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938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对软性白内障的治疗,传统方法是将患者的白内障摘除后植入人体晶体,一般,临床上是采用注吸器一般将白内障半胶冻的皮质吸出,一边向眼内注液,由于在手术时眼内前房压力要求恒定,即在吸取前房残液时为保持前房压力不便,必须同步往内注液,这要求两人同时操作,而且必须配合好,才能达到吸液和注液同步,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操作难度大,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很难始终保持眼内压力的恒定,此外,现有的注吸器枕头太尖锐,往往因为操作不慎而发生伤及眼球组织的事故。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所述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包括第一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一针头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内的第一挤压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左侧的抽气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二针头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内的第二挤压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左侧的连接装置及位于所述连接装置下方的定位装置,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一弯曲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杆上的第一固定杆、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针头装置包括第一针头、位于所述第一针头下方的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右侧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左侧的第二弯曲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杆上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挤压装置包括第一挤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挤压板上的第一密封环、位于所述第一挤压板下方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定杆,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第一风机、第二阀门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右侧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右侧的第三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三阀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下方的第三弯曲杆、设置于所述第三弯曲杆上的第二固定杆、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针头装置包括第二针头、位于所述第二针头下方的第四管道、位于所述第四管道右侧的第四弯曲杆、位于所述第四弯曲杆左侧的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左侧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挤压装置包括第二挤压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压板上的第二密封环、位于所述第二挤压板下方的第二弹簧、第二限定杆,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杆、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内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左侧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下方的第三固定杆、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下方的第五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二风机、第四阀门、位于所述第五管道下方的第五弹簧,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上的滚轮、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上方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左侧的第五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上方的第二定位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上的第六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架左侧的斜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架右侧的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六弹簧右侧的第三定位杆及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右侧的固定架。

所述第一框体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第一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

所述第一针头呈弯曲状,所述第一针头上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五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一针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针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针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挤压板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挤压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密封环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挤压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挤压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限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抽气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第二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六通孔、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八通孔,所述第三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七通孔的下方。

