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521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输液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临床学科。它包括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及营养学等重要内容,这些平衡紊乱伴发于多种病理过程。通过合理的输液在调理这些平衡紊乱的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病情直接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以达到快速高效缓解和治疗病症之目的。

随着医疗的需要和制药技术的不断提高,治疗性输液品种也陆续地进入临床。因此,输液受到各级临床医生的重视并被应用,输液制剂的用量也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年人均用量已达3瓶以上。为了适应医疗的需求,大输液制造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用药、制剂包装水平的提升而受到制药业内的高度重视。而近期涌现出的硬塑胶瓶和非PVC软塑胶袋包装大输液生产线,给大输液工业生产带来了一股新潮流,临床应用也更加安全可靠。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输液包装发展状况并重点对软袋包装技术进行了综述以供探讨。

由于药液直接进入血液,瞬间(<1分钟)便可分布全身,静脉输液在国内临床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治疗手段。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住院病人进行了静脉输液治疗。

“现行的输液模式多为载体输液,临床上载体输液者超过90%;载体输液导致热源和不溶性微粒叠加,易增加输液安全风险。”不溶性微粒超标和内毒素增加是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主因之一。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毛细血管堵塞引发的多种疾病危害巨大。

从生产到临床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有不溶性微粒混入,比如药品生产环节质量控制不严格、包装材料、操作环节、配套器械、环境带入等。

《中国药典》对≥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作出限定,但尚未涉及2~10μm的微粒。而一旦2~10μm的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排出的时间甚至超过20年。

目前,在国内很多儿童医院和三甲医院,一种精密输液过滤器极为走俏,这款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过滤掉输液内2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和可见异物等杂质,但此款产品在售价较高,给病人带来负担。

因此应在生产制造环节就提高输液产品不溶性微粒控制标准,为此本公司研究一款新型过滤装置,该装置可配套于大输液瓶体、软袋瓶体,也可在制造环节直接连接到输液瓶/袋接口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输液设备容易向人体输入微粒,且过滤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种过滤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过滤装置,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过滤膜,进液通道、通向所述过滤膜的过滤通道、分别与所述过滤通道和所述进液通道相通的开口,其中,所述进液通道内滑设有一活塞,所述活塞用于封闭和打开所述开口。

活塞在进液通道内滑动,当活塞封闭开口时,进液通道内的液体将不会流出,从而有效防止液体对过滤膜产生冲击,避免过滤膜被击穿。而当使用时,通过使得活塞打开开口,此时,液体从进液通道流出,经过开口流入过滤通道,并通过过滤膜进行过滤。

较佳地,所述活塞连接在一连接杆上,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滑道,所述连接杆滑设于所述滑道内。通过连接杆可以方便的移动活塞。

较佳地,所述活塞与所述连接杆为可分离连接。当使用时,拉动连接杆从而带动活塞到进液通道的端部,此时进一步拉动下,连接杆与活塞便会受力分离,实现连接杆的脱落。

较佳地,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一盖体,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外,且所述盖体与所述连接杆连接。

较佳地,所述连接杆包括一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盖体连接,且所述凸台上设置有螺纹,所述滑道的末端也设置有螺纹。

未使用时,凸台与滑道螺纹连接,实现固定,防止连接杆的移动。当使用时,通过旋转盖体,从而使得凸台脱出滑道,此时便可以拉动连接杆。

较佳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一出液通道,所述过滤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分别位于所述过滤膜的两侧。

较佳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容纳腔,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较佳地,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过滤膜夹设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

较佳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一内套,所述出液通道形成于所述内套的外壁和所述上盖的内壁之间。

较佳地,所述内套和所述上盖之间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贴设于所述过滤膜。支撑座可以支撑过滤膜,防止被输液压破。

本发明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的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过滤膜可以过滤微粒,在输液出输液瓶或输液袋时就完成过滤。可直接避免因大输液在生产制造环节出现不溶性微粒,通过在使用的初始阶段进行控制,直接减少病人负担,也附带扩大输液销售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连接杆伸出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连接杆去除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过滤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过滤装置未使用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过滤装置开封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 1

上盖 11

下盖 12

内套 13

进液通道 14

开口 15

过滤通道 16

出液通道 17

容纳腔 18

滑道 19

活塞 2

连接杆 3

凸台 31

盖体 4

输液瓶 5

过滤膜 6

支撑座 7

螺纹 81

螺纹 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过滤装置,壳体1、上盖11、下盖12、内套13、进液通道14、开口15、过滤通道16、出液通道17、容纳腔 18、滑道19、活塞2、连接杆3、凸台31、盖体4、过滤膜6、支撑座7、螺纹81、螺纹8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壳体1安装在输液瓶5上。其中,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图中未示出),并通过螺纹连接在输液瓶5上。此外,其他的常规连接方式也可以运用到与输液瓶5的连接上。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过滤装置处于为使用状态时的图片。壳体1分为包括上盖11和下盖12,过滤膜6夹设于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

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形成有进液通道14、通向过滤膜的过滤通道17、分别与过滤通道17和进液通道14相通的开口15,其中,进液通道14内滑设有一活塞2,活塞2用于封闭和打开开口15。

活塞2连接在一连接杆3上,壳体1内还设置有一内套13。内套13内设置有滑道19,连接杆3滑设于滑道19内。通过连接杆3可以方便的移动活塞2。

活塞2与连接杆3为可分离连接。当使用时,拉动连接杆3从而带动活塞2到进液通道14的端部,此时进一步拉动下,连接杆3与活塞2便会受力分离,实现连接杆3的脱落。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过滤装置还包括一盖体4,盖体设置在壳体1外,且盖体4与连接杆3连接。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杆3包括一凸台31,凸台31与盖体4连接,且凸台31上设置有螺纹81,滑道19的末端也设置有螺纹82。

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内还设置有一出液通道17,过滤通道16和出液通道17分别位于过滤膜6的两侧。其中,出液通道17形成于内套13的外壁和上盖11的内壁之间。出液通道17向上与容纳腔18连通。

此外,内套13和上盖11之间设置有支撑座7。支撑座7贴设于过滤膜6。支撑座7的结构可以为环形的网状结构,这样,支撑座7可以在支撑过滤膜6,防止被输液压破的同时,过滤后的输液可以透过网孔进入出液通道17而不会被阻挡。

此外,本发明的附图4和图5中的过滤装置在使用时,会进行倒置,但这不影响本实施例对过滤装置的描述。

如图4所示,当过滤装置未使用时,凸台31与滑道19螺纹连接,实现固定,防止连接杆3的移动。盖体4贴在上盖1上方。

此时,活塞2位于进液通道14的下端,封闭了开口15。进液通道14内的液体将不会流出,从而有效防止液体对过滤膜6产生冲击,避免过滤膜6被击穿。

如图5所示,当使用时,通过旋转盖体4,从而使得凸台31脱出滑道19,此时便可以拉动连接杆3。连接杆3被拉动之后,带动活塞2向上运动,由此活塞2打开开口15,此时,液体从进液通道14流出,经过开口15流入过滤通道16,并通过过滤膜6进行过滤。过滤后的输液经过出液通道17,最后汇入容纳腔18。

最后,需要向外拉连接杆3,将活塞2拉倒底,从而使得连接杆3与活塞2受力分离,此时,取出连接杆3就可以使用。

本发明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的各较佳实施例。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