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关节积液、关节肿痛均属于关节病的一种,关节积液、关节肿痛轻者因疼痛影响活动与睡眠,重者严重影响劳动与生活料理。关节积液、关节肿痛多侵犯、累及或损伤到手、膝、髋、肩、肘、腕、踝关节,无论哪个关节受累,均给病着带来疼痛之苦。目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方法主要是贴膏药、口服液、医院抽水等,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疼痛,难以根除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病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制备方法简单可行,能够消除关节积液、关节肿痛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55-65份、牛夕25~35份、秦艽8~12份、白芥子8~12份、独活8~12份、防乙25~35份、远志肉8~12份、石斛25~35份、金银子12~18份、桑枝15~25份。
上述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药物中的黄芪、牛夕、秦艽、白芥子、独活、防乙、远志肉、石斛加入3000份的水,放入容器中煎熬,当药汤煎熬至1/4时加入桑枝继续煎熬至1/6,加入金银子煎熬至1/12时将中药倒出服用即可。
本发明中的药材: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开阳、益气、固表、利水去肿的功效;
牛夕—味苦、酸,性平,入肝、肾经,具有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秦艽—味苦、辛,性微寒,入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的功效;
白芥子—味辛,性温,入肺经,具有祛痰定喘、消肿止痛的功效;
独活—味辛、苦,性温,入肝、肾、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防乙—味辛、苦,性寒,入膀胱、肾、脾经,具有祛风湿、止痛、利水的功效;
远志肉—味苦、辛,性微温,入肺、心经,具有安神、化痰、消肿痛的功效;
金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胃、肾经,具有滋阴除热、明目强膝的功效;
金银子—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具有治水肿、风湿痹通的功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纯中药制剂,具有副作用小、制备方法简单可行,能够消除关节积液、关节肿痛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60份、牛夕30份、秦艽10份、白芥子10份、独活10份、防乙30份、远志肉10份、石斛30份、金银子15份、桑枝20份。
上述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药物中的黄芪、牛夕、秦艽、白芥子、独活、防乙、远志肉、石斛加入3000份的水,放入容器中煎熬,当药汤煎熬至1/4时加入桑枝继续煎熬至1/6,加入金银子煎熬至1/12时将中药倒出服用即可。患者在临睡前一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5剂。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55份、牛夕25份、秦艽8份、白芥子8份、独活8份、防乙25份、远志肉8份、石斛25份、金银子12份、桑枝15份。
上述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药物中的黄芪、牛夕、秦艽、白芥子、独活、防乙、远志肉、石斛加入3000份的水,放入容器中煎熬,当药汤煎熬至1/4时加入桑枝继续煎熬至1/6,加入金银子煎熬至1/12时将中药倒出服用即可。患者在临睡前一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5剂。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黄芪65份、牛夕35份、秦艽12份、白芥子12份、独活12份、防乙35份、远志肉12份、石斛35份、金银子18份、桑枝25份。
上述一种治疗关节积液、关节肿痛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药物中的黄芪、牛夕、秦艽、白芥子、独活、防乙、远志肉、石斛加入3000份的水,放入容器中煎熬,当药汤煎熬至1/4时加入桑枝继续煎熬至1/6,加入金银子煎熬至1/12时将中药倒出服用即可。患者在临睡前一次服用,每日一剂,连续服用5剂。
临床资料:
杨某, 女,60岁,来我处诊断时,左膝关节肿大、疼痛难忍、关节屈伸不利、用手按其患处有波动感。患者诉说:用过各类膏药、在医院抽过水,经多方治疗均无效果、经常反复性发作。来到我处经诊断后,服用上述药方10剂后,患者关节积液消除,再服用10剂后疼痛消失,经回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