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及制造一次性尿布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47992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及制造一次性尿布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及制造一次性尿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了一种裤衩型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一次性尿布在腰围部分设有复合伸缩性部,复合伸缩构件通过下述方式构成:外侧片及内侧片在复合伸缩构件的伸缩方向及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通过断续的接合部而相互接合,且弹性构件被配置成不通过它们的接合部,并且在弹性构件的除去两端部之外的部分未被固定于外侧片及内侧片,通过外侧片及内侧片分别形成沿着多根弹性构件整体连续延伸的多条绉纹而构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32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使这样的一次性尿布的腰围部分的匹配性提高,可以考虑减小复合伸缩性构件的褶皱(绉纹)的高度,即收缩时的厚度。但是,其结果为,为了提起一次性尿布,有可能失去抓住腰围部分时的握感,难以将一次性尿布提起。

由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复合伸缩性构件中,为了增大收缩时的厚度,可以考虑增大褶皱的间距。但是,若增大褶皱的间距,则通过断续的接合部相互接合的片彼此的接合面积会减少,接合强度变小。其结果为,在使用时若给予复合伸缩性构件张力,则有可能片彼此会脱离,复合伸缩性构件被破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一次性尿布的腰围部分的匹配性提高的基础上,在穿着时易于提起的一次性尿布及制造这样的一次性尿布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具备:腰围部分,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腰围;以及胯部分,在从所述腰围部分的腹侧部分到所述腰围部分的背侧部分的范围内延伸且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其中,

在所述腰围部分设有复合伸缩性构件,

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具备:多个弹性构件,在腰围方向上延伸;以及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被重合成隔着所述弹性构件被相互接合,

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分别具备:

多个凹凸区域,至少局部地具备沿着所述腰围方向交替地反复并且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凸部及凹部;以及

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使这些凹凸区域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开,

所述腰围部分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连续或者分开地设置,

所述凹凸区域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以第一凹凸间距被设置,在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以与所述第一凹凸间距不同的第二凹凸间距被设置。

此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一次性尿布的方法,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腰围部分,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腰围;以及胯部分,在从所述腰围部分的腹侧部分到所述腰围部分的背侧部分的范围内延伸且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其中,

该制造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方法至少包含:

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工序,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具备被相互重合的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和在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之间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弹性构件;以及

在所述腰围部分使用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而形成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工序,

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工序包含赋形工序、重合工序和接合工序,

在所述赋形工序中,将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和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赋形成,在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和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上分别形成多个凹凸区域和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所述多个凹凸区域至少局部地具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反复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凸部及凹部,所述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使这些凹凸区域相互分开,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凹凸区域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一凹凸间距设有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凹凸区域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与所述第一凹凸间距不同的第二凹凸间距设有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且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区域连续或者分开,

在所述重合工序中,使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重合,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隔着所述弹性构件相互接合,

在形成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工序中,通过以被设置成沿着所述胯部分的长边方向的吸收要素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第二方向一致的方式,将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与所述吸收要素的长边方向端部接合,利用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形成所述腰围部分。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包含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包含形成有以相互不同的凹凸间距设置的凸部及凹部的凹凸区域。由此,形成一次性尿布的匹配性提高的区域和易于抓住且易于提起的区域。其结果为,能够提供一种在使一次性尿布的腰围部分的匹配性提高的基础上,在穿着时易于提起的一次性尿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展开图1的一次性尿布的状态的俯视图。但是表示穿着时肌肤面侧。

图3中的(A)是图3的一次性尿布中的腰围部分的腹侧部分的局部放大图,(B)是该局部放大图的剖视图。

图4A是图3的IVA部的切断部分中的放大立体图。

图4B是图4A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A中的弹性构件的截面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用于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装置的概略图。

图7是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装置的赋形装置的缺齿齿轮辊及连续齿轮辊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缺齿齿轮辊及连续齿轮辊的主视图。

图9A是图7的缺齿齿轮辊的小间距不连续齿及连续齿轮辊的小间距连续齿的局部端面图。

图9B是图7的缺齿齿轮辊的大间距不连续齿及连续齿轮辊的大间距连续齿的局部端面图。

图10A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缺齿齿轮辊及连续齿轮辊的周围方向呈直线状地展开后的、缺齿齿轮辊的缺齿部分中的缺齿齿轮辊以及连续齿轮辊与配置于它们之间且发生变形的无纺布片的啮合部分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10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缺齿齿轮辊及连续齿轮辊的周围方向呈直线状地展开后的、缺齿齿轮辊的不连续齿部分中的缺齿齿轮辊以及连续齿轮辊与配置于它们之间且发生变形的无纺布片的啮合部分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使用截面曲线的例子来对截面曲线要素的高度及长度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12是对准备试验片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上述的附图一边更为详尽地记载本发明。另外,需要留意的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并且为了对附图的记载进行简化,存在没有将附图与实际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比例尺、形状同样地描述的情况。

