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537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属于医疗卫生领域,包括穿刺引导针和插入穿刺引导针的腰麻针,对引导针针体长度和腰麻针长度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并进一步限定了腰麻针外径和引导针内径差。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组合针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在腰麻针和穿刺引导针外加设刻度标记,解决了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过程中无法客观精确掌握穿刺深度的缺陷。通过对引导针针体长度的限制避免了引导针对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的损伤,并能减少腰麻针在穿刺过程中偏离正确的穿刺点而导致单次SA穿刺失败的缺点。该实用新型在保证穿刺准确性和高效性的前提下,为麻醉医生提供了更为实用的穿刺设备,为病人提供安全和保障。
【专利说明】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效精确穿刺的单次蛛 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

【背景技术】
[0002]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的相对短小的手术是可以在单次蛛网 膜下隙阻滞(spineanesthesia,SA)下完成的,这种相对短小的手术往往要求麻醉效果好, 且并发症少。麻醉方式和穿刺设备的不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0003] 现在临床上应用的单次SA穿刺组合套件都是采用传统的笔试SA针穿刺,其型号 主要是〇. 7mm或〇. 9mm的SA穿刺针,在穿刺过程需要先在皮下用局麻药打一较大的皮丘, 再对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作一扇形的封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传统的笔试SA针穿刺时对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的损伤虽然小于普通的硬膜外穿刺针,但远大于更细的0. 5_ 笔试SA穿刺针。0. 5mm笔试SA穿刺针由于较细且硬度不足,在皮下穿刺过程中易偏离原 定的正确穿刺点,这种偏离多发生在皮下疏松脂肪组织,而非具有一定韧性的各韧带之间。 一旦偏离正确的穿刺点往往就会导致穿刺失败,同时刺伤椎旁血管神经的机率就会大大增 力口,从而导致神经并发症的增加,故0. 5_笔试SA穿刺针很少用于单次SA穿刺。
[0004]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来说,在定位患者穿刺点的同时就已能基本判断蛛网 膜下隙距离皮肤的大致距离。传统的单次SA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无法确切的观测到进针 深度,都是以"脱空感"为估计依据,结合SA穿刺针是否有脑脊液流出作为穿刺是否成功的 标准。这种盲目的穿刺往往会导致穿刺过深,增加穿刺的风险,而有的患者棘上韧带、棘间 韧带和黄韧带都较为薄弱,这种"脱空感"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穿刺的难度和风险就更 大了。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短小手术的、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提高单 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成功率和精确性、降低蛛网膜下隙阻滞所引起神经并发症的单次蛛 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
[0006]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 包括穿刺引导针和插入穿刺引导针的腰麻针,所述引导针针体长度为45?55mm,腰麻针完 全插入穿刺引导针后暴露的长度为35?45mm。
[0007] 为了方便穿刺识别,所述引导针和腰麻针的针体上设有刻度标记,一般来说,每 10?15_设有一个刻度。通过计算可以准确的算出皮下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避免盲目的 进针过深,刺伤椎管旁血管神经。
[0008] 现有的穿刺针前端尖锐,且刃口在前端也是尖锐的,而腰硬联合穿刺的引导针是 前端发生弯曲,出针口指向侧面,由于现有的引导针较粗,且前端不锋利,穿刺过程给患者 带来极大痛苦。本实用新型的引导针尖端为斜削形状,在穿刺过程中可"推开"皮下软组织, 而非切割,从而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麻醉后腰背部的酸胀不适感。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引导针针体长度为50mm,腰麻针完全插入穿刺 引导针后暴露的长度为40mm;腰麻针的外径为0. 5mm;引导针的外径为Imm,内径为0. 6mm。
[0010] 本实用新型对引导针的长度和直径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引导针针体长度和直径 的变化大有深意。改进的引导针进行穿刺时,无需穿刺棘上韧带,只要穿过皮下脂肪后抵住 韧带即可,只用0. 5mm腰麻针穿刺韧带。
[0011] 相对于常规组合针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虽然避免了用引导针穿刺韧带造成 痛苦,但相对而言引导距离变短,因此要进一步控制引导针内径和腰麻针的外径,才能保证 腰麻针沿引导针方向笔直进针,不会发生偏移。因此,所述引导针的内径和腰麻针的外径差 0.1mm〇
[0012]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组合针进行了实质 性的改进,解决了穿刺过程中无法客观精确掌握穿刺深度的缺陷,通过对引导针针体长度 和直径的限制提高了SA穿刺针的穿刺成功率;该实用新型在保证穿刺准确性和高效性的 前提下,减轻了腰麻针对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的损伤,为麻醉医生提供了更为实用 的穿刺设备,为病人提供安全和保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针组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引导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腰麻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7] 实施例1
[0018]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包括 穿刺引导针1和插入穿刺引导针1的腰麻针2,引导针针体11长度为45?55mm,腰麻针完 全插入穿刺引导针后针体暴露的长度为35?45mm。在引导针和腰麻针的针体上都设有刻 度标记3,每IOmm设有一个刻度。引导针1尖端为斜削形状4。
[0019] 优选的方案是:引导针针体长度为50mm,腰麻针完全插入穿刺引导针后暴露的长 度为40mm;腰麻针的外径为0· 5mm;引导针的外径为1mm,内径为0· 6mm。
[0020]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1] 试验例
[0022] 该试验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针,与现有技术的组合针进行比较,对穿刺时间、 腰背酸痛、进针一次成功、术后头痛和神经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0023] 试验对象
[0024] 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的产妇90名,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 名。其中A组根据实施例1提供的组合针进行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B组采用传统的单次 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包,C组采用腰硬联合穿刺包。所有穿刺操作由同一个资深麻醉医生 完成,且该麻醉医生对上述三种穿刺设备的操作均非常娴熟。
[0025] 统计结果
[0026]

【权利要求】
1. 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引导针和插入穿刺引 导针的腰麻针,所述引导针针体长度为45飞5mm,腰麻针完全插入穿刺引导针后暴露的长度 为 35?45mm。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 导针和腰麻针的针体上设有刻度标记。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 导针的尖端为斜削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组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 导针针体长度为50mm,腰麻针完全插入穿刺引导针后暴露的长度为40mm ;腰麻针的外径为 0· 5mm ;引导针的外径为1mm,内径为0· 6mm。
【文档编号】A61B17/34GK204106148SQ201420536657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雷黎明, 沈晓凤, 徐世琴, 冯善武, 颜洁 申请人: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