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频干扰复合作用区电刺激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454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频干扰复合作用区电刺激系统,其是以多个电极的特定设置形成多个电力线交错干扰而产生若干低频作用区,用以电刺激用户身体的多个特定的部位。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电刺激技术等物理治疗方式在人体临床实验中已有许多新的进展,除了原本作用于肌肉、神经的治疗及电刺激锻炼肌肉外,电刺激物理治疗技术还具有活化淋巴、循环血液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增生及排毒的效果。另外,对于漫布于人体中神经组织作电刺激,可产生脑内啡以及制造血清素,更可调节植物神经,这些技术在二十世纪末以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逐渐被应用在许多因骨盆腔障碍所引起的病症,如排泄障碍、尿失禁、性功能障碍、摄护腺术后、产生子宫肌松等,甚至电刺激对于一些物理性的肌肉锻炼,如人体之核心肌强化以及关节部之囊液循环可预防关节退化等方面的治疗,皆有良好的成效。因此,电刺激物理治疗法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在人体中关节部、腰腹部、骨盆腔,以及骨盆腔内之支撑身体的核心肌(包括腹肌、腰肌、骨盆肌)群,另外骨盆腔内还有消化、排泄及生殖器官等各不同形状的器官交互堆挤在腹部及骨盆之内,更显得骨盆腔电刺激治疗及核心肌锻炼的重要。

然而,这些腹部、骨盆腔、以及人体中各个关节等部位都在相当的深度,一般而言,中频干扰电刺激治疗法通常会以介于数千到1万赫兹的中频电流,通过人体低电阻的特性而打入体内或关节深部,再用干扰方式在身体内部产生低频的干扰来进行电刺激治疗,也正因电刺激治疗方式应用的多样化,常常需要针对不同器官而有不同角度刺激的需要,例如膝关节止痛点在膝盖骨四周,而新陈代谢则在膝盖窝,因此电刺激的作用角度应直交于膝关节内部,以刺激淋巴及促进关节内的血液循环,还有同一症状治疗必需对多个器官进行电刺激,如尿失禁除对骨盆肌强化外,还需要针对会骶骨的阴部神经进行电刺激,以改善频尿及尿冲动控制不良的问题,然而,目前在针对同一器官不同部位或多器官的治疗都仅仅是以单一作用区电刺激特定部位的方式。

一般而言,电刺激治疗方式是利用多电极,贴于身体适当部位,产生单作用区对器官的形状及位置以聚焦干扰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治疗病症,即为目前我们所知的干扰电刺激法(ifc:interferentialcurrenttherapy)。干扰电刺激法的基本操作原理及方法,通常对人体有电刺激作用的频率是200赫兹以下,但200赫兹以下频率的电流作用于人体时,人体电阻抗都在数千欧姆以上,实施时的电阻抗太大,造成电流多数消耗在皮肤层,无法深入体内。然而,真正能够深入人体数千到1万赫兹的频率,作用于人体时电阻抗在100欧姆以下,利用这种频率虽然可深入体内,但频率太高深入体内不能产生生理作用。因此,利用两种数千赫兹频率的电流在体内干扰而产生较低频率电流作用于人体某一特定区域或器官的电刺激效果。例如两种频率4000赫兹及4100赫兹在体内产生干扰时作用区内即为100赫兹(4100赫兹减4000赫兹)可产生200赫兹以下电刺激效果。

如此利用干扰电刺激可深入人体内的特性,在单一干扰作用区电刺激系统内加入数片的电极依接线方式,可产生多个作用区。并可依电极贴付在身体的部位使多个作用区间做各种形状及角度的结合来对单一器官不同角度或多器官进行复合式的电刺激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复合作用区电刺激系统,该系统是以多个电极的特定设置而形成多个电力线交错干扰而产生若干个低频作用区,以供电刺激用户身体的多个特定部位。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频干扰复合作用区电刺激系统,以多个电极的特定设置形成多个电力线交错干扰而产生若干个低频作用区,以供电刺激用户身体的多个特定部位;特殊之处在于,其结构包括

一电源供应部,采用提供两种不同频率的电源,包含第一频率电源系提供1千到1万赫兹之间的单一频率及其对应配置的导线和第二频率电源系提供第一频率增加或减少200赫兹以下之生理频率及其对应配置的导线;

一电极设置部,用于提供多个电极且通过对应导线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频率电源和第二频率电源;

