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64418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6~9份、附子3~5份、肉豆蔻6~9份、生黄芪5~8份、干姜3~5份、当归3~5份、灸甘草3~5份、桂枝3~5份、芍药3~5份、细辛2~3份、通草2~4份、大枣3~5份、炒白术3~5份、茯苓3~5份、制半夏2~4份、五味子3~5份。制备方法是水煎剂。本发明通过中药的回阳固脱、降逆定喘、补气养血之效,能够抑制器官衰竭,减少内毒素移位,调节自身炎症反应,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专利说明】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多器官衰竭也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科等后,同时或顺序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0003]祖国医学认为多系统器官衰竭的病因病理,涉及到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了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的统一整体,构成人体各部分的组织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有机联系,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按照中医三因发病理论引起多器官衰竭的常见病因有:外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疫疠、瘟毒及四时不正之气;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骤然变化,或暴饮暴食劳倦,或素体虚衰;不内外因,跌打损伤,意外伤害等。以上病因的最后结局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而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展为脏气衰败的逆转危候。
[0004]大吐、大泄、大汗出、大失血、外伤、中毒、伤精、久病不愈等均能导致阴血津耗损或阴液暴失,继则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致阴阳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维系或不相顺接而发为“五衰”病。再如感受温热毒邪,传变迅速,易入营血逆传心包,内陷脏腑。脏间乘侮而致一脏或多脏的脏气耗伤,正虚邪实,气滞血瘀,阴阳逆乱,衰而竭之。阴津大伤导致亡阴则出现阴脱;阳气大伤导致亡阳而出现阳脱。由于阴阳严重衰竭而致阴阳离绝而死亡。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病情危重。现代医学面对这种症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生命支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清除感染灶及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及血液过滤、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等等,但费用昂贵,死亡率仍然较高,大于50%。中国专利(CN1899352)公开了一种益气复脉的中药有效部位组合物,既能大补元气又能敛气复脉,但对于多器官衰竭病症的针对性差,效用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多器官衰竭的回阳救逆中药配方,通过中药的回阳固脱、降逆定喘、补气养血之效,能够抑制器官衰竭,减少内毒素移位,调节自身炎症反应,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6?9份、附子3?5份、肉豆蘧6?9份、生黄芪5?8份、干姜3?5份、当归3?5份、灸甘草3?5份、桂枝3?5份、芍药3?5份、细辛2?3份、通草2?4份、大枣3?5份、炒白术3?5份、获茶3?5份、制半夏2?4份、五味子3?5份。
[0007]进一步优选为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7份、附子4份、肉豆蘧8份、生黄芪6份、干姜4份、当归4份、灸甘草4份、桂枝4份、芍药4份、细辛2份、通草3份、大率5份、炒白术4份、获茶4份、制半夏3份、五味子4份。
[0008]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按上述重量份称取中药原料,加入冷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I?2个小时;然后进行煎煮,先用武火煮开,煮开后转为文火熬煮20?40min ;煮好后,滤出药汁作为头煎;将药渣重复上述步骤煎煮,煮好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即可。
[0009]药理分析:
[0010]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功能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0011]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湾,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
[0012]肉豆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0013]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入气分,可升可降。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行水消肿,脱毒生肌。主治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肺虚咳嗽,内脏下垂,脾不统血之出血,自汗,盗汗等。古籍《本草经》述:“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本草汇言》曰:“补肺健脾,实卫敛汗,祛风运毒。”《衷中参西录?药物》述:“善利小便”,“善治肢体痿废。”现代药理研究报道,黄芪有明显的提高免疫功能、保护心肌、保护和改善造血系统、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利尿保肾、调节血糖、调节神经系统、抗菌、抗病毒和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
[0014]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0015]当归:甘、辛、温;具有抗缺氧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癌作用;护肤美容作用;补血活血作用;抑菌、抗动脉硬化作用。
[0016]灸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清咽利嗓,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0017]桂枝: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
[0018]芍药:芍药含有芍药苷和芍药甙等多种药物成分,具有扩张血管、降压镇痛、清热解痉的作用,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0019]细辛:性辛,味温,有小毒,归肺、心、肾经。功能祛风,散寒,行水,开窍。主治风冷头痛,风湿痹痛,齿痛,鼻渊,痰饮咳逆。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细辛镇痛、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明显。
