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0262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特别是供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患者使用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医学界认为:临床中多种慢性病常见病症,可出现于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多脏腑病变过程中。其病机在于邪气留滞胃脘,营卫滞塞,正邪相搏。治疗遵循“中满者泻之于内”、“病在里,则下之而已”之原则。

“胃脘胀满”是指患者自觉胃脘及腹部满闷不舒,而外无胀急形象,按之柔软不痛,触之无形,常伴有食欲不振,食后饱闷,恶心嗳气,大便不调,四肢沉困,舌苔厚腻等症,是临床中多种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上述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以解决心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上述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一症。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3~12g、乌药5~12g、砂仁3~12g、白叩3~8g、白术8~16g、陈皮3~10g、茯苓15~25g、半夏(制) 3~10g、香附(醋制) 8~16g、枳实(炒) 5~16g、豆蔻(去壳) 3~6g、厚朴(姜制) 5~16g、广藿香5~12g、甘草2~12g、生姜3~10g、九香虫3~10g、大枣15~28g,饴糖30~60g。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6~11g、乌药8~11g、砂仁6~11g、白叩5~7g、白术10~14g、陈皮5~9g、茯苓18~22g、半夏(制) 5~9g、香附(醋制) 10~14g、枳实(炒) 8~14g、豆蔻(去壳) 4~5g、厚朴(姜制) 8~14g、广藿香8~11g、甘草5~11g、生姜5~9g、九香虫5~9g、大枣16~25g,饴糖40~52g。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10g、乌药10g、砂仁10g、白叩6g、白术13g、陈皮8g、茯苓20g、半夏(制) 8g、香附(醋制) 13g、枳实(炒) 13g、豆蔻(去壳)4.5g、厚朴(姜制)13g、广藿香10g、甘草10g、生姜8g、九香虫8g、大枣22g,饴糖45g。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除饴糖(烊化)待用外,将其它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

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丸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和烊化好的饴糖一并放入专用药器中拌均,然后制备成中药丸(其中药丸的粒度为:5.0mm-5.2mm),继而晒干,瓶装密封备用。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丸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7.5g /次(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饭前服,服药7-28天,症状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木香,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之功效,用于治疗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等症;

乌药,性味:辛、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

砂仁,性味:味辛、性温,具有化湿开胃、行气宽中、温脾止泻、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湿阻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症;

白叩,性味:辛,热,具有行气温中、散寒燥湿、开胃消食、解酒毒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气滞、胸闷不畅、脘腹胀满、呕吐呃逆、消化不良;

白术,性味: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症;

陈皮,性味:苦、辛、温,具有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

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症;

半夏(制),性味:味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症;

香附(醋制),性味:味辛、微寒,无毒,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等症;

枳实(炒),性味:苦、寒,具有 破气、散痞、泻痰、消积之功效,用于治疗胸腹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症;

豆蔻(去壳),性味:味辛、性温,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之功效,用于治疗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等症;

厚朴(姜制),性味:苦、辛、性温,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等症;

广藿香,性味: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之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闵恶心、鼻渊、手足癣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治疗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

生姜,性味:辛、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止咳、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

九香虫,性味:味咸;性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壮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历胁胃脘胀痛以及坚阳不足之腰痛,阳痿;

大枣,性味:甘、温,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等;

饴糖,性味:甘、温,具有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之功效,用于治疗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等病症。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认为:就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一症,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10g、乌药10g、砂仁10g、白叩6g、白术13g、陈皮8g、茯苓20g、半夏(制) 8g、香附(醋制) 13g、枳实(炒) 13g、豆蔻(去壳) 4.5g、厚朴(姜制)13g、广藿香10g、甘草10g、生姜8g、九香虫8g、大枣22g,饴糖45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11g、乌药11g、砂仁11g、白叩7g、白术14g、陈皮9g、茯苓22g、半夏(制) 9g、香附(醋制) 14g、枳实(炒) 14g、豆蔻(去壳) 5g、厚朴(姜制) 14g、广藿香11g、甘草11g、生姜9g、九香虫9g、大枣25g,饴糖52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的中药丸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丸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木香12g、乌药12g、砂仁12g、白叩8g、白术16g、陈皮10g、茯苓25g、半夏(制) 10g、香附(醋制) 16g、枳实(炒) 16g、豆蔻(去壳) 6g、厚朴(姜制)16g、广藿香12g、甘草12g、生姜10g、九香虫10g、大枣28g,饴糖60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患者共100例,年龄为41岁以上的70例,只有30例为41岁以下。100例患者中痊愈的85例,显效的15例,总有效率达100%。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病获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