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020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电流穴位刺激仪以特定的频率和波型刺激人体穴位,激发人体自身产生神经传导物质,消除神经阻隔,修复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市场上的电流穴位刺激仪在治疗时,主要依靠粘贴的紧密度来保证作用于人体穴位上的压力值,由于粘贴存在柔韧性,故这种粘贴固定电极的方法使得作用于穴位上的压力值不断变化,影响对穴位的刺激效果。同时,由于电极结构的特殊性,也无法施加热敷等辅助功能,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电流穴位刺激仪治疗时由粘贴方式来固定电极所造成的电极对穴位压力不稳、无法加热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使压力值恒定且能够加热的机械恒压恒温式电流穴位刺激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包括支撑部分、压力转向调节部分和自动控制部分;

所述的支撑部分包括连接骨架(1)、弧形腕套(2)、定位旋钮(5)、臂定位环(7)、臂定位弹性骨架(19);连接骨架(1)一端与弧形腕套(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臂定位环(7)固定连接;臂定位弹性骨架(19)通过铰链与臂定位环(7)连接;

所述的压力转向调节部分包括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和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所述的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通过定位旋钮(5)与弧形腕套(2)一侧连接;所述的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与弧形腕套(2)另一侧连接;所述的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与臂定位环(7)连接;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与臂定位弹性骨架(19)连接。

所述的支撑部分还包括腕定位粘贴扣(3)、粘贴扣(4)、1号轴(6)、1号铰链(17)、轴(18)、盖板(20);

所述的腕定位粘贴扣(3)的一端与弧形腕套(2)的左侧铰接;所述弧形腕套(2)的右侧开有U型槽,U型槽的两头部开有用于穿过安装1号轴(6)的两个孔;所述的腕定位粘贴扣(3)的另一端绕过1号轴(6),并和自身粘贴;

所述的盖板(20)为长方型薄板,安装于臂定位环(7)的长方型槽上;

所述的臂定位弹性骨架(19)的一端与臂定位环(7)铰接,另一端与粘贴扣(4)的一端铆接,粘贴扣(4)的另一端绕过轴(18)与自身粘接。

所述的支撑部分还包括热理疗仪蓄电池(12)、温控芯片(13)、温控调整按钮(14)、充电接口(15)、电流穴位刺激仪接口(16);

所述的臂定位环(7)的中间位置螺纹孔的右侧开设有长方型槽,热理疗仪蓄电池(12)、温控芯片(13)依次固定在长方型槽内;

所述的臂定位环(7)的中间位置螺纹孔的左侧,从前至后依次设有韩氏接口(16)、温控调整按钮(14)、充电接口(15);所述的臂定位环(7)的两侧下端部在轴向方向开有U型槽,U型槽的两端开设用于穿过安装轴(18)的两个轴心线共线的圆孔。

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包括箱体(1001)、电机(1002)、联轴器(1003)、2号轴(1004);

所述的箱体(1001)为长方形壳体结构,在箱体(1001)内部靠左侧位置安装有定位旋钮(5),定位旋钮(5)的轴穿过箱体(1001)的通孔,定位旋钮(5)通过其前端的螺纹部分与弧形腕套(2)的螺纹孔连接;在箱体(1001)内部的定位旋钮(5)的右侧位置安装有电机(1002),电机(1002)与箱体(100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的2号轴(1004)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光轴段、螺纹段、光轴段;

所述的联轴器(1003)分别与2号轴(1004)下端的第一光轴段和电机(1002)的电机轴连接,2号轴(1004)的上端的光轴段穿过箱体(1001)的孔,2号轴(1004)的上端的光轴段与箱体(1001)的孔为间隙配合。

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还包括调节块(1005)、大臂(1006)、铰链(1007)、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板簧(1009)、电极头外壳(1010)、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弹簧(1012)、发热电极片(1013);

所述的调节块(1005)为平板类结构件,调节块(1005)的左端开有螺纹孔,用于穿过2号轴(1004)的螺纹段;所述调节块(1005)的右端为U型结构,在U型结构的两个头部,垂直于该U型结构轴线方向分别开设有长方形槽,用于穿过大臂(1006)左端两侧的小轴;

所述的板簧(1009)的一端与大臂(1006)的右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球副与电极头外壳(1010)连接;

所述的ELAF型压力传感器(1011)固定在电极头外壳(1010)内部。

所述大臂(1006)为方管结构,其左端两侧位置各焊接有一个小轴,该两小轴的轴心线共线;所述大臂(1006)的左端处开设有通孔,通过铰链与箱体(1001)铰接,大臂(1006)的右端设置有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板簧(1009)伸入大臂(1006)的孔内,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固定板簧(1009)。