[0020]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入肺、胃经。功效清湿利水,通乳;主治淋症涩痛,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小便短赤,产后乳少,经闭,带下。用于湿温尿赤,淋病涩痛,水肿尿少,乳汁不下。
[0021]大枣:味甘、辛,性温,无毒;归脾、胃经;主治心腹邪气,少津液、身体虚弱,大惊,四肢重;功能安中,养脾气平胃气,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通九窍,助卜二经,补少气,和百药。长期服食能轻身延年。
[0022]炒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可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气虚自汗,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湿痹酸痛及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报道,白术有保肝利胆、抗胃溃疡、利尿、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镇静、降压、降糖、抗凝、抗病原微生物、安胎、强壮等作用。
[0023]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食少脘痞,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遗精尿浊等。现代药理研究报道,茯苓有免疫增强、抗肿瘤、利尿、镇静、提升白细胞、强心、抗衰老、保护胃肠、保肝和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0024]制半夏: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辛、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0025]五味子:功能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主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0026]本发明的中药,通过中药的回阳固脱、降逆定喘、补气养血之效,能够抑制器官衰竭,减少内毒素移位,调节自身炎症反应,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0027]疗效判断:
[0028]显效:持续的炎症反应受到阻断,器官功能基本恢复;
[0029]有效:持续的炎症反应受到阻断,器官功能有所恢复;
[0030]无效:诸症无改善,器官持续衰竭;
[0031]治疗结果:治疗84名多器官衰竭患者,I日为I个疗程,I日2剂。服用本发明药物3天后,显效28例,占33.3%,有效53例,占63.1 %,无效3例,占3.6%。
[0032]附几例病例作进一步说明:
[0033]病例1:刘某,男,35岁,因急性心脏衰竭、急性肾衰竭、暴发性肝衰竭入院,病情危急,立即使用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3天后有效,器官衰竭情况的到遏制,20天后器官功能基本恢复,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0034]病例2:胡某某,女,43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伴高热、皮肤蜡黄,接受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手术。术后,患者反复发热、腹痛的症状并未明显缓解,还出现咳嗽、咳痰,复诊发现肝内仍有大量残余结石遂接受了胆道镜取石手术,术后仍未见好转,并出现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的情况,遂给予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3天后显效,心肺器官功能基本恢复,身体逐渐好转。

【具体实施方式】
[0035]实施例1:
[0036]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7份、附子4份、肉豆蘧8份、生黄芪6份、干姜4份、当归4份、灸甘草4份、桂枝4份、芍药4份、细辛2份、通草3份、大率5份、炒白术4份、获茶4份、制半夏3份、五味子4份。
[0037]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按上述重量份称取中药原料,加入冷水,没过药材4cm,浸泡1.5个小时;然后进行煎煮,先用武火煮开,煮开后转为文火熬煮30min ;煮好后,滤出药汁作为头煎;将药渣重复上述步骤煎煮,煮好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即可。
[0038]实施例2:
[0039]—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9份、附子3份、肉豆蘧9份、生黄芪5份、干姜5份、当归3份、灸甘草5份、桂枝3份、芍药5份、细辛2份、通草4份、大率3份、炒白术5份、获茶3份、制半夏4份、五味子3份。
[0040]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按上述重量份称取中药原料,加入冷水,没过药材5cm,浸泡I个小时;然后进行煎煮,先用武火煮开,煮开后转为文火熬煮40min ;煮好后,滤出药汁作为头煎;将药渣重复上述步骤煎煮,煮好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即可。
[0041]实施例3:
[0042]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6份、附子5份、肉豆蘧6份、生黄芪8份、干姜3份、当归5份、灸甘草3份、桂枝5份、芍药3份、细辛3份、通草2份、大率5份、炒白术3份、获茶5份、制半夏2份、五味子5份。
[0043]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按上述重量份称取中药原料,加入冷水,没过药材2cm,浸泡2个小时;然后进行煎煮,先用武火煮开,煮开后转为文火熬煮20min ;煮好后,滤出药汁作为头煎;将药渣重复上述步骤煎煮,煮好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即可。
[0044]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6?9份、附子3?5份、肉豆蘧6?9份、生黄苗5?8份、干姜3?5份、当归3?5份、灸甘草3?5份、桂枝3?5份、芍药3?5份、细辛2?3份、通草2?4份、大枣3?5份、炒白术3?5份、获茶3?5份、制半夏2?4份、五味子3?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人参7份、附子4份、肉豆蘧8份、生黄芪6份、干姜4份、当归4份、灸甘草4份、桂枝4份、芍药4份、细辛2份、通草3份、大枣5份、炒白术4份、茯苓4份、制半夏3份、五味子4份。
3.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阳救逆的中药配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按上述重量份称取中药原料,加入冷水,没过药材2?5cm,浸泡I?2个小时;然后进行煎煮,先用武火煮开,煮开后转为文火熬煮20?40min ;煮好后,滤出药汁作为头煎;将药渣重复上述步骤煎煮,煮好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汁合并即可。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4306931SQ201410547132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5日
【发明者】刘志鸿, 韩先章, 卢爱丽 申请人:刘志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