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0108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



背景技术: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如按肉眼观察,成熟儿50%左右、未成熟儿80%左右均有此症状;如测定血中胆红素浓度,则不论是未成熟儿还是成熟儿,在生后数天内均可发现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时,病情严重者可因脂溶性游离胆红素增加而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严重脑细胞损害即胆红素脑病。

传统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责于湿邪,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于胎儿;或湿从寒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阻内积,郁结于里;或胎儿生后外邪内侵,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肝失条达,致胆汁外泄,发于肌肤。若黄疸不消,引动肝风则发为惊风。其病在肝胆,与五脏有关。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特别适用于治疗胎黄动风型新生儿黄疸,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胎黄动风型新生儿黄疸,患者黄疸急剧加重,气促神萎,阵阵尖声哭叫,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或前囟隆起,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指纹紫,直射三关。本证由于肝胆热毒炽盛所致。湿热挟毒,郁而化火,迅速内传,充斥气血三焦,不得外泄,内扰于肝胆,迫胆汁外溢,故黄疸急剧加重。热毒内陷,引动肝风,则见抽搐等症。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0~15份、白蔹10~15份、败酱草10~15份、大血藤15~20份、矮脚南10~15份、地耳草5~10份、蔛草10~15份、白草10~15份、楮叶10~15份、牡丹皮5~10份、白花鬼针草15~20份、藏菌陈15~20份、大麦苗10~15份、郁金10~15份。

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可以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0份、白蔹10份、败酱草10份、大血藤15份、矮脚南10份、地耳草5份、蔛草10份、白草10份、楮叶10份、牡丹皮5份、白花鬼针草15份、藏菌陈15份、大麦苗10份、郁金10份。

也可以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5份、白蔹15份、败酱草15份、大血藤20份、矮脚南15份、地耳草10份、蔛草15份、白草15份、楮叶15份、牡丹皮10份、白花鬼针草20份、藏菌陈20份、大麦苗15份、郁金15份。

也可以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2份、白蔹12份、败酱草12份、大血藤18份、矮脚南12份、地耳草8份、蔛草12份、白草12份、楮叶12份、牡丹皮8份、白花鬼针草18份、藏菌陈18份、大麦苗12份、郁金12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方法制备: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10~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3~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

使用时,采用高位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如下: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取30~50ml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药理分析:

百解藤:苦、寒。归肺、大肠、肝经。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利水通淋。主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白喉、风火牙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风湿疼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白蔹:苦,微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败酱草:辛、苦,凉。入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大血藤:苦,平。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矮脚南:微苦、涩、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黄疸型肝炎、疮痈、跌打损伤、胃痛。

地耳草:甘、微苦,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阑尾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外用治疮疖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蔛草:微甘咸,寒。清肝凉血。治高热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痈肿疔疮。

白草:甘;寒。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主热淋,尿血,肺热咳嗽,鼻衄,胃热烦渴。

楮叶:甘,凉。凉血,利水。治吐血,衄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白花鬼针草:味甘,微苦,性平。利湿退黄。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湿热黄疸;痈肿疮疖。

藏菌陈:苦,性凉。清肝利胆退黄,利水消肿。主急性黄恒型和非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水肿。

大麦苗:甘,辛,寒。利湿退黄,护肤剑疮。主黄疸,小便不利,皮肤皲裂,冻疮。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本发明药物组方中,百解藤、白蔹、败酱草、大血藤、矮脚南、地耳草清热解毒;蔛草、白草、楮叶、牡丹皮清肝凉血;白花鬼针草、藏菌陈、大麦苗、郁金利湿退黄。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使用的中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药物安全可靠。诸药相和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退黄等功效,针对胎黄动风型新生儿黄疸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愈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

疗效判断:

1、入选标准:

病例选择:所有入选的50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符合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标准,且属于胎黄动风型新生儿黄疸。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28天。

2、诊断标准: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1.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加重,1~2周内消退,血清胆红素高于34.2μmol/L(2mg/dl),一般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全身情况良好,无其他临床症状。

2.早产儿,脱水或饥饿者黄疸出现较早、较重,消退延缓,血清胆红素最高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每日胆红素上升的速度低于85.5μmol/l(5mg/dl)。

(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症状与体征

(1)生后36h内出现黄疸,持续加重,吃奶欠佳。

(2)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高于256.5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高于25.65μmol/L(1.5mg/dl)。

(3)每日血清胆红素上升超过85.5μmol/L(5mg/dl)。

2.实验室检查

(1)血型鉴定:包括母与子血型。

(2)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计数。

(3)Coombs试验,如阳性时取母血5ml,患儿血2ml,做血清学检查。

(4)黄疸持续不退,结合胆红素增高者做肝功能和澳抗检查。

(5)疑有G-6-PD缺乏者,取血测G-6-PD含量。

(6)对宫内感染引起的黄疸,测IgM抗体和巨细胞包涵体效价检查。

3、治疗方法:

采用本发明灌肠液进行灌肠疗法。每天两次,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4、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

(1)一般情况好,黄疸消退,体重增加。

(2)原发病症状及体征消失。

(3)有关各项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4)无后遗症。

2.好转

(1)一般情况好转,黄疸未完全消退。

(2)原发病的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未恢复到正常范围,如有肿大肝脏。

(3)有关各项实验室检查部分正常,部分好转,如肝功能。

3.无效:诸症无改善。

5、治疗结果:

治愈32例,好转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0份、白蔹10份、败酱草10份、大血藤15份、矮脚南10份、地耳草5份、蔛草10份、白草10份、楮叶10份、牡丹皮5份、白花鬼针草15份、藏菌陈15份、大麦苗10份、郁金10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5份、白蔹15份、败酱草15份、大血藤20份、矮脚南15份、地耳草10份、蔛草15份、白草15份、楮叶15份、牡丹皮10份、白花鬼针草20份、藏菌陈20份、大麦苗15份、郁金15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灌肠液,按照重量份数计,由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百解藤12份、白蔹12份、败酱草12份、大血藤18份、矮脚南12份、地耳草8份、蔛草12份、白草12份、楮叶12份、牡丹皮8份、白花鬼针草18份、藏菌陈18份、大麦苗12份、郁金12份。

实施例4:

实施例1~3按照以下方法制备:按照配方称取中药原料并加入到容器中,加水漫过药面浸泡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取滤液;然后再加水没过药面5厘米,用武火煎煮至沸腾再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然后去渣取滤液,两次滤液合并即可。

使用时,采用高位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如下: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取30~50ml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