接着,一边参照图1~5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是所谓的裤衩型的一次性尿布。需要留意的是,在附图中,对于在一次性尿布1上形成的褶皱,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存在未将上述褶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记载在附图上的情况。另外,图2所示的一次性尿布1是在将一次性尿布1的侧部1S从腰围开口WO到腿围开口LO为止切断的基础上,在呈平面状地展开的状态下被表示成以不过大地给予构成一次性尿布1的构件张力的程度将褶皱展开。在上述展开图中,作为方向的定义,也使用用语“腰围方向DW”,在这样的展开图中腰围方向DW与胯部分CP延伸的方向大致正交。此外,“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是指在与上述的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中沿着复合伸缩性构件5所延展的方向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具备腰围部分WP和胯部分CP,在穿着时,腰围部分WP在腰围方向DW的整体范围内覆盖穿着者的腰围,胯部分CP覆盖穿着者的胯裆。

如图1所示,腰围部分WP包含形成腰围开口WO的腰围缘部WPE,腰围开口WO在穿着时位于一次性尿布1的上方。腰围部分WP包含腹侧部分WPS和背侧部分WPB,腹侧部分WPS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腹侧,背侧部分WPB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背侧。腹侧部分WPS及背侧部分WPB在一次性尿布1的各个侧部1S中,例如通过超声波密封、热密封等而接合。在腰围部分WP上设有在后面详细说明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

如图2所示,胯部分CP在从腰围部分WP的腹侧部分WPS到背侧部分WPB的范围内沿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延伸。胯部分CP比腰围部分WP在腰围方向DW的尺寸小,由此在一次性尿布1上形成腿围开口LO。通过上述结构,如图1所示,腰围部分WP位于腰围开口WO和腿围开口LO之间,胯部分CP和腰围部分WP一起形成腿围开口LO。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在从腰围部分WP的腹侧部分WPS到腰围部分WP的背侧部分WPB的范围内沿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延伸,至少具备形成胯部分CP的吸收要素3。吸收要素3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背片和吸液性的吸收体,在穿着时,透液性的顶片位于穿着者侧的表面,不透液性的背片位于顶片的相反侧的背面,吸液性的吸收体夹设在上述顶片和背片之间。

吸收要素3的顶片设于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肌肤抵接侧。顶片由如亲水性无纺布那样的透液性的片形成。

吸收要素3的背片设于顶片的相反侧。背片能够由防漏性(不透液性)塑料膜等形成。

吸收要素3的吸收体吸收穿着者的尿、便等体液,由粉碎纸浆、高吸收性聚合物等吸收性芯和覆盖吸收性芯的薄绉纸等吸收性片形成。

设于一次性尿布1的腰围部分WP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5具备: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在穿着时位于外侧;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在穿着时位于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以及多个丝状的弹性构件7,在上述无纺布片部分6U、6L之间沿腰围方向DW延伸。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相互重合,经由弹性构件7而相互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使用称量是15g/m2的SMS无纺布,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使用坪量是17g/m2的纺粘无纺布。但是,本发明并不被制限于此。无纺布片部分6U、6L分别能够使用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

但是,无纺布片6优选使用通过不切开纤维而直接进行纺丝从而形成的长纤维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或者SMS无纺布等。这是因为,从不易引起为了进行后述的赋形处理所需要的无纺布片6(图6)的强度的降低的观点出发,能够制作伸展度高,而且比无纺布片本身6使用短纤维无纺布薄且平面性(平坦度)高的布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使用多根由聚氨酯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构成的细度是470dtex及780dtex的弹性丝。但是,本发明并不被制限于此。作为细度,弹性构件7使用多根300~1200dtex左右的弹性丝,优选使用相同细度或者相互不同细度的弹性丝。这是因为若细度成为300dtex以下,则有可能每单位宽度的弹性丝使用根数增加而制造设备变大,若细度成为1200dtex以上,则有可能邻接的弹性构件彼此的间隔变大而无纺布片部分6U、6L彼此的啮合变得不均匀。此外,作为弹性构件7的原材料,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SIS、SEBS、SEPS、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

如图4A及4B所示,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分别具备:多个凹凸区域41,具备沿着腰围方向DW交替地反复并且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凹部51及凸部53;以及非凹凸区域43,使上述凹凸区域41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开。另外,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只要分别具备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43即可。此外,在凹凸区域41中,只要至少局部地具备凹部51及凸部53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如图4A所示,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被重合成,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凸区域41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相互重合地排列,并且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非凹凸区域43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非凹凸区域43相互重合地排列。另外在此,“凹凸区域41(或者非凹凸区域43)相互排列”是指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凸区域41和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非凹凸区域43和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非凹凸区域43)相互平行地延伸。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凸区域41中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凸部53U进入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部51L,且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凸部53L进入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部51U。因此,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厚度方向DT上相互邻接。相对于此,在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上形成的非凹凸区域43L、43U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厚度方向DT上相互分开。

