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所述套管设有外管、内管、导芯和硅胶阀盖;所述外管内设有内管;所述外管安插有导芯;所述内管外侧端口处设有硅胶阀盖;所述的硅胶阀盖设有阀盖卡环和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裂口,通过所述的裂口在阀门上形成阀片,所述阀片的顶点汇集于阀门边缘的一点。其优点表现在:能保证正常吸气;正常呼气时阀片关闭,使用者可以正常发音;呼气力量大时,如咳嗽,阀片开放,方便咳痰;可以经阀片直接吸痰;因呼气向气道排出更多潮湿气体,呼气时气体经流咽喉,液体损失小,间接起到保湿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对病人做气管疾病手术时,需要对病人做气管切开手术,气管切开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臂插入气管套管,使患者直接经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气管切开的部位一般在第三四气管环处切开气管,避免切开第一环,亦不能低于第五环,为了供病人呼吸,需要在切口置入一个金属套管,现有技术中,通常选用常规的三件套,外管、内管和导芯;这种气管套管有以下不足:单纯通气,无法发音,无法保湿;有部分套管配件采用了挡板阀门,以便患者发音,但该配件仍有不足之处:能进行吸气,但无法通过阀门呼气,能发音,但如果咳痰,或痰多,无法通过该阀门咳痰,易有呼吸困难。
[0003]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可保湿、能发音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吸气、吸痰、咳嗽咳痰的多功能气管套管。但是目前关于这种气管套管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湿、发音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吸气、吸痰、咳嗽咳痰的多功能气管套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所述套管设有外管、内管、导芯和硅胶阀盖;所述外管内设有内管;所述外管内安插有导芯;所述内管端口处设有硅胶阀盖;所述的硅胶阀盖设有阀盖卡环和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裂口,通过所述的裂口在阀门上形成阀片,所述阀片的顶点汇集于阀门边缘的一点。
[0007]所述外管外侧端端口的外周设有内管卡柄、垫片、底板;所述内管卡柄为一凸起的蘑菇形管状结构,其对应内管上的卡口部位;所述垫片有两块;所述底板位于两块垫片之间,且底板两侧均设有空腔;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凸起。
[0008]所述内管外端端口处设有内管卡口,所述的内管卡口上设有内管卡环;所述内管卡环上设有缺口。
[0009]所述内管外侧端可连接硅胶阀门,阀片略向内侧倾斜,固定在阀门上,其阀片定点汇集于阀门底端。
[0010]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0011]1、本实用新型的套管能正常吸气;
[0012]2、正常呼气时,阀片关闭,使用者可以正常发音;
[0013]3、呼气力量大时,如咳嗽,阀片开放,方便咳痰;
[0014]4、可以经阀片直接吸痰;
[0015]5、因呼气向气道排出更多潮湿气体,佩戴此套管时,呼气时气体经流咽喉,液体损失小,间接起到保湿作用。
[0016]6、阀盖可拆卸,拆下变成为最为经典的气管套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外管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内管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导芯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硅胶阀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3]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0024]1.外管11.内管卡柄
[0025]12.垫片13.底板
[0026]14.空腔15.凸起
[0027]2.内管21.内管卡口
[0028]22.内管卡环23.缺口
[0029]3.导芯31.管柄
[0030]32.管帽4.硅胶阀盖
[0031]41.阀片42.阀盖卡环
[0032]43.阀门
[0033]实施例1
[0034]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结构示意图。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所述套管设有外管1、内管2、导芯3和硅胶阀盖4 ;所述外管I内设有内管2 ;所述外管I内也可插入导芯3 ;所述内管2端口处设有硅胶阀盖4。
[0035]请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外管结构示意图。所述外管I 一端端口的外周设有内管卡柄11、垫片12、底板13 ;所述内管卡柄11为一凸起的蘑菇形管状结构;所述垫片12有两块;所述底板13呈椭圆形,位于两块垫片12之间,且底板13两侧各设有一个空腔14 ;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凸起15。
