域S3的吸收体40,使吸收体40和排泄口紧密接触。因此,如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这样,在裆部区域中,相对于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宽度 方向外侧伸出地配置吸收体40,能够增大配置在穿戴者的裆部的吸收体的面积,能够提高 吸收性能。
[0086] 通过增大配置在裆部区域的吸收体的面积,即使在例如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将吸 收体的后侧端部配置在裆部区域内并且吸收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的形态下,也能够提 高吸收性能,并抑制体液的泄漏。
[0087] 在吸收体40中,通过中央狭缝45而向内侧方向IN凸出的吸收体40的顶面与穿戴 者的裆部抵接。形成有因中央狭缝45而产生的凸状部分的部分仅由第二吸收层42构成, 厚度较薄。另一方面,在因中央狭缝产生的凸状部分和因侧狭缝产生的凸状部分之间,第一 吸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42重叠,厚度较厚,刚性高。通过中央狭缝和侧狭缝之间的刚性高 的部分支承因中央狭缝产生的凸状部分,能够提高朝向穿戴者侧的凸形状的稳定性。
[0088] 另外,在穿戴者闭合两腿时,一次性尿布1的截面形状以吸收体的中央狭缝及侧 狭缝为基点折叠,在相互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在裆部的下方紧凑地配置。因此,能够在抑制 裆部附近的不适感的同时,确保吸收性能。
[0089] 此时,由中央狭缝45形成的朝向内侧方向的凸状部分位于与穿戴者的裆部抵接 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侧狭缝46形成的朝向外侧方向的凸状部分在非皮肤抵接面侧成为凸 状,并位于难以与穿戴者的排泄口抵接的位置。
[0090] 在穿戴者的裆部,吸收体紧密接触,因此即使在排出沿皮肤流淌那样的尿速慢的 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另外,在折叠的状态下,在吸收体的从皮肤远离的部 分的曲部,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因此能够使体液向前后方向外侧扩散,能够防止侧 漏。而且,由于侧弯曲部形成凹部,所以排泄物容易进入该凹部,能够抑制穿戴者的皮肤与 排泄物直接接触的情况。
[0091] 由中央弯曲部形成的凸状部分的厚度薄且高度高。因此,穿戴一次性尿布1且吸 收体40发生变形时的截面形状是从非皮肤抵接面侧朝向皮肤抵接面侧变窄的尖端变细的 形状。容易插入裆部的狭窄的间隙,容易与排泄口紧密接触。由于排尿口和吸收体紧密接 触,所以能够迅速地吸收所排泄的尿。而且,吸收体容易收纳于穿戴者的裆部的间隙,不容 易带来不适感。另外,以在接近穿戴者的裆部的皮肤的部分,吸收体的厚度薄,在从皮肤远 离的部分,厚度变厚的方式被折叠,因此能够贴身而没有不适感。
[0092] 接下来,对第一吸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4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第一吸收层41 从前裆部区域S31朝向中央裆部区域S32,宽度方向的长度变短,并且从后裆部区域S33朝 向中央裆部区域S32,宽度方向的长度变短。在第一吸收层41上,形成有从前裆部区域S31 朝向中央裆部区域S32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41N。凹部41N位于比侧狭缝46靠前方 的位置,并作为变形抑制部发挥功能。
[0093] 由于在比侧狭缝46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凹部41N,所以能够使由侧狭缝46产生的 变形难以传递到前腰围区域Sl。因此,在比凹部41N靠前方的位置,能够抑制吸收体40变 形为凸状,并能够使吸收体40沿穿戴者的皮肤配置。
[0094] 第二吸收层42是大致沙漏形的形状。第二吸收层具有:窄幅部42N,其位于前后 方向的中央部分,并且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规定的宽度;前宽幅部42FL,其位于窄幅部42N 的前侧,宽度比窄幅部大;后宽幅部42RL,其位于窄幅部42N的后侧,宽度比窄幅部大。窄 幅部42N的侧端、前宽幅部42FL的侧端及后宽幅部42RL的侧端被曲线连结,第二吸收层42 具有沙漏形的平面形状。
[0095] 第一吸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42沿厚度方向T被挤压而成为一体。此外,第一吸 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42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热熔连接等而成为一体。另外,吸收体40的 第一吸收层41位于非皮肤抵接面侧,第二吸收层42位于皮肤抵接面侧,但也可以是第二吸 收层42位于非皮肤抵接面侧,第一吸收层41位于皮肤抵接面侧。
[0096] 在宽度方向上,窄幅部42N的外侧端部和侧狭缝46的内侧端部一致。根据这样的 结构,在侧狭缝46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吸收体40的刚性差,能够以侧狭缝46为基点稳定 地使吸收体弯曲。
[0097] 而且,如图2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第二片15的端部位于比侧狭缝靠内侧的位置。 配置有第二片15的区域和未配置第二片15的区域(比第二片15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靠宽 度方向外侧的区域)的刚性不同。通过设置基于第二片的有无而产生的刚性差,以由侧狭 缝46构成的侧弯曲部为基点弯曲变得容易。
[0098] 另外,后宽幅部42RL的宽度方向端部在比侧狭缝靠后方的位置,从侧狭缝的宽度 方向内侧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该后宽幅部的宽度方向端部作为变形抑制部42P发挥功 能。
[0099] 变形抑制部42P配置在比侧狭缝靠后方的位置。变形抑制部42P以随着从第二吸 收层42的窄幅部42N趋向后方而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配置。比变 形抑制部42P靠前方的区域仅配置有第一吸收层41,而在比变形抑制部42P靠后方的区域 中,第一吸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重叠,在变形抑制部产生吸收体的刚性差。因此,比变形抑 制部42P靠前方的位置的变形难以向后方传递。