此外,如图5所示,两个无纺布片部分6U、6L在非凹凸区域43U、43L中,经由弹性构件7利用粘接剂在接着部45相互接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着部45分布成覆盖弹性构件7的周围整体。

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腰围部分W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包含大间距区域ALP和小间距区域ASP,大间距区域ALP位于腰围开口WO侧,小间距区域ASP相比于大间距区域ALP位于腿围开口LO侧。此时,位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S的凹凸间距(在腰围方向DW上相互邻接的凹部51彼此或者凸部53彼此的在腰围方向DW上的距离)与位于大间距区域ALP的凹凸区域41L的凹凸间距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大间距区域ALP的凹凸区域41L的凹凸间距比位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S的凹凸间距长。另外,位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各个凹凸区域41S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凹凸间距地被设置,同样,位于大间距区域ALP的各个凹凸区域41L分别具有大致相同的凹凸间距地被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分别将包含由大致恒定的凹凸间距形成的凹凸区域41在内的腰围部分WP的一部分称为一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在腰围部分WP上设有多个区域,该多个区域具有由相互彼此不同的凹凸间距形成的凹凸区域41。包含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连续或者分开地设有这样的两个以上的区域的腰围部分WP在内的一次性尿布1被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被设置。另外,也可以在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之间设置通过与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不同的凹凸间距设置凹凸区域41的区域、完全未设置凹部51及凸部53的区域等其它的区域。此外,也可以在相比于小间距区域ASP靠腿围开口LO侧设置其它的区域。而且,还可以在相比于大间距区域ALP靠腰围开口WO侧设置其它的区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小间距区域ASP被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大间距区域ALP被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不相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记载中,关于腰围部分WP,主要对腰围部分WP的腹侧部分WPS进行了说明。但是,虽未特别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中,关于腰围部分WP的背侧部分WPB,也具有与腰围部分WP的腹侧部分WPS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腰围部分WP中,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在腰围部分WP中被设在腰围方向DW的整周范围内。

接着,一边参照图6~9B一边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腰围部分W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制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装置10的概略图。首先对该制造方法的例子的概要进行说明,在装置10中,利用赋形装置15在无纺布片6上形成凹凸区域41及非凹凸区域43,并通过形成上述凹凸区域41及非凹凸区域43,分别形成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接着,在合流部21中,上述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被重合。此时,在粘接剂应用部19中应用粘接剂的弹性构件7被配置在形成于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的非凹凸区域43彼此之间。最后,利用粘结压力机25,相对于上侧无纺布片6U、下侧无纺布片6L及弹性构件7在其厚度方向上给予压力,从而将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隔着弹性构件7接合,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5。

构成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无纺布片6被卷绕并被保持于片输出部11,首先,通过从片输出部11沿材料搬送方向MD开卷,无纺布片6被移送至预热辊13。预热辊13将其预热成使被开卷的无纺布片6A容易变形,在该例中设定为50~130℃。预热温度与无纺布片的种类、材质等相应地被确定。在其它的制造方法的例子中,装置10不包含预热辊13而是直接将无纺布片6移送至赋形装置15。

被预热的无纺布片6B接着被移送至赋形装置15。赋形装置15由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构成,在该例中,与预热辊13相同,将其温度设定为50~130℃以便容易对无纺布片6B赋形。

图7是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装置10的赋形装置15的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立体图。在对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制造进行说明的附图中,关于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方向,使用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和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厚度方向DT,第一方向D1是与材料搬送方向MD相同的方向,第二方向D2是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表面上与第一方向D1正交的方向。

参照图7,连续齿轮辊15B具有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连续齿27,这些连续齿各自在宽度方向上连续。此外,缺齿齿轮辊15A具有在周向上分开的多个不连续齿29,这些不连续齿29各自利用至少一个缺齿部分31而在宽度方向上成为不连续,这些缺齿部分31在周向上排列。

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不连续齿29包含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在位于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大间距区域ALP的凹凸区域41上对凹部51及凸部53进行赋形。而且,不连续齿29包含小间距不连续齿29S,小间距不连续齿29S在位于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上对凹部51及凸部53进行赋形。

此外,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连续齿27包含大间距连续齿27L,大间距连续齿27L在与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啮合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上具有与大间距不连续齿29L相同的截面形状。同样,连续齿27包含小间距连续齿27S,小间距连续齿27S在与小间距不连续齿29S啮合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上具有与小间距不连续齿29S相同的截面形状。

图8表示图7的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主视图。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在无纺布片6B上形成非凹凸区域43的缺齿部分31的宽度Wv是1mm。并且,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及小间距不连续齿29S的宽度Wg是4mm。但是,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并不限定于上述尺寸。

另外,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及小间距不连续齿29S分别在第二方向D2上各设置三列。但是,不连续齿29的列数能够与腰围部分WP的尺寸、赋形装置15的各部位的尺寸等相应地变更。

