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菌化冷却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菌化冷却室,通过在低温空调机组的冷却空气管道中设置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对进入室内的冷空气杀菌,隔绝外部空气的二次污染,在室内则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和移动式臭氧发生器进行充分灭菌,并且由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弥补紫外线杀菌灯存在辐射死角的问题,由紫外线杀菌灯弥补臭氧发生器不便长时使用的缺陷和臭氧易下沉难以覆盖空间上部进行灭菌的缺陷。并通过在室内设置臭氧浓度检测仪和温度传感向臭氧发生器和低温空调机组反馈室内臭氧浓度和温度,以控制室内臭氧浓度和冷却温度,实现减菌化冷却室温度与清洁度的综合管理。
【专利说明】一种减菌化冷却室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减菌化冷却室。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预制调理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预制调理产品在调理制作完成后,如何保证产品冷却间的温度与清洁度,避免冷却过程中不受污染,对于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货架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实现食品冷却室的空气净化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冷却则通常用空调机实现制冷,但空调机装于室外,输送冷风时会带入外部空气,影响冷却室内的卫生环境,在输送冷风同时对冷风进行减菌化处理是对冷却室空间减菌化处理的关键。另外,目前常用的臭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虽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紫外灯灭菌对室内阴影处难以作用,而臭氧杀菌虽可实现无死角灭菌,但臭氧的比重高于空气,一般下沉在空间的底部,且过多使用容易加速含橡胶或有机塑料的部件的老化。将臭氧灭菌和紫外灯灭菌方式配合使用,可以扬长补短,增强减菌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设计开发了一种减菌化冷却室,用以解决目前工厂尤其是食品加工厂中冷却室不具备减菌化功能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减菌化冷却室,包括房屋墙体与内部空间,具备:
[0006]灭菌冷却系统,所述灭菌冷却系统安装于房屋一侧墙体外侧的顶部,包括:
[0007]低温空调机组;
[0008]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的出风口密封固定连接,并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进风口延伸至房屋内部,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密封连接;
[0009]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安装于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之中,对所述低温空调机组产生的冷空气进行臭氧杀菌,
[0010]排风系统,安装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的内侧下方,并且靠近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垂直且与所述进风口的水平距离较大的侧墙,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管道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出风口延伸至房屋外部,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量小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的冷空气出风量,
[0011]紫外线灭菌灯,安装于房屋内部顶端中部,有利于覆盖房屋上部的空间进行灭菌,所述紫外线灭菌灯可以根据房屋大小以一定的间隔安装一个或多个,使所述紫外线灭菌灯的灭菌范围覆盖房屋上部,
[0012]移动式臭氧发生器,
[0013]臭氧浓度检测仪,安装于房屋内部任一侧墙体的下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以及移动式臭氧发生器连接,[0014]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房屋内部每一侧墙体的中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连接。
[0015]优选的是,所述的减菌化冷却室中,所述冷却空气管道通过微孔板消音器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的出风口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微孔板消音器用以减少低温空调机组产生的噪
曰?
