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包括空心插管,靠近插管前端设有气囊;插管后端设有与呼吸机连接的接头,接头和气囊之间的插管外壁上设有与插管同轴向的导丝腔,导丝腔中设有电极导丝,电极导丝可在导丝腔中轴向移动,电极导丝靠近气囊的一段呈裸漏状且相对于插管外壁为凸起的弧形结构,在裸漏状的电极导丝与插管之间设置有可充气的气袋,气袋通过分布在插管外壁上的充气管与设置在插管后端的充气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在插管同时进行人体电流测试,可操作性好,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管插管,具体涉及一种带有电极并且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0002]气管插管是麻醉的重要环节,将特制的通气管经声门置入气管,为氧气提供通道,其结构主要包括一根由医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制成的空心长管,为使其得到良好固定,在长管前端一般设置有气囊;还有的气管插管在管体内部设置有金属加强衬,和声门密切接触,可以将声带的肌电信号传出,从而判断喉返神经的完整性。
[0003]甲状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喉返神经损伤,目前现有技术提出了将电极与气管插管进行结合的方案,但这种插管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插管前端气囊的存在,当气囊在气管当中膨胀后,前端裸漏的电极很难与声门充分接触,使得肌电信号不完整甚至完全消失;2.电极导丝一般比较细,因此前端裸漏部分较软,位置难以固定;即使其能与喉部接触,稍有异动,位置即发生偏差;3.其方向不可控,使用情况基本只能靠不断转动气管插管来调整,且受到气管内分泌物的影响,电极位置难以调整,可用性差。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能在插管同时进行人体电流测试以监控喉返神经的完整性,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0005]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包括空心的插管,靠近插管前端设有气囊;插管后端设有与呼吸机连接的接头,接头和气囊之间的插管外壁上设有与插管同轴向的导丝腔,导丝腔中设有电极导丝,所述的电极导丝可在导丝腔中轴向移动,电极导丝靠近气囊的一段呈裸露状且相对于插管外壁为凸起的弧形结构,在裸漏状的电极导丝与插管之间设置有可充气的气袋,气袋通过分布在插管外壁上的充气管与设置在插管后端的充气装置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接头为一段内径和外径均大于插管的圆管,接头内部与插管内部贯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同轴安装在接头上的上圆盘和下圆盘,上圆盘与下圆盘紧密接触且上圆盘可绕接头转动;下圆盘上开设有贯穿下圆盘的进气孔,进气孔通过设置在插管外壁上的软管与气袋连接;上圆盘上开设有贯穿上圆盘的且与进气孔配合的充气孔,充气孔与设置在上圆盘上的充气腔连通,充气腔通过进气管与充气球连接。
[0009]进一步地,气袋充满气后,裸漏状的电极导丝与插管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气囊充满气后气囊外壁与插管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导丝设置四根,均匀分布在插管的外壁上;电极导丝的末端通过导线连接有插头。[0011 ]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为可充气气囊,气囊与设置在插管外壁上的输气管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插管的管壁内部设置有金属加强衬。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插管前端为斜面状。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5]1.对插管前端裸漏的电极导丝进行有效固定,使导丝不会发生转动,移动等情况;
[0016]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电极导丝的位置,定向、定量地进行监控和试验,方便易操控;
[0017]3.电极导丝的位置不受到气管分泌物的影响;
[0018]4.增加了导丝与气喉部的接触面,提高贴附程度,保证人体电流测试的可靠性,增强了插管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上圆盘和下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A-A剖向图;
[0022]图4为气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号代表:1一气囊,2—气袋,3—电极导丝,4一输气管,5—下圆盘,6—接头,7—充气腔,8—上圆盘,9—软管,10—导丝腔,11 一导线,12—插管,13—插头,14 一进气管,15—充气球,16—充气孔,17—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包括空心的插管12,插管12前端为斜面状,靠近插管12前端设有气囊I。斜面状使插管12的前端有更大的进气面积,便于气体能缓慢、充分地进入气管。气囊I的作用是,充气后能卡在气管中,使插管12能得到良好的固定。
[0025]在接头6和气囊I之间的插管12外壁上设置有与插管12同轴向的导丝腔10,该导丝腔10的前端、后端均不与接头6和气囊I连接,其长度小于接头6和气囊I之间插管12的长度。导丝腔10中设置有电极导丝3,电极导丝3的前端伸出导丝腔10的前端,并固结在管壁上,固结处与导丝腔10的前端留有一定距离,使该部分的,即靠近气囊I 一段的电极导丝3为裸漏状,并且,这部分裸漏的电极导丝3相对于插管12外壁为凸起,形成弧形结构。裸漏是指该部分的电极导丝3外部未包裹绝缘护层,与物体直接接触后导电。