图9A表示图7的缺齿齿轮辊15A的小间距不连续齿29S及连续齿轮辊15B的小间距连续齿27S的局部端面图。并且,图9B表示图7的缺齿齿轮辊15A的大间距不连续齿29L及连续齿轮辊15B的大间距连续齿27L的局部端面图。另外,由于从侧方观察小间距连续齿27S及小间距不连续齿时的形状一致,且从侧方观察大间距连续齿27L及大间距不连续齿29L时的形状一致,所以上述局部端面图用一个图来表示。在该例中,小间距连续齿27S及小间距不连续齿29S的高度THS是约1mm,上述相邻的齿27S、29S的顶部彼此的间隔TPS是约1mm。并且,大间距连续齿27L及大间距不连续齿29L的高度THL也是约1mm,这些相邻的齿27L、29L的顶部彼此的间隔TPL是约2mm。而且在该例中,虽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将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相互配置成连续齿27及不连续齿29的啮合长度是0.8mm。但是,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齿27S、29S、27L、29L的尺寸和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

通过图7~9B对被预热的无纺布片6B进行了说明,该无纺布片6B通过相互啮合且相互沿反方向旋转的缺齿齿轮辊15A与连续齿轮辊15B之间。由此,使用图10A及图10B对在无纺布片6B通过缺齿齿轮辊15A与连续齿轮辊15B之间时对无纺布片6B赋形的机构进行说明。图10A及图10B表示示意性地表示将缺齿齿轮辊15A及连续齿轮辊15B的周围方向呈直线状地展开后的、缺齿齿轮辊15A、连续齿轮辊15B和配置于上述齿轮辊之间且发生变形的无纺布片6的啮合部分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10A表示缺齿齿轮辊15A的缺齿部分31的剖视图,图10B是表示缺齿齿轮辊15A的不连续齿29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被导入到缺齿齿轮辊15A的缺齿部分31的无纺布片6B虽然在连续齿轮辊15B上被向连续齿轮辊15B的半径方向的外侧推压,但不会变形,而形成非凹凸区域43。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被咬入到缺齿齿轮辊15A的不连续齿29和连续齿轮辊15B的连续齿27之间的无纺布片6B被定位于齿顶端部分33B。通过这样,该无纺布片6B在相邻的齿顶端部分33B、齿顶端部分33A以及其它的齿顶端部分33B之间呈三点弯曲状地延伸,形成以其齿顶端部分33A为顶部的凸部53。

而且,无纺布片6B在相邻的齿顶端部分33A、齿顶端部分33B以及其它的齿顶端部分33A之间呈三点弯曲状地延伸,形成以其齿顶端部分33B为底部的凹部51。此时,无纺布片6的非凹凸区域43和无纺布片6B的凹部51的底部在各齿轮辊15A、15B中的径向的位置大致相同,即在上述无纺布片6B中的厚度方向DT的位置大致相同。该无纺布片6在缺齿齿轮辊15A的缺齿部分31中被向连续齿轮辊15B推压,该无纺布片6B在缺齿齿轮辊15A的不连续齿29部分中通过连续齿轮辊15B的齿顶端部分33B定位。因此,在无纺布片6B上形成凹凸区域41及非凹凸区域43后,非凹凸区域43和无纺布片6B的凹部51的底部也在大致相同的面上。在此,将所述面定义为各无纺布片部分6U、6L的假想的基准面RP。在此,基准面RP是平面状,非凹凸区域43在该基准面RP上扩展。另外,由于各无纺布片部分6U、6L分别具备柔软性,所以基准面RP未必是平面状。

因此,若指出凸部53与基准面RP之间的关系,则凸部53在厚度方向DT上从基准面RP突出。

并且,再次参照图6,通过赋形装置15的无纺布片6B作为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下侧无纺布片6L,和上侧无纺布片6U一起被移送至合流部21,该上侧无纺布片6U通过与之前的工序相同的工序而形成。

另一方面,弹性构件7被卷绕并被保管于弹性构件输出部17,通过自此开卷而被移送至粘接剂应用部19。在弹性构件7中,预先给予其一定的张力,以便以规定的弹性构件粘结倍率(=(与无纺布片粘结时的处于伸长状态的弹性构件的长度)÷(弹性构件的收缩状态的长度))将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接合。并且,在维持给予弹性构件7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之后的工序。

