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7133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太子参、薏苡仁、茯苓、枸杞子、炒白芍、醋莪术、蒲公英、炒稻芽、羌活、麸炒白术、猪苓、酒山茱萸肉、醋春柴胡、麸炒枳壳、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炒麦芽按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中成药,对治疗胃痛、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具有很好的效果,对缓解胃癌造成的胃部疼痛具有切实疗效。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成药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 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 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 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 等。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 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阳虚证 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 证要点。
[0003]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 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 《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 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 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 不举,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 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总括以上诸因,主要由 以下两个方面导致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形成脾胃虚寒证:一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二 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胃阳。
[0004] 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 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 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 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 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 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 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 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药物,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 成的药剂:太子参10-20份、薏苡仁15-25份、茯苓5-15份、枸杞子10-20份、炒白芍10-20 份、醋莪术10-20份、蒲公英10-20份、炒稻芽10-20份、羌活5-15份、麸炒白术10-20份、 猪苓5-15份、酒山茱萸肉5-15份、醋春柴胡2-10份、麸炒枳壳5-15份、白花蛇舌草10-20 份、炙甘草2-11份、炒麦芽10-20份。
[0006] 优选配比为:太子参12-18份、薏苡仁17-23份、茯苓7-13份、枸杞子12-18份、炒 白巧12-18份、醋莪术12-18份、蒲公英12-18份、炒稻芽12-18份、芜;活7-13份、麸炒白术 12-18份、猪苓7-13份、酒山茱萸肉7-13份、醋春柴胡3-8份、麸炒枳壳7-13份、白花蛇舌 草12-18份、炙甘草4-9份、炒麦芽12-18份。
[0007] 最佳配比为:太子参15份、薏苡仁20份、茯苓10份、枸杞子15份、炒白芍15份、 醋莪术15份、蒲公英15份、炒稻芽15份、羌活10份、麸炒白术15份、猪苓10份、酒山茱萸 肉10份、醋春柴胡5份、麸炒枳壳10份、白花蛇舌草15份、炙甘草6份、炒麦芽15份。
[0008] 其制剂的形态为汤剂、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0009] 所述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的制剂形态为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0010] 所述胶囊剂、片剂、丸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 取方中太子参、薏苡仁、茯苓、枸杞子、炒白芍、醋莪术、蒲公英、炒稻芽、羌活、麸炒 白术、猪苓、酒山茱萸肉、醋春柴胡、麸炒枳壳、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炒麦芽粉碎筛析; (2) 将步骤(1)中筛制的混合物加水煎煮2-3次,合并煎液、过滤,将虑液浓缩成70-80 度时,胶囊、丸剂相对密度为1. 0-1. 6的稠膏,片剂相对密度为1. 0-1. 4的稠膏; (3) 制作胶囊、丸剂时: 将稠膏分离纯化、干燥,制成干颗粒;将干颗粒混合均匀,填充胶囊内即制成胶囊;将 干颗粒喷加炼蜜、混合均匀,制成小丸即制成丸剂; 制作片剂时: 将2-4份淀粉与步骤(2)中的稠膏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制成干颗粒,将干颗粒压 制成片剂,包糖衣,即制成片剂。
[0011] 步骤(2)中所述的混合物,加水煎煮的次数最佳为2次,第一次为60-80分钟,第 二次为40-60分钟。
[0012]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药物,现将各原料药药效及临床试验总结如下: (一)各原料药药效: 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归经:入肺、脾经。【功能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主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 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小儿夏季热。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 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
[0013]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 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赘抚,癌肿。
[0014]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 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0015]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 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主要功效】主 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 明。枸杞子中含有14种氨基酸,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使 其具有不同凡响的保健功效。
[0016] 炒白芍:含有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尚含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 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3 -谷留醇和三萜类等。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养 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 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改善心肌营养血流、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 疡、调节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 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0017] 醋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血瘀腹痛、 肝脾肿大、心腹胀痛,积聚,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作痛饮食积滞。行气止痛,破血消积:用 于气滞血瘀之经闭、胸胁痛、腹痛及症瘕肿块等。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之胃腹胀痛。
[0018]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归经: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 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 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生蒲公英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钾,也含有铁、钙、维 生素B2、维生素B1、镁、维生素B6、叶酸及铜。具体的元素含量主要是水分,每60克生蒲公 英叶含水分86%,蛋白质1. 6克,碳水化合物5. 3克,热量约有108. 8千焦。蒲公英植物体中 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性味甘,微苦,寒。归肝、 胃经。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 小便淋浙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 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 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0019] 炒稻芽:甘,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和中消食,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 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化积滞。用于积 滞不消。
