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9472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包括头枕部分,所述头枕部分包括第一构件,第一构件上设有向下凹陷的枕槽,枕槽上设有与盒体内部相通的小孔,小孔内设有第二构件,第二构件的底部接有第一曲轴,第一曲轴上还接有第一伺服电动机,枕槽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构件,导向构件上套装有能沿着导向构件滑动的第三构件,第三构件上接有连接部,连接部的末端设有第四构件,第四构件内部设有三个隔断,三个隔断内部均设有第一电磁波发生器,第四构件顶部设有水平设置的遮挡板,头枕部分与脚垫部分之间设有连接杆。本实用新型利用外界刺激对昏迷者进行促醒,大大提高了苏醒几率,还可以缩短昏迷时间,使昏迷着尽早脱落危险期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机械相关【技术领域】,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昏迷后如果长时间不能苏醒,那就会有生命危险。人们虽然是主宰地球的主人,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外事故也不断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很多情况会导致人们昏迷,如缺氧、脑部受创、交通事故以及病人的脑、神经手术等,有些是人为制造,有些是意外发生,无论哪种,昏迷后如果不及时苏醒,生命则岌岌可危。
[0003]例如:缺氧导致的昏迷是由于脑休克造成,需要及时补充氧气,当然这与人体自身素质有关,与此同时与苏醒的时间相关,但是对于一些身体体质差、又进行一些例如脑神经等重大手术人来讲,术后苏醒可能要3?5天的时间,虽然手术已经成功完成,但出于昏迷期的病号并没有渡过危险期,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或者昏迷期内死亡。经过实际研究发现,昏迷后人的苏醒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与昏迷者自身体质有关,二是与昏迷者后期受到的刺激有关。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该装置利用外界刺激对昏迷者进行促醒,大大提高了苏醒几率,还可以缩短昏迷时间,使昏迷着尽早脱落危险期。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如下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包括头枕部分和脚垫部分,所述头枕部分包括第一构件,第一构件为矩形盒体形状,第一构件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向下凹陷的枕槽,枕槽上设有与盒体内部相通的小孔,小孔内设有第二构件,第二构件为细长火柴杆状,第二构件的顶端设有火柴头状的圆形凸起,第二构件的底部接有第一曲轴,第一曲轴两端通过轴承和轴承座与第一构件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曲轴上还接有第一伺服电动机,枕槽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构件,导向构件上套装有能沿着导向构件滑动的第三构件,第三构件上接有连接部,连接部的末端设有第四构件,第四构件与水平面成45°角向内、向上倾斜,第四构件内部设有三个隔断,三个隔断内部均设有第一电磁波发生器,第四构件顶部设有水平设置的遮挡板,左侧的遮挡板顶部设有第一缺口,右侧的遮挡板底部设有与第一缺口相配合的第二缺口,左侧遮挡板底部设有红、黄、绿三色LED灯,第四构件底部铰接有第五构件,第五构件末端设有扬声器,头枕部分与脚垫部分之间设有连接杆。
[0006]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电磁发生器的磁疗的方式进行刺激,声音刺激和光的刺激,提高昏迷者的苏醒效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另外加上第二构件对昏迷者头部穴位的按压,可缓解脑部紧张度和压力,综合治疗,缩短昏迷者的苏醒时间,使昏迷者尽快脱离危险期。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之间设有相互吸引的磁石。采用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当将左侧的遮挡板和右侧的遮挡板扣合后,磁石吸力作用将左右两侧的遮挡板扣紧,避免自行张开,并且开启时只需人为少少用力便可以打开,使用便捷。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构件后侧设有转动构件,转动构件通过铰链与第一构件相连,转动构件内侧设有弧形凹面,转动构件内设有第二电磁波发生器,并通过弧形凹面集中向内侧发射。采用本技术方案,昏迷者躺在病床后,通过第二电磁波发生器的作用发生电磁波,并通过弧形凹面汇集,集中向昏迷着头顶部位发射,可全方位的进行电磁刺激,避免了仅仅依靠第一电磁波产生的电磁波箱人体头部作用时存在的死角,有助于昏迷者尽早苏醒。
