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用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433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手术用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用器具。

本申请基于2014年03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070397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同时进行生物体组织的缝合和切离的器具。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手术用器具,其包括:盒,其收纳有多个卡钉;刀,其用于切离生物体组织;以及操作部,其用于将卡钉钉进组织并且利用刀切离组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80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40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0836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针对组织的外科处理的过程中,出于使组织移动或保持组织的目的而使用了把持钳子。例如在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手术用器具进行组织的缝合及切离的情况下,在推进多次缝合及切离时,有时利用把持钳子把持切离部位并使其向期望的位置移动。在此,在利用把持钳子把持由手术用器具缝合了的部位的情况下,必须考虑导致所把持的部位的组织的挤压、所把持的部位的缝合不全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引起由在缝合及切离后紧接着的手法造成的组织的挤压、缝合不全的手术用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手术用器具包括:插入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第一钳构件及第二钳构件,其设于所述插入部的远位端部并用于把持组织;缝合部,其用于对由所述第一钳构件和所述第二钳构件把持着的组织进行缝合;切离部,其在由所述第一钳构件和所述第二钳构件把持着的组织中的利用所述缝合部缝合的缝合区域内切离组织;以及牵引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钳构件与所述第二钳构件中的至少任一者,能够利用所述缝合部在所述缝合区域内连结于所述组织,该牵引构件具有至少在连结于所述组织后向所述缝合区域外突出的被卡定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钳构件包括:线状的槽部,其设于所述第一钳构件的第一把持面;刃部,其配置于所述切离部并能够沿着所述槽部进行移动;以及卡钉列,其在所述槽部的周围具有能够从所述第一钳构件朝向所述第二钳构件发射的多个卡钉,也可以是,所述牵引构件具有仿照所述第一把持面和所述槽部并且覆盖所述多个卡钉且安装于所述第一钳构件的片状的翼片。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槽部具有:第一壁面及第二壁面,其与所述第一把持面交叉并相互分开;底面,其连结所述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第一保持部,其将所述翼片保持于所述第一壁面;以及第二保持部,其将所述翼片保持于所述第二壁面,也可以是,所述翼片具有:第一片,其在所述第一把持面中的作为被所述槽部截断的区域之一的与所述第一壁面相连的第一区域内覆盖所述卡钉并保持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以及第二片,其在所述第一把持面中的作为被所述槽部截断的区域之一的与所述第二壁面相连的第二区域内覆盖所述卡钉并保持于所述第二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上述第3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将所述第一片夹入于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并进行保持的第一狭缝部。也可以是,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将所述第二片夹入于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并进行保持的第二狭缝部。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牵引构件包含聚乙醇酸、聚乳酸及它们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被卡定部收纳于所述第一钳构件和所述第二钳构件中的至少任一者,在所述被卡定部连结于所述组织之后,在所述组织被所述切离部切离了时,所述被卡定部向所述缝合区域外突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各个技术方案,难以引起由在缝合及切离后紧接着的手法造成的组织的挤压、缝合不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远位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第一把持面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牵引构件的剖视图,是图3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牵引构件的其他安装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二钳构件的第二把持面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把持着组织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中的缝合的一过程的图。

图12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缝合并切离后的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相同的截面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相同的截面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中的远位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将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并进一步切离了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牵引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第一把持面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远位部分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针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远位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第一钳构件的第一把持面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工作部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牵引构件的剖视图,是图3的放大图。图7是表示牵引构件的其他安装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第二钳构件的第二把持面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是利用卡钉27(参照图12)缝合组织彼此、并将缝合后的部位切离的医疗器具。

手术用器具1具有装填有卡钉27的盒2和能够安装盒2的装订器60。

盒2具有轴部3、开闭连杆部8、第一钳构件10以及第二钳构件50。

如图1和图2所示,轴部3是能够将盒2连结于卡钉27的大致棒状的部位。

轴部3具有筒部4和连接构件5。

在筒部4的内部配置有连接构件5。筒部4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装订器60的后述的轴61的远位端。筒部4的远位端连接于开闭连杆部8和第二钳构件50。

