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负式担架抬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550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肩负式担架抬运具。



背景技术:

在战时、事故、灾害等产生大量的伤员,需要及时转运至合适的救治机构进行救治。在机动车无法到达的火线或灾害救援现场,目前伤员的搬运方式主要靠担架进行,主要装备为通用担架。通用担架一般有四个扶手组成,主要由人力徒手抬运。然而,对于很常见的长途转运担架伤员,徒手抬运担架伤员极易对抬运担架的人员产生早期疲劳,一般抬运一段距离就由于手臂的疲劳需要休息,拉长了转运时间,降低搬运效率,对伤员的救治不利,有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四个人进行担架伤员的徒手搬运,即便这样,也无法避免长途搬运担架伤员时报的疲劳问题。另外,由于抬运担架伤员时抬运人员的双手或单手被占用,对于抬运过程的突发情况如外界威胁、担架伤员急救措施等往往都需要停止抬运,放下伤员进行理,极大的降低了担架伤员的救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解决长途徒手搬运担架伤员产生的易于早期疲劳问题,使担架伤员的重量分散分布了抬运人人体的双肩,变抬为背,可有效改善长途担架伤员运人员的受力状态,避免手臂的早期疲劳的技术方案:

一种肩负式担架抬运具,包括左肩带、右肩带、左调节带及右调节带,左肩带与右肩带以对称方式分布,通过高强度缝纫织成形成X型后交叉,左肩带底部活动连接有左调节带,右肩带底部活动连接有右调节带。

作为优选,还包括日字扣,日字扣配合设置在左调节带及右调节带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肩垫,肩垫覆盖在左肩带及右肩带的顶部外侧,肩垫内衬软质PU或EVA材料发泡海绵。

作为优选,还包括扶手环,扶手环通过缝纫固定设置在左肩带及右肩带的底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抬运具的主要功能是将徒手搬运担架伤员手臂受力的方式变为双肩肩负式抬运担架伤员,使担架伤员的重量分散分布了抬运人人体的双肩,变抬为背,可有效改善长途担架伤员运人员的受力状态,避免手臂的早期疲劳。应用本装置,两人即可进行长途伤员的转运,节约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可解放抬运人的双手,在不停止搬运伤员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应对战时外界威胁或在行进中对伤员进行通气等医学救治或处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肩负式担架抬运具,包括左肩带1、右肩带2、左调节带3及右调节带4,左肩带1与右肩带2以对称方式分布,通过高强度缝纫织成形成X型后交叉,左肩带1底部活动连接有左调节带3,右肩带2底部活动连接有右调节带4。

并且,还包括日字扣5、肩垫6及扶手环7,日字扣5配合设置在左调节带3及右调节带4上,肩垫6覆盖在左肩带1及右肩带2的顶部外侧,肩垫6内衬软质PU或EVA材料发泡海绵,扶手环7通过缝纫固定设置在左肩带1及右肩带2的底部位置。

肩负式担架抬运具中左肩带1及右肩带2为主要负重结构,主体由涤纶或尼龙等高强度织带形成,左肩带1及右肩带2各包括一个内衬软质PU或EVA等材料发泡海绵的肩垫6,以分散作用于人体肩部的力量,增加舒适感。左肩带1及右肩带2下端的织带末端缝纫成扶手环,可分别将担架的两个扶手环7套入。左调节带3及右调节带4通过在肩垫6上日字扣5可实现长度的调节。

该实用新型的使用步骤如下:

1.两个担架伤员抬运人分别将肩负式担架抬运具穿戴于本人的左右肩上。

2.两个担架伤员抬运人立于通用担架的前后扶手之间,下蹲。

3.两个人分别调松左调节带3及右调节带4,使左肩带1及右肩带2下端的织带末端缝纫成的两个扶手环套入担架扶手中。

4.拉紧左调节带3及右调节带4,两个担架伤员抬运人同时起立,担架及伤员就被抬起。

5.放下伤员时与上述过程相反。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