粘接剂应用部19将粘接剂应用于从弹性构件输出部17移送的弹性构件7A。

另外,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在粘接剂应用部19进行缝隙连续涂覆作业,并使弹性构件7A沿着从缝隙喷嘴(未图示)排出粘接剂的部分,由此在弹性构件7A的周围应用粘接剂。在此,粘接剂是热熔粘接剂,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在上述的合流部21中,将下侧无纺布片6L和上侧无纺布片6U重合,该上侧无纺布片6U如上述那样,通过与将下侧无纺布片6L赋形的赋形装置15相同的赋形装置而被赋形。此时,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被重合成,相互的凹凸区域41和相互的非凹凸区域43排列,且相互的凹凸区域41的凸部53U、53L相互相向。其结果为,无纺布片6U、6L的凸部53U、53L进入无纺布片6L、6U的凹部51L、51U内部。在使无纺布片6U、6L重合时,将应用粘接剂的弹性构件7B配置于形成在无纺布片6U、6L上的非凹凸区域43彼此之间。

最后,将通过了合流部21的上侧无纺布片6U、下侧无纺布片6L及弹性构件7B移送至粘结压力机25,并在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的厚度方向DT上给予压力。由此,无纺布片彼此6U、6L在非凹凸区域43隔着弹性构件7被接合,而完成最终的复合伸缩性构件。

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无纺布片彼此6U、6L在非凹凸区域43隔着弹性构件7被接合。但是,在其它的例子中,无纺布片部分彼此6U、6L在至少一部分中,在凹凸区域41隔着弹性构件7被接合。在另一个其它的例子中,无纺布片部分彼此6U、6L在至少一部中,不隔着弹性构件7地被接合。

另外,如在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记载的开头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中,使用上述制造方法而制造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被设于腰围部分WP。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合伸缩性构件5以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第一方向D1与腰围方向DW大致同方向的方式被配置在一次性尿布1上。即,复合伸缩性构件5以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第二方向D2和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一致的方式被配置在一次性尿布1上。由此,上侧无纺布片6U及下侧无纺布片6L构成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的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

另外,在该制造方法的例子中,使用了两张无纺布片6U、6L,但是通过将单个无纺布片沿着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折弯线折弯,也能够构成一次性尿布1的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如上所述,包含凹凸间距相互不同的凹凸区域41。具体而言,一次性尿布1包含小间距区域ASP和大间距区域ALP,该小间距区域ASP的在凹凸区域41被赋形的凹部51及凸部53的凹凸间距小,该大间距区域ALP的该凹凸间距大。

在大间距区域ALP,由于凹凸间距大,所以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收缩时,相比于小间距区域ASP在凹凸区域41形成大的褶皱。由此,复合伸缩性构件5收缩时的大间距区域ALP的凹凸区域41L变厚。其结果为,在为了提起一次性尿布1而抓住大间距区域ALP时,握感增加,进而一次性尿布1变得易于提起。

另一方面,在小间距区域ASP,由于凹凸间距小,所以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收缩时,相比于大间距区域ALP形成小的褶皱,且褶皱数量也多,所以与穿着者的身体接触的面积也变多。由此,在小间距区域ASP,腰围部分WP的匹配性提高并能够抑制漏出。

通过以上内容,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中形成匹配性提高的小间距区域ASP和易于抓住且易于提起的大间距区域ALP。其结果为,能够提供一种在使一次性尿布1的腰围部分WP的匹配性提高的基础上,在穿着时易于提起的一次性尿布。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间距区域ALP被设在相比于小间距区域ASP靠腰围开口WO侧,小间距区域ASP被设在相比于大间距区域ALP靠腿围开口LO侧。因此,在提起一次性尿布1时,作为通常抓住的部分的腰围部分WP的腰围开口WO附近部分变得易于抓住。而且,在大间距区域ALP,与小间距区域ASP相反地形成大的褶皱。由此,通过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肌肤面的间隙变大,从而透气性增加,且变得易于释放穿着者的肌肤表面的汗液,能够抑制一次性尿布1的闷热感。此外,在大间距区域ALP,由于相比于小间距区域ASP凹凸区域41的压缩刚性低,所以能够缓和在穿着者的腰部周围基于腰围部分WP的勒紧,因而能够舒适地穿着一次性尿布1。另一方面,作为一次性尿布1的匹配性的提高及泄漏的防止所要求的位置,在腰围部分WP中的腿围开口LO侧,即在靠近排泄体液的部分的位置配置小间距区域ASP。其结果为,能够提供在腰围部分WP中不用整体地减小凹凸间距,就产生基于上述大间距区域ALP的作用效果,并有效地产生小间距区域ASP的效果的一次性尿布1。

此外,如上所述,在小间距区域ASP,复合伸缩性构件5收缩时的褶皱数量变多。因此,若复合伸缩性构件5收缩,则在位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S,与大间距区域ALP相比,朝向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厚度方向DT且位于凹部51及凸部53之间的无纺布部分变多,且各个褶皱的高度也变低。由此,在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S,与大间距区域ALP的凹凸区域41L相比能够进一步支承厚度方向DT的压缩力,所以厚度方向DT的压缩刚性变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通过将小间距区域ASP设在与吸收要素3所存在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能够利用高的压缩刚性支承吸收要素3,并能够进一步使吸收要素3紧贴于穿着者的肌肤面。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抑制一次性尿布1的泄漏。