连接构件5是利用使用者对装订器60的操作进行动作的构件。连接构件5具有用于使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的第一连接构件6和用于使后述的工作部31进行动作的第二连接构件7。

第一连接构件6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参照图1)中的第一传递构件72的远位端。第一连接构件6的远位端连接于开闭连杆部8。

第二连接构件7的近位端能够连接于后述的传递构件71(参照图1)中的第二传递构件73的远位端。第二连接构件7的远位端连接于后述的基台32的近位端。

开闭连杆部8具有将第一连接构件6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第一连接构件6的移动转换为第一钳构件10的开闭移动的连杆结构。

第一钳构件10具有基部11、卡钉保持件15、卡钉27、工作部31以及牵引构件40。

基部11呈具有长度轴线的大致棒状或者具有通道。

基部11具有能够收纳卡钉保持件15及工作部31的凹部12和与轴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13。

凹部12朝向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侧开口。

与轴部3连通的连通路径13是供第二连接构件7贯穿的通路。

卡钉保持件15具有保持体部16和驱动器26。

如图3和图4所示,保持体部16具有在把持组织时与组织相接触的第一把持面17、收纳有卡钉27的收纳部18以及在第一把持面17上开口的槽部22。保持体部16以第一把持面17自基部11暴露的朝向安装于基部11的凹部12。

第一把持面17是在保持体部16安装于基部11的凹部12的状态下朝向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的面。

收纳部18能够以卡钉27的刺入端朝向第二把持面51的状态收纳卡钉27。

如图4所示,第一把持面17中的、包围多个收纳部18的包络线的内侧区域限定了利用卡钉27缝合组织的缝合区域SA(参照图10)。

在卡钉27收纳于收纳部18的状态下,在被槽部22截断的两个区域内分别构成有卡钉列19(第一卡钉列20、第二卡钉列21)。

第一卡钉列20由沿槽部22延伸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卡钉2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钉列20在与槽部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且沿着第一把持面17的方向上设有两列以上。

第二卡钉列21由沿槽部22延伸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卡钉27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钉列21在与槽部2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且沿着第一把持面17的方向上设有两列以上。

由此,卡钉列19在槽部22的周围具有能够从第一钳构件10朝向第二钳构件50发射(参照图11)的多个卡钉27。

如图2和图3所示,槽部22是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收纳有工作部31的后述的刃部35的线状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呈直线状。槽部22限定组织的切离中的切离线L。

槽部22具有相互分开的第一壁面23及第二壁面24和连结第一壁面23与第二壁面24的底面25。本实施方式中的槽部22的底面25由基部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2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钳构件10的中间区域为了供工作部31通过而在第一壁面23与底面25之间开有间隙,在第二壁面24与底面25之间开有间隙。

如图3所示,第一壁面23具有与保持体部16上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一壁面23从保持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部11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一壁面23沿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壁面24是在从第一壁面23离开了能够供工作部31的刃部35通过的距离的位置与第一壁面23平行(包括大致平行)地形成的面。第二壁面24是与保持体部16上的第一把持面17交叉的面。第二壁面24从保持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朝向基部11的凹部12的底部延伸。第二壁面24沿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延伸。

驱动器26配置于收纳部18的内部。驱动器26在收纳部18的内部能够利用工作部31的凸轮部33进行移动。即,若驱动器26利用凸轮部33朝向收纳部18的第一把持面17侧的开口移动,则驱动器26朝向第一把持面17侧的开口按压卡钉27的连结部30,从收纳部18中压出卡钉27。

卡钉27具有形成有向组织内刺入的刺入端的一对腿部28、29(参照图12)和连结一对腿部28、29彼此的连结部30。卡钉27通过对能够变形且生物适应性较高的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形为日语コ字状(所有的角为直角的U字状)。关于卡钉27的形状,适当地选择采用公知的结构较好。

