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205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目前治疗眩晕的中西药有多种,但疗效不是十分理想,尚缺乏一种安全公认的有效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缓解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荷叶10-15、淡竹笋10-15、川芎5-8、白芍6-9、白茯苓6-8、桂枝5-7、当归6-9、山茱萸5-7、生地4-6、白术5-7、良姜6-8、甘草4-6、茯神5-7、龙骨8-12、牡蛎7-10、干地黄5-7、陈皮4-6、莲子心3-5、楮头红4-6、野茶子3-5、白补药4-6、黑豆衣3-5。

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荷叶12、淡竹笋13、川芎7、白芍8、白茯苓7、桂枝6、当归8、山茱萸6、生地5、白术6、良姜7、甘草5、茯神6、龙骨10、牡蛎8、干地黄6、陈皮5、莲子心4、楮头红5、野茶子4、白补药5、黑豆衣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7天为一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发明配方中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暑湿烦渴,头痛眩晕,脾虚腹胀,大便泄泻等;淡竹笋具有清热消痰之功效。主热狂,头风,头痛,心胸烦闷,眩晕,惊痫,小儿惊风等;川芎、白芍、白茯苓、桂枝、当归、山茱萸、生地、白术合用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温经通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清热凉血、益阴生津,燥湿健脾的功效;良姜、甘草、茯神、龙骨、牡蛎、干地黄、陈皮合用具有温散寒邪,清热解毒,渗湿健脾,镇惊安神,敛汗固精,平肝息风,滋阴养血,燥湿化痰之功效;莲子心具有清心去热,敛液止汗,止血固精之功效;楮头红可清肺热,去肝火;野茶子具有止渴,醒脑之功效;白补药具有补虚益损,强筋壮骨之功效,主肺病,虚弱干瘦,头目眩晕,劳伤盘骨;黑豆衣具有养血祛风之功效,主治阴虚盗汗、虚热、烦躁、头晕目昏,血寒,风痹。调和诸药,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中药汤剂采用天然中草药,诸药合用,协同作用,具有平衡阴阳、清心去热、补益肝肾、燥湿化痰、镇惊安神、养血祛风、强筋壮骨的功效,同时可调节人体机制,增强人体免疫力,平衡内脏功能,标本兼治,对治疗眩晕症疗效显著。

实施例1:治疗眩晕症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g)为:荷叶12、淡竹笋13、川芎7、白芍8、白茯苓7、桂枝6、当归8、山茱萸6、生地5、白术6、良姜7、甘草5、茯神6、龙骨10、牡蛎8、干地黄6、陈皮5、莲子心4、楮头红5、野茶子4、白补药5、黑豆衣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7天为一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孙某某,31岁,女,产后患眩晕症一年多,常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晕,伴有恶心、呕吐、冒冷汗的症状。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疗程后,症状消失,痊愈。

病例2、廖某某,63岁,男,患眩晕症多年,过度劳累后,常出现眩晕,面色苍白、四肢发麻,伴有耳鸣、耳闷的症状。期间服用其它药物治疗,疗效缓慢,停药后复发。后经人介绍,改为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连续服用两个疗程,症状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服用一个疗程,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例3、吴某某,45岁,女,患眩晕症三年多,发作时头晕、头胀痛、四肢无力、失眠、心慌、烦躁,期间服用其它药物治疗,病情反复,不得根治。后经人介绍,改为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疗程后,症状减轻,继续服用一个疗程,诸症全消,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