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5585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支气管镜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支气管镜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支气管镜检查是将细长的支气管镜经口或鼻进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即经过声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直接观察气管和各叶段支气管的情况,并根据病变进行相应的诊疗。大多数气道病变,可以通过经支气管镜活检来诊断,还有些气道旁的病变,可在B超引导下经气道穿刺活检明确(EBUS-TBNA);同时,支气管镜亦可应用于球囊扩张、摘取异物、肿瘤氩气刀及冷冻治疗、放置气管支架等气管腔内治疗。

特别是在球囊扩张、TBNA等操作时,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要求术者一手持气管镜插入部,一手固定操作部,保持操作部在气道内位置不变,长时间握持极易引起术者手抖、定位不准等,进而影响诊断操作的成功率,甚至在TBNA时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因此,缓解术者在操作过程中的疲劳、替代术者双手固定支气管镜就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气管镜固定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代替术者双手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和插入部,避免术者因长时间握持造成的疲劳、手抖、定位不准等弊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疾病诊治的成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支气管镜固定装置,包括纵向设置的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下端的底座和横向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二支撑杆,所述第一、二支撑杆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的第一固定夹套和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插入部的第二固定夹套,在第一支撑杆上还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固定夹套在纵向平面摆动的角度调节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第一支撑杆自由端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蜗轮、一端穿入壳体且与所述蜗轮作传动配合的蜗杆和用于对蜗杆进行旋转锁定的锁定机构,蜗轮的涡轮轴上安装有所述第一固定夹套。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操作杆、连杆、阻力球和锁定套,所述蜗杆位于壳体外的一端沿蜗杆的轴线方向开有盲孔,蜗杆在所述盲孔下端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槽,所述操作杆一端插入到盲孔内,所述连杆与通槽一一对应设置,连杆的一端沿所述通槽插入到盲孔内、且与操作杆的下端铰接,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具有弹性的阻力球,所述锁定套与蜗杆同轴地设置在壳体外侧;当移动操作杆使得连杆位于水平面时,阻力球与锁定套的内壁相抵触,从而实现对蜗杆的旋转锁定。

进一步地,在锁定套的内壁设有增大摩擦力的粗糙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盲孔底部设置有压簧,当所述锁定机构对蜗杆的旋转解锁后,所述压簧用于顶起操作杆使阻力球不与锁定套内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杆滑动套设在支架上,且通过第一锁定螺钉进行滑动锁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杆包括与支架连接的第一杆体和滑动套在第一杆体上的第二杆体,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之间通过第二锁定螺钉进行滑动锁定,第二固定夹套设置在第二杆体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与底座连接的第一支架和滑动套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通过第三锁定螺钉进行滑动锁定,第一、二支撑杆设置在第二支架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上的可弯曲定型软管,所述可弯曲定型软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住可使插入部前端弯曲的调节手轮的夹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支气管镜固定装置,包括纵向设置的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下端的底座和横向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二支撑杆,所述第一、二支撑杆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的第一固定夹套和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插入部的第二固定夹套,在第一支撑杆上还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固定夹套在纵向平面摆动的角度调节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代替术者双手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和插入部,避免术者因长时间握持造成的手抖、定位不准、疲劳等弊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疾病诊治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角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处于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5所示,一种支气管镜固定装置,包括纵向设置的支架、安装在所述支架下端的底座和横向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二支撑杆,所述第一、二支撑杆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的第一固定夹套8和用于固定支气管镜插入部的第二固定夹套12。由于操作时支气管镜插入部位于支气管镜操作部下方,因此将第一支撑杆5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上方。

为了适应不同术者的身高,将所述支架设置成包括与底座连接的第一支架1和滑动套在第一支架1上的第二支架2,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2之间通过第三锁定螺钉3进行滑动锁定,第一、二支撑杆设置在第二支架2上。

由于使用时支架是放置在手术床的旁边,因此为解决因支架放置位置不同导致与患者嘴部的距离不同的问题,将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成包括与第二支架2连接的第一杆体9和滑动套在第一杆体9上的第二杆体10,第一杆体9与第二杆体10之间通过第二锁定螺钉11进行滑动锁定,第二固定夹套12设置在第二杆体10的端部,这样可以调节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反的,第一支撑杆5的长度不需要进行调节。