图3和图5所示的工作部31为了从收纳部18中压出卡钉27而使驱动器26移动,为了进而在压出卡钉27之后切离组织而配置在基部11的内部。

如图3和图5所示,工作部31具有基台32、凸轮部33以及刃部35。

基台32连接于连接构件5的第二连接构件7的远位端。通过第二连接构件7向其中心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基台32能够移动。

在基台32上安装有凸轮部33和刃部35。

凸轮部33具有相对于基部11的长度轴线倾斜的倾斜面34。凸轮部33的倾斜面34在凸轮部33沿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移动时与驱动器26相接触并使驱动器26移动。凸轮部33的移动方向是槽部22延伸的方向。

刃部35配置于比凸轮部33靠近位侧的位置。刃部35在远位侧具有能够切离生物体的组织的锐利的结构。刃部35以从第一把持面17朝向第二钳构件50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槽部22。刃部35自第一把持面17突出的突出量是在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处于闭合的状态时刃部35不会勾挂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的程度的突出量。

牵引构件40是能够利用卡钉27连结于组织的构件。

牵引构件40具有仿照第一把持面17和槽部22并安装于保持体部16的片状的翼片41。

翼片41具有第一片42和第二片45。第一片42在作为第一把持面17中的被槽部22截断的区域之一的与第一壁面23相连的第一区域(即设有第一卡钉列20的区域)内覆盖卡钉27。第二片45具有在作为第一把持面17中的被槽部22截断的区域之一的与第二壁面24相连的第二区域(即设有第二卡钉列21的区域)内覆盖卡钉27的第二片45。

如图3和图6所示,翼片41的第一片42从第一把持面17沿着第一壁面23延伸,例如通过粘接等安装于第一壁面23。第一片42利用在将翼片41连结于组织之后使第一钳构件10自组织离开的过程中、第一片42自第一壁面23脱落的程度的粘接力保持于作为第一片42与第一壁面23之间的粘接部分的第一保持部23a。

例如如图7所示,翼片41的第一片42也可以被夹入于第一壁面23与底面25之间的第一狭缝部23b。

翼片41的第一片42具有在缝合区域SA(参照图10)内利用卡钉27固定于组织的第一固定部43和在连结于缝合区域SA之后向缝合区域SA外突出的第一被卡定部(被卡定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片41的第一片42中的、第一固定部43是配置于第一把持面17的部分,第一被卡定部44是配置于第一壁面23的部分。

如图3和图6所示,翼片41的第二片45从第一把持面17沿着第二壁面24延伸,例如通过粘接等安装于第二壁面24。第二片45利用在将翼片41连结于组织之后使第一钳构件10自组织离开的过程中、第二片45自第二壁面24脱落的程度的粘接力保持于作为第二片45与第二壁面24之间的粘接部分的第二保持部24a。

例如如图7所示,翼片41的第二片45也可以被夹入于第二壁面24与底面25之间的第二狭缝部24b。

翼片41的第二片45具有在缝合区域SA(参照图10)内利用卡钉27固定于组织的第二固定部46和在连结于缝合区域SA之后向缝合区域SA外突出的第二被卡定部(被卡定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翼片41的第二片45中的、第二固定部46是配置于第一把持面17的部分,第二被卡定部47是配置于第二壁面24的部分。

作为翼片41的材质,选择相对于生物体的适应性较高的材质。例如,作为翼片41的材料,选择在组织缝合后经过了预定期间之后被生物体吸收的材料较好。作为生物体吸收性材料的一例,可列举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及它们的共聚物。翼片41也可以含有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及它们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2和图8所示,第二钳构件50具有形成有多个成形袋52的第二把持面51。

第二把持面51是朝向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的面。在第一钳构件10为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的状态时,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根据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厚度预先设定。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之间的距离形成为在使用了卡钉27的缝合之后引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粘连且难以引起成为缝合对象的组织的过度的挤压的距离。