所述电极设置部至少包含:

一第一电极,设置于一特定位置,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一频率电源电性连接;

一第二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一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于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第一电力线;

一第三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一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于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二电极形成第二电力线;

一第四电极,设置于一特定位置,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二频率电源电性连接;

一第五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二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四电极形成第三电力线;

一第六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二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五电极形成第四电力线;

以及,

由所述第一电力线与所述第三电力线交错干扰产生的、对应于用户身体某一特定部位的第一低频作用区;

由所述第二电力线与所述第四电力线交错干扰产生的、对应于用户身体另一特定部位的第二低频作用区。

所述电极设置部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第四电极、第五电极、及第六电极分别设置于用户身体的腹直肌区块及腰背肌区块的若干个特定位置;使产生的第一低频作用区与第二低频作用区之间呈垂直排列接合,并对应于用户身体的腹直肌区块及腰背肌区块。

所述电极设置部还可以包含:

第七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一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于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二电极或第三电极形成第五电力线;

第八电极,通过对应导线与所述第二频率电源电性连接,设置于一特定位置供与所述第五电极或第六电极形成第六电力线;

以及,由所述第五电力线与所述第六电力线交错干扰产生的、电刺激于用户身体一特定部位的第三低频作用区。

所述电极设置部的第七电极和第八电极设置位置对应于用户身体的臀下部位两侧;所述第三低频作用区对应于用户身体的骨盆底肌。

综上所述,利用两高频率电流交错干扰可深入人体内的特性,在单一干扰作用区电刺激系统内加入数片的电极依接线方式,可产生多个的作用区,并可依电极贴附在身体的部位使多个作用区间做各种形状及角度的结合来对单一器官不同角度或多器官进行复合式的电刺激治疗。

附图说明

图1a为腹直肌及腰背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1b为腹直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示意图;

图1c为腰背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示意图;

图1d为腹直肌及腰背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2a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2b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2c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3a为关节部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3b为关节部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正视图;

图3c为关节部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3d为关节部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3e为关节外侧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3f为关节内侧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4a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4b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4c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5a为小腹、骨盆底肌、子宫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5b为小腹、骨盆底肌、子宫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5c为小腹、骨盆底肌、子宫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5d为小腹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5e为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5f为子宫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6a为子宫、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6b为子宫、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6c为子宫、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图7a为子宫、骨盆底肌、骶骨之阴部神经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

图7b为子宫、骨盆底肌、骶骨之阴部神经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

图7c为子宫、骨盆底肌之电刺激电极电源切换图;

图7d为荐尾部之阴部神经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透视图;

图7e为子宫、骶骨之阴部神经的电刺激电极电源切换图;

图7f为骶骨之阴部神经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

在图中,1、使用者,11、腹直肌,11a、腹部,11b、小腹,12、腰背肌,13、骨盆底肌,14、关节部,14a、关节外侧,14b、关节内侧,15、子宫,16、荐尾内之阴部神经,2、电源供应部,2a、第一频率电源,2b、第二频率电源,3、电极设置部,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320、第一切断开关,32a、第一切换位置,32b、第二切换位置,33、第三电极,330、第一切换开关,33a、第一切换电路,33b、第二切换电路,34、第四电极,35、第五电极,350、第二切断开关,35a、第三切换位置,35b、第四切换位置,36、第六电极,360、第二切换开关,36a、第三切换电路,36b、第四切换电路,37、第七电极,38、第八电极,3a、第一电力线,3b、第二电力线,3c、第三电力线,3d、第四电力线,3e、第五电力线,3f、第六电力线,4、低频作用区,41、第一低频作用区,42、第二低频作用区,43、第三低频作用区,44、第四低频作用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中频干扰波方法是以六片电极及其导线配置为基础,来产生两个低频作用区,针对身体上的不同部位或器官,电极的配置位置也有所不同,总之要达到作用区的接合面呈一合适角度,以涵括欲作用的部位,也可以在六片电极电刺激的基础上,增额外加两片电极,使之形成第三低频作用区,以达到本发明电刺激法应用在身体各个部位上产生更多的变化,以达到较佳疗效,兹说明如下。

