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9244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目前一般患者会服用西药治疗,但西药可能会产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中医对脾胃湿热一症的认识机理,提供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药效明显,无任何添加剂,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厚朴4-8份,白扁豆10-20份,黄连2-4份,香薷6-10份。

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份比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厚朴6份,白扁豆15份,黄连3份,香薷8份。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 12天为一疗程。

上述中药组合物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

香薷:别名水荆芥、臭荆芥、唇形科植物直立草本,密集的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钝四稜形,具槽,无毛或被疏柔毛,常呈麦秆黄色,老时变紫褐色,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厚朴:植物学范围内别名紫朴、 温朴等,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常见为厚朴(原亚种)与凹叶厚朴(亚种)两种,中药材中专指该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皮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切丝,姜制用,对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等疾病有治疗作用。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有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等功效,白扁豆别名藊豆、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嚼之有豆腥味,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黄连: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针对脾胃湿热一症,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中,对脾胃湿热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还有调节机体、标本兼治的效果,没有不良反应,本发明无副作用,药效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厚朴4克,白扁豆10克,黄连2克,香薷6克。

制备方法用常规方法。

服用方法为: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用水煎服。每天1剂,12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厚朴6克,白扁豆15克,黄连3克,香薷8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一种治疗脾胃湿热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中药组合而成:厚朴8克,白扁豆20克,黄连4克,香薷1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下面结合病例对本发明的效果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病例 1 柴某,女,47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12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2 梅某,女,35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15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病例3 黎某,男,50岁,服药前脾胃湿热,服用本发明药物后,每天煎服1剂,服药20天后,脾胃湿热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