在第二把持面51上形成有上述成形袋52和能够供刃部35的突出端进入且在第二钳构件50的长度轴线方向上较长的退避槽53。

图8所示的成形袋52为了成为如图12所示缝合组织的形状而具有为了使卡钉27的腿部28、29塑性变形而引导腿部28、29的斜面或弯曲面。

如图11和图12所示,退避槽53为了可靠地进行刃部35对组织的切离而从第二把持面51凹陷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卡钉保持件15、卡钉27、凸轮部33以及第二钳构件50构成了缝合部54(参照图3)。缝合部54对组织进行缝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卡钉保持件15、刃部35以及第二钳构件50构成了切离组织的切离部55(参照图3)。

如图1所示,装订器60具有细长的筒状的轴61、连接于轴61的近位端的操作部63以及从操作部63向盒2传递操作力量的传递构件71。

在轴61的远位端,能够安装盒2的轴部3的近位端。

在轴61的内部配置有传递构件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盒2和装订器60的轴61构成了在手术用器具1中能够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62。

使用者为了进行使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以及将卡钉27安装于组织进而切离组织的操作而将操作部63设于轴61的近位端。

操作部63具有固定于轴61的近位端的筒64和连结于筒64的手柄部65。

使用者为了进行以轴6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使轴61旋转的操作而将筒64固定于轴61的近位端。

手柄部65具有主体部66、固定手柄67、可动手柄68、杆69以及固定部70。

主体部66以相对于筒64以轴6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筒64。

固定手柄67具有自主体部66延伸的大致棒状的形状。固定手柄67是使用者用手握持的部分。

可动手柄68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手柄67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部66。可动手柄68连接于后述的第二传递构件73的近位端。

杆69以能够相对于主体部66往复移动的方式连结于主体部66。杆69连结于后述的第一传递构件72的近位端。

固定部70能够将杆69相对于主体部66的状态切换为杆69相对于主体部66固定的固定状态和杆69相对于主体部66可动的可移动状态。在杆69利用固定部70固定于主体部66的情况下,借助第一传递构件72、第一连接构件6以及开闭连杆部8连接于杆69的第一钳构件10无法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移动。在杆69形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66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钳构件10能够与杆69的往复移动相对应地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进行开闭动作。

传递构件71包括固定于杆69的第一传递构件72和固定于可动手柄68的第二传递构件73。

第一传递构件72是连结杆69与第一连接构件6的棒状构件。

第二传递构件73是连结可动手柄68与第二连接构件7的棒状构件。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的作用。图9是用于说明手术用器具的作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利用手术用器具把持着组织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手术用器具中的缝合的一过程的图。

图12是表示利用手术用器具缝合并切离后的组织的状态的图。

如图2和图3所示,以在收纳部18内收纳有卡钉27、且凸轮部33和刃部35位于基部11的近位端附近的状态准备手术用器具1。

手术用器具1被利用公知的手法经由例如套管针引导至处理对象部位。

如图9所示,设于手术用器具1的插入部62的远位端部的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在未图示的腹腔镜观察下与操作部63的杆69的操作相应地把持成为切离对象的组织。

通过如图9所示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把持成为切离对象的组织,从而如图10所示,相对于切离对象组织,限定安装卡钉27的缝合区域SA和切离线L。使用者通过操作图1所示的操作部63的固定部70并相对于操作部63的主体部66固定杆69,从而在如图9所示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组织的状态下固定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的位置。

使用者在使用图1所示的固定部70将杆69固定于主体部66之后,使可动手柄68进行动作并使第二传递构件73向远位侧移动。向远位侧移动的第二传递构件73使盒2的第二连接构件7向远位侧移动。

向远位侧移动的第二连接构件7借助图3所示的基台32使凸轮部33与刃部35一起向远位侧移动。向远位侧移动的凸轮部33利用倾斜面34顶起驱动器26。通过图3所示的驱动器26被倾斜面34顶起,从而驱动器26从收纳部中压出卡钉27以使得卡钉27的刺入端向组织内刺入(参照图11)。当卡钉27的刺入端刺入组织时,卡钉27的腿部28、29贯穿翼片41。

