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敷贴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文档序号:1310152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敷贴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敷贴,包括药饼和医用胶布,所述药饼由有效成分与药用辅料制成,所述有效成分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白芥子3-6份、甘遂3-4份、细辛3-4份、延胡索3-6份、肉桂1-2份、吴茱萸2-4份、木香2-4份、乳香2-4份。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中药敷贴的制备方法及用途。本敷贴主要以温热药物为主,不但适用于痰湿证、虚寒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等现代大部分人群中出现的常见病证,还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病症进行辩证敷贴,灵活运用,通过临床使用验证,同时在三伏和三九时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经临床试验验证,本发明对脾肾阳虚症、气滞血瘀腰痛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中药敷贴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敷贴;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敷贴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的饮食多以肥腻、寒凉之物为主,加之当代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运动少,情志多不畅达,容易造成肥胖、血脂升高等痰湿、虚寒或阳虚等体质。
[0003]冬病夏治多为人体阳气不足,而导致冬季发病,夏季好转。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与天地之气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为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刻,此时肌肤腠理开泄,通过温热药物在能调整人体阳气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能够显著人体人体的阳气,增强免疫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并且,在三九之时,人体阴气最盛,容易发病,此时采用温热药物进行相应敷贴,则能抵御人体内的阴寒之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三九贴和三伏贴配合应用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0004]目前,公知的多为三伏时使用敷贴,而三九时使用的敷贴则较少,且三伏贴的药物组成多为针对呼吸系统病症进行配伍,具有治疗单一性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中药敷贴,不但能够应用于三伏天,同时能够应用于三九 天,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情况,进行辩证敷贴,应用于不同系统的病症,还可以应用于痰湿证、虚寒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等现代大部分人群中出现的常见病证,具有医用保健作用。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该中药敷贴的制备方法。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提供该中药敷贴的用途。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在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中药敷贴,包括药饼和医用胶布,所述药饼由有效成分与药用辅料制成,所述有效成分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为白芥子3-6份、甘遂3-4份、细辛3-4份、延胡索3-6份、肉桂1-2份、吴茱萸2_4份、木香2_4份、乳香2_4份。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白芥子6份、甘遂:3份、细辛:3份、延胡索:3份、肉桂:1份、吴茱萸:2份、木香2份、乳香2份。取穴为大椎、至阳、命门,然后按照上、中、下三焦的主症相应加心俞(上焦)、肺俞(上焦)、脾俞(中焦)、肝俞(中焦)、肾俞(下焦)。所述药饼贴附于所述医用胶布上。
[0010]本发明主要以温热、温阳、祛痰、化湿、行气药物为主,从而使气血运行流畅,加快身体新陈代谢,排除体内的废物毒素。
[0011]在药物组成中,白芥子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功效为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甘遂性味苦、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为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细辛性味辛、温,归肺、肾、心经,功效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肉桂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功效为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功效为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在药物组成中,主要以味辛、性温热的药物为主,能够温化体内痰湿之气,提高人体阳气,组成中唯独甘遂味苦、性寒,在发挥其自身功效之时,还能够制约诸药温燥之性,同时能够引热药进入虚寒之体,加上木香通调三焦气机兼调理脾胃,乳香活血行气止痛,而使气行湿化痛止,并且用50度以上的姜酒调制,酒能活血行气化瘀,还能引经,生姜能散寒助阳,能够加强药物的渗透效果。此方对心、肝、脾、肺、肾五脏均有所涉及,能够针对五脏进行整体调理,同时根据三焦辨证,可以对上、中、下三焦进行针对性治疗。