如图1a、1b、1c、1d所示,图1a为腹直肌及腰背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人体的腹直肌11以及腰背肌12细长,一旦腰酸背痛时,通常是用强化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训练及疼痛舒缓来治疗。但腹直肌11、腰背肌12为细长肌肉,一个低频作用区无法涵盖。本方案用六个电极形成两个低频作用区来涵盖腹直肌11或涵盖腰背肌12。而图1b、1c分别采用六电极的电刺激法实施于用户身体的腹直肌及腰背肌的电极设置示意图。如图1d为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第一电极31连接第三电极33与第二电极32通过对应导线与第一频率电源2a两端电性连接,产生第一电力线3a及第二电力线3b,另外,第四电极34连接第六电极36与第五电极35通过对应导线与第二频率电源2b两端电性连接,产生第三电力线3c及第四电力线3d,其中第一电力线3a与第三电力线3c交错干扰形成第一低频作用区41,第二电力线3b与第四电力线3d交错干扰形成第二低频作用区42,第一低频作用区41与第二低频作用区42之间垂直排列接合,以供电刺激用户1身体的腹直肌11或腰背肌12区块。

除了腹直肌11、腰背肌12的电刺激锻练外,核心肌群也包括骨盆底肌13,骨盆底肌13对于人体的行动、姿势、塑身等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班族整天坐办公室,不运动姿势不良,会造成腰酸背疼及肥胖,而核心肌训练可改正姿势消除腰酸背疼。

如图2a、2b、2c所示,基于上述作用于腹直肌11及腰背肌12的电极设置,增加第七电极37及第八电极38两电极,且与已有设置电极之间产生交错干扰,以产生第三低频作用区43,电刺激用户1的骨盆底肌13部位。图2a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2b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图2c为腹直肌、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所增加的第七电极37与第八电极38,分别由第一频率电源2a及第二频率电源2b通过对应导线供电;第七电极37与第八电极38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臀下部位两侧,且第七电极37与第八电极38分别与第三电极33及第六电极36形成第五电力线3e及第六电力线3f,第五电力线3e及第六电力线3f交错干扰产生第三低频作用区43,供电刺激用户1身体的骨盆底肌13。

本发明电刺激方法亦可应用于人体关节部14,常见的退化性关节炎,会有疼痛、肿胀的症状,一般来说,关节部14疼痛通常痛点会在前方膝盖骨四周疼痛点上。而肿胀大都在关节内部血管、淋巴,这些部位都在关节内侧14b,因此低频作用区需要涵盖关节外侧14a及后方关节内侧14b部分。

如图3a、3b、3c所示,图3a为关节部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3b、3c分别是关节部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涵盖成直交的正视图与侧视图。

如图3d、3e、3f所示,图3d为关节部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图3e为关节部外侧的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图3f为关节部内侧电刺激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四电极34及第五电极35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关节外侧14a区块的多个特定位置,以及第三电极33与第六电极36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关节内侧14b区块的多个特定位置,其中第三电极33及第六电极36分别与第一电极31及第四电极34形成第五电力线3e及第六电力线3f,第五电力线3e与第六电力线3f交错干扰产生一第三低频干扰区43,系供电刺激用户1身体关节部14之淋巴及血液,其中关节部包括膝、肩、肘、腕、踝等部位。

现代职业妇女常常忙于工作,少运动,造成小腹11b、骨盆底肌13都会变弱,会造成排便排尿不顺,身材变形。又妇女骨盆肌衰弱,怀孕时会造成胎位不正及难产,因此,本发明电刺激作用区亦可针对小腹11b及骨盆底肌13进行电刺激,达到缩小腹11b及增强骨盆底肌13之功效,此外还可见瘦身美姿之效。

如图4a、4b、4c所示,图4a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4b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图4c为小腹、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第四电极34及第五电极35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小腹11b周围区块的多个特定位置,系供第一低频作用区41电刺激用户1身体小腹11b周围区块;以及,第三电极33与第六电极36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臀下部位两侧,以供第二低频作用区42电刺激用户1身体骨盆底肌13。

产后康复常见的复健方法通常是进行能帮助子宫15收缩的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排除不必要的荷尔蒙,并修复产后所造成的伤害及强化骨盆底肌13以防止尿失禁及子宫15脱垂,另外收小腹11b恢复身材及改善腰痛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也必须同时对小腹11b、子宫15及骨盆底肌13进行电刺激治疗。

