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肩周炎的苗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9452阅读:13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医用配制品有关,具体而言,涉及治疗颈肩部疾病的药物,尤其涉及治疗肩周炎的苗药。



背景技术:

肩周炎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原称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主要痛点在肩关节周围,俗称凝肩、漏肩风或冻结肩。起病多因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冻、外伤、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风湿病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颈肩持续疼痛,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中医常用生山楂甘草汤、白芍汤、黄芪当归汤治疗。

近年来,出现一批利用中草药材治疗肩周炎的中国专利申请件,例如2008101975164号《一种治疗肩周炎的中药外敷药》、ZL200910102425.2 号《肩周炎药浴粉》、ZL201110387975.0号《一种治疗风湿病引起的骨关节痛、肩周炎和颈椎病的外用药》、ZL201210006954.4号《一种治疗肩周炎及风湿的药》、201310031988.3 号《一种治疗肩周肩周炎、四肢关节痛的中药外用药酒》、201410254995.4号《治疗肩周炎的外用中药药酒》、201410540860.4号《 一种治疗颈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和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内服药和膏药》、201510310582.8号《一种治疗颈椎、肩周炎、腰椎肩周炎间盘突出的中药内服药和膏药》和201510831001.5 号《一种中药熏蒸治疗肩周炎药包》等,均公开了一些治疗肩周炎的药物。但人们仍然在开发疗效更新、更好的药物。

苗族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苗医苗药就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许多疗效显著的验方,但迄今为止尚无治疗肩周炎的苗药申请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肩周炎的苗药,以增加治疗肩周炎的药物品种,使之能够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本发明是基于苗族对植物药的研究,优选出来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苗药所用药材的质量配比为:

细辛 30~50 ,羌活150~200,桂枝150~200,桑枝150~200,

独活150~200,秦艽150200,威灵仙200~250,路路通200~250,

红花100~150,桃仁150~200,乳香100~150,没药100~150,

赤芍药150~200,丝瓜络100~150,川芎150~200,防风150~200,海风藤100~150,当归150~200,法半夏100~150,甘草60~70。

上述药材中:

细辛为马兜铃植物细辛(Asarum sieboldii)的带根全草,味辛,性温,可祛风、散寒、行水、开窍(见浙江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1477页);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的根茎,味辛苦,性温,能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见《中药大辞典》172页);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嫩枝,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见《中药大辞典》1771页); 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的嫩枝,味苦,性平,能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见《中药大词典》1966页);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的根及根茎,味辛苦,性温,可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见《中药大辞典》1705页);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味苦辛,性平;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253页);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的根,味辛咸,性温,有毒,能去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见《中药大辞典》1632页);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bar formoana) 的果实,味苦,性平,能祛风、通络,利水,除湿(见《中药大辞典》2485页);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味微苦辛,性温,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141页);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cisa)的种子,味苦甘,性平,有破血行瘀、润躁滑肠的作用(见《中药大辞典》1787页);乳香,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的胶树脂,味苦辛,性温,有调气活血,定痛,追毒功效(见《中药材大辞典》1379页);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的胶树脂,味苦,性平,能散血,去瘀,消肿,定痛(见《中药大辞典》1167页);赤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的根,味酸苦,性凉,能行气、止痛、凉血、消肿(见《中药大辞典》1093页);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老熟果实的网状纤维,味甘,性平,能通经活络,清热化痰(见《中药大辞典》794页);川芎,为伞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的根茎,味辛、性温,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见《中药大辞典》220页);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的根,味辛甘,性温,能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破伤风(见《中药大辞典》985页);海风藤为胡椒科植物风藤(Piper kadsura (Choisy) Ohwi)的干燥藤茎, 味辛苦,性微温, 归肝经; 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275页);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根,味甘辛,性温,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作用(见《中药大辞典》876页);法半夏,即炮制的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见《中药材大辞典》775页);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茎,味甘、性平,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补脾益气功效(见《中药大辞典》567页)。

上述药材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中各药材项下的规定。

本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苗药的制备方法是:按照配方比例取细辛、羌活除去杂质,研末过60目待用;再取桂枝、桑枝、独活、秦艽、威灵仙、路路通、红花、桃仁、乳香、没药、赤芍药、丝瓜络、川芎、防风、海枫屯、当归、法半夏、甘草,将每味药分别除去杂物,粉碎后,投入锅内加水浸泡2h,加温煎煮1h倒出药液,如此煎煮3次,合并药液,加入蜂蜜,加温浓缩至烹小花,加入细辛、羌活末,充分拌匀;离火,按照常规工艺制备为丸,消毒、检验合格后包装入瓶,即得到本发明苗药的颗粒剂。

本苗药还可以常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

本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苗药使用方法是口服,一次15~20粒,一天3次,温开水送服。禁忌:孕妇,无肩周炎者忌服。

本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苗药已在临床进行试验应用,收治患者78例,治愈6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治愈率88.5%。典型病例有:

病例一:石某,女,39岁,毕节市人,右肩冰冷疼痛半年,活动受限,曾多次输液、服中药无效,来我处服用本发明苗药1周后,疼痛消失,又继续服半月药,巩固疗效,至今5年未复发。

病例二:郑某,女,38岁,毕节市人,左侧肩周疼痛3月,多方治疗无效,改服本发明的苗药半月后痊愈。

病例三:杨某,男,42岁,双侧肩周疼痛,在医院针灸7天,出院后每天都需服布洛芬3次止痛,来我处服用本发明苗药20天后痊愈。至今10年未复发。

本发明的治疗肩周炎的苗药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功效,疗效明显,服用安全,加工方便,适用于治疗肩周炎及上肢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按照下列步骤制备治疗肩周炎的苗药:

取细辛30g、羌活150g除去杂质,研末过60目待用;另取桂枝150g、桑枝150g、独活150g、秦艽150g、威灵仙150g、路路通150g、红花100g、桃仁150g、乳香100g、没药100g、赤芍药150g、丝瓜络100g、川芎150g、防风150g、海风藤100g、当归150g、法半夏100g、甘草60g,将每味药分别除去杂物,粉碎后,投入锅内加水浸泡2h,加温煎煮1h倒出药液,如此煎煮3次,合并药液,加入蜂蜜,加温浓缩至烹小花,加入细辛、羌活末,充分拌匀;离火,按照常规工艺制备为丸,颗粒大小与黄豆相似,消毒、检验合格后包装入瓶,即得到本发明苗药的颗粒剂。

以常规中药制剂方法,用本发明的配方和制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口服剂型,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