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物理降温液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盛装其的容置瓶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08602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外用物理降温液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盛装其的容置瓶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物理降温液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盛装其的容置瓶,尤其涉及一种在临床护理进行为患儿等对酒精敏感者进行物理降温等操作中使用的外用涂剂。



背景技术:

物理降温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普遍,小儿高热更为常见,综合分析检索到的国内有关文献,并于申请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关于物理降温的中文文献中,报道了多种物理降温装置,用以提高降温效果;也有一些报道了一种酒精物理降温贴膜,利用不同形状贴膜贴敷在不同降温部位以达到加快降温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中,未见有供儿科或对酒精敏感人群设计的可直接应用、涂擦的外用物理降温液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酒精成分适用各类原因造成的高热患者(患儿),操作简单,通过简单涂擦即可实现对高热患者(患儿)的物理降温效果的外用物理降温液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盛装其的容置瓶。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外用物理降温液,所述降温液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

薄荷10-15份,苦参5-10份,人工冰片3-5份,蛇床子5-15份,野菊花5-10份,水50-100份。

其中所述降温液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

薄荷13份,苦参8份,人工冰片4份,蛇床子10份,野菊花8份,水80份。

一种制备所述的外用物理降温液的方法,将以上原料药煎煮后静置过滤制得。

一种盛装所述外用物理降温液的容置瓶,所述容置瓶包括瓶身,所述瓶身的瓶口处设有密封纸膜,所述密封纸膜上方设置有海绵擦。

其中所述海绵擦设置有海绵擦背板,所述海绵擦背板与所述瓶口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海绵擦背板为PVC材质。

其中所述瓶身为PVC材质。

其中所述容量瓶容量为200ml,高15cm,宽6c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取得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产品不含酒精,适宜儿童及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有效的物理降温能够减轻高温患者的病痛,促进其康复,进而得到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2、本发明中药成分“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之功;“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善走肌表,可散肌热。“物理降温液(外用)”中的有效成分可消风散热,清利头目,对高温患者降温能取得较好效果。适宜儿童及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临床上使用极为方便,操作简单。

3、本发明产品不含酒精,适宜儿童及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不含酒精成分,应用广泛,成本低。按照某院每年10000人次发生高热计算,一瓶“物理降温液(外用)”可供每人使用1天,每人3瓶,共30000瓶,每瓶30元,则年收益为900000元,若此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经济收益则更加可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容置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容置瓶海绵擦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容置瓶瓶身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海绵擦;2-海绵擦背板;3-瓶擦结合螺纹;4-瓶身;5-瓶口螺纹。

图4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降温过程中温度变化趋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物理降温液的制备

薄荷10重量份,苦参5重量份,人工冰片3重量份,蛇床子5-重量份,野菊花5重量份,水50重量份,煎煮后静置过滤制得,进而分装。

实施例2物理降温液的制备

薄荷13重量份,苦参8重量份,人工冰片4重量份,蛇床子10重量份,野菊花8重量份,水80重量份,煎煮后静置过滤制得,进而分装。

实施例3物理降温液的制备

薄荷15重量份,苦参10重量份,人工冰片3重量份,蛇床子15重量份,野菊花10重量份,水100重量份,煎煮后静置过滤制得,进而分装。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种盛装所述外用物理降温液的容置瓶,所述容置瓶包括PVC材质的瓶身4,所述瓶身4的瓶口处设有密封纸膜,所述密封纸膜上方设置有海绵擦1,所述海绵擦1设置有PVC材质的海绵擦背板2,所述海绵擦背板2与所述瓶口螺纹连接(海绵擦背板2上设有瓶擦结合螺纹3,瓶口处设有瓶口螺纹5),其中所述容量瓶容量为200ml,高15cm,宽6cm。

海绵擦1用于涂抹物理降温液,海绵擦背板2用于支撑海绵擦1,保证均匀涂抹药液。

具体操作方法为。

(1)连接海绵擦接头:护士将所述图2中的瓶口螺纹5上所覆盖的密封纸膜刺穿,将图2中瓶擦结合螺纹3与图3中的瓶口螺纹5连接并旋紧。

(2)使用前握住图2中瓶身4轻轻摇晃,并将其翻转使图3中瓶口螺纹5朝向地面,见图2中海绵擦1被物理降温液浸湿后,直接涂抹于患者皮肤,涂抹范围同物理降温护理要求。

实施例4物理降温液在降温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纳入标准:2015年8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04例高热患者,男64例,女40例,体温均≥38.5℃,年龄36~64岁,平均(52.13±4.20)岁。温度38.6~40.0℃,平均温度(39±0.26)℃,其中38.5~39.5℃,58例,39.6~40.0℃,4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物理降温液(外用)(按照实施例2方法制备)进行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温水擦浴降温法进行降温对降温后1、2、3、4小时内的效果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物理降温液(外用)进行擦拭,对照组采用两组均采用《护理学基础》中的擦浴方法,通常先从患者的颈部开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然后经腋窝沿上臂内侧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后,自颈部向下擦试后背,擦浴的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拍打后背,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自髂部开始擦拭下肢,方法与擦拭上肢相同,每个部位擦拭3min左右。擦拭腋下、肘部、掌心、腹股沟、腋窝、足部等部位时停留时间应稍长些,以提高散热效果。对照组采用纱布蘸取38℃温水进行擦浴。

1.3观察指标

采用降温率比较降温效果:1h降温率=1h降温度数/原体温度数(%);2h降温率=2h降温度数/原体温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统计学方法为一般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局部降温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局部降温效果比较(℃,均数±标准差)

2.2两组擦拭降温过程中局部皮肤温度变化趋势,见图4。实验组在擦拭2h后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