若进一步从收纳部18中压出卡钉27,则卡钉27的腿部28、29抵接于成形袋52。成形袋52使卡钉27的腿部28、29向缝合组织的预定的形状变形。在从收纳部18中压出了卡钉27之后,卡钉27的连结部30以翼片41与组织相接触的方式支承翼片41。卡钉27伴随着凸轮部33的移动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侧朝向远位侧依次被从收纳部18中发射出来。这样,缝合部54利用卡钉27对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进行缝合。

配置于凸轮部33的近位侧的刃部35(参照图5)以第一卡钉列20与第二卡钉列21之间为切离线L(参照图9),沿着槽部22进行移动。由此,从利用卡钉27缝合了的部位依次切离组织。刃部35在由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着的组织中的缝合区域SA内切离组织。

如果卡钉27的缝合和刃部35的切离结束,则使用者解除固定部70对杆69的固定并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打开第一钳构件10。由此,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对组织的把持消除。若使第一钳构件10自缝合和切离结束的组织离开,则翼片41的第一片42和第二片45分别自第一壁面23和第二壁面24脱落。即,在缝合和切离结束之后,翼片41自第一钳构件10离开。通过翼片41自第一钳构件10离开,从而如图12所示,翼片41的第一片42和第二片45成为以在缝合区域SA内卡定的状态保持与组织连结的状态。

第一片42中的、第一被卡定部44以自组织的切离面S1突出的方式向缝合区域SA1(SA)外突出。因此,翼片41的第一片42的第一被卡定部44能够利用未图示的把持钳子等容易地进行把持。

第二片45中的、第二被卡定部47以自组织的切离面S2突出的方式向缝合区域SA2(SA)外突出。因此,翼片41的第二片45的第二被卡定部47能够利用未图示的把持钳子等容易地进行把持。

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多次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从轴61上卸下发射了卡钉27后的盒2,将新的盒2安装于轴61。在进一步向前切割切离了的组织的情况下,在使切离了的组织移动时,通过把持第一被卡定部44、第二被卡定部47,从而不用夹着切离了的组织和卡钉27就能够移动或牵引组织。

若利用把持钳子等夹着切离了的组织,则会进一步压缩已经被卡钉27压缩的组织,认为有使组织产生过度的挤压的可能性。针对组织的过度的挤压能够导致阻碍组织的血流并使缝合后的粘连变慢。另外,若利用把持钳子等夹着卡钉27,则认为有通过卡钉27变形而使组织的缝合状态恶化的可能性。例如,认为有利用变形的卡钉27使组织产生过度的挤压、或者在卡钉27变形的区域内使缝合变松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难以引起由在缝合及切离后紧接着的手法造成的组织的挤压、缝合不全。因此,难以产生缝合及切离后的组织的粘连的迟缓。

(变形例1-1)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3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相同的截面的图。

如图13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翼片41不是安装于第一钳构件10而是安装于第二钳构件50。

翼片41的第一片42的第一被卡定部44与翼片41的第二片45的第二被卡定部47均进入退避槽53的内部并粘接于退避槽53的内表面。

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从收纳部18中压出卡钉27的过程中,在卡钉27的腿部28、29(参照图12)的刺入端贯穿组织之后,直到腿部28、29与成形袋52相接触的期间,腿部28、29贯穿翼片41。而且,在卡钉27的腿部28、29利用成形袋52变形为用于缝合的形状之后,利用卡钉27的腿部28、29将翼片41连结于组织。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利用把持钳子等把持第一被卡定部44、第二被卡定部47并移动或者牵引组织。

另外,作为翼片41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的安装方法,取代粘接,也可以采用使用能够埋入第二把持面51内的固定片等夹入翼片41的方法。

另外,在第二钳构件50没有退避槽53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上具有分别供第一被卡定部44和第二被卡定部47插入的槽而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1-2)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图14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与图2的III-III线相同的截面的图。

如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取代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翼片41,具有第一片42与第二片45相连的状态下的一张片状的翼片41A。