[0012]在穴位选择上,敷贴取穴为大椎、至阳、命门,然后按照上、中、下三焦的主症相应加心俞(上焦)、肺俞(上焦)、脾俞(中焦)、肝俞(中焦)、肾俞(下焦)。至阳为阳气至盛与全身仰赖之处,能加强人体阳气。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体现着先天之气的盛衰。大椎为诸阳之汇,人体所有阳经均过此穴,三穴相配,能显著振奋人体阳气,达到温阳行气利水,祛湿化痰的目的。同时,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临床上脏病多选其背俞穴。肺俞、脾俞、心俞、肝俞、肾俞等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上,为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并且,心主血脉,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这些脏器均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基础穴位选择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病变脏腑背俞穴,则能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能够对专门脏器的病症起到特殊治疗的效果。
[0013]敷贴通过在阳气最盛之三伏和阴气最盛之三九时使用,不但效果显著,且又安全方便,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0014]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药用辅料为50度以上的姜酒。更优选地,所述姜酒为50度以上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的体积比调制而成。
[0015]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医用胶布为临床使用单面黏胶胶布。优选地,所述医用胶布为临床使用的6*6cm或7*7cm的单面黏胶胶布。所述药饼为3_5mm厚,直径2-3cm的圆盘饼状。所述药饼的水平面贴附于所述医用胶布中央。若所述医用胶布为6*6cm的单面黏胶胶布,则所述药饼的直径为2cm,所述药饼厚度为3mm ;若所述医用胶布为7*7cm的单面黏胶胶布,则所述药饼的直径为3cm,所述药饼厚度为5mm。
[0016]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该中药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7](I)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粉碎,制成粉剂;
[0018](2)将药用辅料倒入步骤(1)制成的粉剂中,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药用辅料与步骤(1)制成的粉剂的体积重量比为(40-80):60(ml/g);
[0019](3)将药饼贴附于医用胶布上,制成中药敷贴。[0020]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药用辅料与步骤(1)制成的粉剂的体积重量比为60:60 (ml/g)。
[0021]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1)为: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过200-300目粉碎成细粉,制成粉剂。
[0022]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该中药敷贴的用途,包括在制备治疗脾肾阳虚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在制备治疗气滞血瘀腰痛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敷贴主要以温热药物为主,不但适用于痰湿证、虚寒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等现代大部分人群中出现的常见病证,其不但能够应用于三伏天,同时能够应用于三九天,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情况,进行辩证敷贴,应用于不同系统的病症,可以应用于现代大部分人群。如以寒凝、阳虚为主证,则可在药物按照重量份比例中将肉桂、吴茱萸取最大分量,其余调节合适剂量;如以气滞为主证,则可将木香、乳香、延胡索取最大重量份;如以痰湿为主证,则可取白芥子、甘遂的最大重量份。
[0024]经临床试验验证,本发明中药敷贴对脾肾阳虚症、气滞血瘀腰痛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敷贴疗法安全、方便,副作用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医用中药敷贴的俯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发明 中药医用敷贴的俯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8]I是药饼,2是医用胶布,11是皮肤接触面,12是胶布接触面,3是穴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30]实施例1
[0031]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医用敷贴,包括药饼1、医用胶布2,药饼I呈圆盘饼状;药饼I的皮肤接触面(可以为任一面)11与穴位3接触,药饼I的胶布接触面12贴附于医用胶布2中央。医用胶布2为临床使用的单面黏胶胶布。医用胶布2可以为临床使用的6*6cm或7*7cm的单面黏胶胶布。药饼I的直径可以为2cm,厚度3mm(对应6*6cm的医用胶布2);药饼I的直径可以为3cm,厚度5mm(对应7*7cm的医用胶布2)。
[0032]使用时将药饼I的皮肤接触面11对准穴位3,同时将四周的医用胶布2按压粘在穴位周围皮肤上。
[0033]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作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对以上所述托药饼及医用胶布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0034]实施例2药饼的制备
[0035]白芥子18g、甘遂9g、细辛9g、延胡索9g、肉桂3g、吴茱萸6g、木香6g、乳香6g粉碎成细粉(过300目)。药粉混匀后加入50度以上姜酒,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姜酒为55度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体积比调制而成,使用时以姜酒60ml倒入60克药粉中(一次敷贴的药饼剂量,3主穴和辩证取2穴,共5穴),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
[0036]实施例3药饼的制备