[0020] 羌活: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风寒 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0021] 麸炒白术:能缓和燥性,借麸入中,增强健脾、消肿作用。用于脾胃不和,运化失常, 食少胀满倦怠乏力,表虚自汗。
[0022] 猪苓:【性味】:味甘、淡,平。【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功效】:利水渗湿。 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此外还能增强免疫力:苓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T细胞 对ConA的增殖反应以及B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猪苓多糖对小鼠全脾细胞有明显的促 有丝分裂作用。在12. 5mgAkg?天)剂量下,猪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对SRBC的特异抗体 分泌细胞数;能明显增强小鼠对异型脾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促进异型脾细胞激活细胞 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CTL是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 关键作用。
[0023] 酒山茱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跹精滑 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6]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 人尿频。
[0024] 醋春柴胡:苦,凉。入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可治寒热往来,胸 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
[0025] 麸炒枳壳:生枳壳药性猛烈,炒后药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也小得多。有健脾开胃,调 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功效。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 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功能主治】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 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
[0026]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有清热解毒,利湿通 淋的功效。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 湿热黄疸,癌肿。
[0027] 炙甘草:现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 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 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 子毒。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因此炙甘草的功 效与作用可以从炙甘草汤中来分析。综合历代医家,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 四点:补阴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 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 是"滋阴之祖方"。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 血之大剂"。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 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 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 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 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 偶见结代。
[0028] 炒麦芽:【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功能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助消化。
[0029] 本发明药物君臣佐使配伍用药,能利湿通淋,健脾除痹,清热解毒,补益脾肺,益气 生津,滋补肝肾,补血养血,平抑肝阳,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宁心,利尿散结,和中消食,健脾 开胃消肿,行气消食,解表散寒,补益肝肾,疏肝升阳,增强免疫力。对治疗脾胃虚寒证有切 实疗效。
[0030] (二)临床试验总结: 将本发明药物制剂应用于137例患有脾胃虚寒症的患者,其中18岁以下12例,18-30 岁26例,30-60岁67例,60岁以上32例,每位患者连续服用本发明药物2个疗程,4天一个 疗程,通过服用本发明药物,108例痊愈,26例好转,3例无效,治愈率达到78. 83%。
[0031] 临床结果显示,本发明药物对治疗胃痛、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具有特殊疗效,对 缓解胃部疼痛成效显著。
[0032] 试验方法如下: 选择病例=2012-2013年前来就诊,经医生诊断为脾胃虚寒症的患者; 诊断标准:胃部疼痛、冷痛不适,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口泛 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腰腹酸沉。
[0033] 治疗方案:服用本药物2个疗程,4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胃部疼痛、胃部不适消失为痊愈,胃部疼痛减轻为缓解、好转; 数据统计见下表: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 成的药剂:太子参10-20份、薏苡仁15-25份、茯苓5-15份、枸杞子10-20份、炒白芍10-20 份、醋莪术10-20份、蒲公英10-20份、炒稻芽10-20份、羌活5-15份、麸炒白术10-20份、 猪苓5-15份、酒山茱萸肉5-15份、醋春柴胡2-10份、麸炒枳壳5-15份、白花蛇舌草10-20 份、炙甘草2-11份、炒麦芽10-20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配 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药剂:太子参12-18份、薏苡仁17-23份、茯苓7-13份、枸杞子12-18 份、炒白巧12-18份、醋莪术12-18份、蒲公英12-18份、炒稻芽12-18份、芜;活7-13份、麸 炒白术12-18份、猪苓7-13份、酒山茱萸肉7-13份、醋春柴胡3-8份、麸炒枳壳7-13份、白 花蛇舌草12-18份、炙甘草4-9份、炒麦芽12-18份。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数配 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药剂:太子参15份、薏苡仁20份、茯苓10份、枸杞子15份、炒白芍 15份、醋莪术15份、蒲公英15份、炒稻芽15份、羌活10份、麸炒白术15份、猪苓10份、酒 山茱萸肉10份、醋春柴胡5份、麸炒枳壳10份、白花蛇舌草15份、炙甘草6份、炒麦芽15 份。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制剂的形态 为汤剂、胶囊剂、片剂或丸剂。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脾胃虚寒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剂、片剂、丸剂 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 取方中太子参、薏苡仁、茯苓、枸杞子、炒白芍、醋莪术、蒲公英、炒稻芽、羌活、麸炒 白术、猪苓、酒山茱萸肉、醋春柴胡、麸炒枳壳、白花蛇舌草、炙甘草、炒麦芽粉碎筛析; (2) 将步骤(1)中筛制的混合物加水煎煮2-3次,合并煎液、过滤,将虑液浓缩成70-80 度时,胶囊、丸剂相对密度为1. 0-1. 6的稠膏,片剂相对密度为1. 0-1. 4的稠膏; (3) 制作胶囊、丸剂时: 将稠膏分离纯化、干燥,制成干颗粒;将干颗粒混合均匀,填充胶囊内即制成胶囊;将 干颗粒喷加炼蜜、混合均匀,制成小丸即制成丸剂; 制作片剂时: 将2-4份淀粉与步骤(2)中的稠膏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干燥,制成干颗粒,将干颗粒压 制成片剂,包糖衣,即制成片剂。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肾炎水肿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 述的混合物,加水煎煮的次数为2次,第一次为60-80分钟,第二次为40-60分钟。
【文档编号】A61P1/00GK104383446SQ201410703967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30日
【发明者】顾蔷怡, 高春娟, 冷盛君 申请人:顾蔷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