翼片41A沿着第一把持面17、第一壁面23以及第二壁面24进行配置。翼片41A通过与组织一起被刃部35切离,从而分离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片42和第二片45。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1-3)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图1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中,翼片41的第一被卡定部44和第二被卡定部47具有用于与把持钳子等的把持面卡合的厚壁部44a、47a。

厚壁部44a、47a形成于翼片41的边缘部分。

在本变形例中,在利用把持钳子等把持着翼片41的第一被卡定部44或第二被卡定部47时,厚壁部44a、47a作为防脱件发挥作用以使得第一被卡定部44、第二被卡定部47难以脱落。

(变形例1-4)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翼片41的第一被卡定部44和第二被卡定部47具有供把持钳子等插入的孔部44b、47b。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被卡定部44和第二被卡定部47具有以孔部44b、47b的通孔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轮廓形状。

在翼片41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的状态下,孔部44b、47b在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上排列设有多个。另外,孔部44b、47b只要在第一被卡定部44中有一个以上、在第二被卡定部47中有一个以上即可。

(变形例1-5)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图1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图19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第一片42在翼片41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的状态下沿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相互分开地具有多个第一被卡定部44,第二片45在翼片41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的状态下沿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相互分开地具有多个第二被卡定部47。

在翼片41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的状态下,在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上,多个第一被卡定部44与多个第二被卡定部47交错配置。

另外,槽部22具有单独收纳多个第一被卡定部44的第一收纳槽22a和单独收纳多个第二被卡定部47的第二收纳槽22b。在基部11的长度轴线方向上,多个第一收纳槽22a与多个第二收纳槽22b交错配置。

在本变形例中,在刃部35沿着槽部22移动的过程中,在刃部35能够与第一被卡定部44相接触时,刃部35能够与第二壁面24相接触,在刃部35能够与第二被卡定部47相接触时,刃部35能够与第一壁面23相接触。即,刃部35不会同时与第一被卡定部44和第二被卡定部47两者相接触。

在本变形例中,能够防止刃部35卷入第一被卡定部44或第二被卡定部47并完全切掉。

(变形例1-6)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图20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第一钳构件的状态的图。

如图2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保持体部16,具有除了供刃部35进退的槽部22之外还形成有供翼片41插入的第二槽部22A的保持体部16。

第二槽部22A具有第一伴随槽22A1和第二伴随槽22A2,该第一伴随槽22A1和该第二伴随槽22A2位于之间隔着槽部22而相互分开的位置。

第一伴随槽22A1是与槽部22平行延伸的槽。第一伴随槽22A1具有相当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壁面23的壁面,粘贴或压入有翼片41的第一被卡定部44。

第二伴随槽22A2是与槽部22平行延伸的槽。第二伴随槽22A2具有相当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壁面24的壁面,粘贴或压入有翼片41的第二被卡定部47。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中的远位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将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并进一步切离了组织的状态的图。

如图21、图22以及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牵引构件40而具有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牵引构件40的结构不同的牵引构件40A。

牵引构件40A是以横穿保持体部16的收纳部18的开口的方式延伸的细长的构件。牵引构件40A沿着第一把持面17以与槽部22交叉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

牵引构件40A粘接于保持体部16的第一把持面17。牵引构件40A相对于第一把持面17的粘接力是在牵引构件40A被卡钉27连结于组织之后、使第一钳构件10自组织离开时能够供牵引构件40A自第一把持面17离开的大小。另外,关于牵引构件40A中的自第一把持面17突出的区域,根据需要,也可以粘接于基部11的外表面。

另外,收纳牵引构件40A中的自第一把持面17突出的区域的槽结构也可以形成于基部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钉27贯穿牵引构件40A并向组织刺入,与第1实施方式的牵引构件40相同地连结于组织。在牵引构件40A连结于组织之后,利用切离组织的刃部35,牵引构件40A也与组织一起被切离。由此,牵引构件40A分割为利用第一卡钉列20卡定于组织的第一片42A和利用第二卡钉列21卡定于组织的第二片45A。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构件40A的第一片42A和第二片45A分别具有取代利用卡钉27缝合了的组织而被把持的第一被卡定部44A和第二被卡定部47A。