与上述宗旨相同,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被特别规定,但是优选设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弹性构件7彼此的间隔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比设于大间距区域AL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弹性构件7彼此的间隔小。而且,优选设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弹性构件7的弹性构件粘结倍率比设于大间距区域ALS区域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弹性构件7的弹性构件粘结倍率大。这是因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小间距区域ASP设在腰围部分WP中的腿围开口LO侧,即靠近排泄体液的部分的位置,能够在小间距区域ASP使一次性尿布1的匹配性提高,进而能够抑制泄漏。

另外,关于与复合伸缩性构件5所包含的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的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在考虑到上述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能够任意确定。上述所要求的尺寸根据一次性尿布1的尺寸、穿着者(婴儿、幼儿、大人等)等而不同,但是为了适当地产生上述作用效果,优选例如通过实验等来确定最合适的尺寸。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被特别规定,但是优选在一次性尿布1中,在使腰围部分WP沿腰围方向DW伸长50%的状态下,在设于大间距区域AL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凹凸区域41L的腰围方向DW的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是25个/20mm以下,且在设于小间距区域ASP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凹凸区域41S的腰围方向DW的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是26个/20mm以上。这是因为若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在上述数值范围内,则如上所述在腰围区域WP,能够在小间距区域ASP进一步使匹配性提高,且在大间距区域ALP变得更易于抓住,进而一次性尿布1变得易于提起。另外,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是与形成在凹凸区域41上的褶皱的每单位长度的数量成正比的数值。

在此,上述伸长50%的状态是指使复合伸缩性构件5在伸缩方向(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当于腰围方向DW)上伸长为伸长率成为50%的状态。伸长率由下式定义。

伸长率(%)=(LM-LM0)/LM0·100

在此,LM:伸长的复合伸缩性构件部分的伸缩方向长度

LM0:处于自然(收缩)状态的复合伸缩性构件部分的伸缩方向长度

上述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如下求出。首先,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利用形状测量机对沿着凹凸区域41的伸缩方向的截面曲线进行测量。另外,在相互相邻的两根弹性构件彼此之间的大致中央对截面形状进行测量。接着,根据该截面曲线求出基准长度中的截面曲线要素的高度Z(x)及长度Xs(参照JIS B0601:2001(ISO4287:1997)、JIS B0651:2001(ISO3274:1996)及图11)。最后,根据上述截面曲线要素的长度Xs的平均值PSm算出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D(D=1/PSm)。

实施例

在此,对为了确认复合伸缩性构件的作用而进行的试验进行说明。试验涉及包含大间距区域及小间距区域的复合伸缩性构件,相对于凹凸区域的厚度、凹凸区域的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平面透气度及压缩特性而进行。

实施例是包含区域A和区域B的一次性尿布,区域A相当于大间距区域且位于腰围开口侧,区域B相当于小间距区域且位于腿围开口侧。将区域A的凹凸区域赋形的赋形装置的齿间距(相当于在齿轮辊15A、15B的周向上邻接的上述齿27、29的顶部彼此的距离TPS、TPL)是2.0mm,将区域B的凹凸区域赋形的赋形装置的齿间距是1.0mm。并且,比较例是包含区域C和区域D的一次性尿布,区域C位于腰围区域侧且设有未将凹部及凸部赋形的复合伸缩性构件,区域D位于腿围开口侧且包含被具有1.5mm的齿间距的赋形装置赋形的凹凸区域。关于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其它的伸缩性构件的结构,参照在后面表示的表1。

接着,对上述试验的试验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试验中,在分别准备位于各个区域A~D的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样品或者试验片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试验。此外,除了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的测量外,样品使用了自然(收缩)状态的复合伸缩性构件。

(厚度)

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厚度是通过大荣科学精机制作所制的厚度测量器FS-60DS,并利用面积为20cm2(圆形)的加压板,在给予样品约294.2Pa(3gf/cm2)的载荷的状态下测量的。在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样品的凹凸区域进行了10次测量。求出测量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得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厚度。

(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

截面曲线是通过KEYENCE株式会社制的形状测量系统KS-1100、激光传感器LK-G30(光斑直径30μm)及控制器LK-GD500来测量的。测量范围是0~30000μm,测量间距是5μm,测量个数是6001,光斑的移动方向是伸缩方向,光斑的移动速度是50μm/sec。利用样品64(宽度是120mm,长度是200mm)制作后述的试验片66,并对试验片66进行了测量。1次进行±12个的移动平均值的测量,得到了截面曲线数据。此外,如上述那样,根据截面曲线数据算出了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

用于测量截面曲线的试验片66如下准备。即如图12(A)所示,准备了具有开口60a的四边形状的固定夹具60。如作为沿着图12(A)的线B-B的剖视图的图12(B)所示,在固定夹具60的相互相对的两边60b上分别安装了钩带61。此外,如图12(C)所示,在工作台62上以200mm的间隔安装一对钩带63。而且,如图12(D)所示,准备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样品64(宽度是120mm,长度是200mm),并在伸缩方向(弹性构件7延展的方向)上将间隔为100mm的标记65附在处于自然(收缩)状态的样品64上。

