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8439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特别是供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患者使用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头痛(headache)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

中医认为:风邪头痛,一般是外感风邪引起,一般在天气变化,没有及时加衣的情况下引起的,在治疗上要分辨风寒、风热。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上述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以解决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一症。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0~13g、蔓荆子10~16g、白芷4~10g、羌活10~25g、细辛1.5~9g、防风7.5~15g、荆芥7.5~15g、薄荷4~10g、甘草4~15g。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1~12g、蔓荆子11~14g、白芷5~9g、羌活11~22g、细辛2~8g、防风8~14g、荆芥8~14g、薄荷5~9g、甘草5~14g。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1g、蔓荆子13g、白芷8g、羌活20g、细辛6.5g、防风13g、荆芥13g、薄荷8g、甘草13g。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

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水丸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放入药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备成水丸(其水丸的粒度为:4.8mm-5.0mm),进而晒干,瓶装密封备用。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水丸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5g /次,饭后服(清茶送服),服药3~7天,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川芎,性味:辛、温,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等症;

蔓荆子,性味:苦辛、凉,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白芷,性味:味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症;

羌活,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等症;

细辛,性味: 辛、温,小毒,具有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等症;

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等症;

荆芥,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等症;

薄荷,性味:味辛、性凉,具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治疗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认为:就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一症,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1g、蔓荆子13g、白芷8g、羌活20g、细辛6.5g、防风13g、荆芥13g、薄荷8g、甘草13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2g、蔓荆子14g、白芷9g、羌活22g、细辛8g、防风14g、荆芥14g、薄荷9g、甘草14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川芎13g、蔓荆子16g、白芷10g、羌活25g、细辛9g、防风15g、荆芥15g、薄荷10g、甘草15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风邪头痛及恶寒发热患者共100例,年龄为13岁以上的52例,只有48例为13岁以下。100例患者中痊愈的97例,显效的3例,总有效率达100%。经治疗后,病获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