所述的自动控制部分包括四个与电机(1002)结构完全相同的电机、ND转换及隔离电路1、ND转换及隔离电路2、四个与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结构完全相同的QLWH型压力传感器,及四个与发热电极片(1013)结构完全相同的发热电极片、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1、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2。

所述的臂定位弹性骨架(19)为多节恒压弹性环骨架,臂定位弹性骨架(19)的中间位置焊接加厚板,加厚板中间开有螺纹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采用机械自适应调压方式使电极对人体穴位施加的压力值恒定,保持电极对人体穴位刺激强度均匀,使治疗更加有效。

2.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所采用的发热电极片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加温并使电极温度保持恒定,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活性,使治疗效果更佳。

3.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4个压力转向调节机构可对患者手部的合谷、后溪和臂部的支沟、内关分别进行穴位刺激控制,定位灵活,电极压力、温度参数可随不同的治疗要求进行调节,且在患者上肢活动时电极压力在电机与压力传感器控制下可自适应调控,保持电极压力恒定。

4.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腕定位粘贴扣和臂定位环部分使得该机械恒温恒压式电流穴位刺激装置可适应不同患者的腕部和臂部尺寸。

5.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接口可连接现有其它电流穴位刺激仪,如韩式电流穴位刺激仪,使现有的韩式电流穴位刺激仪具有恒压恒温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轴测投影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臂部夹持部分轴侧投影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臂定位环轴侧投影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压力转向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压力转向调节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调节块与大臂的连接简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压力传感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自动控制部分的原理框图。

图中:1.连接骨架,2.弧形腕套,3.腕定位粘贴扣,4.粘贴扣,5.定位旋钮, 6.1号轴,7.臂定位环,8.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2.热理疗仪蓄电池,13.温控芯片,14.温控调整按钮,15.充电接口,16.电流穴位刺激仪接口,17.1号铰链,18.轴,19. 臂定位弹性骨架,20.盖板,21.2号铰链,1001.箱体,1002.电机,1003.联轴器,1004.2号轴,1005.调节块,1006.大臂,1007.铰链,1008.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9.板簧,1010.电极头外壳,1011.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2.弹簧,1013.发热电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是一种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撑部分、压力转向调节部分和自动控制部分。

一、支撑部分

参阅图1,所述的支撑部分包括连接骨架1、弧形腕套2、腕定位粘贴扣3、粘贴扣4、定位旋钮5、1号轴6、臂定位环7、热理疗仪蓄电池12、温控芯片13、温控调整按钮14、充电接口15、电流穴位刺激仪接口16、1号铰链17、轴18、臂定位弹性骨架19、盖板20。

参阅图1,所述连接骨架1为长方形板类结构,连接骨架1的左端上表面与弧形腕套2的右端下表面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骨架1的右端上表面与臂定位环7的左端下表面接触,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参阅图1和图3,所述臂定位环7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开有一螺纹孔,用于旋入与定位旋钮5结构相同的旋钮来固定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在所述臂定位环7的中间位置螺纹孔的右侧开设有长方型槽,长方型槽内依次安装有热理疗仪蓄电池12和温控芯片13。所述的盖板20为长方型薄板,通过四个螺栓安装于臂定位环7的长方型槽上。所述臂定位环7的中间位置螺纹孔的左侧,从前至后依次设有韩氏接口16、温控调整按钮14、充电接口15。参阅图3,臂定位环7的两侧下端部在轴向方向开有U型槽,U型槽的两头部开设有轴心线共线的两个孔。

参阅图1和图2,所述臂定位弹性骨架19采用多节恒压弹性环骨架,一端与臂定位环7通过1号铰链17铰接,臂定位弹性骨架19的中间位置焊接加厚板,加厚板中间开有螺纹孔,用于旋入与定位旋钮5结构完全相同的旋钮,臂定位弹性骨架19的另一端与粘贴扣4的一端铆接,粘贴扣4的另一端绕过轴18与自身粘接。在治疗时,根据手臂粗细来调整粘贴扣4的长度。

参阅图1,所述弧形腕套2的两侧各开有一个螺纹孔。所述的腕定位粘贴扣3的一端通过2号铰链21与弧形腕套2的左侧铰接。所述弧形腕套2的右侧开有U型槽,U型槽的两头部开有轴心线共线的两个孔,用于安装1号轴6,所述的腕定位粘贴扣3的另一端绕过1号轴6并和自身粘贴。

