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7161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它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第七,同时,严重的偏头痛已被定义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

西医学将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两大类,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作止无常、位置不定。其发生可由内分泌因素(月经来潮、排卵、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饮食因素(酒精、富含亚硝酸盐的肉类、味精、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巧克力、干酪、饮食不规律)、心理因素(紧张、应激释放、焦虑、烦恼、抑郁)、自然及环境因素(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气味、天气变化、高海拔)、睡眠相关因素(睡眠不足、睡眠过多)、药物因素(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利血平、肼苯达嗪、雷尼替丁等)、以及其他因素(头部创伤、强体力活动、疲劳等)所致。

中医学中无“偏头痛”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将其归于“头痛”、“头风”论治。头为诸阳之会,居高巅之位,惟风邪可到,审证求因,可知偏头痛多由风邪所致。《医碥·头痛》曰:“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邪气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偏头痛者临床以内伤者居多,加之其病史缠绵、经久不愈、脉络不通,以致不通则痛。从现有公开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来看,不同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家各有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从而得出不同的组方(处方)来治疗该病,各自的处方适合的具体人群与疗效也不尽相同。



技术实现要素:

本项发明发明人认为偏头痛患者病久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风上扰清窍,发为头痛,故偏头痛之病机总以“内风上扰、痰阻血瘀、脉络不通”为要。谴方用药一应针对此病机进行选择配伍。为此发明人经科学的组方,并经多年的临床验证,得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独特的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本发明方剂的组方及用药剂量专程为中药新药开发进行了优化,处方药材使用量构成比情况从未公开外泄,该方剂不但疗效确切,并且组方独特精炼安全,非常适合开发为中成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方剂,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

川芎5-15份,炒白芍10-30份,白芥子5-15份,白芷5-15份,土茯苓10-30份,丹参10-20份,白僵蚕5-15份,苍耳子5-15份。

作为优选项:

所述中药原料重量份构成如下:川芎6-12份,炒白芍15-24份,白芥子6-12份,白芷6-12份,土茯苓15-24份,丹参12-18份,白僵蚕6-12份,苍耳子6-12份。

再优选所所述中药原料重量份构成为:川芎10份,炒白芍20份,白芥子10份,白芷10份,土茯苓20份,丹参15份,白僵蚕10份,苍耳子10份。

本发明所述中药方剂的功能主治为: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用于风痰瘀阻所致的偏头痛、经行头痛。症见发作性搏动样头痛,头痛多为偏侧,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其组方方解即作用机理为:

方中川芎辛温升散,《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为“血中之气药”,其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李东垣言“头痛必用川芎”;白芍酸寒入肝脾血分,养血柔肝,泻肝经火邪,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两药相配,共为君药。白芷甘缓不峻,性温微平,用于祛风止痛、无论寒热诸证,皆可选用;白芥子引药入深,直达病所,兼通窍、祛皮里膜外之痰邪,三者与川芎相配,遵清·陈士铎《辨证录》“散偏汤”之意,为治疗偏头痛的效方。又土茯苓甘、平,虽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关节,但历代多有医家视其为治疗头痛的良药,其配伍川芎、白芷活血温通、引经升阳;配白芍缓急止痛;配白芥子除顽痰。丹参苦、微寒,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病证,故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上四味共为臣药。白僵蚕辛、平,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僵蚕有镇痛、镇静等药理作用,为佐药。苍耳子微苦、甘、温,《本草正义》言其温和疏达、宣通脉络,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使药。纵观全方,疏散适度,有主有次,诸药相伍可使风邪得去、痰阻得趋、瘀血得消,从而起到“气机畅通、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组方中各配伍中药的药理作用阐述如下: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味辛,性温。入肝、胆经。功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主治:风冷头痛、胁痛腹疼、寒痹筋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难产、产后淤阻疼痛、痈疽疮疡等。主要有效成分为含生物碱类、挥发油、内酯类化合物、有机酸及苯酞衍生物等。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改善心脑血管循环、抗凝,调节平滑肌等作用。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主治: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痛、泻痢腹痛、头痛、眩晕、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主要有效成分为芍药甙、氧化芍药甙、芍药内酯甙、苯甲酰芍药甙、芍药甙元酮、丹皮酚原甙、丹皮酚、苯甲酸、胡萝卜甙及多种鞣质类等。现代药理证实有镇痛、解痉、护肝、调节免疫等作用。白芍炒用镇痛作用明显强于生品。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功能: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黏液质及维生素a类物质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抗真菌、刺激及祛痰等作用。

