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0641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及子宫局部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原发性痛经的外用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等症状。通过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性成熟期妇女,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痛经现象,每当月经来潮时,疼痛就会随之发作。不仅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作息,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对于原发性痛经的防治研究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

原发性痛经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与前列腺素(PGs)关系密切。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PGE2含量均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PGF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PGE2在疼痛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在受到损伤和炎症时局部可释放出PGE2、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致痛物质而引起疼痛,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症状。除此之外,其他代谢内分泌因素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催产素(0T)、 雌激素(ESG)、孕激素(P)等也都在PD发生的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也有研究发现通过切断来自子宫及其附件近端向脊柱的神经传导(即骶前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PD,疗效显著,并且去甲肾上腺素可造成子宫平滑肌及血管痉挛性收缩,从而导致痛经,提示了神经、神经递质与原发性痛经有关。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痛经大鼠血清中的T淋巴细胞CD3+、CD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低下。除以上因素,有学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结果显示,痛经患者的血流阻力较健康者高,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大,子宫局部血流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综上所述,目前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二是子宫局部微循环障碍。

现代医学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面,目前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及避孕药,以止痛镇静、抑制激素分泌为主要手段进行干预治疗,虽然有快捷高效的优点,但是效果不能持久,必须长期服药,但长期服用会给身体带来各种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因此,亟需研究一种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治疗痛经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制剂。该中药配合艾灸疗法,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制剂,其原料成分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肉桂10-20份、干姜5-10份、细辛5-10份、元胡10-20份、五灵脂5-10份、蒲黄5-10份、香附5-10份、全蝎5-10份、穿山甲2-5份。

所述的制剂为散剂。

所述的外用制剂具体为隔药灸用散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用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将所需原料的饮片粉碎(过7-8号筛,120-150目),混合均匀;加入黄酒调制成干糊状(每10g中药散剂,需用黄酒10ml);制成直径为3-5cm,厚为1-1.5cm的药饼,备用。

本发明选取的原料药材,其药效分析如下。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的作用,同时对各种刺激引起的动物疼痛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因其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内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干姜同样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明显延长实验动物的凝血活酶时间。同时干姜醚提物、水提物都有镇痛作用,能减少乙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

细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也有镇痛作用,与此同时细辛能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现已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如细辛、附子、吴茱萸等,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元胡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表明元胡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对肌肉有松弛作用。元胡提取物延胡索乙素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的作用,所以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功能。

五灵脂活血散瘀;蒲黄止血、化瘀、通淋。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两者均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作用,研究表明,五灵脂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香附的功效为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有研究表明香附挥发油除有镇痛作用外,还可松弛肠平滑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同时使子宫平滑肌松弛,肌张力下降,收缩力减弱。

全蝎能够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研究提示全蝎具有镇痛作用。

穿山甲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研究表明穿山甲的水煎液有明显延长小白鼠凝血时间和降低小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本药方用药特点:其中肉桂、干姜、细辛善于温阳、散寒、止痛共为君;元胡、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为臣;香附行气止痛为佐;全蝎、穿山甲通经并通络、止痛为使药。

本发明中采用的药方为少腹逐瘀汤加减方:少腹逐瘀汤去散寒止痛之小茴香,加同样具有辛温之力、但行散芳香透达更佳的细辛;五灵脂功擅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血瘀诸痛之要药,且与蒲黄相须助效而用,加之辛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元胡,其化瘀止痛之效足以,故方中去活血之力稍逊之川芎、当归、赤芍、没药;香附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加入取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瘀去痛止之意;穿山甲性善走窜,内达脏腑经络,能活血化瘀,消癥积,通经脉;全蝎通络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隔药灸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和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以其简、便、廉、验、捷以及无创伤、无疼痛防治疾病的优点与特色在应用上有着深厚的临床积淀与长远的推广价值。隔药灸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结合灸法、中药而形成的一种激发经络、穴位,起到综合治疗作用的疗法,从而起到药物、穴位、灸法三结合的作用。一方面灸法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在穴位上施隔药物灸,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药达病所,而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PD发生可能与机体多个系统功能失调有关,而隔药灸法治疗痛经注重从整体上来调节机体功能,因此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改善子宫微循环是隔药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途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发明中,我们在进行了大量临床用药的基础上筛选有效药物组成有效方剂,研制了外用给药的药饼,并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了该药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对比观察,证实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隔药灸在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腹部疼痛VAS评分及痛经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灸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减轻痛经症状,疗效确切。