[0009]作为优选,所述脚垫部分包括底部固定块,底部固定块上设有挡块,挡块中上部设有镶嵌在挡块上能左右移动的柱状突起,柱状突起顶部设有球头橡胶垫,柱状突起底部接有第二曲轴,第二曲轴上接有第二伺服电动机。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第二伺服电动机的带动第二曲轴的转动,带动状突起的所用移动,从而对脚底的涌泉穴进行按压,按压力度均衡,有助于昏迷者尽快苏醒。
[0010]作为优选,所述挡块上还设有固定绳。采用本技术方案,主要用于对昏迷者脚部的固定,使昏迷者脚仅仅贴合在挡块上,有助于更好的按摩人体的涌泉穴,有助于苏醒。
[0011]作为优选,所述该唤醒装置上还设有电源插头和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设有控制按钮。采用本技术方案,通电后可是电器元件进行动作,所述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动作均为控制面板控制,当接通控制第一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按钮,第一伺服电动机动作,接通第二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按钮,第二伺服电动机动作,同理第一电磁波发生器由第一电磁波发生器控制按钮控制,第二电磁波发生器由第二电磁波发生器控制按钮控制,LED灯由LED灯控制按钮控制,通电后护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开启,只要开启,上述电器元件即可工作,均为单独控制,互补干涉,无需CPU处理,操作单一,动作简单,简单易学。
[0012]本技术方案中使用到的第四构件与水平面成45度角向上倾斜,两侧均采用该结构,当左右两个遮挡板闭合或,形成一个环形腔,可有益于包裹昏迷者头部,之所以设置成45度角,还有益于电磁波的发射角度更好的作用在昏迷者的头部,尽量将更多的电磁波作用在昏迷者头部。
[0013]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对昏迷者穴位的挤压,重新刺激昏迷者陈代谢的启动,对消耗身体营养的部分进行判断是否还需要继续消耗,大脑开始进行运作,思维开始活跃,恢复昏迷者对肢体行动能力的控制力;通过光和声音的刺激,使让昏迷者恢复意识,可使脑神经受到刺激慢慢的苏醒;电磁波的刺激,让大脑经受磁场的刺激可以让脑神经恢复活力,此外还可配合高氧环境,促进昏迷者脑部血液中携氧量增加刺激脑部神经恢复,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可缩短昏迷者苏醒时间,尽早渡过危险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
[0016]图3为遮挡板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所示:1、第一构件,2、枕槽,3、第二构件,4、第一曲轴,5、圆形凸起,6、轴承,7、轴承座,8、第一伺服电动机,9、导向构件,10、第三构件,11、连接部,12、第四构件,13、第一电磁波发生器,14、遮挡板,15、第一缺口,16、第二缺口,17、LED灯,18、第五构件,19、扬声器,20、连接杆,21、磁石,22、转动构件,23、弧形凹面,24、第二电磁波发生器,25、固定块,26、挡块,27、柱状突起,28、球头橡胶垫,29、第二曲轴,30、第二伺服电动机,31、固定绳,32、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便于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做详细说明。
[0019]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包括头枕部分和脚垫部分,所述头枕部分包括第一构件1,第一构件I为矩形盒体形状,第一构件I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向下凹陷的枕槽2,枕槽2上设有与盒体内部相通的小孔,小孔内设有第二构件3,第二构件3为细长火柴杆状,第二构件3的顶端设有火柴头状的圆形凸起5,第二构件3的底部接有第一曲轴4,第一曲轴4两端通过轴承6和轴承座7与第一构件I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曲轴4上还接有第一伺服电动机8,枕槽2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构件9,导向构件9上套装有能沿着导向构件9滑动的第三构件10,第三构件10上接有连接部11,连接部11的末端设有第四构件12,第四构件12与水平面成45°角向内、向上倾斜,第四构件12内部设有三个隔断,三个隔断内部均设有第一电磁波发生器13,第四构件12顶部设有水平设置的遮挡板14,左侧的遮挡板14顶部设有第一缺口 15,右侧的遮挡板14底部设有与第一缺口 15相配合的第二缺口 16,左侧遮挡板14底部设有红、黄、绿三色LED灯17,第四构件12底部铰接有第五构件18,第五构件18末端设有扬声器19,头枕部分与脚垫部分之间设有连接杆20,所述第一缺口 15与第二缺口 16之间设有相互吸引的磁石21,所述第一构件I后侧设有转动构件22,转动构件22通过铰链与第一构件I相连,转动构件22内侧设有弧形凹面23,转动构件22内设有第二电磁波发生器24,并通过弧形凹面23集中向内侧发射,所述脚垫部分包括底部固定块25,底部固定块25上设有挡块26,挡块26中上部设有镶嵌在挡块26上能左右移动的柱状突起27,柱状突起27顶部设有球头橡胶垫28,柱状突起27底部接有第二曲轴29,第二曲轴29上接有第二伺服电动机30,所述挡块26上还设有固定绳31,所述该唤醒装置上还设有电源插头和控制面板32,控制面板32上设有控制按钮。