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功能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含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氧化前胡素等。具有解热镇痛,解痉,降压,抗菌抗炎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等。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等。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功能:活血祛淤、凉血消痈、止痛、养血安神。主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淤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类、丹参醇类、丹参醌类、丹参酚类、丹参醛类、丹参素类及丹参酸类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改善心脑血管循环系统、抗凝,抗菌、抗炎等作用。

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亦名僵蚕。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经。功能: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等。主要有效成分为甾酮类激素、色素类及草酸铵、蛋白质和脂肪等。现代药理证实有催眠、抗惊厥及抑菌作用。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味甘,性温,有毒。入肺、肝经。具有散风、止痛、祛湿、杀虫的功效。临床主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等。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有苍耳子甙、苍耳醇、异苍耳醇、苍耳酯及脂肪油,油中含大量亚油酸,亦含有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另外含有蛋白质、生物碱、维生素c和色素等。药理证实有具抗菌、镇咳、降糖、降压及兴奋呼吸的作用。

临床研究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方剂经多年的临床验证及60例偏头痛患者(入组病人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头痛分类(第2版)制定的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偏头痛诊断标准)的临床试验资料统计显示,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使用以本发明方剂为基本方治疗偏头痛,经1疗程(28天)治疗后,本发明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70%、96.67%,西药对照组为50%、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典型临床病例

病例1:

徐某,女,40岁,已婚,2016年2月*日就诊。

主诉:右侧偏头痛10余年。

现病史:10余年来,偏头痛每半个月发作1次。屡次治疗未愈,发作前无明显先兆症状,发作时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患者行头颅ct排除占位性病变。经期无痛经,小腹部发凉感,末次月经2月3日,经行3天,量可,色鲜红,无血块。舌质暗红,有瘀点。未吃药。饮食二便正常。早年有月经不调史,3个月1行,量少。苔白,舌尖嫩红。脉沉细。

诊断:中医:头痛

西医:无先兆偏头痛

治疗方案为本发明方剂为基本方治疗。

治疗1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头痛程度减轻70%以上,疼痛时间明显缩短,继服1月偏头痛未再发作。

病例2:

王某,女,33岁,已婚。2015年3月*日就诊。

主诉:阵发性头痛二年。

现病史:不明原因头痛,刺痛跳痛,发作时伴见视物不清,每次1-2分钟,遇冷加重,7-9月份右侧头痛加重。血压正常。舌质暗,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中医:头痛。辨证:痰瘀阻络。

西医:有先兆偏头痛

治疗方案为本发明方剂为基本方治疗。

服药3天后头痛即消失,坚持服药用完1月后停药,近1年多头痛未再发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方剂对偏头痛的治疗安全有效。且本发明方组方合理独特精炼,非常适合开发成中药制剂(成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称取川芎10份,炒白芍20份,白芥子10份,白芷10份,土茯苓20份,丹参15份,白僵蚕10份,苍耳子10份。

制备步骤:

将所称取的各味中药,按传统工艺煎成汤剂或按常规的中成药制剂工艺加工成中国药典中所定义的片剂、丸剂、胶囊、颗粒剂、散剂或口服液等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主要中成药制剂。

实施例2

称取川芎5份,炒白芍30份,白芥子5份,白芷15份,土茯苓10份,丹参20份,白僵蚕5份,苍耳子15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称取川芎15份,炒白芍10份,白芥子15份,白芷5份,土茯苓30份,丹参10份,白僵蚕15份,苍耳子5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称取川芎6份,炒白芍24份,白芥子12份,白芷6份,土茯苓15份,丹参18份,白僵蚕12份,苍耳子6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称取川芎12份,炒白芍15份,白芥子6份,白芷12份,土茯苓24份,丹参12份,白僵蚕6份,苍耳子12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称取川芎9份,炒白芍18份,白芥子10份,白芷9份,土茯苓18份,丹参15份,白僵蚕6份,苍耳子9份。

制备步骤同实施例1。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如何实施所作的举例说明,而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的各种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