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0302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伤寒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肺炎、肠道出血等并发症;体温每天递增1℃左右,高热持续于39-40℃,达2-3周;病人极度虚弱,神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捧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疾病的传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治疗伤寒的特效西药比较多,这类特效药治标不治本,易带来副作用,而且其疗程长、费用高、病愈后易复发。

祖国医学认为伤寒是由湿热病邪,阻遏脾胃,壅滞肠道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伤寒的发病机理,采用健脾和胃、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行气止痛、止泻止血、泻热行滞的治法,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伤寒存在副作用,而且其疗程长、费用高、病愈后易复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芍10-30份、丹参5-25份、佛手5-20份、鸡屎藤5-25份、焦神曲5-25份、番泻叶5-20份、黄精5-25份、水红花5-25份、黄芩5-20份、使君子5-25份、石斛5-25份、草豆蔻5-20份、肉苁蓉5-25份、大黄5-20份、无花果5-25份、蜣螂5-20份、玄参5-25份、新塔花5-20份、鸭跖草5-25份、哉果5-20份、生地黄5-25份、芡实5-25份、五倍子5-20份、棕榈炭5-25份、甘草5-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白芍20份、丹参15份、佛手10份、鸡屎藤15份、焦神曲15份、番泻叶10份、黄精15份、水红花子15份、黄芩10份、使君子15份、石斛15份、草豆蔻10份、肉苁蓉15份、大黄10份、无花果15份、蜣螂10份、玄参15份、新塔花10份、鸭跖草15份、哉果10份、生地黄15份、芡实15份、五倍子10份、棕榈炭15份、甘草10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佛手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焦神曲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的功效;番泻叶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黄精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水红花子具有活血消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使君子具有健脾胃、除虚热、消积杀虫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草豆蔻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的功效;肉苁蓉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大黄具有泻火消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止咳的功效;无花果具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的功效;蜣螂具有破血逐瘀、攻毒通便、熄风定惊的功效;玄参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的功效;新塔花具有疏散风热、清抻头目、安神强壮的功效;鸭跖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哉果具有理气健胃、活血利温的功效;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痛调经的功效;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五倍子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棕榈炭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本发明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健脾和胃、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行气止痛、止泻止血、泻热行滞的功效,对伤寒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和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安全性评价,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3%,治愈率7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芍20g、丹参15g、佛手10g、鸡屎藤15g、焦神曲15g、番泻叶10g、黄精15g、水红花子15g、黄芩10g、使君子15g、石斛15g、草豆蔻10g、肉苁蓉15g、大黄10g、无花果15g、蜣螂10g、玄参15g、新塔花10g、鸭跖草15g、哉果10g、生地黄15g、芡实15g、五倍子10g、棕榈炭15g、甘草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芍25g、丹参5g、佛手15g、鸡屎藤10g、焦神曲20g、番泻叶5g、黄精25g、水红花子10g、黄芩20g、使君子5g、石斛25g、草豆蔻12g、肉苁蓉20g、大黄5g、无花果25g、蜣螂12g、玄参20g、新塔花5g、鸭跖草25g、哉果12g、生地黄20g、芡实5g、五倍子15g、棕榈炭10g、甘草8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芍10g、丹参20g、佛手5g、鸡屎藤25g、焦神曲10g、番泻叶20g、黄精5g、水红花子25g、黄芩12g、使君子20g、石斛5g、草豆蔻15g、肉苁蓉10g、大黄20g、无花果5g、蜣螂15g、玄参10g、新塔花20g、鸭跖草5g、哉果15g、生地黄10g、芡实20g、五倍子12g、棕榈炭25g、甘草5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芍30g、丹参10g、佛手20g、鸡屎藤5g、焦神曲25g、番泻叶12g、黄精20g、水红花子5g、黄芩15g、使君子10g、石斛20g、草豆蔻5g、肉苁蓉25g、大黄12g、无花果20g、蜣螂5g、玄参25g、新塔花12g、鸭跖草20g、哉果5g、生地黄25g、芡实10g、五倍子20g、棕榈炭5g、甘草15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白芍15g、丹参25g、佛手12g、鸡屎藤20g、焦神曲5g、番泻叶15g、黄精10g、水红花子20g、黄芩5g、使君子25g、石斛10g、草豆蔻20g、肉苁蓉5g、大黄15g、无花果10g、蜣螂20g、玄参5g、新塔花15g、鸭跖草10g、哉果20g、生地黄5g、芡实25g、五倍子5g、棕榈炭20g、甘草12g。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

本发明以实施例1所给出的一种治疗伤寒的中药组合物,做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0~40岁。

二、诊断依据:

1、初起身热不扬,继则发热呈梯形上升,高热持续,汗出不解。伴有面色晦垢,表情淡漠,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秘、舌苔白腻,脉缓;

2、病程中可见胸腹部红疹、白陪。或皮肤、巩膜发黄,或心悸自汗,胸闷气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

3、多见于夏秋季节,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4、血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

5、血清肥达氏反应“O”凝集素大于1:80、“H”凝集素大于1:160以上,随病程而递增;

6、血、骨髓、大便或肛拭培养,可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

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六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四、疗效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2、有效:体温下降,症状好转,实验室指标改善;

3、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2-5个疗程,痊愈45例,随访未见复发;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期间对中药品临床引起各类型的过敏反应、疑为药物引起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方面的异常、疑为药物引起癌症等致突变反应、药物的依赖性以及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其他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即中药品不良反应(ADR)评价,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六、典型病例:

病例1:

胡某,男,19岁。持续高热和腹泻5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粘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诊断为:伤寒。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1个疗程,体温下降,症状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

病例2:

崔某,女,23岁。1周前出现: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持续高热。诊见:胸腹部有红疹,表情淡漠,纳呆,脘痞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缓。诊断为:伤寒。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2个疗程,体温下降,胸腹部红疹及腹部不适消失;继续服用2个疗程,所有症状完全消失,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