对于第一支撑杆5,为适应不同的操作位置以及术者操作支气管镜的习惯,需要对其位置进行调节,首先将第一支撑杆5滑动套设在第二支架2上,且通过第一锁定螺钉6进行滑动锁定,这样第一支撑杆5可以上下移动和在水平面内转动,第一支撑杆5的上下移动还具有另外的效果,即当术者在不使用第一固定夹套8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反而握持支气管镜时,术者的手肘部可以搁在第一支撑杆5上;其次在第一支撑杆5上还设置有用于使第一固定夹套8在纵向平面摆动的角度调节装置7,如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7包括安装在第一支撑杆5自由端的壳体71、设置在所述壳体71内的蜗轮72、一端穿入壳体71且与所述蜗轮72作传动配合的蜗杆73和用于对蜗杆73进行旋转锁定的锁定机构74,蜗轮72的涡轮轴上安装有所述第一固定夹套8。转动蜗杆73,蜗轮72会带动第一固定夹套8在纵向平面内摆动,支气管镜也随之摆动,调节完毕后,通过锁定机构74对蜗杆73进行旋转锁定。

上述锁定机构74可以是锁定销或锁定螺钉等,但是采用锁定销或锁定螺钉必须要求术者使用双手来完成锁定操作,但是实际手术过程中,术者通常是一手握持已固定好的支气管镜的操作部来找寻自己喜欢的操作姿势,另一手则转动蜗杆73,这样的话就必须需要他人来对蜗杆73进行旋转锁定,操作起来相对比较麻烦。因此,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锁定机构74,如图3、4所示,该锁定机构74包括操作杆741、连杆742、阻力球743和锁定套744,所述蜗杆73位于壳体71外的一端沿蜗杆73的轴线方向开有盲孔731,蜗杆73在所述盲孔731下端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槽732,优选四个,所述操作杆741一端插入到盲孔731内,所述连杆742与通槽732一一对应设置,连杆742的一端沿所述通槽732插入到盲孔731内、且与操作杆741的下端铰接,连杆742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具有弹性的阻力球743,所述锁定套744与蜗杆73同轴地设置在壳体71外侧;当移动操作杆741使得连杆742位于水平面时,阻力球743与锁定套744的内壁相抵触,此时锁定机构74处于自锁的位置,从而实现对蜗杆73的旋转锁定。使用时,术者只需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捏住并转动蜗杆73,到合适位置后,用食指按下操作杆741,使操作杆741沿蜗杆73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与之铰接的连接移动到水平面内,进而使阻力球743与锁定套744的内壁相抵触,完成锁定操作;解锁时,用食指向上顶出操作杆741即可。

阻力球743与锁定套744的内壁相抵触后,为了增大移动阻力球743所需的外力,保证锁定机构74的可靠度,在锁定套744的内壁设有增大摩擦力的粗糙层7441。

当锁定机构74对蜗杆73的旋转解锁后,由于重力的作用,阻力球743与锁定套744内壁保持接触,这样会对转动蜗杆73的操作造成一定影响,为此在盲孔731底部设置有压簧745,所述压簧745用于顶起操作杆741使阻力球743不与锁定套744内壁接触。当然,当阻力球743与锁定套744的内壁相抵触时,压簧745的作用力不足以对蜗杆73的旋转锁定进行解锁。

如图5所示,支气管镜的操作部上具有用于使插入部前端弯曲的调节手轮15,向上、向下拨动调节手轮15,插入部的前端朝相反方向弯曲。将操作部固定并调节好角度后,然后术者通过向上、向下拨动调节手轮15,使插入部前端弯曲,然后通过设置在一可弯曲定型软管13一端上的夹子14夹住调节手轮15,所述可弯曲定型软管13另一端与第一支撑部连接。可完全定型软管可以使夹子14夹住的调节手轮15保持在术者调节好的位置,从而彻底解放术者双手。

本发明的支气管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代替术者双手固定支气管镜操作部和插入部,避免术者因长时间握持造成的手抖、定位不准、疲劳等弊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疾病诊治的成功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