[0037]白芥子12g、甘遂9g、细辛9g、延胡索9g、肉桂6g、吴茱萸6g、木香8g、乳香8g粉碎成细粉(过300目)。药粉混匀后加入50度以上姜酒,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姜酒为55度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体积比调制而成,使用时以姜酒60ml倒入60克药粉中(一次敷贴的药饼剂量,3主穴和辩证取2穴,共5穴),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
[0038]实施例4药饼的制备
[0039]白芥子9g、甘遂9g、细辛9g、延胡索9g、肉桂3g、吴茱萸6g、木香6g、乳香6g粉碎成细粉(过200目)。药粉混匀后加入50度以上姜酒,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姜酒为55度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体积比调制而成,使用时以姜酒40ml倒入60克药粉中(一次敷贴的药饼剂量,3主穴和辩证取2穴,共5穴),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
[0040]实施例5药饼的制备
[0041]白芥子18g、甘遂12g、细辛12g、延胡索18g、肉桂6g、吴茱萸12g、木香12g、乳香12g粉碎成细粉(过250目)。药粉混匀后加入50度以上姜酒,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姜酒为55度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体积比调制而成,使用时以姜酒80ml倒入60克药粉中(一次敷贴的药饼剂量,3主穴和辩证取2穴,共5穴),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
[0042]以下通过试验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作进一步的阐述:
[0043]试验例I临床试验研究I
[0044]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脾肾阳虚的中药敷贴的临床疗效。
[0045]方法: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本发明中药敷贴(治疗组I采用中药敷贴由实施例2制得,治疗组2采用中药敷贴由实施例3制得,治疗组3采用中药敷贴由实施例4制得,治疗组4采用中药敷贴由实施例5制得)敷贴在患者大椎、至阳、命门,双侧肾俞、脾俞穴上,每穴药饼剂量约为10-15g,分别在三伏和三九敷贴6次,敷贴保持4后小时揭去,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中医体制量表评分进行评价疗效。对照组10例只进行针刺治疗。
[0046]结果: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怕冷情况、不耐冬等现象改善,其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减少(p〈0.01),敷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0047]表1两组间中医体质量表积分比较(X±S)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敷贴,包括药饼和医用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药饼由有效成分与药用辅料制成,所述有效成分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白芥子3-6份、甘遂3-4份、细辛3-4份、延胡索3-6份、肉桂1-2份、吴茱萸2-4份、木香2-4份、乳香2_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敷贴药饼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药饼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白芥子6份、甘遂:3份、细辛:3份、延胡索:3份、肉桂:1份、吴茱萸:2份、木香2份、乳香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敷贴药饼,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用辅料为50度以上的姜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姜酒为50度以上白酒与生姜汁按照20:1的体积比调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胶布为临床使用单面黏胶胶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胶布为临床使用的6*6cm或7*7cm的单面黏胶胶布;所述药饼为3-5mm厚,直径2_3cm的圆盘饼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药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胶布为6*6cm的单面黏胶胶布,则所述药饼的直径为2cm,所述药饼厚度为3_ ;所述医用胶布为7*7cm的单面黏胶胶布,贝1J所述药饼的直径为3cm,所述药饼厚度为5mm。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中药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粉碎,制成粉剂; (2)将药用辅料倒入步骤(1)制成的粉剂中,混合均匀后制成药饼,所述药用辅料与步骤(I)制成的粉剂的体积重量比为(40-80):60(ml/g),制成药饼; (3)将药饼贴附于医用胶布上,制成中药敷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药用辅料与步骤⑴制成的粉剂的体积重量比为60:60(ml/g)。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为: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过200-300目粉碎成细粉,制成粉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中药敷贴在制备治疗脾肾阳虚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中药敷贴在制备治疗气滞血瘀腰痛的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A61P1/14GK104013605SQ201410270060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沈卫东, 樊文朝, 马文 申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