二、压力转向调节部分

参阅图1、图4和图5,所述的压力转向调节部分包括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和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所述的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和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通过定位旋钮5与弧形腕套2一侧的螺蚊孔连接,所述的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通过和定位旋钮5结构完全相同的旋钮与弧形腕套2另一侧的螺纹孔连接;所述的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通过和定位旋钮5结构完全相同的旋钮与臂定位环7中间位置螺纹孔连接;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通过和定位旋钮5结构完全相同的旋钮与臂定位弹性骨架19螺纹孔连接。

参阅图4、图5,下面以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为例说明,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包括箱体1001、电机1002、联轴器1003、2号轴1004、调节块1005、大臂1006、铰链1007、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板簧1009、电极头外壳1010、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弹簧1012、发热电极片1013。

参阅图4、图5,箱体1001为长方形壳体结构,在箱体1001内部靠左侧位置安装有定位旋钮5,定位旋钮5的轴穿过箱体1001的通孔,定位旋钮5的轴和箱体1001的通孔为间隙配合,定位旋钮5通过其前端的螺纹部分与弧形腕套2的螺纹孔连接。在箱体1001内部的定位旋钮5的右侧位置安装有电机1002,电机1002与箱体100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2号轴1004从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光轴段、螺纹段、光轴段。所述联轴器1003分别与2号轴1004下端的第一光轴段和电机1002的电机轴连接,2号轴1004的上端的光轴段穿过箱体1001的孔,2号轴1004的上端的光轴段与箱体1001的孔为间隙配合。

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调节块1005为平板类结构件,调节块1005的左端开有螺纹孔,用于穿过2号轴1004的螺纹段。所述调节块1005的右端为U型结构,在U型结构的两个头部,垂直于该U型结构轴线方向分别开设有长方形槽,用于穿过大臂1006左端两侧的小轴,当调节块1005做上下移动时,大臂1006左端两侧的小轴在调节块1005的右端的长方形槽内滑动。所述大臂1006为方管结构,其左端两侧位置各焊接有一个小轴,该两小轴的轴心线共线。所述大臂1006的靠左端20mm处开设有通孔,通过铰链1007与箱体1001连接,大臂1006的右端设置有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板簧1009可以伸入大臂1006的孔内,通过板簧长度伸缩旋钮1008与大臂1006固定,起到调整板簧1009长度的作用。参阅图6、图7,所述板簧1009右端与电极头外壳1010通过球副连接,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电极头外壳1010的内孔底部,弹簧1012的一端与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端面的柱体固定连接,发热电极片1013与弹簧1012的另一端接触连接,发热电极片1013内置有温度传感器。

三、自动控制部分

参阅图8,所述的自动控制部分包括四个与电机1002结构完全相同的电机、ND转换及隔离电路1、ND转换及隔离电路2、四个与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结构完全相同的QLWH型压力传感器,及四个与发热电极片1013结构完全相同的发热电极片、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1、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2。

所述的四个与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结构完全相同的QLWH型压力传感器分别与ND转换及隔离电路1电连接,ND转换及隔离电路1与CPU电连接,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1的输入端与CPU电连接,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1的输出端与四个与电机1002结构完全相同的电机电连接。所述的发热电极片1013内置的温度传感器与ND转换及隔离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ND转换及隔离电路2与CPU输入端电连接,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2的输入端与CPU电连接,所述的四个与发热电极片1013结构完全相同的发热电极片分别与光耦隔离及驱动电路2输出端电连接。

具有机械恒压恒温功能的电流穴位刺激装置的工作原理:

参阅图1,首先,将韩式电流穴位刺激仪连接在电流穴位刺激仪接口16上,其次,用腕定位粘贴扣3、粘贴扣4和臂定位环7把该刺激装置安装在患者小臂上。松开定位旋钮5,分别调节第一压力转向调节机构8、第二压力转向调节机构9、第三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0和第四压力转向调节机构11使得各自的发热电极片1013与患者相应穴位对正,拧紧定位旋钮5。治疗时,设定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的预定压力值,当患者小臂活动时,引起发热电极片1013与穴位间的压力变化,当压力达到预定压力值时,QLWH型压力传感器1011发出电信号,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电机1002转动,动力依次通过2号轴1004、调节块1005、大臂1006和板簧1009来调节发热电极片1013与穴位间的压力,达到恒压治疗的目的,恒温功能由发热电极片1013来保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