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缝合夹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867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缝合夹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的医用缝合夹子,包括嵌套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的套管以及穿过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中心的拉线,套管呈中空管状,拉线穿过套管后外翻贴合套管的外壁,在套管上嵌套一个以上的具有弹性的夹持器,拉线位于套管外壁的部分设有推动节点,每个推动节点与一个夹持器适配,用于推动夹持器从套管上脱离,夹持器在套管上时夹口张开,脱离套管后夹口自然闭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简便便于学习。可以通过拉线控制多个夹子的释放,实现多连发,节省手术时间。
【专利说明】一种医用缝合夹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用医疗器材,特别是一种介入手术器材特别是内窥镜下使用方便、快捷、能够应对多创口病灶的医用缝合夹子。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介入手术器材特别是内窥镜手术后的穿孔等均是采用止血夹进行结扎,止血夹是通过夹住组织的黏膜层实现夹闭,夹子释放后留在体内,常用的夹闭组织的夹子留置长度在12_左右,绝大部分夹子释放后整体与肠道垂直,另外止血夹夹住的主要是黏膜层,有可能因肠道蠕动或腹部用力等原因导致夹子移位或脱落。临床上出现大的创面时,医生一般采用交叉夹闭等手段进行夹闭,对医生的操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0003]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止血夹基本不是连发的,临床上使用时增加了操作时间。考虑到以上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缝合夹子,针对穿孔、破裂甚至是撕裂能进行全层的夹闭,且释放后夹子贴合在肠壁或胃壁上,不易出现移位,这种缝合夹子可以实现多连发,给操作者节省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医用缝合夹子。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的医用缝合夹子,包括嵌套在介入手术器材上的套管以及穿过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内部的拉线,套管呈中空管状,拉线穿过套管后外翻贴合套管的外壁,在套管上嵌套一个以上的具有弹性的夹持器,拉线位于套管外壁的部分设有推动节点,每个推动节点与一个夹持器适配,用于推动夹持器从套管上脱离,夹持器在套管上是夹口打开,脱离套管后夹口自然闭锁。
[0006]本实用新型中,管道可以为中空管状物,可以穿过拉线,优选为透明材质,一方面可以便利的嵌套在介入手术器材的末端并拆卸,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保护介入手术器材不被损坏。应当指出的是,夹持器也可以直接夹在介入手术器材的末端,但是这样做,非常容易损坏器材,这些器材也往往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如果省略套管,也能实现夹持,但是是一种变劣的改变,应当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07]本实用新型中节点均匀分布。节点对应设置在夹持器后方。同样应当指出,出厂设置时,可以不设节点,由使用者根据需要打结,但是这样更加的浪费时间。
[000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拉线上的节点为拉线自身缠绕形成的绳结,或者高分子材料附着在拉线上形成的节点。
[000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夹持器的开口两端为尖头或平头。
[0010]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夹持器的开口两端相交错形成内回扣,或者开口两端相交错形成闭合结构。例如夹持器两臂之间的角度为60°?120°,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夹持器的开口两端的尖头相交错。夹持器从透明帽上脱离后,即成闭合状态时,可以呈不规则的状态,如可以是圆形、类三角形、多边形等。夹持器闭合后,两个尖端呈内扣的状态,可以向内刺入肿瘤等组织,方便定位。
[00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夹持器的开口两端为平头,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呈圆环状自然状态。
[00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夹持器与节点之间设有具有弹性的套圈。通过拉线的结点带动套圈向远端推送夹子,套圈为弹性材料,紧贴于套管表面,使得夹子整个周向均匀受力,有效的保证夹子稳定释放,而且释放后,夹子与套圈留在组织上,进一步确保组织的有效缝口 ο
[00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拉线有两根,对称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中心。
[0014]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器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如镍钛合金、不锈钢。