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中,牵引构件40A也可以具有易于利用把持钳子抓住的环、在利用把持钳子把持着牵引构件40A时用于使牵引构件40A难以自把持钳子脱落的球部等。例如,也可以是,牵引构件40A呈线状,利用打结而形成有环、球部。

另外,根据需要,将多个牵引构件40A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较好。

(变形例2-1)

接着,说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24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上述牵引构件40A粘接于第二钳构件50的第二把持面51。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把持面51上的牵引构件40A的粘接位置是在第一钳构件10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的状态时、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供卡钉27贯穿牵引构件40A的位置。列举一例,牵引构件40A在第二把持面51上横穿成形袋52的开口部分,并以与退避槽53交叉的方式粘接于第二把持面51。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2)

接着,说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图2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安装于组织的状态的图。图2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牵引构件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取代上述变形例2-1中说明的牵引构件40A,具有还形成有供第二钳构件50插入的环部48的牵引构件40B。环部48在与配置于第二把持面51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具有脆弱部49。脆弱部49容易被切离为第一片42B和第二片45B。

牵引构件40B通过将第二钳构件50插入环部48的内部而卡合于第二钳构件50的外周面。牵引构件40B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在能够供卡钉27贯穿的位置卡合于第二钳构件50。

牵引构件40B的环部48中的位于第二把持面51的部分与组织一起被刃部35切离。而且,通过在脆弱部49切离环部48,从而牵引构件40B分割为利用第一卡钉列20卡定于组织的第一片42B和利用第二卡钉列21卡定于组织的第二片45B。

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构件40B的第一片42B和第二片45B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分别具有取代利用卡钉27缝合了的组织而被把持的第一被卡定部44B和第二被卡定部47B。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当牵引构件40B安装于组织且脆弱部49被切离时,脆弱部49位于以自组织突出的方式自组织离开的位置。因此,在牵引构件40B安装于组织之后,在利用把持钳子等把持牵引构件40B时,能够容易地把持脆弱部49。而且,通过把持脆弱部49并移动或牵引牵引构件40B,从而不用直接把持组织、卡钉27就能够移动或牵引切离后的组织。

另外,本变形例中的牵引构件40B,取代向环部48插入第二钳构件50的结构,也可以是向环部48插入第一钳构件10的结构。

另外,根据需要,将多个牵引构件40B安装于第一钳构件10或第二钳构件50较好。而且,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使安装于第一钳构件10或第二钳构件50的牵引构件40B移动之后进行使用。

另外,如图27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牵引构件40B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呈片状、具有相当于环部48的筒状部48A和脆弱部49A的结构。

(变形例2-3)

接着,说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图2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2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以下这一点上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术用器具1A的结构不同:取代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牵引构件40A,具有利用第一卡钉列20连结于组织的第一片42C和利用第二卡钉列21连结于组织的第二片45C,第一钳构件10具有分别收纳第一片42C和第二片45C的收纳部16A和收纳部16B,。

第一片42C为了利用第一卡钉列20中的位于最远位端的卡钉27连结于组织而配置于第一把持面17的远位端部分。

第一片42C与卡钉27也可以利用铆接而预先固定。

第二片45C为了利用第二卡钉列21中的位于最远位端的卡钉27连结于组织而配置于第一把持面17的远位端部分。

在本变形例中,第二片45C与卡钉27利用铆接而固定。

在第一片42C和第二片45C上也可以设有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环、球部。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2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的侧视图。图30是表示第一钳构件的第一把持面的俯视图。图31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远位部分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2是表示手术用器具的针管的剖视图。

图29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在利用粘接剂缝合组织彼此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和第2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A的结构不同。

如图29、图30、图31以及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没有卡钉27,在第一钳构件10上具有朝向第二把持面51突出的多个针管80。多个针管80固定于各个收纳部18。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取代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操作部63而具有用于分别进行用于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开闭动作的操作和用于向缝合对象组织供给粘接剂的操作的操作部63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用于切离组织的切离部。