[0020]使用时,首先将该装置放置在昏迷者的床上,然后昏迷者的头部放入第一构件I上设有的枕槽2中,并调剂连接杆20的长度,使挡块26刚好位于昏迷者脚底,然后将第四构件12转动,升降,调节位置,刚好将昏迷者头部包裹,距离人体头部5cm作用,并通过第一缺口 15和第二缺口 16上设有的磁石21扣合,然后将转动构件22的角度和位置,使转动构件22上的弧形凹面23对准人体头顶部位,并将昏迷者的脚通过固定绳31固定在挡块26上,然后将电源插头接通电源,并通过控制面板32上的控制按钮控制各个元器件的运行,第一伺服电动机8带动第一曲轴4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构件3对昏迷者后脑穴位的按压,促进脑部血液流通,有助于苏醒,第二伺服电动机30带动第二曲轴29,从而带动柱状突起27运动,对昏迷者的涌泉穴按压,促进苏醒,另外,LED灯进行光刺激,利用第五构件18上的扬声器19进行声音刺激,以及第一电磁波发生器13、第二电磁波发生器24的电磁治疗,缩短苏醒时间,尽快脱离危险期。
[002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做了描述,很显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仍可做出很多变化。在此,应该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所做出的任何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头枕部分和脚垫部分,所述头枕部分包括第一构件(I),第一构件(I)为矩形盒体形状,第一构件(I)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向下凹陷的枕槽(2),枕槽(2)上设有与盒体内部相通的小孔,小孔内设有第二构件(3),第二构件(3)为细长火柴杆状,第二构件(3)的顶端设有火柴头状的圆形凸起(5),第二构件(3)的底部接有第一曲轴(4),第一曲轴(4)两端通过轴承(6)和轴承座(7)与第一构件(I)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曲轴(4)上还接有第一伺服电动机(8),枕槽(2)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构件(9),导向构件(9)上套装有能沿着导向构件(9)滑动的第三构件(10),第三构件(10)上接有连接部(11),连接部(11)的末端设有第四构件(12),第四构件(12)与水平面成45°角向内、向上倾斜,第四构件(12)内部设有三个隔断,三个隔断内部均设有第一电磁波发生器(13),第四构件(12)顶部设有水平设置的遮挡板(14),左侧的遮挡板(14)顶部设有第一缺口(15),右侧的遮挡板(14)底部设有与第一缺口(15)相配合的第二缺口(16),左侧遮挡板(14)底部设有红、黄、绿三色LED灯(17),第四构件(12)底部铰接有第五构件(18),第五构件(18)末端设有扬声器(19),头枕部分与脚垫部分之间设有连接杆(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缺口(15)与第二缺口(16)之间设有相互吸引的磁石(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构件(I)后侧设有转动构件(22),转动构件(22)通过铰链与第一构件(I)相连,转动构件(22)内侧设有弧形凹面(23),转动构件(22)内设有第二电磁波发生器(24),并通过弧形凹面(23)集中向内侧发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脚垫部分包括底部固定块(25),底部固定块(25)上设有挡块(26),挡块(26)中上部设有镶嵌在挡块(26)上能左右移动的柱状突起(27),柱状突起(27)顶部设有球头橡胶垫(28),柱状突起(27)底部接有第二曲轴(29),第二曲轴(29)上接有第二伺服电动机(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挡块(26)上还设有固定绳(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昏迷后的唤醒辅助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该唤醒装置上还设有电源插头和控制面板(32),控制面板(32)上设有控制按钮。
【文档编号】A61H39/04GK203915448SQ201420342318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6日
【发明者】邱少博 申请人:邱少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