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34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术10-30份、香附10-20份、升麻10-20份、柴胡5-15份、莪术10-20份、川楝子6-12份、八月札10-20份、砂仁9-15份、乌药9-15份、木香5-15份、黄芪10-30份、党参10-20份、苏梗10-20份、柿蒂10-20份、元胡9-15份、白芍5-15份、青皮10-20份、天麻9-15份、栀子10-20份、黄芩9-15份、阿胶3-9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散寒止痛、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治疗胃痈疗效显著,作用可靠,其组分药源广、配制简便、无毒副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药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胃痈又称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体生痈的慢性消化性疾病,其病变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致,且其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成为溃疡,不同于糜烂,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又因其病变98%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上腹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伴反酸嗳气,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可有神经功能证候群。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痈一般采用西药进行单一或联合的周期治疗,这种人工周期疗法虽然见效明显,但也只能解决暂时问题。而且西药对肝、胆、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凝血机制均有一定的副作用。
[0003]中医认为,胃痈是内外之邪犯脾胃,胃膜受损,血败肉腐所致。
[0004]根据中医理论,针对胃痈的发病机理,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治法,进行辩证的组方配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 术中采用西药进行单一或联合的周期治疗胃痈存在治标不治本及副作用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术10-30份、香附10-20份、升麻10-20份、柴胡5-15份、莪术10-20份、川楝子6-12份、八月札10-20份、砂仁9-15份、乌药9-15份、木香5-15份、黄芪10-30份、党参10-20份、苏梗10-20份、柿蒂10-20份、元胡9_15份、白芍5-15份、青皮10-20份、天麻9-15份、桅子10-20份、黄芩9_15份、阿胶3_9份。
[0007]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术20份、香附15份、升麻15份、柴胡10份、莪术15份、川楝子9份、八月札15份、砂仁12份、乌药12份、木香10份、黄芪20份、党参15份、苏梗15份、柿蒂15份、元胡12份、白芍10份、青皮15份、天麻12份、桅子15份、黄芩12份、阿胶6份。
[000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香附具有舒肝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具有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的功效;莪术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八月札具有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的功效;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乌药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功效;黄芪具有益气固表、补肺健脾、敛汗固脱、驱风运毒的功效;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苏梗具有理气宽中、发汗解表的功效;柿蒂具有降逆下气的功效;元胡具有活血散瘀、利气止痛的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的功效;桅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阿胶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本发明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泻火解毒、散寒止痛的功效,对胃痈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0009]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烊冲或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0%,治愈率75%。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术20g、香附15g、升麻15g、柴胡10g、莪术15g、川楝子9g、八月札15g、砂仁12g、乌药12g、木香10g、黄芪20g、党参15g、苏梗15g、柿蒂15g、元胡12g、白苟10g、青皮15g、天麻12g、桅子15g、黄岑12g、阿胶6g (烊冲)。
[0012]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术10g、香附20g、升麻10g、柴胡15g、莪术10g、川楝子12g、八月札10g、砂仁15g、乌药9g、木香15g、黄芪10g、党参20g、苏梗10g、柿蒂20g、元胡9g、白苟15g、青皮10g、天麻15g、桅子10g、黄岑15g、阿胶3g(烊冲)。
[0013]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术30g、香附10g、升麻20g、柴胡5g、莪术20g、川楝子6g、八月札20g、砂仁9g、乌药15g、木香5g、黄芪30g、党参10g、苏梗20g、柿蒂10g、元胡15g、白苟5g、青皮20g、天麻9g、桅子20g、黄岑9g、阿胶9g (烊冲)。
[0014]实施例4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术15g、香附18g、升麻12g、柴胡13g、莪术12g、川楝子Hg、八月札12g、砂仁Hg、乌药Hg、木香12g、黄芪15g、党参18g、苏梗12g、柿蒂18g、元胡10g、白苟13g、青皮12g、天麻13g、桅子12g、黄岑13g、阿胶4g (烊冲)。
[0015]实施例5
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术25g、香附12g、升麻18g、柴胡7g、莪术18g、川楝子7g、八月札18g、砂仁10g、乌药13g、木香6g、黄芪25g、党参12g、苏梗18g、柿蒂12g、元胡14g、白苟7g、青皮18g、天麻llg、桅子18g、黄岑10g、阿胶8g(烊冲)。
[001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除阿胶以外的其他组分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发明以实施例1所给出的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做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30~
55岁。
[0018]二、诊断标准:
(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灶(兼查Hp,方法如尿素酶实验或C14-UBT),或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见胃或十二指肠有龛影或球部变形者。
[0019]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月艮。七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疗效标准:
(1)痊愈:胃痈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有效: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无效;症状无改善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0021]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2-8个疗程,痊愈45例,随访未见复发;有效9例,无效6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女,36岁。上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按之加剧,大便色黑,消瘦。胃镜检查现消化性溃疡病灶。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I个疗程,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成型;继续服用2个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正常,痊愈。
[0023]病例2:
张某,男,48岁。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不适,常伴吐、吞酸、恶心、大便时干时溏、或黑而润泽、消瘦。胃镜检查,糜烂性胃炎。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治疗2个疗程,上腹部疼痛大大减轻;继续服用3个疗程,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术10-30份、香附10-20份、升麻10-20份、柴胡5-15份、莪术10-20份、川楝子6-12份、八月札10-20份、砂仁9-15份、乌药9-15份、木香5-15份、黄芪10_30份、党参10-20份、苏梗10-20份、柿蒂10-20份、元胡9-15份、白芍5-15份、青皮10-20份、天麻9_15份、桅子10-20份、黄芩9-15份、阿胶3-9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痈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术20份、香附15份、升麻15份、柴胡10份、莪术15份、川楝子9份、八月札15份、砂仁12份、乌药12份、木香10份、黄芪20份、党参15份、苏梗15份、柿蒂15份、元胡12份、白芍10份、青皮15份、天麻12份、桅子15份、黄芩12份、阿胶6份。
【文档编号】A61K36/9066GK103784885SQ201410057668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0日
【发明者】慕常松 申请人:慕常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