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丘疹型痤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409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丘疹型痤疮的药物。



背景技术:

丘疹性痤疮与性内分泌有密切的关系:青春期以前极少发病,性功能丧失或减退的人不发病;应用睾丸酮增加,可促使胡须的生长和丘疹性痤疮的发生;用促皮质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疾病时,常引起丘疹性痤疮;女性在月经前常有丘疹性痤疮发作。丘疹型痤疮患者容易发生情绪低落、焦虑和愤怒 ,潜在地影响着患者的学习、 工作、运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 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虽然有大量的治疗药物,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丘疹型痤疮 ,却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丘疹型痤疮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并且无副作用,口感较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一种治疗丘疹型痤疮的药物括外用药和内服药。

所述的包括外用药包括: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白附子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包括:小麦胚芽、花生胚芽、罗布麻、紫苏子、矮地茶、天竺黄和川芎、番泻叶。

所述的外用药按重量计算包括:20g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5g白附子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包括:8-11g小麦胚芽、6-12g花生胚芽、15-23g罗布麻、17-25g紫苏子。

所述的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 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 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 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

所述的内服药工艺为:

(1)将小麦胚芽、花生胚芽、罗布麻、紫苏子混合进行粉碎,并用 10 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 20 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

(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 18 g蒸馏水热至 70-75℃,然后加入 0.007 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70-75℃,

持续时间 100 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 100℃并保持 5 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 65-70℃,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

所述的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 MPA、30 MP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包括了外用药和内服药来就解决丘疹型痤疮的问题。

内服药生产过程中,小麦胚芽、花生胚芽酶解产生的小肽多肽大肽、5%的麦芽糊精、淀粉、酶解纤维素产生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乳化充分,并且包覆罗布麻、紫苏子微粉颗粒,直径在 15 微米,微胶囊化效果良易于吸收,吸收率也大幅的提高,能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包覆的中药经过酶解后具有活血化癖、软坚、散结、补虚生新之功,;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口感。本申请通过内服药和外用药的综合使用,产生了协同的作用,外服药为互花米草和白附子的提取物,涂抹在丘疹型痤疮面上,抑制角化,减少瘫痕形成,促进原有结节、囊肿及瘫痕的吸收,连同口服内服药对丘疹型痤疮治疗效果明显,促进丘疹型痤疮的消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实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不能限制本发明,在与本发明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和调整,都应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外用药:将20g的互花米草提取物与5g的白附子提取物混合。

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 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 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

将8g小麦胚芽、7g花生胚芽、15g罗布麻、17g紫苏子混合进行粉碎,并用 10 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 20 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

(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 18 g蒸馏水热至 75℃,然后加入 0.007 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70℃,

持续时间100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100℃并保持 5 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 65℃,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 MPA、30 MPA,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

实施例2

与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内服药的配方,所述的内服药包括: 11g小麦胚芽、10g花生胚芽、5g罗布麻、17g紫苏子。

对比例1:将8g小麦胚芽、7g花生胚芽、15g罗布麻、17g紫苏子混合并按照传统中药熬制方法熬制。

对比试验

126例丘疹型痤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符合丘疹型痤疮的诊断。观察组 25例,男 13例, 女12例; 年龄 17 ~40( 24. 2±5. 7) 岁; 病程 0. 6~15( 7. 7±2. 3) a ,对比1组 25例, 男 12例, 女 13例; 年龄 18 ~ 39( 27. 3±4. 5) 岁; 病程 1~16( 6. 1±3. 7) a ,对比2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18~ 39( 26. 3±5. 3) 岁; 病程 1~16( 6. 1±3. 7) a,对比3组 25例, 男 11例, 女 14例; 年龄 18~38( 27. 1±4. 3) 岁; 病程 1~16( 8. 1±3. 7) a,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17~37( 26. 1±5. 1) 岁; 病程 1~17( 8. 3±3.3) a,5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5) , 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口服实施例1中的内服药一天两次,一次30g冲剂口服,并且口服药前涂抹外用药在丘疹型痤疮上。

对比1组:服用对比例1中的熬制中药,每天两次。

对比2组:涂抹互花米草的提取物,

对比3组,只服用实施例1中的口服药。

对比4组,服用实施例1中的口服药,并且涂抹互花米草的提取物。

丘疹型痤疮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2002 年版, 制定标准如下: 约米粒至绿豆大小 , 暗淡红或深红色 ,时有痒或痛感 ,皮损数 15 ~ 60个; 均分布于颜面、颈、背部 , 呈对称性。

疗效评价以皮损情况计算皮损总积分减少率。皮损总积分减少率(%)=[(疗前总积分-疗后总积分)÷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 ,皮肤变平仅留有色素;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皮损总积分减少率≥70%,<100%;有效: 皮损部分消退 ,皮损总积分减少率 ≥30%,<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 ,皮损总积分减少率<30%。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 P S S13. 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计算。 治疗前数据进行描述和均衡性比较, 可比性比较, 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效果上,观察组相对于对比1、2、3、4组,P<0. 05为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2.2天, 对比1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9.7天,对比2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2.4天,对比3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6.8天,对比4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4.8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