[0016]其中,所述臭氧浓度检测仪向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实时反馈室内臭氧浓度,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根据反馈的臭氧浓度由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控制臭氧的发生浓度或臭氧发送的停止和启动,使室内臭氧保持在恒定的的浓度范围。
[0017]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向低温空调机组实时反馈室内温度,由低温空调机组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计算平均温度来控制冷却温度。
[0018]其中,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紫外线灭菌灯的开关设置在减菌化冷却室入口外侧墙壁,当工作人员需进入减菌化冷却室工作时,关闭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紫外线 灭菌灯,防止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通过所述臭氧浓度检测仪实时监测室内的臭氧浓度,通过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的自控系统保持室内的臭氧浓度在0.1~0.5ppm的安全范围内。人员离开时启动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紫外线杀菌灯,通过系统内的臭氧浓度检测仪实时检测室内的臭氧浓度,保证室内臭氧在更有效的灭菌浓度范围内。无需制冷时关闭低温空调机组、微孔板消音器及暗装式臭氧发生器。
[00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菌化冷却室,通过在低温空调机组的冷却空气管道中设置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对进入室内的冷空气灭菌,隔绝外部空气的二次污染,在室内则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和移动式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并且由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弥补紫外线杀菌灯存在辐射死角的问题,由紫外线杀菌灯弥补臭氧发生器不便长时使用和臭氧易下沉难以覆盖空间上部进行灭菌的缺陷。并通过在室内设置臭氧浓度检测仪向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和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实时反馈室内臭氧浓度,两种臭氧发生器根据反馈的臭氧浓度由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控制臭氧的发生,使室内臭氧保持在适当的浓度,再通过温度传感器向低温空调机组反馈室内温度,由低温空调机组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控制冷却温度,实现减菌化冷却室温度与清洁度的综合管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减菌化冷却室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以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菌化冷却室,包括房屋墙体I与内部空间,具备:
[0023]灭菌冷却系统,所述灭菌冷却系统安装于房屋一侧墙体外侧的顶部,包括:
[0024]低温空调机组2,拥有外部进风口 12 ;
[0025]冷却空气管道5,所述冷却空气管道5通过微孔板消音器3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I的出风口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微孔板消音器3用以减少低温空调机组2产生的噪音,并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进风口 6延伸至房屋内部,所述冷却空气管道5与所述进风口 6之间密封连接;
[0026]暗装式臭氧发生器4,安装于所述冷却空气管道5之中,对所述低温空调机组2产生的冷空气进行臭氧灭菌;
[0027]排风系统7,安装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的内侧下方,并且靠近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垂直且与所述进风口的水平距离较大的侧墙,所述排风系统7的排风管道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出风口延伸至房屋外部,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量小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的冷空气出风量;
[0028]紫外线灭菌灯10,安装于房屋内部顶端,移动式臭氧发生器9,臭氧浓度检测仪8,安装于房屋内部任一侧墙体的下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4以及移动式臭氧发生器9连接;
[0029]温度传感器11,安装于房屋内部每一侧墙体的中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2连接,减菌化冷却室进出口 13。
[0030]其中,所述臭氧浓度检测仪向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实时反馈室内臭氧浓度,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和所述移动式臭氧发生器根据反馈的臭氧浓度由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控制臭氧的发生浓度或臭氧发送的停止和启动,使室内臭氧保持在恒定的浓度范围。
[0031]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向低温空调机组实时反馈室内温度,由低温空调机组自身所带的自控系统计算平均温度来控制冷却温度。
[0032]当工作人员需进入减菌化冷却室工作时,先关闭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和紫外线杀菌灯,防止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通过臭氧浓度检测仪实时监测室内的臭氧浓度,通过暗装式臭氧发生器的自控系统保持室内的臭氧浓度在0.1?0.5ppm的安全范围内。无人员进入时启动移动式臭氧发生器和紫外线灭菌灯,通过系统内的臭氧浓度检测仪实时检测室内的臭氧浓度,保证室内臭氧在0.5ppm,夜间无需制冷时关闭低温空调机组、微孔板消音器及暗装式。
[0033]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减菌化冷却室,包括房屋墙体与内部空间,其特征在于,具备: 灭菌冷却系统,所述灭菌冷却系统安装于房屋一侧墙体外侧的顶部,包括: 低温空调机组; 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的出风口密封固定连接,并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进风口延伸至房屋内部,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密封连接; 暗装式臭氧发生器,安装于所述冷却空气管道之中,对所述低温空调机组产生的冷空气进行臭氧灭菌, 排风系统,安装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的内侧下方,并且靠近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所在墙体垂直且与所述进风口的水平距离较大的侧墙,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管道通过设置于房屋墙体上的出风口延伸至房屋外部,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密封连接,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量小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的冷空气出风量, 紫外线灭菌灯,安装于房屋内部顶端中部,移动式臭氧发生器, 臭氧浓度检测仪,安装于房屋内部任一侧墙体的下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暗装式臭氧发生器以及移动式臭氧发生器连接, 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房屋内部每一侧墙体的中部,并且通过信号线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菌化冷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空气管道通过微孔板消音器与所述低温空调机组的出风口密封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A61L2/20GK203744399SQ20142012251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8日
【发明者】张泓, 胡宏海, 黄峰, 张春江, 张雪, 路立立, 陈文波, 徐芬, 郭昕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