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0996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选取的原料药及其重量组份分别是:柴胡20-30克、甘草10-20克、金银花10-20克、防风10-20克、竹叶10-20克、薄荷10-20克、板蓝根10-20克、桔梗10-20克、栀子10-20克、五味子8-15克、僵蚕8-12克、芒硝8-12克、白芍8-12克、钩藤8-12克、红花8-12克。诸药配伍精良,内外同用,标本兼治,共奏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散瘀,清肝明目之功效,对于多种病毒性结膜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高、疗程短,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中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0002] 病毒性结膜炎以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结膜炎为主,是一种常见的眼结 膜感染性疾病,该病传染性较强,曾引起世界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患者患病时患眼红 赤、涩痛、畏光、流泪、眵泪胶粘,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0003] 由于本病致病病毒种类及其变异特多,治疗的目的在于缩短治愈时间,及隔离传 染源。常规西医进行抗病毒及抗菌治疗,一般需治疗1?2周才能奏效,且影响视力的角膜 炎症或瘢痕形成则可能需要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然而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加重眼部单 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角膜溃疡形成甚或穿孔。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致青光眼和可 能引起白内障,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克服了目前在治疗病毒性结膜炎方面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见效快、疗 程短、治愈率尚且不易复发的中药制剂。
[0005]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 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06] 柴胡20-30克、甘草10_2〇克、金银花10-20克、防风10-20克、竹叶10-20克、薄 荷10-20克、板蓝根1〇_2〇克、桔梗10-20克、桅子10-20克、五味子8-15克、僵蚕8-12克、 芒硝8-12克、白芍8-1 2克、钩藤8_12克、红花8_12克。
[0007]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08]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09] 柴胡20克、甘草10克、金银花10克、防风10克、竹叶10克、薄荷10克、板蓝根10 克、桔梗10克、栀子10克、五味子8克、僵蚕8克、芒硝8克、白芍8克、钩藤8克、红花8克。
[0010]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11]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12] 柴胡25克、甘草I5克、金银花15克、防风15克、竹叶15克、薄荷15克、板蓝根15 克、桔梗15克、栀子I5克、五味子12克、僵蚕1〇克、芒硝1〇克、白芍10克、钩藤10克、红 花10克。
[0013] 作为这一种优化方案:
[0014] 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材料组成:
[0015] 柴胡3〇克、甘草2〇克、金银花2〇克、防风2〇克、竹叶 2〇克、薄荷20克、板蓝根20 克、桔梗20克、栀子2〇克、五味子I5克、僵蚕12克、芒硝I 2克、白芍12克、钩藤12克、红 花12克。
[0016]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药混合后,头煎加水 400ml,温火煮25分钟,取汁3〇〇mi,早晚分2次内服;二煎加水3〇Oml,温火煮20分钟,取汁 150ml滤清,早晚清洗眼部2次,3天为1疗程。
[0017]上述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
[0018]柴胡,味苦,性平;归心、肝、胆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 [0019]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肺、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 痛,缓和药性之功效。
[0020]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功效。
[0021]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散寒解痉之功 效。
[0022]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利尿之功效。
[0023]薄荷,味辛,性寒;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之功效。
[0024]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
[0025]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
[0026]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效。
[0027] 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之功效。
[0028]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经。具有熄风止痉,祛风止痛,祛风止痒,化痰散结 之功效。
[0029] 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软坚,清热泻火之功效。
[0030] 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0031] 钩藤,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具有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之功效。
[0032]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经舒络之功效。
[0033] 病毒性结膜炎中医属"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其病因多为外感疫疠之气,疫热 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故治疗当以祛风清热,泻火解毒, 疏肝解表。本发明中药制剂中,柴胡、钩藤可疏肝解表,熄风止痉;防风、僵蚕、红花可祛风 解表,胜湿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舒络;白芍、五味子可敛肺滋肾,柔肝止痛,调理脏腑;金银 花、板蓝根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热;栀子、芒硝、竹叶可清热泻火,软坚散结;薄荷、桔梗可有 宣肺利咽,解表散热;甘草即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诸药配伍精良,共奏疏 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散瘀,清肝明目之功效,通过内服外治,标本兼治,调理机体阴阳平 衡,增加眼部血液循环,尽快消除病毒感染的免疫复合物,达到彻底治愈各种病毒性角膜炎 的目的。
[0034]为进一步考察本发明药物的临床疗效,我们选择了 86例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其中 男54例,女32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72岁,其中18-29岁的26例,30-39岁的20例, 40-49的24例,50岁以上的ie例;双眼发病46例,单眼发病40例;异物感或烧灼感的26 例,畏光的20例,流泪的15例分泌物的10例,眼脸水肿的6例,结膜充血的5例,角膜荧光 4例。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结膜炎的诊断标准,症状不典 型,诊断有异议者,排除。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 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〇.〇5),具有可比性。
[0035] 治疗方法:
[0036]治疗组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实施治疗,将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中药混合后,头煎 加水400ml,温火煮25分钟,取汁300ml,早晚分2次内服;二煎加水300ml,温火煮20分钟, 取汁150ml滤清,早晚清洗眼部2次,3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氯霉素眼水每日滴眼6次,每 次2滴,3天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比较,治疗期间每2天做一次视力、眼前部检查情 况记录
[0037] 疗效标准:
[0038] 治愈:眼部症状消失,眼睑滤泡基本消失,结膜充血消退,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
[0039]显效:眼部症状明显减轻,眼睑滤泡范围缩小二分之一以上,结膜充血大部分消 退,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
[0040] 有效:眼部症状减轻,眼睑滤泡范围缩小二分之一以内,结膜充血减轻,角膜荧光 素染色阴性;
[0041] 无效:眼部症状无改善,眼睑滤泡未减少,结膜充血明显或加重,角膜荧光素染色 阳性。
[0042] 疗效结果:
[0043] 1.两组疗效结果比较:
[0044]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 7% ;对照组 治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8例,有效率81. 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细结果见表1。
[0045] 表1 :统计两组患者服用药物结果对照表
[0046]
[0047] ~~2.两组疗程结果比较:~' '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 药原材料组成: 柴胡20-30克、甘草10-20克、金银花10-20克、防风10-20克、竹叶10-20克、薄荷 10-20克、板蓝根10-20克、桔梗10_2〇克、栀子10-20克、五味子8-1 5克、僵蚕8-12克、芒 硝8-12克、白芍8-12克、钩藤8_12克、红花8-12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材 料组成: 柴胡20克、甘草1〇克、金银花10克、防风1〇克、竹叶10克、薄荷10克、板蓝根10克、 桔梗10克、梔子10克、五味子8克、僵蚕8克、芒硝8克、白芍8克、钩藤8克、红花8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材 料组成: 柴胡25克、甘草15克、金银花15克、防风15克、竹叶15克、薄荷15克、板蓝根15克、 桔梗15克、栀子15克、五味子I2克、僵蚕10克、芒硝10克、白芍1〇克、钩藤1〇克、红花1〇 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材 料组成: 柴胡30克、甘草2〇克、金银花2〇克、防风2〇克、竹叶2〇克、薄荷 2〇克、板蓝根20克、 桔梗20克、桅子20克、五味子I5克、僵蚕I2克、芒硝I2克、白芍I 2克、钩藤12克、红花12 克。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4189607SQ201410483808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刘玉美, 王洪坤 申请人:刘玉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