[0015]本实用新型中,介入手术器材可以是各种中空的能够穿过拉线的器材,包括但不限于内窥镜,双腔镜等等。
[001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方法及使用方法简便便于学习。可以通过拉线控制多个夹子的释放,实现多连发,节省手术时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1。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2。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3。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2。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夹持器示意图1。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夹持器示意图2。
[0025]图8为套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I末端的医用缝合夹子,包括嵌套在介入手术器材上的套管2以及穿过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内部的拉线3,套管呈中空管状,拉线3穿过套管后外翻贴合套管的外壁,在套管上嵌套一个以上的具有弹性的夹持器4,拉线位于套管外壁的部分设有推动节点3a,每个推动节点与一个夹持器适配,用于推动夹持器从套管上脱离,夹持器在套管上是夹口打开状态,脱离套管后夹口自然闭锁。所述拉线上的节点为拉线自身缠绕形成的绳结。所述夹持器的开口两端为尖头,夹持器两臂之间的角度为60°?120°,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夹持器的开口两端的尖头相交错形成内回扣,如图6所示,等腰三角形,顶端的角度在60°,夹持器释放后的状态,两侧对称,各有一尖端,两个尖端的设计便于夹子有效的插入组织中实现有效缝合。利用套圈5间隔在夹子之间,通过拉线的结点带动套圈向远端推送夹子,套圈为弹性材料,紧贴于套管表面,使得夹子整个周向均匀受力,有效的保证夹子稳定释放,释放后,夹子与套圈留在组织上。套圈释放后的自然状态,整体呈圆环形,弹性材料,套在套管上时为拉伸状态,有效的将拉绳的作用力传递给整个夹子。
[0027]当然,也可以如图4所示,夹持器之间可以依次安装,尖头夹持器和平头夹持器交错设置,所述平头夹持器为开口两端为平头,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呈交错的闭合圆环状,如图7所示,夹持器释放后的另一种状态,便于将组织有效地夹紧在圆环内。
[002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套管装配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工作时将多个夹子依次装配在套管上,由结点间隔开来,当介入手术器材到达需缝合的位置后,通过两把取样钳将需缝合组织的两边夹住,拉入套管内,拉线通过间隔的结点向远端推送并释放夹子,夹紧组织。缝合夹子释放,此时两端插入组织中,组织不易脱落,且夹子贴合在消化道壁上,不会因肠道蠕动造成移位。
[0029]夹持器由金属材料制成,大小可根据所需要夹闭的组织来调整,需保证装配在套管上时为张开状态,释放后夹子恢复原状,呈闭合状态,以便有效卡住组织,夹闭在肌层上,夹紧更可靠。可以通过拉线控制多个夹子的释放,实现多连发,节省手术时间。
[0030]本【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介入手术器材以内窥镜为例展示。
[0031]如图1?图3,本实用新型使用方法:
[0032]将多个医用夹持器装配在套管上,套管装配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
[0033]介入手术器材到达需要缝合的位置;
[0034]通过两把取样钳将缝合组织的两边夹住,拉入套管内;
[0035]通过拉线释放夹子,锁紧组织。
[003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缝合夹子,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嵌套在介入手术器材末端的套管以及穿过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内部的拉线,套管呈中空管状,拉线穿过套管后外翻贴合套管的外壁,在套管上嵌套一个以上的具有弹性的夹持器,拉线位于套管外壁的部分设有推动节点,每个推动节点与一个夹持器适配,用于推动夹持器从套管上脱离,夹持器在套管上是夹口张开,脱离套管后夹持器的夹口自然闭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上的节点为拉线自身缠绕形成的绳结,或者高分子材料附着在拉线上形成的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的开口两端为尖头或平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夹持器脱离套管后夹持器的开口两端相交错形成内回扣,或者开口两端相交错形成闭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与节点之间设有套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缝合夹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有两根,对称设置在介入手术器材和套管内部。
【文档编号】A61B17/08GK203828988SQ201420244501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3日
【发明者】吴伟, 杨立范, 唐成伟, 范泰来, 冷德嵘 申请人:吴伟, 杨立范,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