我们将4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艾灸法进行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施灸7次,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部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为隔药灸组与单纯艾灸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隔药灸组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 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隔药灸组和单纯艾灸组有效率分别为95%、80%,隔药灸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本发明的外用中药在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制剂,其原料成分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肉桂20份、干姜10份、细辛10份、元胡18份、五灵脂8份、蒲黄10份、香附10份、全蝎7份、穿山甲4份。

上述外用中药制剂制备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隔药灸药饼,其制备方法具体为: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各原料药饮片,粉碎至粒度为120-150目后,混合均匀。取上述粉碎后的药物散剂10g,用10ml黄酒调制,用药饼模具制成的药饼规格为:直径3cm,厚1cm,密封,备用。

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隔药灸药饼的使用方法:将药饼分别置于神阙穴及关元穴上,再将艾柱置于两个药饼之上点燃即可。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施灸,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施灸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月经周期,即3个疗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别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大学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将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治疗组)与单纯艾灸组(对照组)各 2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5岁;(3)月经周期规律 (28±7)d;(4)签署知情同意书;(5)VAS评分≥3分;(6)CMSS 总分>10 分。

1.3排除标准。

(1)西医诊断属继发性痛经,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病变等所致继发性痛经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宜于艾灸的其他疾病患者;(3)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4)过敏体质者,或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5)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6)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7)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2、治疗方法。

2.1隔药灸组(治疗组)。

2.1.1药物组成(痛经散):按实施例1制备成药饼。

2.1.2艾炷的制作。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刺法灸法学》进行艾炷的手工制作,直径约2cm,高约2.5cm。

2.1.3操作方法。

(1)取穴: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及下腹部。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 进行穴位定位。

(2)用75%乙醇在脐局部及关元穴处常规消毒。

(3)将药饼分别置于神阙穴及关元穴处。

(4)将艾炷置于两个药饼之上,灸6壮,约为20分钟。

(5)施灸时间:每穴每次施灸20分钟,1次/天,共7次。

2.1.4施灸时机及疗程的规定。

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施灸,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施灸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2.2单纯艾灸组(对照组)。

2.2.1操作方法。

(1)取穴:同隔药灸组。

(2)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约距皮肤2—3cm进行艾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20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

(3)施灸时间:同隔药灸组。

2.2.2施灸时机及疗程的规定:同隔药灸组。

3治疗效果。

3.1观测指标。

3.1.1 腹部疼痛VAS评分。

采用国际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痛经腹痛的疼痛程度,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VAS积分的变化。

3.1.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中医证侯积分的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尼莫地平法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1)痊愈:经期下腹部疼痛消失,n≥95%。

(2)显效:经期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70% ≤n<95%。

(3)有效:经期下腹部疼痛减轻,30%≤n<70%。

(4)无效:经期下腹部疼痛无明显改善,n<30%。

疗效指数(n)=(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中医证候积分)/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

3.1.3不良反应观测。

与治疗药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要详细记录。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4治疗结果。

4.1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前后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VAS 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4.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治疗组20例中,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通过以上试验说明本发明外用中药在治疗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及子宫局部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原发性痛经方面有显著疗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艾灸治疗对照组。结论:本发明的外用中药在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观察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实施例2。

肉桂17份、干姜5份、细辛5份、元胡20份、五灵脂5份、蒲黄5份、香附7份、全蝎10份、穿山甲2份。

实施例3。

肉桂10份、干姜7份、细辛8份、元胡10份、五灵脂10份、蒲黄9份、香附5份、全蝎5份、穿山甲5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