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1883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风寒湿痹症所涉及的病种范围较多,包括现代医学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均称为风寒湿痹症,风寒湿痹主要指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疾病,通常会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疼痛,关节病变除疼痛外还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肩周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以及关节性疼痛是常见的风寒湿痹。这类疾病发病多,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往往不尽理想。目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中药制剂不少,但是中医传统主方治疗风寒湿痹多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为法选方,特别是贴穴处方往往加入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等,以达温经通络、化痰逐饮的效果。但是我们发现患者皮肤反应较敏感或者较剧烈,致使皮损严重,高敏者根本不敢用,使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且现有的中药治疗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但是仅使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风寒湿痹证疗效确切、简单易行、无痛苦、不良反应小、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风寒湿痹证疗效确切、简单易行、无痛苦、不良反应小、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以下贴敷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贴敷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当归25~35份、莪术25~35份、香附8~12份、青风藤25~35份、川芎8~12份、桂枝25~35份、甘草8~12份、川乌25~35份、苦参8~12份、徐长卿8~12份、豕甲8~12份和远红外粉10~30份。方中青风藤、川乌、桂枝为君,温经通络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为臣;豕甲、徐长卿祛风通经活络为佐;甘草为使,缓和药性并与徐长卿、苦参一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远红外矿物粉的加入能使贴敷局部产生持久的温热效应和远红外治疗作用。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还包括以下内服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内服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生白术40~60份、肉桂10~20份、知母8~12份、川牛膝10~20份和豕甲8~12份。所述内服药剂中生白术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痹症多为寒湿积聚成痰饮阻塞经络,脾为生痰之源,健脾以阻寒湿痰饮生成之源,从源头上阻断痹症病理的物质基础;肉桂、川牛膝为臣药,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月华子本草》云,“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清淤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生牛膝活血通经、补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药)下行。二药共同补肝肾、强筋骨;豕甲又称猪蹄甲,为穿山甲的替代药物,因穿山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用豕甲代之。本发明人经大量研究表明豕甲与穿山甲一样均具有活血散结、通经下乳的作用,其抗炎止痛等药理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知母为使药,知母性寒、滋阴、润燥以调和肉桂、白术的热性与燥性,使整方药性趋于平稳。全方调理脾、肝、肾三脏功能,脾主肌肉,脾生痰,健脾能强健肌肉改善痹症之肌肉酸痛,断生痰之源,改善痰饮对经络的阻塞和对肌肉关节等危害;肝主筋,调整肝的功能以改善筋骨挛痛;肾主骨,补肾能治疗痹症之关节骨痛,三脏同调共奏肌肉,筋腱、骨骼恢复之功。另外,本内服药剂突出一个“量”的概念,主要表现两点,一是药味数量不超过五种。传统处方有些设计多者30-50味药不等,且以药味多作为宣传亮点,但本发明人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尤其针对风寒湿痹证的长期研究,认为药味越多,效果往往越不理想。试想30多味药组方成丸,每次6克计,平均每味药0.2克。这0.2克的草根树皮,不是提取的单一有效成分,在非毒药的情况下是难以奏效的。所以本处方力求少而精,方中各味药尽量达到有效量。二是主药即君药更要强调达到有效量,该方中白术即占整体组分的一半,即每天口服丸剂20-30克时,主药白术能达10-15克,保证达到理想疗效。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以重量份计,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以下贴敷药剂:当归30份、莪术30份、香附10份、青风藤30份、川芎10份、桂枝30份、甘草10份、川乌30份、苦参10份、徐长卿10份、豕甲10份和远红外粉20份;还包括以下内服药剂:生白术50份、肉桂15份、知母10份、川牛膝15份和豕甲10份。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以重量份计,所述贴敷药剂还包括以下原料药:干姜提取物10~20份、艾叶提取物8~12份。所述干姜提取物为乙醇姜酊,所述艾叶提取物为乙醇艾酊;所述乙醇姜酊和乙醇艾酊中的乙醇含量为80~90wt%。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清痰的功效,艾叶能温通经脉,干姜、艾叶的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性成分,共同起到温经通脉的作用,且作为贴敷药剂使用,具有更好的渗透和促进吸收作用。为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制备贴敷药剂的以下步骤: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当归25~35份、莪术25~35份、香附8~12份、青风藤25~35份、川芎8~12份、桂枝25~35份、甘草8~12份、川乌25~35份、苦参8~12份、徐长卿8~12份和豕甲8~12份,混合后粉碎,过80目筛,加入远红外粉10~30份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医用辅料制备成膏剂。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制备内服药剂的以下步骤: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生白术40~60份、肉桂10~20份、知母8~12份、川牛膝10~20份和豕甲8~12份,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医用辅料压片或成丸或制备成胶囊剂。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贴敷药剂的制备步骤中,在加入远红外粉后,还加入干姜提取物10~20份、艾叶提取物8~12份,然后加入医用辅料制备成膏剂。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贴敷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当归25~35份、莪术25~35份、香附8~12份、青风藤25~35份、川芎8~12份、桂枝25~35份、甘草8~12份、川乌25~35份、苦参8~12份、徐长卿8~12份、豕甲8~12份和远红外粉10~30份,摒弃掉现有外用制剂中具有“刺激性”和“易过敏”的中药组分,增加护肤养肤抗过敏作用的中药,在减少或者免除皮肤反应的同时恢复皮肤的弹性、厚度,使皮肤柔软光洁,患者易于接受,提高依从性。