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咳嗽中药酒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6567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寒凉咳嗽中药酒及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寒凉咳嗽中药酒及制备方法,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蔻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白酒2500份。中药酒的有益效果:有轻微中药香味,无任何毒副作用,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效果明显,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白病症。
【专利说明】寒凉咳嗽中药酒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酒领域,具体涉及由中药原料与酒配伍制成的中药酒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而且因为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适量饮酒,可以怡情助兴,但过饮则乱性,酗酒则耗损元气,甚至于殒命。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其实,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并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药效,这就是药酒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将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配制、服用简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的优点,更因为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祛风散寒、止咳平喘功效的中药酒及制备方法,对咳嗽气喘、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白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中药酒及制备方法,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白酒2500份。
[0005]本发明所述中药酒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称取原料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共加工成粗碎,获得无菌原材料;
[0007]步骤二)、将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置于瓷坛内,再将白酒2500份倒入瓷坛内,加盖密封,于水浴中加热煮沸后,浸泡30日;
[0008]步骤三)、浸泡30日后,滤取酒液,残渣压榨后回收残液中的酒液,合并过滤,贮瓶备用。
[0009]本发明所选择的原料,其药性和功效分别是:
[0010]百部: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性味甘、苦,微温。归肺经。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部骚痒。
[0011]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0012]桑白皮: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含黄酮类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染色烯,桑根皮素,环桑根皮素,化合物,氧化二氢桑根皮素,桑黄酮,桑根酮。又含桑色呋喃,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桑糖朊A及具降压作用的乙酰胆碱类似物成分。甘寒,入肺经。具有利水消肿,修复疤痕之功效。《本草图经》载:“桑皮汁主小儿口疮、敷之,涂金刃所伤燥痛,更剥得桑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
[0013]枇杷叶: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叶所含之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亦有报告指出,枇杷叶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较差。抗菌作用实验表明:本品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
[0014]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0015]陈皮:【主治功效】: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0016]干姜: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0017]细辛: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归经】:肺经、肾经、心经、肝经、胆经、脾经。【性味】味辛;性温;小毒。【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0018]豆蘧仁:功能化湿消痞、开胃消食、行气温中。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食积不消、胸闷不饥、湿温初起、寒湿呕逆、胸腹胀痛。
[0019]五味子:五味子,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壮味、五味、吊榴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具有消炎,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0020]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本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0021]射干: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斜伸,黄色或黄褐色;须根多数,带黄色。茎直立,茎高I?1.5米,实心。根状茎药用,味苦、性寒、微毒。功能主治: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咽喉肿痛,喉痹不通,二便不通,诸药不效,腹部积水,皮肤发黑,乳痈初起.
[0022]苦杏仁:别名:杏仁。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肝、大肠经。
[0023]白酒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后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解放后称为白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0024]本发明中药酒的祛风散寒、止咳平喘功效在临床应用当中得到了证实,基本资料如下:2009-2013年,门诊临床应用本发明所述中药酒对532例体验者用;有咳嗽气喘、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白病症,平均年龄30岁;服用方法:直接饮用,每日早晚饮用150-200ml ;连续服用15-20日后,有效或显效411例;有效或显效的评价标准为:症状有所改善或者症状消失。
[0025]本发明中药酒的有益效果:有轻微中药香味,无任何毒副作用,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效果明显,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痰稀色白病症。
[0026]具体实施方法
[0027]所述寒凉咳嗽中药酒及制备方法,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白酒2500份。
[0028]本发明所述中药酒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0029]步骤一)、称取原料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共加工成粗碎,获得无菌原材料;
[0030]步骤二)、将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置于瓷坛内,再将白酒2500份倒入瓷坛内,加盖密封,于水浴中加热煮沸后,浸泡30日;
[0031]步骤三)、浸泡30日后,滤取酒液,残渣压榨后回收残液中的酒液,合并过滤,贮瓶备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寒凉咳嗽中药酒,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原料及重量份分别是,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白酒2500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酒,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步骤一)、称取原料百部、桔梗、桑白皮、枇杷叶、茯苓各20份、陈皮、干姜各30份、细辛、豆蘧仁、五味子各9份、麻黄、射干、苦杏仁各10份共加工成粗碎,获得无菌原材料; 步骤二 )、将所获得的无菌原材料,置于瓷坛内,再将白酒2500份倒入瓷坛内,加盖密封,于水浴中加热煮沸后,浸泡30日; 步骤三)、浸泡30日后,滤取酒液,残渣压榨后回收残液中的酒液,合并过滤,贮瓶备用。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4306940SQ201410572629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7日
【发明者】弋盘芹 申请人:弋盘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