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1716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还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者常见于儿童。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慢性鼻窦炎多因对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对其未予彻底治疗以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之转为慢性。

中医认为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其呼吸之畅通,嗅觉之灵敏全赖清阳充养。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鼻窦炎多由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智力昏蒙、身疲肢倦、常易外感。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故清除痰浊脓液,杜绝痰浊之源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故升清降浊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鼻乃清窍,为清阳之居所,清气之通道。鼻窦炎则是鼻窦升脓阻塞清窍。当今医者多以消炎、通窍为治,西医则动辄穿刺排脓,输液,虽能取效一时,但一遇感冒,旧病复发。究其原因乃清阳无力上冲,浊阴胶结不降。据此,用升清降浊法,使浊阴下降,涤荡污秽,清阳上达,敷布清新,则疗效巩固长治久安。

西医治疗鼻窦炎: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常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净等。可在滴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应注意滴鼻净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西医治疗鼻窦炎常常难以根治,容易复发,而且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身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鼻窦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由以下原料制备而得:九节菖蒲1.5-6克,安息香0.6-1.5克,商陆花1-3克,华南皂荚0.5-1.5克,荆芥穗5-10克,淡竹叶6-9克,木贼3-9克,苍术5-9克,巴戟天6-15克,赤小豆9-30克,淫羊藿3-9克,海桐皮6-12克,女萎10-20克,金钱草16-30克,滇绣球3-9克,当归6-12克,丹参9-15克,全蝎3-6克,生姜3-10克,升麻5-15克,甘草10-20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九节菖蒲4克,安息香0.8克,商陆花2克,华南皂荚1克,荆芥穗8克,淡竹叶8克,木贼7克,苍术6克,巴戟天12克,赤小豆22克,淫羊藿5克,海桐皮12克,女萎15克,金钱草25克,滇绣球8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全蝎5克,生姜7克,升麻12克,甘草16克。

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将所述比例的中药混合均匀,粉碎成80 目颗粒,加水进行熬煮,水的加入量是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5-8 倍,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一次煎液,向药渣中加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4-6 倍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的煎液,浓缩至适量的溶液即可。

九节菖蒲:辛,温。归心、胃经。开窍化痰,醒脾安神。用于热病神昏,癫痫,耳鸣耳聋,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外治痈疽疮癣。

安息香:辛、苦,平。开窃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风。

商陆花:甘,苦。入心、肾经。化痰开窍。用于痰湿上蒙,健忘、嗜睡、耳目不聪。

华南皂荚:苦,辛,温,小毒。归肾经。豁痰开窍,小虫止痒。主昏迷,口噤不语,疥疮,顽癣。

荆芥穗:辛,微温。归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木贼: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温。归肾、肝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淫羊藿:辛、甘、温。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海桐皮:味辛,苦,性平。归肝、胃、肾经。祛风除湿,利水和中,活血解毒。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肾虚水肿,消渴,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疟疾,漆疮,骨髓炎,深部脓疡。

女萎:辛,温。有小毒。消炎消肿,利尿通乳。用于肠炎,痢疾,甲状腺肿大,风湿关节疼痛,尿路感染,乳汁不下。

金钱草:味甘、咸,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滇绣球:味辛,凉,有小毒。归心、脾、胃三经。清热燥湿;消食健胃。主主治乳腺炎,癣疮,消化不良,疟疾。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全蝎:辛,平。归肝经。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以九节菖蒲、安息香、商陆花、华南皂荚、荆芥穗、淡竹叶、木贼、苍术、巴戟天、赤小豆、淫羊藿、海桐皮、女萎、金钱草、滇绣球、当归、丹参、全蝎、生姜、升麻、甘草为药物成分,具有开窍化痰、醒脾安神、行气活血、豁痰开窍、解表散风、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补肾壮阳、利水和中、活血解毒、消炎消肿、利尿通乳、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清热燥湿、消食健胃、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发表透疹、升阳举陷、补脾益气的功效,对鼻窦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快,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九节菖蒲4克,安息香0.8克,商陆花2克,华南皂荚1克,荆芥穗8克,淡竹叶8克,木贼7克,苍术6克,巴戟天12克,赤小豆22克,淫羊藿5克,海桐皮12克,女萎15克,金钱草25克,滇绣球8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全蝎5克,生姜7克,升麻12克,甘草16克。

制备方法:将所述比例的中药混合均匀,粉碎成80 目颗粒,加水进行熬煮,水的加入量是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5-8 倍,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一次煎液,向药渣中加所有原料总重量份的4-6 倍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熬煮3-5h,过滤后得第二次煎液,合并两次的煎液,浓缩至适量的溶液即可。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九节菖蒲5克,安息香1克,商陆花1.5克,华南皂荚0.8克,荆芥穗5克,淡竹叶7克,木贼9克,苍术8克,巴戟天8克,赤小豆12克,淫羊藿4克,海桐皮10克,女萎12克,金钱草20克,滇绣球5克,当归8克,丹参12克,全蝎3克,生姜10克,升麻8克,甘草18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鼻窦炎的中药,包括以下原料制备得到:九节菖蒲2克,安息香1.3克,商陆花2.5克,华南皂荚1.2克,荆芥穗7克,淡竹叶9克,木贼5克,苍术8克,巴戟天10克,赤小豆26克,淫羊藿8克,海桐皮6克,女萎15克,金钱草18克,滇绣球6克,当归6克,丹参12克,全蝎4克,生姜10克,升麻15克,甘草12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效果:上述药物的有效组合,互相协调,可以有效达到治疗鼻窦炎之目的,且副作用较少。

临床试验:

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96例鼻窦炎患者,患者症状为:疾病发作时伴有鼻塞,多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局部疼等症状。其中,男性45例,女性51例,患者年龄为20-45岁,患病时间为2-7天。

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期间不用任何其他药物,保持健康轻松的心态,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活动,忌辛辣。治疗组: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每日3剂,每剂100ml,分别于早、中、晚服用。对照组予单纯西药局部治疗:青霉素60万U肌注,每日2次,儿童减半,连续用药5一7天。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替代,红霉素口服每日30mg/kg,分次口服。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无副反应情况,一周后判断疗效。

痊愈:患者鼻塞,多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局部疼等严重鼻窦炎症状完全缓解,不需用药。

好转:患者鼻塞,多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局部疼等症状明显减轻,且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

无效:用药后患者鼻窦炎症状无减轻。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治疗效果:

用药7天后,各组患者治疗情况如下表:

治疗组总有效率93.8% ,对照组总有效率83.3%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 .05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中药液具有治疗鼻窦炎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

病例1:卫女士,22岁,2016年5月2日来诊:鼻窦炎数日,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口服实施例1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5天缓解,7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严先生,34岁,2016年6月5日来诊:鼻窦炎数日,鼻腔不断擤出大量脓性分泌物,有时鼻涕经后鼻孔流入鼻咽,常有“痰多”感,头痛头晕等表现。口服实施例2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5天缓解,6天消除。一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郑先生,57岁,2016年4月28日来诊:鼻窦炎数日,鼻涕擤出鼻塞暂时改善,但不久又觉阻塞,常感到胸闷难受。口服实施例3药物,每次100毫升,每天3次,以上症状4天缓解,6天消除。半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