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9956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属中药【技术领域】。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成:川乌50g白附子50g僵蚕50g南星50g白及50g;将上述中药混合均匀共研细粉,用姜汁调成糊状后,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程,其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达到86%以上,其次,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内服药物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显著,疗效无反复,并具有制备和使用方法简单,疗效快、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属中药【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病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多数人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膝状神经节炎。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内服药物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显著。
[0004]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成:川乌50g白附子50g僵蚕50g南星50g 白及 50g。
[0005]本发明制备及使用方法:首先精选药材,去除原料药内的杂质,混合均匀共研细粉,用姜汁调成糊状;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0006]药理作用
[0007]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主要功效为祛风湿,温经止痛。《长沙药解》载其“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现代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0008]白附子: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主要功效为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常用于治疗中风,口眼啮斜,惊风癫痫等。
[0009]僵蚕:咸、辛,平。归肝、肺、胃经。主要功效为祛风定惊,化痰散结。《本草纲目》载:“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现代药理研究有抑菌作用。
[0010]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祛风解疫,外用散结消肿。《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哨斜,喉痹。”常用于治疗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哨斜等。
[0011]白及: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主要功效为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临床研究可用于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白及与川乌原属本草十八反,《本草纲目》言“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本方利用二者相反相成,经临床实践证实无不良反应,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00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上述中药混合均匀共研细粉,用姜汁调成糊状后,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程,其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达到86%以上,其次,它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尤其是不能内服药物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显著,疗效无反复,并具有制备和使用方法简单,疗效快、成本低等优点。
[0013]典型病例
[0014]例I王XX,女,62岁,2013年6月8日初诊,主诉:突发左侧口角歪斜约7小时。诊见:T35.8°C,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额纹、鼻唇沟变浅。鼓腮左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5.58X IO9 / L,N0.55,L0.34,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寒阻络。治法:祛风散寒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涂药2天,诸症改善,继续外敷8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0015]例2李XX,男,66岁,2013年5月9日初诊,主诉: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漏气3天。诊见:T36.3°C,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鼓腮右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6.08X IO9 / L,N0.64,L0.26,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痰痹阻经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涂药3天,诸症改善,继续外敷11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0016]例3吕X X,男,41岁,2013年3月7日初诊,主诉:右侧额纹变浅、鼓腮漏气I天。诊见:T36.2°C,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右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9.57X 109 / L,N0.73, L0.21,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痰痹阻经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敷药3天,诸症改善,继续外敷7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0017]例4王X X,女,40岁,2012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右眼闭合不全I周余,加重伴右侧口角漏气I天。诊见:T36.8°C,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右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6.0XlO9 / L,N0.73,L0.16,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痰痹阻经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敷药3天,诸症改善,继续外敷10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0018]例5汪XX,男,23岁,2013年I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口角歪斜、鼓腮漏气I周。诊见:T36.6°C,左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歪斜,鼓腮时左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4.81X109 / L,N0.59,L0.33,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寒挟痰痹阻经络。治法:祛风散寒、化痰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敷药3天,诸症明显改善,继续外敷7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0019]例六康X X,女,42岁,2013年11月I日初诊,主诉:左侧口角流涎、鼓腮漏气I天。诊见:T36.5°C,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时左侧口角漏气。血常规:WBC6.43X IO9 / L,N0.66,L0.30,尿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痰痹阻经络。治法:祛风化痰通络,给予本发明药物外敷,敷药2天,诸症明显改善,继续外敷10天。使用方法: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2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川乌50g白附子50g僵蚕50g南星50g白及50g。本发明制备及使用方法:首先精选药材,去除原料药内的杂质,混合均匀共研细粉,用姜汁调成糊状。取药膏涂患侧额面部,一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外用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成:川乌50g白附子50g僵`蚕50g南星50g白及50g。
【文档编号】A61K36/898GK103816386SQ201410080397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程桂芝, 杜景卫, 李伟, 陈清花 申请人:程桂芝, 杜景卫, 李伟, 陈清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