接着,如图12(E)所示,将样品64在伸缩方向上均等地伸长以使标记65彼此之间的间隔成为150mm,并将样品64贴附于工作台62上的钩带63。接着,如图12(F)所示,在样品64上将固定夹具60配置成两边60b与样品64的伸缩方向正交,并将样品64贴附在钩带61上。接着,将样品64从工作台62上的钩带63剥下,并将样品64贴附在钩带61上以使其在固定夹具60的两边60b卷绕。接着,去除了样品64的从固定夹具60突出的部分。由此,制作了如图12(G)所示那样的试验片66。截面曲线的测量是在位于固定夹具60的开口60a的部分进行的。

(平面透气度)

平面透气度是利用カトーテック株式会社制的透气性试验器KES-F8-AP1,并使用大小为40mm×40mm的样品来测量的。将平面透气度的单位换算成[m3/m2/分钟]。将上述试验片设置在上述试验器中,并在该试验片上进一步设置大小为100mm×100mm的丙烯酸板,在3.5mN/cm2的加重下进行测量。在此,在此所述的平面透气度是指复合伸缩性构件的第二方向、即在一次性尿布中与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平面透气度。另外,平面透气度的数值越大则透气性越高,进而能够抑制一次性尿布的闷热感。

(压缩特性)

利用カトーテック株式会社制的自动化压缩试验机KES-FB3-AUTO-A,对表示压缩特性的WC值进行了测量。压缩距离,加压板面积是2cm2(圆形),压缩速度是0.02mm/秒,行程是5mm/10V,功放设定是SENS2,读取间隔是0.1秒,上限载荷为约4.9kPa(50gf/cm2)。对于一个样品进行1次测量。在此,WC值越大则意味着越容易压缩。即,WC值越小则意味着压缩刚性越高。

表1表示实施例及比较例的复合伸缩性构件的结构及试验结果。另外,在表1中“齿啮合长度”是指连续齿轮辊及缺齿齿轮辊的相对的齿彼此的啮合长度。此外,“弹性构件使用根数”是指每一个弹性构件的弹性丝的使用根数。而且,“弹性构件间隔”是指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弹性构件彼此在与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

[表1]

参照表1,在实施例中,相当于大间距区域的A区域比相当于小间距区域的B区域凹凸区域的厚度厚且平面透气度高。此外,在比较例中,虽然C区域未被赋形而容易产生大的褶皱所以会变厚,但是平面透气度低。此外,在比较例中,D区域与实施例的A区域相比薄,平面透气度也低。因此,可以说位于实施例的A区域的复合伸缩性构件易于抓住且透气度高。

相当于小间距区域的B区域比相当于大间距区域的A区域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高且WC值低。此外,在比较例中,C区域及D区域与实施例的B区域相比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低,WC值也高。因此,可以说位于相当于小间距区域的B区域的复合伸缩性构件与穿着者的身体接触的面积变多且压缩刚性高,所以匹配性高。

由此,实施例的一次性尿布能够使匹配性提高,进而能够抑制泄漏,且在提起时易于抓住,进而易于提起。

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能够理解的全部的特征为:虽然在本说明书中对仅将上述的特征与特定的其它的特征关联而进行了组合说明,但是只要上述的特征没有被明确地排除在外,或者只要技术方式没有成为不可能的组合或没有意义的组合,就能够将记载的特征独立,而且,将在此公开的其它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任意地组合而结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小间距区域ASP及大间距区域ALP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小间距区域ASP及大间距区域ALP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分开地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大间距区域ALP被设在腰围开口WO侧,小间距区域ASP被设在相比于大间距区域ALP靠腿围开口LO侧。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将小间距区域ASP设在腰围开口WO侧,将大间距区域ALP设在相比于小间距区域ASP靠腿围开口LO侧。由此,在使穿着者穿着一次性尿布1时,易于抓住并提起腰围部分WP的腿围开口LO附近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小间距区域ASP被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大间距区域ALP被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不相重叠的位置。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将大间距区域ALP也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此外,在另一个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将大间距区域ALP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相重叠位置,将小间距区域ASP设在与吸收要素3存在的位置不相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中,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沿着腰围部分WP的腰围方向DW的整周被设置。但是,也可以将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的至少任意一方连续或者断续地设在腰围部分WP的腰围方向DW的一部分上而不是整周上。在此基础上,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设置形成有凹凸区域的其它的区域,该凹凸区域以与设在大间距区域ALP及小间距区域ASP的凹凸区域41L、41S不同的凹凸间距设有凹部51及凸部53。其结果为,不只是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在腰围方向DW上也能够任意地设置易于抓住的部分或者使匹配性提高的区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复合伸缩性构件5中,如图5A所示,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被重合成,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凸区域41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相互重合而排列,并且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非凹凸区域43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非凹凸区域43相互重合而排列。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凸区域41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不排列而以在与腰围方向DW正交的方向上稍微错开的状态被重合。即,在该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复合伸缩性构件5的无纺布片部分6U、6L中,在凹凸区域41的一部分上重合非凹凸区域4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被配置在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非凹凸区域43与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非凹凸区域43之间。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中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内侧无纺布片部分6U的凹凸区域41与外侧无纺布片部分6L的凹凸区域41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无纺布片6U、6L的凸部53U、53L进入无纺布片6L、6U的凹部51L、51U内部。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无纺布片6U、6L的凸部53U、53L未进入无纺布片6L、6U的凹部51L、51U内部。

