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4868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胃炎,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该病属中医学的“嘈杂”“胃痞”“吐酸”“胃脘痛”“心痛”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临床上分为湿热郁滞型、瘀血阻络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烟酒过度等,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其多属慢性病症,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目前用于治疗胃炎的药物较多,但针对于湿滞脾胃导致的胃炎,胃溃疡其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脾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暖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腻。本发明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脾健和胃。本方以苦参,苍术为君药,使其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脾运有权,健脾以化湿邪。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化寒湿,延胡索行气除满止痛,三者具为臣药,使滞气得行,湿浊尽去。以半夏,大青叶为佐药,和胃气、清胃热,泄热而畅气血。该方燥湿以健脾运,行气以祛湿浊,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调和,从而达到治疗胃炎、胃溃疡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其疗效确切,未见毒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胃炎,胃溃疡的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苦参50~120g、苍术30~100g、黄连15~60g、延胡索30~100g、干姜30~90g、法半夏30~80g、大青叶30~80g。

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苦参75~100g、苍术50~80g、黄连30~50g、延胡索50~80g、干姜50~70g、法半夏40~60g、大青叶40~60g。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苦参89g、苍术66g、黄连33g、延胡索66g、干姜58g、法半夏44g、大青叶44g。

本发明原料药按药剂学常规方法,加入或不加入药用辅料,制成临床上可接受的剂型。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口服液体制剂。

本发明各原料药功效如下:

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杀虫,利尿。在本方中用于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具有逐水,抗炎作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其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呕吐吞酸。

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在本方中用于寒证胃痛、热证胃痛、气滞胃痛、淤血胃痛等,具有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的作用。

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在本方中起到温中散寒,健运脾阳的作用。

法半夏:味辛,性温。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在本方中用于燥胃湿、除胃寒、益脾胃气的作用。

大青叶:味咸,性寒。具有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心胃火盛,咽喉肿痛。

本发明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和胃的作用,用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自1998年投入临床使用,至今有17使用历史,收集到的从1998年3月到2015年5月的56例病历中,男性病例为32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为27岁,最大为71岁;经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所有患者病情均得以好转,临床治愈率达78%,显效率 22%,总有效率达100%。

临床诊断标准:腕腹胀满、呃逆、泛酸、纳差,口干或苦。钡餐造影显示:胃粘膜增粗、紊乱。肝功能检查正常,肝胆胰脾彩超检查正常。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钡餐造影无明显异常,半年之内不复发。显效:自觉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自觉症状有一定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典型病例:

⑴汪xx,男,35岁。反复上腹隐痛15年、呃逆、泛酸,经西医治疗无效后,经中医辨证,患者为湿滞脾胃;查体检查为剑下压痛、腹痛,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溃疡。经过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个月,自觉症状消失,达临床治愈。

⑵马xx,男,36岁。反复剑下刺痛7年,自行口服“吗丁啉片”后无缓解,经中医辨证,患者为湿滞脾胃;查体检查为腹痛,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伴溃疡。经过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⑶罗xx,男,44岁。间歇性胃脘痛6年、呃逆、泛酸,经西医治疗未见好转,经中医辨证,患者为湿滞脾胃;查体检查为剑下压痛、腹痛,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⑷李xx,女,43岁。上腹胀痛伴打嗝反复3月,经中医辨证,患者为湿滞脾胃;查体检查为剑突下压痛,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达到临床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苦参50g、苍术30g、延胡索30g、干姜30g、法半夏30g、大青叶30g、黄连15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方法制成散剂。

实施例2:苦参120g、苍术100g、延胡索100g、干姜90g、法半夏80g、大青叶80g、黄连60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 方法进一步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3:苦参89g、苍术66g、延胡索66g、干姜58g、法半夏44g、大青叶44g、黄连33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方法进一步制成胶囊剂。

施例4:苦参100g、苍术80g、延胡索72g、干姜72g、法半夏54g、大青叶54g、黄连45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方法进一步制成片剂。

施例5:,苦参80g、苍术70g、延胡索70g、干姜58g、法半夏44g、大青叶44g、黄连33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方法进一步制成丸剂。

施例6:苦参72g、苍术66g、延胡索66g、干姜58g、法半夏60g、大青叶60g、黄连48g。

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称取各味药物,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按药剂学方法进一步制成口服液体制剂。

以上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一般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申请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改进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