本发明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还包括以下原料组的内服药剂:生白术40~60份、肉桂10~20份、知母8~12份、川牛膝10~20份和豕甲8~12份;采用外贴加内服,即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纯贴敷和单纯内服药物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疗效确切、简单易行、无痛苦、不良反应小、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腰背筋膜炎、肩周炎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经统计分析,取得理想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贴敷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贴敷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当归28份、莪术28份、香附9份、青风藤28份、川芎9份、桂枝28份、甘草10份、川乌29份、苦参8份、徐长卿8份、豕甲9份和远红外粉18份。内服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内服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生白术45份、肉桂13份、知母9份、川牛膝16份和豕甲9份。实施例2以重量份计,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以下贴敷药剂:当归30份、莪术30份、香附10份、青风藤30份、川芎10份、桂枝30份、甘草10份、川乌30份、苦参10份、徐长卿10份、豕甲10份和远红外粉20份;还包括以下内服药剂:生白术50份、肉桂15份、知母10份、川牛膝15份和豕甲10份。实施例3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贴敷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贴敷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当归30份、莪术30份、香附10份、青风藤30份、川芎10份、桂枝30份、甘草10份、川乌30份、苦参10份、徐长卿10份、豕甲10份、干姜提取物15份、艾叶提取物10份和远红外粉20份;还包括以下内服药剂:生白术50份、肉桂15份、知母10份、川牛膝15份和豕甲10份。实施例4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所述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中药包括:贴敷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贴敷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当归32份、莪术32份、香附11份、青风藤32份、川芎10份、桂枝28份、甘草10份、川乌32份、苦参10份、徐长卿9份、豕甲9份、干姜提取物12份、艾叶提取物8份和远红外粉22份。内服药剂:以重量份计,所述内服药剂包含以下原料组分:生白术52份、肉桂16份、知母11份、川牛膝16份和豕甲9份。实施例5贴敷药剂的制备: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当归30份、莪术30份、香附11份、青风藤28份、川芎11份、桂枝28份、甘草10份、川乌29份、苦参9份、徐长卿10份和豕甲10份,混合后粉碎,过80目筛,加入远红外粉20份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等医用辅料制备成膏剂。内服药剂的制备: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生白术48份、肉桂18份、知母8份、川牛膝12份和豕甲9份,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医用辅料制成丸剂。实施例6贴敷药剂的制备: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当归30份、莪术30份、香附10份、青风藤30份、川芎10份、桂枝30份、甘草10份、川乌30份、苦参10份、徐长卿10份、干姜提取物15份、艾叶提取物10份和豕甲10份,混合后粉碎,过80目筛,加入远红外粉12份混合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等医用辅料制备成膏剂。内服药剂的制备:以重量份计,称取原料药生白术52份、肉桂12份、知母11份、川牛膝15份和豕甲11份,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医用辅料制备成胶囊剂。取以上膏剂,取空心贴(由水洗无纺布组成背衬层和防渗层、防渗圈及聚酯防粘层组成,中心部位防渗圈内的膏药层无药,故称空心贴),解开防粘层取膏药适量,填入防渗圈内,防粘层回贴,即为风寒湿痹贴膏药剂成品,成品根据临床需要制作成3*3cm、8*8cm、12*12cm三种不同规格,可供选择使用。实验例1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于L4-L5及L5-S1间隙。属祖国医学“痹病”、“腰腿痛”范畴。随机选取120例患者:男50例,女70例;年龄18-72岁,平均46.1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月;发病后未经过任何治疗者40例,其余80例患者均经过针灸、推拿、牵引、药物等一种或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而前来就诊。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将12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1)治疗组:取风寒湿痹贴对准患者穴位贴牢。每日1次,每次8~12小时,连续贴敷5d,休息2d,7天一疗程。同时口服本发明内服制剂,一次10g,一日2次。(2)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①取穴:肾俞、大肠俞、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环跳。②操作:让患者取俯卧位,在选好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0.30×40mm毫针,将针刺入穴位后留针,加电,使用6805型电针仪加电,选用连续波,调好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好。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以上两组病例完成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疗效观察: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结果经步统计,治疗组(60例)治愈37例,好转22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4%;对照组(60例)治愈26例,好转2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88.3%。实验例2用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骨关节炎。是一种缓慢的病理发展过程,X线上显示膝关节有不同程度改变。多发生于中老年时期,且表现为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膝部的肿胀、活动受限及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随机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45~70(56.4±2.3)岁,病程1~16年(4.5±1.2)年;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6~70(55.9±2.6)岁,病程1~15年(4.4±1.1)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①取穴:膝眼、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血海、阿是穴等患侧穴位。