所述第二针头呈弯曲状,所述第二针头上设有第三凹槽及第九通孔,所述第四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且与所述第二针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四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针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针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第四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挤压板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挤压板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密封环呈圆环状,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挤压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挤压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限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的左表面设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三弹簧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所述第三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十通孔,所述第四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定位架呈L型,所述第一定位架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架上设有第十一通孔及第十二通孔,所述滚轮设有两个,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述滚轮收容于所述第十二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架轴转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十三通孔,所述第五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架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的右端贯穿所述第五固定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六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斜杆呈倾斜状,所述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呈凹字形,所述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吸液和注液同时进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注吸的效率,节约时间,并且针头不易伤及眼球组织,对眼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可以调节两个针头的距离,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人群,扩大其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包括第一框体装置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上方的第一针头装置2、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内的第一挤压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左侧的抽气装置4、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上方的第二针头装置6、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内的第二挤压装置7、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左侧的连接装置8及位于所述连接装置8下方的定位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包括第一框体1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左侧的第一管道12、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12上的第一阀门13、位于所述第一管道12下方的第一弯曲杆14、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杆14上的第一固定杆15、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11内的第一过滤网16。所述第一框体1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第一框体1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1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114,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及第四通孔114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12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1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12的关闭。所述第一弯曲杆1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14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1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6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1的下方。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针头装置2包括第一针头21、位于所述第一针头21下方的第二管道2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2右侧的第一支撑杆23、位于所述第二管道22左侧的第二弯曲杆24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杆24上的第一连接杆25。所述第一针头21呈弯曲状,所述第一针头21上设有第一凹槽211及第五通孔212,所述第五通孔212与所述第一凹槽211相通。所述第二管道2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212且与所述第一针头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通孔212与所述第二管道2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2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针头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24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2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针头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5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连接杆2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22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杆2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挤压装置3包括第一挤压板31、设置于所述第一挤压板31上的第一密封环32、位于所述第一挤压板31下方第一弹簧33、第一限定杆34。所述第一挤压板3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挤压板3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311,所述第二凹槽31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密封环32呈圆环状,所述第一密封环32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挤压板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密封环3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密封环32及第一挤压板31可以一起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3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挤压板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挤压板3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限定杆3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限定杆3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挤压板31过度向下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4包括抽气管4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41上的第一风机44、第二阀门42及位于所述第一风机44右侧的第一支架43。所述抽气管4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113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抽气管4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阀门42用于控制所述抽气管4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一风机44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风机4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5包括第二框体51、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右侧的第三管道52、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52上的第三阀门53、位于所述第二框体51下方的第三弯曲杆54、设置于所述第三弯曲杆54上的第二固定杆55、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51内的第二过滤网56。所述第二框体51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第二框体51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框体5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六通孔511、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512、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八通孔513,所述第六通孔511、第七通孔512及第八通孔513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52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5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52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阀门53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52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三弯曲杆54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弯曲杆54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弯曲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56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过滤网5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56位于所述第七通孔512的下方。所述第二框体5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直径大小相同。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针头装置6包括第二针头61、位于所述第二针头61下方的第四管道63、位于所述第四管道63右侧的第四弯曲杆62、位于所述第四弯曲杆62左侧的第二连接杆64、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64左侧的第二支撑杆65。所述第二针头61呈弯曲状,所述第二针头61上设有第三凹槽611及第九通孔612,所述第九通孔612与所述第三凹槽611相通。所述第四管道6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612且与所述第二针头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63的内部与所述第九通孔61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6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51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63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弯曲杆62呈弯曲状,所述第四弯曲杆6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弯曲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针头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5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撑杆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针头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6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64的右端与所述第四弯曲杆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6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5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63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杆6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挤压装置7包括第二挤压板71、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压板71上的第二密封环72、位于所述第二挤压板71下方的第二弹簧73、第二限定杆74。所述第二挤压板71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挤压板71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711,所述所述第四凹槽71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二过滤网56可以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711内。所述第二密封环72呈圆环状,所述第二密封环72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挤压板7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密封环72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密封环72与所述第二挤压板71可以同时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73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73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7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挤压板7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7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挤压板7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限定杆7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限定杆7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装置8包括第一定位杆81、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杆81内的第三弹簧82、位于所述第三弹簧82左侧的第二定位杆8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81下方的第三固定杆84、第四弹簧85、位于所述第四弹簧85下方的第五管道86、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86上的第二风机87、第四阀门88、位于所述第五管道86下方的第五弹簧89。所述第一定位杆8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杆8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81的左表面设有第五凹槽811,所述第五凹槽8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弹簧82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811内,所述第三弹簧8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82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8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定位杆8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83的右端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811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杆81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杆83的右端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811内滑动。所述第三固定杆8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8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风机87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8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十通孔841。所述第四弹簧8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8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86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1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86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513且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86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及第二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风机87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9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9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装置9包括第一定位架91、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架91上的滚轮9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91上方的第四固定杆93、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93左侧的第五固定杆94、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架91上方的第二定位架95、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架95上的第六固定杆96、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架95左侧的斜杆97、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架95右侧的第六弹簧98、位于所述第六弹簧98右侧的第三定位杆99及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99右侧的固定架90。所述第一定位架91呈L型,所述第一定位架9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架91上设有第十一通孔911及第十二通孔912,所述第十一通孔911呈圆形,所述第十二通孔912设有两个,所述第十二通孔912呈方形。所述滚轮92设有两个,所述滚轮92呈圆柱体,所述滚轮92收容于所述第十二通孔912内且与所述第一定位架9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滚轮92可以在所述第十二通孔912内旋转,所述滚轮92顶靠在所述第二定位架95上且可以在所述第二定位架95上滚动。所述第四固定杆93呈长方体,所述第四固定杆9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9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9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93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十三通孔931。所述第五固定杆94呈长方体,所述第五固定杆9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架9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95呈L型,所述第二定位架9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架95的右端贯穿所述第五固定杆94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架95可以左右滑动,所述第二定位架95的右端可以穿过所述第十三通孔941及第十一通孔911。所述第六固定杆96呈长方体,所述第六固定杆9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96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95固定连接。所述斜杆97呈倾斜状,所述斜杆9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斜杆97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95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98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架95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98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99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定位架9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定位杆9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99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90呈凹字形,所述固定架9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9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99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使用时,首先将需要注入的液体从所述第三管道52注入,同时打开第三阀门53,使得注入的液体可以顺利的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然后关闭第三阀门53。然后打开第二阀门42,且打开第一风机44,使得外界的空气经过抽气管41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11内,此时打开第四阀门88,从而可以调节所述第一框体11及第二框体51内的气体量,使得所述第一挤压板31及第二挤压板71保持适宜且平衡的位置。然后关闭第一风机44及第二阀门42。然后滚动滚轮92,使得所述滚轮92在所述第二定位架95上滚动,从而可以调节所述第一框体51与第二框体11之间的距离,此时所述第三弹簧82及第四弹簧85被压缩。然后将第一针头21及第二针头61对准眼球。然后启动第二风机87,使得所述第一框体11内第一挤压板31下方的气体经过第五管道86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51内,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挤压板31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挤压板71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将眼球中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一凹槽211及第五通孔212且经过所述第一过滤网16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11内,同时所述第二框体51内需要注入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二过滤网56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九通孔612及第三凹槽611进入到眼球中,由于所述第一挤压板31及第二挤压板61移动的距离相同,因此其吸入的与注入的液体量相同。使用完毕后,打开第一阀门13,使得所述第一框体11内吸入的液体经过所述第一管道12排出。至此,本发明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效的眼科注吸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