[0036]请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内管结构示意图。所述内管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外端端口处设有内管卡口 21,所述的内管卡口 21上设有内管卡环22 ;所述内管卡环上设有缺口 23。
[0037]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导芯结构示意图。所述导芯3—端设有管柄31,呈圆柱型,中间向内凹,另一端设有管帽32,呈锥球形。
[0038]请参照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中的硅胶阀盖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硅胶阀盖4顶部设有硅胶阀盖卡环42,所述硅胶阀盖4底部设有阀门43 ;所述阀门43上设有四条线段形的裂口,所述裂口将阀门43划分成五个独立的部分,形成位于中央部分的三个独立的扇形的阀片41 ;所述阀片41的顶点汇集于阀门43边缘的一点。
[0039]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状态下所述的外管I带有底板13的一端位于切口外侧,另一端插入在切口内并与人体气管相连接;所述的内管卡柄11可由外管I的端口向上延伸、夕卜翻卷制而成,其直径大于底板13中央圆孔(图中未标出)直径,通过内管卡柄11镶嵌在底板13中央圆孔(图中未标出)边缘,防止外管I从底板13中央圆孔(图中未标出)中脱离;所述的内管卡口 21由内管2向下延伸、外翻卷制而成,其直径大于内管2直径,通过内管卡口21嵌入在内管卡柄11边缘,从而使外管I和内管2在端口处固定连接,保证内管2和外管I端口处连接紧凑,防止内管2中的痰液进入外管I中;所述的内管卡环22可360度旋转,其内管卡环22上的缺口 23,能与底板13上的蘑菇型凸起15对应嵌合,当内管2嵌合在外管I中时,将缺口 23旋至凸起15处,则内管2不会向外脱离;所述内管2外侧端连接硅胶阀门43,阀片41略向内侧倾斜,固定在阀门43上,其阀片41定点汇集于阀门43底端。所述的垫片12用于固定底板13 ;所述底板13与人体皮肤相接触,且底板13横截面积远大于切口面积,有效防止手术时,因操作不当,整个内管2落入切口中;所述底板13两侧的空腔14便于连接颈部固定带位置;所述的导芯3用于引导外管1,当人体气管中的分泌物如痰液等堵塞外管I时,用导芯3引导疏通,防止外管I堵塞;所述导芯3的管柄31呈圆柱型,中间向内凹,使用时便于操作,不易脱落;所述导芯3的管帽32呈锥球形,使用时,能减少分泌物的吸附力,具有良好导向作用;所述的硅胶阀盖4通过阀盖卡环42嵌入在内管2位于切口外的端口处;所述硅胶阀盖4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无毒无味,吸附性好,便于吸气,正常吸气时,阀片41打开;呼气力量小时,阀片41处于关闭状态,呼气力量大时,阀片41开放,方便咳嗽;因为痰液以及气管分泌物在阀片41上由于自身重力,往下流动,在阀片41下方聚集后容易形成死腔,堵塞内管2而影响呼吸,因此将所述阀片41设计成顶点汇集于阀门43边缘的一点,咳嗽呼气时阀片41打开,可把痰液以及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
[004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使用方法是:首先用导芯3引导外管1,把外管I插入切口处,然后取出导芯3,插入内管2,使内管卡口 21与内管卡柄11密封连接;同时旋转内管卡环22,使缺口 23与凸起15嵌入连接;然后把硅胶阀盖4安装在内管2上,安装硅胶阀盖4时,保证阀片41的顶点汇集点与内管2下方位置(即痰液以及气管分泌物聚集点)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套管能使患者正常吸气;正常吸气时,阀片41关闭,使得使用者可以发音,呼气力量大时,如咳嗽,阀片41开放,方便咳嗽;阀片41吸附性好,可以通过阀片41直接吸附痰液;因呼气向气道排出更多潮湿气体,佩戴此套管时,呼气时气体经流咽喉,液体损失小,间接起到保湿作用。
[00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气管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设有外管、内管、导芯和硅胶阀盖;所述外管内设有内管;所述外管内安插有导芯;所述内管端口处设有硅胶阀盖;所述的硅胶阀盖设有阀盖卡环和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裂口,通过所述的裂口在阀门上形成阀片,所述阀片的顶点汇集于阀门边缘的一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外侧端端口的外周设有内管卡柄、垫片、底板;所述内管卡柄为一凸起的蘑菇形管状结构,其对应内管上的卡口部位;所述垫片有两块;所述底板位于两块垫片之间,且底板两侧均设有空腔;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外端端口处设有内管卡口,所述的内管卡口上设有内管卡环;所述内管卡环上设有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外侧端连接硅胶阀门,阀片略向内侧倾斜,固定在阀门上,其阀片定点汇集于阀门底端。
【文档编号】A61M16/04GK204092775SQ201420455325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贾欢, 吴皓, 向明亮, 叶斌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