[0026]电极导丝3的直径小于导丝腔10的内径,使电极导丝3能在导丝腔10中沿轴向移动。因此当裸漏的电极导丝3凸起的程度越大,即弧形结构对应的中心角越小时,弧形结构的最高点与插管12外壁的间距越大。当裸漏的电极导丝3凸起、收缩,即弧形结构的形状发生变化时,电极导丝3会沿着导丝腔10移动。
[0027]为了能方便地控制裸漏的电极导丝3的位置,在电极导丝3和插管12之间设置有可充气的气袋2,气袋2固结在插管12外壁上,气袋2充气后膨胀,膨胀的气袋2使裸漏的导丝弧形结构发生变化,在气袋2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弧形结构的最高点与插管12外壁的距离逐渐增大,当气袋2充满气后,电极导丝3与插管12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气囊I充满气后气囊I外壁与插管12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这样在插管12位于患者气管中时,即使气囊I充气后膨胀,也不会影响到电极导丝3与喉部、气管内壁的接触,并且电极导丝3与喉部接触的程度也是可以调整的。
[0028]为了对裸漏的电极导丝3进行良好的位置调整,就需要控制气袋2的充放气。本方案中给出了一种充气装置,包括同轴安装在接头6上的上圆盘8和下圆盘5,接头6为一段内径和外径均大于插管12的圆管,接头6内部与插管12内部贯通,接头6用于和呼吸机连接。上圆盘8与下圆盘5紧密接触且上圆盘8可绕接头6转动;下圆盘5上开设有贯穿下圆盘5的进气孔17,进气孔17通过设置在插管12外壁上的软管9与气袋2连接;上圆盘8上开设有贯穿上圆盘8的、与进气孔17配合的充气孔16,充气孔16与设置在上圆盘8上的充气腔7连通,充气腔7通过进气管14与充气球15连接。
[0029]充气孔16与进气孔17配合,即充气孔16和进气孔17的孔径相同,并且分别位于上圆盘8、下圆盘5上以两个圆盘的中心为圆心,大小相同的圆周上。这样在上圆盘8相对于下圆盘5转动时,充气孔16可位于进气孔17正上方,并与进气孔17贯通,充气球15提供的气体进入充气腔7后,继而通过充气孔16、进气孔17、软管9向气袋2中充气;一个气袋2中充完气后,将上圆盘8转动,使充气孔16和进气孔17错开,由于两个圆盘紧密接触,因此相当于对进气孔17进行了密封。这种充气装置,可同时对多个气袋2进行方便地充气,不需要复杂的,或频繁拆卸的充气器具,更加便捷实用;而如需要对某个气袋2放气时,只需要将充气孔16和该气袋2对应的进气孔17对准,并拔掉与充气腔7连接的进气管14即可,或者,在充气腔7上设置塞体,放气时拔掉塞体。
[0030]充气孔16只设置一个,而进气孔17可设置多个,分别通过软管9与各个气袋2连接。本方案中,电极导丝3设置四根,均匀分布在插管12的外壁上,电极导丝3的末端通过导线11连接有插头13。气袋2对应设置四个。四个电极导丝3满足了医生对患者体征监控的要求,可监测喉部不同位置的电流,并按照需要,进行各个电极导丝3位置的调整,方便地使电极导丝3与喉部充分接触、脱离,稳定性好,可操控性强。
[0031]气囊I为可充气气囊1,气囊I通与设置在插管12外壁上的输气管4连接。在插管12进入患者气管时,应使插管12处于最小姿势,就需要先放出气囊I和气袋2中的气体,并从后部拉动导线11使裸漏的电极导丝3部分的弧形结构最小,进入患者气管后再进行充气并调整。
[0032]本方案中的电极导丝3宜采用硬度大、弹性好的导丝,在气袋2放出气体后,便于其弧形结构形状的恢复;而亦可在插管12的管壁内部设置金属加强衬,增强插管12的强度,使用效果更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包括空心的插管(12),靠近插管(12)前端设有气囊(I);插管(12)后端设有与呼吸机连接的接头¢),接头(6)和气囊(I)之间的插管(12)外壁上设有与插管(12)同轴向的导丝腔(10),导丝腔(10)中设有电极导丝(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导丝(3)可在导丝腔(10)中轴向移动,电极导丝(3)靠近气囊(I)的一段呈裸露状且相对于插管(12)外壁为凸起的弧形结构,在裸漏状的电极导丝(3)与插管(12)之间设置有可充气的气袋(2),气袋(2)通过分布在插管(12)外壁上的充气管与设置在插管(12)后端的充气装置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同轴安装在接头(6)上的上圆盘(8)和下圆盘(5),上圆盘(8)与下圆盘(5)紧密接触且上圆盘(8)可绕接头(6)转动;下圆盘(5)上开设有贯穿下圆盘(5)的进气孔(17),进气孔(17)通过设置在插管(12)外壁上的软管(9)与气袋(2)连接;上圆盘(8)上开设有贯穿上圆盘(8)的且与进气孔(17)配合的充气孔(16),充气孔(16)与设置在上圆盘(8)上的充气腔(7)连通,充气腔(7)通过进气管(14)与充气球(15)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头(6)为一段内径和外径均大于插管(12)的圆管,接头(6)内部与插管(12)内部贯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气袋(2)充满气后,裸露状的电极导丝(3)与插管(12)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气囊(I)充满气后气囊(I)外壁与插管(12)外壁之间的最大间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导丝(3)设置四根,均匀分布在插管(12)的外壁上;电极导丝(3)的末端通过导线(11)连接有插头(1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I)为可充气气囊,气囊(I)与设置在插管(12)外壁上的输气管(4)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12)的管壁内部设置有金属加强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可控的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12)前端为斜面状。
【文档编号】A61B5/0488GK204033972SQ201420450890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凌瑞, 吕勇刚, 樊菁, 王辉, 张聚良, 边杰芳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