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6233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膏制作及治病研发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



背景技术:

利用药膏贴治疾病,在我国已有近千年历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骈文》, 就提倡内病外治法,使之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前提,使用其药膏治疗疾病与内治法相同,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罢了。诚如吴师机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耳”。药膏治病的范围很广,表、里与半表半里及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药膏贴治,与汤剂无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剂选定,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药膏贴敷部位,一般来说,病在外者贴敷患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古代医家认为:清上焦,贴心口(膻中穴)、肺俞、劳宫、内关;清中焦,贴神阙;清下焦,贴涌泉、劳宫;温上焦,贴丹田、关元;补五脏、泻六腑匀可取其肾俞;欲求阳者,贴关元、气海。正如吴师机云:“其脏腑病,则视其病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 ,“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 。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按照“内病外治” 的理论,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用其药膏外用治病,其科学创新点在于:一是简单易行、药俭价廉、用之得法,其效立应;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无犯;三是贴敷膏药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伤害脾胃,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阴阳偏胜病变;四是可给衰、老、弱吃不进药者,多一条治病途径。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按重量份计五倍子20~30份、阿魏15~25份、甜葶苈子3~5份配成。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按重量份计五倍子25份、阿魏20份、甜葶苈子4份配成。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按重量份计五倍子20份、阿魏15份、甜葶苈子3份配成。

本发明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首先将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捣碎、混匀为药粉;

步骤2)使用时,每次取药粉10克,用凡士林调成糊状,贴敷脐窝、并敷膻中穴,用药贴固定;

步骤3)每日更换1次,至痊愈为止。

本发明的药理依据:

五倍子:性寒,味酸涩,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经;具有硷肺 涩肠 止汗的功能,应用于久咳咳血;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发挥平衡作用。

阿魏:性温,味苦、辛;归脾、胃经。有理气消肿、活血消疲、祛痰和兴奋神经的功效。

甜葶苈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膀胱、大肠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中药配成,其功能互补,各显其功:五倍子具有硷肺,涩肠,止汗的功能 应用于久咳、咳血;这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阿魏有理气消肿、活血消疲、祛痰和兴奋神经的功效;甜葶苈子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以上诸药共用,通过肚脐及膻中穴,对医治小儿百日咳有特效。

2. 今年,本发明医治有5位小儿百日咳患者,通过在肚脐及膻中穴敷贴药膏医治,全都治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该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按重量计五倍子25g,阿魏20g,甜葶苈子4g配成。

本实施例的配制工艺及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首先将五倍子25,阿魏20g,甜葶苈子4g捣碎,混匀为药粉;

步骤2)使用时,每次取药粉10克,用凡士林调成糊状,贴敷脐窝、并敷膻中穴,用药贴固定;

步骤3)每日更换1次,至痊愈为止。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百日咳的药膏,该药膏是用五倍子,阿魏,甜葶苈子按重量计五倍子20g、阿魏15g、甜葶苈子3g配成。

本实施例的配制工艺及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