如图30所示,第一钳构件10具有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槽部22,在第一把持面17上具有多个针管80。

如图31所示,在第一钳构件10的内部设有与针管80相连通的空洞部分10a。

图31和图32所示的多个针管80具有用于放出粘接剂的一个以上的开口。而且,多个针管80与第一钳构件10的内部的空洞部分10a相连通。第一钳构件10的空洞部分10a作为供粘接剂流动的流路使用。第一钳构件10的内部的空洞部分10a与从第一钳构件10的近位端延伸到操作部63B的管81的远位端相连通。

在第一钳构件10的第一把持面17上安装有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翼片41。本实施方式中的翼片41在已经贯穿有针管80的状态下仿照第一把持面17并安装于第一把持面17。

如图29所示,手术用器具1B的操作部63B为了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的开闭动作而包括棒状的主体部66B、以能够相对于该主体部66B滑动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主体部66B的滑动件78以及向上述管81内送入粘接剂的泵部82。

主体部66B和滑动件78具有为了使滑动件78相对于主体部66B的移动方向成为一个方向而限制滑动件78的移动的棘轮机构74。

棘轮机构74具有在主体部66B的轴向上排列设置的齿部75、设于滑动件78的卡合突起76以及解除齿部75与卡合突起76之间的卡合的释放开关77。

棘轮机构74在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闭合第一钳构件10的情况下以不操作释放开关77的方式能够使滑动件78相对于主体部66B移动,在相对于第二钳构件50打开第一钳构件10的情况下需要操作释放开关77。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滑动件78将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设为闭合的状态时,第一钳构件10与第二钳构件50之间利用棘轮机构74保持为闭合的状态。

泵部82是连接于管81的近位端的、例如注射泵。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织的缝合利用从刺入到组织内的针管80放出的粘接剂来进行。而且,从针管80放出的粘接剂对翼片41与组织之间进行粘接。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翼片41连结于组织。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不用把持所缝合的组织的缝合区域SA而把持第一被卡定部44或第二被卡定部47就能够移动或牵引组织。

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术用器具1相同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将针管80能够相对于第一把持面17突出没入的结构设于本实施方式的手术用器具1B。

例如,也可以是,多个针管80构成为利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凸轮部33自收纳部18突出。在该情况下,当多个针管80完全收纳于收纳部18的内部时,能够与把持钳子相同地使用第一钳构件10和第二钳构件50把持组织。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

另外,能够适当地组合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及各个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素来进行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各个技术方案(包括变形例),难以引起由在缝合及切离后紧接着的手法造成的组织的挤压、缝合不全。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 手术用器具;2 盒;3 轴部;4 筒部;5 连接构件;6 第一连接构件;7 第二连接构件;8 开闭连杆部;10 第一钳构件;11 基部;12 凹部;13 连通路径;15 卡钉保持件;16 保持体部;17 第一把持面;18 收纳部;19 卡钉列;20 第一卡钉列;21 第二卡钉列;22 槽部;23 第一壁面;23a 第一保持部;23b 第一狭缝部;24 第二壁面;24a 第二保持部;24b 第二狭缝部;25 底面;26 驱动器;27 卡钉;28、29 腿部;30 连结部;31 工作部;32 基台;33 凸轮部;34 倾斜面;35 刃部;40 牵引构件;41 翼片;42 第一片;43 第一固定部;44 第一被卡定部(被卡定部);45 第二片;46 第二固定部;47 第二被卡定部(被卡定部);48 环部;49 脆弱部;50 第二钳构件;51 第二把持面;52 成形袋;53 退避槽;54 缝合部;55 切离部;60 装订器;61 轴;62 插入部;63 操作部;64 筒;65 手柄部;66 主体部;67 固定手柄;68 可动手柄;69 杆;70 固定部;71 传递构件;72 第一传递构件;73 第二传递构件;74 棘轮机构;75 齿部;76 卡合突起;77 释放开关;78 滑动件;80 针管;81 管;82 泵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