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结节病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7959阅读:29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结节病的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结节病属多器官疾病,常侵及肺、淋巴结、皮肤、肝、眼、脾、骨、腮腺及心脏等。经体检发现伴有症状者约40.9%。症状有体重减轻,疲乏、衰弱、发热、干咳、痰少、气短、胸痛、咯血等,约1/4的病例有眼或皮肤病变,眼病有虹膜睫状体炎、急性色素质炎、角膜-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等,皮损最常见者为结节性红斑(约占皮损1/3)。常见于面部颈部、肩部或四肢,也有冻疮样狼疮、斑疹、丘疹等。腮腺肿大,肝、脾肿大,面神经麻痹,浅表淋巴结肿大。结节病心肌炎时可有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室瘤,亦可多发性关节炎。指骨有囊性改变,见于5~10%的病例。过去认为出现胸水者少于1%,但近来的统计有积液者可达10%,它多见于多脏器受侵的慢性病例。可有少量叶间胸水。

结节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儿童及老人亦可罹患。据统计,20-40岁患者占总人数的55.4%,19岁以下占12.9%,60岁以上占8.3%。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38.5岁,30-49岁占55.6%。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女略多于男(女∶男为7∶5),黑人女性为男性的2倍。结节病的临床表现视其起病的缓急和累及器官的多少而不同。胸内结节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有时有咳嗽,咳少量痰液,偶见少量咯血;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病变广泛时可出现胸闷、气急、甚至发绀。可因合并感染、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原性心脏病等加重病情。如同时结节病累及其他器官,可发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最常见者为结节性红斑,多见于面颈部、肩部或四肢。也有冻疮样狼疮(lupus pernio)、斑疹、丘疹等。有时发现皮下结节。侵犯头皮可引起脱发。大约有30%左右的病人可出现皮肤损害。眼部受损者约有15%的病例,可有虹膜睫状体炎、急性色素层炎、角膜-结膜炎等。可出现眼痛、视力模糊、睫状体充血等表现。有部分病人有肝和(或)脾肿大,可见胆红素轻度增高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或有肝功能损害。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如累及关节、骨骼、肌肉等,可有多发性关节炎、X线检查可见四肢、手足的短骨多发性小囊性骨质缺损(骨囊肿)。肌肉肉芽肿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约有50%的病例累及神经系统,其症状变化多端。可有脑神经瘫痪、神经肌病、脑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等临床表现。结节病累及心肌时,可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表现,约有5%的病例累及心脏。亦可出现心包积液。结节病可干扰钙的代谢,导致血钙、尿钙增高,引起肾钙盐沉积和肾结石。累及脑垂体时可引起尿崩症,下视丘受累时可发生乳汁过多和血清乳泌素升高。对腮腺、扁桃体、喉、甲状腺、肾上腺、胰、胃、生殖系统等受累时,可引起有关的症状和体征,但较少见。

结节病可以累及一个脏器,也可以同时侵犯多个脏器。目前治疗结节病的药物很多,有中药和西药,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疗效并不尽人意,因此,研制新的治疗结节病的药物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结节病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结节病的治疗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结节病的的中药配方,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党参30g、茯苓15g、陈皮10g、白术15g、葶苈子25g、大枣6枚、款冬花30g、杏仁10g、丹参20g、僵蚕15g、白矾10g、鸡内金25g、土贝母15g、丝瓜络30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甘草5g。

本发明按照中医理论和中药组方的协调作用:茯苓、陈皮、白术化湿健脾;党参甘平,补气健脾,葶苈子苦寒而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大枣甘温而益脾和胃;款冬花、杏仁、桔梗止咳化痰平喘。丹参活血化瘀、僵蚕、白矾、鸡内金、土贝母等将软化痰,散结消肿;丝瓜络、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上方每周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本发明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出各原料药及其配比,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抵抗作用,提高疗效;本发明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制备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治疗结节病的的中药配方,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党参30g、茯苓15g、陈皮10g、白术15g、葶苈子25g、大枣6枚、款冬花30g、杏仁10g、丹参20g、僵蚕15g、白矾10g、鸡内金25g、土贝母15g、丝瓜络30g、穿山甲15g、王不留行15g、甘草5g。

每周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典型案例:

张某,女,45岁。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5月余,疲乏,初时按气管炎、肺部感染给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给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1月余,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14年3月就诊,症见:咳嗽,痰黄、口微苦不渴,纳可,舌质暗红有瘀斑,二便可,舌苔薄黄。质紫暗,脉弦滑。辩证为气滞血瘀,痰浊阻肺。服用本发明配方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咳嗽、气短减轻。痰少易咳出,饮食好转,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入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药物,共服用20余剂,并减激素量至每日半片。患者咳嗽、气短症状转好,随访病情平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