[0100] 在侧狭缝46的前方和后方设置变形抑制部,由此,能够将吸收体以变形的状态配 置在裆部区域,另一方面,能够抑制该变形向后腰围区域及前腰围区域传递。而且,即使在 吸收体的前腰围区域Sl及后腰围区域S2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该变形也难以向裆部区域传 递,因此,在裆部区域S3中,能够使吸收体40稳定地以凸状弯折。
[0101] 另外,吸收体40的保水量为300g以上。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水量"是指吸收体能 够保持所吸收的水分的最大水量,具体来说,是以150G脱水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的水量。 保水量具体来说能够通过以下测定方法求出。
[0102] 首先,作为使用器具,准备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亚克力板(基准尺寸 320X 545mm,厚度3mm?5mm,重量400g?600g)、脱水机(150G)、金属网(标准金属网:开 孔5(p,孔间距离5mm)。
[0103] 其次,取得测定对象的样品。具体来说,在测定了一片尿布的重量之后,切断腰围 褶皱部(WG)、腿围褶皱部(LG)、立体褶皱部(LSG),使尿布变得平坦。切断时,充分注意不切 断到吸收体。另外,样品的采样数为n = 5。
[0104] 作为工序,首先,将尿布的吸收体以朝下的状态用手按压并浸渍于约20L生理盐 水中。生理盐水能够测定6片尿布,超过的话浓度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更换。使尿布浸渍 之后,在该状态下放置30分钟。经过30分钟之后,取出尿布,使外装体IB成为内侧地折叠, 用夹子夹持腰围褶皱部3,挂在杆子上。在该状态下放置10分钟。经过10分钟之后,测定 尿布的重量,根据与初期的重量之差求出吸水量。
[0105] 接下来,将实施上述处置并求出了吸水量的尿布(到3片为止)放入脱水机内,以 吸收体朝外且尿布彼此不重叠的方式排列,以90秒150G的条件进行脱水。脱水后,测定尿 布的重量,根据与初期的重量之差求出保水量。
[0106] (4)变形例
[0107] 以下,关于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一 次性尿布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
[0108] 图9是变形例的一次性尿布的俯视图。图10是沿图9所示的X'3-X3线的一次性 尿布的前后方向剖视图。变形例的外装体IB具有前侧外装顶片70F、后侧外装顶片70R、前 侧外装背片80F、后侧外装背片80R及外装中央片。
[0109] 外装背片具有:与前侧外装顶片70F接合的前侧外装背片80F ;与后侧外装顶片 70R接合的后侧外装背片80R。外装中央片35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外装顶片70F的后 侧端部和后侧外装顶片70R的前侧端部之间,在厚度方向上,位于前侧外装顶片70F和吸收 体背面片30之间、及后侧外装顶片70R和吸收体背面片30之间。
[0110] 通过设置外装中央片35,能够连接前侧外装顶片70F以及前侧外装背片80F、和后 侧外装顶片70R以及后侧外装背片80R。因此,在外装顶片及外装背片沿前后方向分离的形 态下,能够防止吸收性主体IA露出。而且,在制造过程中,在连结了分离的前侧的外装片和 后侧的外装片的状态下,能够形成腿围开口部,或者与吸收性主体IA贴合。
[0111] 另外,腿围弹性件5R的第二伸缩部52在吸收体配置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被分割。 即使在后腿围弹性件5R分割的这样的情况下,腿围弹性件5R也跨过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端 部,因此能够通过腿围开口部9和后腿围弹性件5R提拉吸收性主体IA的后侧端部。
[0112] (5)其他实施方式
[0113]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 的说明及附图不应理解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从本公开得到的各种代 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是显而易见的。
[0114]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 此,也可以适用于开式的一次性尿布、失禁垫及卫生巾等。
[0115] 在开式的一次性尿布中,在后腰围区域中,设置有搭扣带等卡定部件,在前腰围区 域中,设置有供卡定部件钩挂的目标部。
[0116] 另外,吸收性物品也可以具有中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也可以具有至少任意一方, 也可以不具有中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
[0117]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由形成在吸收体上的狭缝构成, 但中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的结构不限于狭缝。中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也可以由沿前后方向 伸缩的弹性件构成,还可以由沿厚度方向压缩吸收体的压缩部构成,也可以由在吸收体中 比周围的单位面积重量低地构成的低单位面积重量区域构成。而且,也可以在吸收体上形 成狭缝,并且以与狭缝重叠的方式设置沿前后方向伸缩的弹性件,由狭缝和弹性件构成中 央弯曲部及侧弯曲部。
[0118] 另外,并不是必须设置裆部弹性件12。腿围弹性件也可以沿宽度方向连续地设置, 也可以一部分被切断,沿宽度方向不连续地设置。
[01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40是第一吸收层41和第二吸收层42的双吸收层构造, 但本发明的穿戴物品的吸收体40也可以仅由一个吸收层构成,也可以由3层以上构成。
[0120] 像这样,本发明当然还包括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 围仅根据从上述说明得到的妥当的权利要求书的发明特定事项确定。
