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足癣的药物。
背景技术:
: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足底和脚趾间没有可分泌抑制真菌的脂肪酸的皮脂腺,且角质层营养丰富,脚部汗腺丰富,空气流通差,易于形成潮湿温暖的环境,非常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由于皮肤抵抗力的下降,是足癣的易感人群。足癣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剧痒、局部脓肿、皮肤破损、渗液、疼痛,易传染至患者其他部位,如传染至手部形成手癣,感染指甲(趾甲)形成灰指甲,传染至臀部、腹股沟处形成股癣,严重的会引起小腿丹毒等继发感染。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足癣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并且无副作用,口感较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一种治疗足癣的药物括外用药和内服药。所述的包括外用药包括: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桑黄提取物。所述的内服药包括:小麦胚芽、玉米胚芽、鹿衔草、延胡索。所述的外用药按重量计算包括:2000g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500g桑黄提取物;所述的内服药包括:800-1100g小麦胚芽、700-1100g玉米胚芽、1500-2300g鹿衔草、1700-2000g延胡索。所述的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所述的内服药工艺为:(1)将小麦胚芽、玉米胚芽、鹿衔草、延胡索混合进行粉碎,并用10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20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1800g蒸馏水热至70-75℃,然后加入7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70-75℃,持续时间100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100℃并保持5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65-70℃,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所述的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MPA、30MPA。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包括了外用药和内服药来就解决足癣的问题。内服药生产过程中,小麦胚芽、玉米胚芽酶解产生的小肽多肽大肽、5%的麦芽糊精、淀粉、酶解纤维素产生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乳化充分,并且包覆鹿衔草、延胡索微粉颗粒,直径在15微米,微胶囊化效果良易于吸收,吸收率也大幅的提高,能的低聚糖、多聚糖、微细纤维素,包覆的中药经过酶解后,连同互花米草的提取物和桑黄提取物在治疗脚癣取得很好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并且治疗周期短。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的实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而不能限制本发明,在与本发明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和调整,都应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例1外用药:互花米草的提取物的制作工艺为1)将真空干燥后的互花米草,在粉碎机中粉碎得到互花米草粉末,将互花米草粉末置于超临界萃取的萃取釜中;2)使用超临界CO2作为溶剂,浓度为60%~80%的乙醇做夹带剂;3)调节萃取釜将萃取压力控制在20~35MPa,温度控制在30~50℃,CO2流量控制在10~20L/h,萃取时间控制在1~2h,得褐色膏状互花米草提取物。桑黄提取物制作工艺为:桑黄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的清膏,加乙醇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所得浸膏加水溶解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回收乙酸乙酯后得稠膏,用水溶解后上大孔树脂柱吸附,用乙醇溶液洗脱,收集乙醇液,回收乙醇后的浓缩物为桑黄提取物。将2000g的互花米草提取物与500g的桑黄提取物混合。将800g小麦胚芽、700g玉米胚芽、1500g鹿衔草、1700g延胡索混合进行粉碎,并用10目的筛网进行过筛,弃掉粗大原料形成原料;加水均匀混合并通过20兆帕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粉状颗粒;(2)将上述粉状颗粒加入1800g蒸馏水热至75℃,然后加入7g的纤维素酶进行酶解,此过程中温度维持在70℃,持续时间100分钟,得到酶解液;迅速升温至100℃并保持5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65℃,并依次通过三台均质机进行均质,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最后得到粉状颗粒,所述的三台均质机压力分别为:20MPA、40MPA、30MPA。实施例2与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内服药的配方,所述的内服药包括:1100g小麦胚芽、1000g玉米胚芽、1800g鹿衔草、1700g延胡索。对比例1:将800g小麦胚芽、700g玉米胚芽、1500g鹿衔草、1700g延胡索混合并按照传统中药熬制方法熬制。对比试验对象125例患者均为脚癣患者,随机分为5组,观察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4~61岁;对比1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6~59岁;对比2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5~62岁;对比3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6~61岁;对比4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5~63岁;5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及临床表现:手指间、足趾间浸渍,表皮发白;或足趾、足缘甚至整个足底部皮肤肥厚、干燥、皲裂;或足趾、足缘出现群集水疱,常伴恶臭、自觉剧痒。治疗方法观察组:口服实施例1中的内服药一天两次,一次放30g冲剂,并且涂抹外用药在脚癣上。对比1组:服用对比例1中的熬制中药,每天两次。对比2组:涂抹氟米松软膏在脚癣上。对比3组,涂抹桑黄提取物在脚癣上。对比4组,服用对比例1中的熬制中药,每天两次,涂抹互花米草提取物在脚癣上。疗效观察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用药局部水疱、浸渍糜烂、皮肤肥厚干裂消失,无异味及瘙痒;有效:用药局部水疱、浸渍糜烂、皮肤肥厚干裂明显好转,无异味及瘙痒;无效:用药后局部皮损无明显缩小,仍有恶臭及剧烈瘙痒。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计算。治疗前数据进行描述和均衡性比较,可比性比较,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组别痊愈显效好转总有效数观察组153318对比1组0222对比2组2749对比3组1445对比4组1253治疗效果,观察组相对于对比例1、2、3、4组P<0.01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1.2天,对比1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9.7天,对比2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3.4天,对比3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6.9天,对比4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4.8天。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