如图5a、5b、5c、5e、5f所示,以小腹11b、骨盆底肌13的电极设置为基础,额外增加了第七电极37及第八电极38,以形成一第三低频作用区43以电刺激子宫15区块,图5a为小腹、子宫及骨盆底肌的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5b为小腹、子宫及骨盆底肌的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图5c为小腹、子宫15及骨盆底肌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图5d为小腹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图5e为骨盆底肌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图5f为子宫的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第七电极37及第八电极38分别由第一频率电源2a与第二频率电源2b通过对应导线供电;以及第七电极37与第八电极38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的骶骨两侧,第七电极37及第八电极38分别与第二电极32及第五电极35形成一第五电力线3e及一第六电力线3f,第五电力线3e及第六电力线3f交错干扰产生一第三低频作用区43,供电刺激用户1身体的子宫15区域。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产后妇女约有半数以上会有经痛现象,经痛除了腹部11a疼痛外还会产生腰痛等症状,电刺激除了舒缓疼痛尚可活化子宫15周围,促进淋巴,血液新陈代谢,排除产生疼痛之前列腺素及其它不要之荷尔蒙。

如图6a、6b、6c所示,图6a系为子宫及骨盆底肌之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6b系为子宫及骨盆底肌之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图6c系为子宫及骨盆底肌之电极电源配线图,其中第二电极32与第五电极35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之小腹11b区块两侧,第一电极31及第四电极34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之骶骨两侧,系供第一低频作用区41电刺激用户1身体之子宫15区域;以及,第三电极33与第六电极36系分别设置于用户1身体之臀下部位两侧,以供第二低频作用区42电刺激用户1身体之骨盆底肌13。

此外,骨盆障碍是指骨盆肌肉伤害或弱化及骶骨之阴部神经16失调产生之排贮尿及排便失常、子宫15脱垂、尿失禁甚至于性功能障碍,解决之法,通常要针对子宫15骨盆底肌13以及骶骨之阴部神经16进行各样的电刺激才可见效。

如图7a、7b、7c、7e、7f所示,系以子宫15及骨盆底肌13之电极设置为基础,额外增加一第一切换开关330及一第二切换开关360,分别供第三电极33与第六电极36转换不同频率之电源,并分别与第四电极34及第一电极31相互交错干扰,以形成一第三低频作用区43电刺激骶骨之阴部神经16区域,图7a系为子宫、骨盆底肌及骶骨之阴部神经之电刺激作用区示意图,图7b系为子宫、骨盆底肌及骶骨之阴部神经之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侧视图,图7c系为子宫、骨盆底肌之电极电源切换图,图7d系为及骶骨之阴部神经之电刺激电极位置及作用区透视图,图7e系为子宫、骶骨之阴部神经之电极电源切换图,图7f系为子宫之对应电极及作用区图,其中第三电极33更包含一第一切换开关330及其对应之导线配置,系供开启该切换开关由第一切换电路33a切换至第二切换电路33b以更变由第二频率电源2b供电;第六电极36更包含一切换开关及其对应之导线配置,系供开启该切换开关由第三切换电路36a切换至第四切换电路36b以更变由第一频率电源2a供电,另外,第二电极32也包含一第一切断开关320及其对应之导线配置,系供开启该切断开关由第一切换位置32a切换至第二切换位置32b以停止自第一频率电源2a供电;第五电极35更包含一第二切断开关350及其对应之导线配置,系供开启该切断开关由第三切换位置35a切换至第四切换位置35b以停止自第二频率电源2b供电;当第三电极33及第六电极36之切换开关开启后,第二电极32及第五电极35之切断开关均同时触发开启,使得第六电极36与第一电极31形成一第五电力线3e,第三电极33与第四电极34形成一第六电力线3f,第五电力线3e与第六电力线3f交错干扰产生一第三低频作用区43,系供电刺激用户1身体之骶骨之阴部神经16区域。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精神在于提供一干扰电刺激系统,且有别于习知干扰电刺激法,本发明仅需额外加入二至四片的电极依接于该干扰电刺激系统,即可产生多个低频作用区,其关键技术在于各电极贴附身体的特定部位时,多个作用区之间的接合形成某种特定的涵括形状及角度以针对单一官的不同角度及面向,或者多器官较广泛的涵盖进行复合式之电刺激,达到有效治疗各种病症及锻练肌肉等疗效,又上述各项电极之固定方法、可固定在骨盆带、护具及有弹性织物之特定位置上、当穿戴这种置具即可正确的进行有效的电刺激治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