[0121]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2012-098253号(2012年4月23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 考援引于本申请说明书。
[0122] 工业实用性
[0123] 能够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能够在提高穿戴者的腰围的合身性的同时,提高吸 收性能及裆部区域的合身性,防止体液的泄漏。
[0124] 附图标记的说明
[0125] 1----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
[0126] IA…吸收性主体
[0127] IB…外装体
[0128] 3…腰围褶皱部
[0129] 3A…腰围弹性件
[0130] 4、4'…前腰围边缘部
[0131] 5…腿围褶皱部
[0132] 5F…前腿围弹性件
[0133] 5R…后腿围弹性件
[0134] 6、6'…后腰围边缘部
[0135] 7…外装体的边缘部
[0136] 8…腰围开口部
[0137] 9…腿围开口部
[0138] 9C…倾斜部
[0139] 10…表面片
[0140] 11…接合部
[0141] 12…裆部弹性件
[0142] 15…第二片
[0143] 30…吸收体背面片
[0144] 30F…前侧端部
[0145] 30R…后侧端部
[0146] 32…防漏侧片
[0147] 33…防漏弹性件
[0148] 35…外装中央片
[0149] 40…吸收体
[0150] 40F…前侧端部
[0151] 40R…后侧端部
[0152] 41…第一吸收层
[0153] 41N…凹部
[0154] 42…第二吸收层
[0155] 42FL…前宽幅部
[0156] 42N…窄幅部
[0157] 42RL…后宽幅部
[0158] 42P…变形抑制部
[0159] 45…中央狭缝
[0160] 46…侧狭缝
[0161] 51…第一伸缩部
[0162] 52…第二伸缩部
[0163] 70F…前侧外装顶片
[0164] 70R...后侧外装顶片
[0165] 80…外装背片
[0166] 80F…前侧外装背片
[0167] 80R...后侧外装背片
[0168] Sl…前腰围区域
[0169] S2…后腰围区域
[0170] S3…裆部区域
[0171] S31…前裆部区域
[0172] S32…中央裆部区域
[0173] S33…后裆部区域
[0174] L…前后方向
[0175] IN…内侧方向
[0176] OUT…外侧方向
[0177] T…厚度方向
[0178] W…宽度方向
【权利要求】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向穿戴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前后方向;与所述 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穿戴者的内侧方向;朝向所述内侧方向的相反侧的外 侧方向, 该吸收性物品具备:与所述穿戴者的裆部接触的裆部区域;配置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前 方,与所述穿戴者的腰围接触的前腰围区域;配置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后方,与所述穿戴者的 腰围接触的后腰围区域, 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收体,所述吸收体至少配置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宽度方向中央; 外装体,所述外装体配置在比所述吸收体靠所述外侧方向的位置,并配置在所述吸收 性物品的非皮肤抵接侧的面上, 在所述裆部区域,形成有沿着所述穿戴者的腿围配置的腿围开口部, 所述外装体具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在比所述吸收体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所述 腿围开口部的一部分, 所述吸收体的后侧端部位于所述裆部区域内, 在所述外装体中配置有:腰围弹性件,所述腰围弹性件在所述后腰围区域中沿所述宽 度方向伸缩;腿围弹性件,所述腿围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腿围开口部伸缩, 所述腿围弹性件具有:一对第一伸缩部,所述一对第一伸缩部在比所述吸收体靠所述 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随着趋向宽度方向中央而向所述前后方向内侧延伸;第二伸缩部,所 述第二伸缩部在所述一对第一伸缩部间,位于配置有所述吸收体的吸收体配置区域内, 所述外装体的边缘部随着趋向所述前后方向内侧,从所述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 内侧跨过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端部地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裆部区域,配置有沿所述宽度方向伸缩的裆部弹性件, 所述裆部弹性件的伸长应力比所述腿围弹性件的伸长应力低,并且比所述腰围弹性件 的伸长应力低。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部的至少一部分被 切断。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的保水量为 300g以上。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裆部区域配置有侧部弹性件,所述侧部弹性件使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宽度方向上 的两端部分别沿前后方向收缩, 所述侧部弹性件的后侧端部和所述腿围弹性件在俯视时重叠。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宽度 方向中央,以所述吸收体能够向所述内侧方向以凸状弯曲的方式形成有中央弯曲部。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裆部区域的比宽 度方向中央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以所述吸收体能够向所述外侧方向以凸状弯曲的方式 形成有一对侧弯曲部。
【文档编号】A61F13/15GK104244886SQ201380021581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向井敬智, 阿良山贵也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