②操作:让患者取仰卧位,在选好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0.30×40mm毫针,将针刺入穴位后留针,加电,使用6805型电针仪加电,选用连续波,调好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好。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治疗组:取风寒湿痹贴对准穴位贴牢。每日1次,每次8~12小时,连续贴敷5d,休息2d,7天一疗程。同时口服本发明的内服药剂,一次10g,一日2次。以上两组病例完成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疗效观察治愈: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基本消失或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检查均正常。好转: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减轻,运动功能好转,具有日常生活能力。无效: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较治疗前无变化。治疗结果经过初步统计,治疗组治愈24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实验例3用于治疗腰背筋膜炎腰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腰背部酸痛、压痛、肌肉僵硬板紧、有沉重感,其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随机选取患者9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43±11)岁,病程最短10d,最长60个月,平均(10.4±2.1)月;对照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6岁,平均(45±10)岁,病程最短8d,最长64个月,平均(12.3±1.8)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和《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进行诊断: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③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形方向常可触及到条索状的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纳入标准①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70岁;③患者自愿受试。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者;②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病,肩周炎,风湿病或类风湿疾病;③1周内接受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医药治疗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治疗方法治疗组:取风寒湿痹贴对准穴位贴牢。每日1次,每次8~12小时,连续贴敷5d,休息2d,7天一疗程。同时口服本发明的内服药剂,一次10g,一日2次。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①取穴:膈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等穴位。②操作:让患者取仰卧位,在选好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0.25×40mm毫针,将针刺入穴位后留针,加电,使用6805型电针仪加电,选用连续波,调好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好。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以上两组病例完成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疗效观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腰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效果经过初步统计,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75.56%。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实验例4用于治理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缩。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随机选取患者100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53.71岁;病程最短3d,最长250d,平均94d。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4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6d,最长240d,平均92d。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基础病性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全国第二届肩关节周围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症状:①年龄40-75岁;②缓慢发病,持续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③上肢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为著;④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动作均感困难。体征:①压痛广泛:肩前方、喙突、肩峰下结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间等均有压痛;②关节僵硬: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均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③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可有萎缩。治疗方法治疗组:取风寒湿痹贴对准穴位贴牢。每日1次,每次8~12小时,连续贴敷5d,休息2d,7天一疗程。同时口服复方白术丸,一次10g,一日2次。对照组:取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肩井、天宗等穴,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在选好穴位上常规消毒,采用0.25×40mm毫针,将针刺入穴位后留针,加电,使用6805型电针仪加电,选用连续波,调好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好。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以上两组病例完成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疗效观察:治愈:肩关节周围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好转:肩关节周围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效果经过初步统计,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8%。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通过以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腰背筋膜炎、肩周炎的对照试验,总治疗有效率在91%以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针刺治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