本发明被如下规定。

(1)一次性尿布,具备:腰围部分,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腰围;以及胯部分,在从所述腰围部分的腹侧部分到所述腰围部分的背侧部分的范围内延伸且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其中,

在所述腰围部分设有复合伸缩性构件,

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具备:多个弹性构件,在腰围方向上延伸;以及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被重合成隔着所述弹性构件被相互接合,

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分别具备:

多个凹凸区域,至少局部地具备沿着所述腰围方向交替地反复并且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凸部及凹部;以及

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使这些凹凸区域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开,

所述腰围部分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连续或者分开地设置,

所述凹凸区域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以第一凹凸间距被设置,在配置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以与所述第一凹凸间距不同的第二凹凸间距被设置。

(2)根据(1)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在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设置。

(3)根据(1)或者(2)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第二区域被设在相比于所述第一区域靠所述胯部分侧,

所述第一凹凸间距比所述第二凹凸间距长。

(4)根据(3)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在使所述腰围部分沿所述腰围方向伸长50%的状态下,

在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所述凹凸区域的所述腰围方向的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是25个/20mm以下,

在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中,所述凹凸区域的所述腰围方向的截面曲线要素的密度是26个/20mm以上。

(5)根据(3)或者(4)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吸收要素被设置成沿着所述胯部分的长边方向,

所述第二区域被设在与所述吸收要素存在的位置相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一区域被设在与所述吸收要素存在的位置不相重叠的位置。

(6)根据(3)~(5)中任一个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弹性构件彼此的间隔比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弹性构件彼此的间隔小。

(7)根据(3)~(6)中任一个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设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粘结倍率比设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构件粘结倍率大。

(8)根据(1)~(7)中任一个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腰围部分在所述腰围方向的一部分上包含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

在所述腰围部分设有其它的区域,在所述其它的区域,被设于所述凹凸区域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凹凸间距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不同。

(9)根据(1)~(8)中任一个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被重合成,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凹凸区域及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凹凸区域相互排列,并且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非凹凸区域及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非凹凸区域相互排列。

(10)根据(9)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弹性构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非凹凸区域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非凹凸区域之间。

(11)根据(9)或者(10)中记载的一次性尿布,

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凹部内部,并且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凸部进入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的所述凹部内部。

(12)一种制造一次性尿布的方法,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腰围部分,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腰围;以及胯部分,在从所述腰围部分的腹侧部分到所述腰围部分的背侧部分的范围内延伸且被配置于穿着者的胯裆,其中,

该制造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方法至少包含:

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工序,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具备被相互重合的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及外侧无纺布片部分、和在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之间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弹性构件;以及

在所述腰围部分使用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而形成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工序,

制造复合伸缩性构件的工序包含赋形工序、重合工序和接合工序,

在所述赋形工序中,将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和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赋形成,在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和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上分别形成多个凹凸区域和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所述多个凹凸区域至少局部地具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交替地反复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凸部及凹部,所述至少一个非凹凸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使这些凹凸区域相互分开,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凹凸区域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一凹凸间距设有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凹凸区域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以与所述第一凹凸间距不同的第二凹凸间距设有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且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区域连续或者分开,

在所述重合工序中,使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重合,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所述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与所述外侧无纺布片部分隔着所述弹性构件相互接合,

在形成所述一次性尿布的工序中,通过以被设置成沿着所述胯部分的长边方向的吸收要素的长边方向与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的所述第二方向一致的方式,将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与所述吸收要素的长边方向端部接合,利用所述复合伸缩性构件形成所述腰围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 一次性尿布

3 吸收要素

5 复合伸缩性构件

6 无纺布片

6L 外侧无纺布片部分(下侧无纺布片)

6U 内侧无纺布片部分(上侧无纺布片)

7 弹性构件

41 凹凸区域

43 非凹凸区域

51 凹部

53 凸部

ALP 大间距区域(第一区域)

ASP 小间距区域(第二区域)

CP 胯部分

DW 腰围方向

WP 腰围部分

WPB 背侧部分

WPS 腹侧部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